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天下事 看世情

8 自由黨能有將來嗎?

三月26日新州大選, 執政12年的自由黨聯盟政府失去支持, 只取得93個議席中的26 席, 工黨組成政府。自此,聯邦及澳洲大陸所有州及領地都由工黨執政,只餘下塔斯曼尼亞由自由黨執政。

澳洲全國通紅

三月26日新州大選, 執政12年的自由黨聯盟政府失去支持, 只取得93個議席中的26 席, 工黨組成政府。自此,聯邦及澳洲大陸所有州及領地都由工黨執政,只餘下塔斯曼尼亞由自由黨執政。不單在州選舉中失利, 在上周六四月一日維州聯邦議會Aston 選區由於原自由黨議員Alan Tudge辭職進行補選,結果是30多年來的自由黨鐵票選區,成為工黨議席。聯邦自由黨在墨爾本巿區, 僅餘下Menzies及Deakin 兩個議席。

華人大都知道澳洲一直由兩大政黨,就是工黨與自由黨及國家黨聯盟,輪流執政,然而很少人明白這些政黨的歷史, 及它們背後的理念。澳洲工黨自聯邦政府成立後, 就組成全國政黨, 自1910年開始取得多數議席執政。可以說,澳洲工黨是西方社會中,以工人為主的政黨, 成功取得管治權的政黨。

政治利益掛帥

工黨注重及推動的當然是工人權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 澳洲經濟以農業為主, 因此在成立聯邦後, 澳洲的執政黨多是以鄉郊為重點發展的國家黨或政治保守的自由黨管治為主, 工黨扮演反對黨角色的時間較長。第二次大戰期間, 工黨有八年執政, 然後就是70年代有兩屆執政機會, 直到極有領導才能的霍克(Bob Hawke),在1983年開始,帶領工黨進入黃金時期,連同基廷擔任總理時代,工黨連續執政13年。在這期間,澳洲接納亞洲移民,人口及社會成分開始改變,成為多元文化社會, 政治的力量也慢慢改變。一個政黨要能執政, 就必然要先與社會內不同的階層的群體, 建立溝通, 並且在政策上給予他們利益。在白人主導的時代, 澳洲人傾向接受保守主義, 不過在霍克之後, 給予選民利益來爭取支持的政治模式, 已漸漸取代了政黨政治理念主導。

自由黨的離地與沒落

今天, 主流社會不少人認為澳洲的自由黨已走到末路。自由黨內, 好像欠缺高瞻遠矚的領袖, 有的只是戀棧權位的政客。在面對全球化的世界, 自由黨對澳洲的發展, 好像沒有甚麼宏大計劃, 在有機會執政時, 大部份時間都只是不斷內部分裂爭鬥, 令到國民煩厭。而且最近, 自由黨內,有不少持保守思想的基督徒, 有組織地加入,導致不少議會候選人是離地的基督徒,只強調維持教會學校教授聖經的特權或是反對學校接納學生變性等權益, 對國家發展卻少有提出方向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熱心推動極保守的宗教及社會政策,例如反對同性婚姻、不願意接受多元性別,同時間不大願意推行社會改革,否定氣候變暖,沒有重視限制碳排放,漠視人類生存機會。結果是在多次選舉中, 他們得不到選民支持, 令到自由黨在各州及聯邦議會中, 失去影響力。

創黨領袖的魅力

事實上, 自由黨是一個保守不思改變的政黨嗎? 細心研究一下自由黨的歷史, 自由黨並不是以保守主義來建立的。

自由黨由羅拔孟席斯(Robert Menzies)在1945年聯合10多個反對工黨的政團組成,他自己擔任黨魁,於1949當選澳洲總理,直至1966年。連同孟席斯在1939年曾任澳洲總理的時間,他合計擔任總理18年5個月,是澳洲總理中無人能及的政治家。孟席斯是澳洲在二次大戰後, 世界在重建經濟及社會秩序中, 帶領澳洲社會不單走向繁榮, 也同時走向社會改革的領袖。

