同路點評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
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於北京時間5月15日7時18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5月14日23:18) 成功登陸火星,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的火星著陸任務,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派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以及毅力號火星車分別於2004年1月至2021年2月數次登陸火星表面。
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器搭載有「祝融號」火星車,可以在火星表面上行走。祝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像徵著火神。
天問一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距今已有接近一年時間,並在今年2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過去數個月它不斷探測「烏托邦平原」的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避免火星表面的石塊和坑洞,最終成功著陸。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指天問一號成功著陸讓中國「實現了從地月係到行星際的跨越……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美國太空總署助理科學主管祖爾布琴(Thomas Zurbuchen)也在社交網站發帖祝賀,期待中國的任務可以讓人類更了解火星。
火星目前距離地球超過3億公里,天問一號發出的訊號需要約18分鐘才能傳送到地球,因此科學家無法作出實時監察或操控,天問一號必須自主完成整個著陸過程。
天問一號準備降落的時候,著陸器和軌道器分開,著陸器由一個保護層包裹,並附有一個隔熱層,當著陸器與火星空氣摩擦的時候就會開始減速,之後會打開降落傘進一步減速,最後以火箭著陸。
著陸器之後用了17分鐘時間張開太陽能板,並向地球的控制中心傳送訊號。
另外,軌道器會繼續在軌道運行,它除了會繼續對火星表面作出探測外,還會為祝融號提供訊號中轉服務,讓它可以與地球保持聯絡。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後,中國科學家計劃最少在未來90個火星日(Sol)透過它探測火星的地質結構。火星上的一天,長度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
它的設計與美國太空總署2000年代的勇氣號(Spirit)和機遇號(Opportunity)相似,重量約240公斤,依靠可以張開的太陽能板供應電力。
祝融號也搭載一個可以伸高的天線,天線上裝設有照相機,同時可以用來協助導航。祝融號本身也裝設五個儀器,用來探測地質土壤,也會偵測火星表面下有沒有冰塊或水。
天問一號是中國第二個主要的火星探測任務,上一個任務是2011月與俄羅斯合作的螢火一號,原本計劃會環繞火星運行並收集數據,但搭載著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火箭出現異常,令螢火一號無法離開地球軌道,最終掉回地球大氣層燒毀。
同路點評:
中國此次「一步登火星」將堅定中國推進深空探測的信心和決心,也凸顯其航天能力正迅速追趕美國;在長征五號火箭殘骸近日引起爭議的時間點上,這項消息有助提升中國航天技術的形象。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火星,被視為人類移民和獲取太空資源最具潛力的地點,因此向來是全球航天競賽的焦點;但火星探測是全球公認的高難度航天科技項目。前蘇聯、俄羅斯、英國等多國過去都嘗試進行火星著陸任務,但除了中國外至今只有美國成功。此次任務向世界發出了信號,顯示中國已追趕上美國的航天探索能力,並且可以成為美國以外,航天領導力的另一選擇。火星大氣層構成:95.3%的二氧化碳,2.7%的氮,1.6%的氬,0.2%的氧。相比之下,目前地球的大氣層由78.1%的氮、20.9%的氧、0.9%的氬以及0.1%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構成,與之相比是有一些差距,但與數十億年前地球的大氣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地球最初形成時並不存在氧氣,大氣層完全由二氧化碳和氮構成,直到地球上進化出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才產生了足夠的氧氣,從而進化出生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之後,可以藉助地球上的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釋放更多的氧氣,加速火星大氣的改造,人工干預火星,讓火星的大氣成分快速接近地球,為我們移居火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