孟席斯的父親是長老會的平信徒傳道人,也曾擔任過議員。孟席斯在維州Japarit小鎮長大,在墨爾本大學唸法律,是大學基督徒團契會長,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畢業後他擔任律師,尤其擅長有關憲法法律。1928年投身政治當選維州參議院及眾議院議員,曾擔任副州長及律政部長。1934年轉投聯邦議會, 成為聯合澳洲黨議員, 於1939年擔任總理。

孟席斯是一名出色的演說家,在二戰時深得民心。他在二次大戰期間, 代表澳洲擔任英國戰時內閣成員, 深受英國人歡迎, 甚至有要求他留在英國擔任政治領袖。不過他在1941年回到澳洲, 發現失去黨內議員的支持,因此他辭去黨魁職位, 讓夥伴中的國家黨領袖擔任總理。其後在選舉中, 聯盟黨失去多數議席, 由工黨執政。

自由黨的理想

不過孟席斯沒有放棄,他覺得要對付當時興起的工人運動及工會勢力, 他以基督信仰重視自由、民主及彼此尊重合作為目標及基礎, 創建了自由黨。在未曾組成自由黨前, 他充份利用在當時已經普及的電台,以「被遺忘的人民」(The Forgotten People) 每週的電台節目, 向全國年青工人, 推廣他的改革理念。在二次大戰中, 不少人失去社會發展的方向, 孟席斯鼓勵他們重建澳洲的繁榮。在電台節目中, 他與聽眾討論民主社會、個人社會責任、自由與社會關係,法治及社會經濟等不同題目。可以說, 孟席斯通過了當時的媒體, 激勵了當時對前景感到模糊的一代。在當時的社會及教會, 這都被視為開放及進步的表現。

1945年時機成熟, 孟席斯表現了他的靈活政治手腕及領導才能, 團結了14 個有接近理念的政團, 讓他們加入成為一個以他為領袖的自由黨。在1946年自由黨成立不久, 就進行大選, 孟席斯沒有取得勝利, 但也有不錯的成績。在1949年自由黨取得極大勝利, 組成了多數黨政府。其後, 全球在冷戰之中,孟席斯推動反共政策,在連續七次選舉中,不斷擊敗工黨連任, 長期擔任總理。

孟席斯鼓勵小企業發展, 推動社會要自給自足,並進行社會改革發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他進行公投, 給予原住民選舉權, 開放非歐洲人移民澳洲機會。這些政策在當時,都得到教會的認可和支持, 因為這都與基督教的愛與公義相符合。在那時,不少人都把孟席斯的自由黨政策與基督教的愛與關懷相聯繫,自由黨也被人稱為「廣義的教會」政黨 (broad church)。

如何走下去?

不過孟席斯仍有他的限制。他那時澳洲仍執行白澳政策, 他的背景讓他沒有看到今天澳洲已變成多元文化社會,所以他的政治見解中, 沒有能今天給自由黨任何出路或是指引。在當時他仍堅持白澳政策及效忠英國君主,並沒有引領澳洲融入亞洲,及尊重多元文化的遠見。孟席斯在1966因年紀老邁,從黨魁職位退下來,辭任總理,並於1978年逝世,澳洲給他以國葬進行喪禮, 有超過10萬人為他沿途送行至墓園。

在我看來,自由黨開始時實踐的是基督信仰的愛與包容, 因此得到支持。今天自由黨被放棄, 是因為今天的領袖, 沒有具備像孟席斯這樣視野廣闊並能包容不同意見的領袖, 而不少自由黨坐在權力位置的, 他們堅持的是個人狹隘的信仰教條, 並與今天澳洲社會脫節離地的,沒有正視今天澳洲社會的現狀, 自由黨面對困局, 令人惋惜。

自由黨要走出這困局, 看來一定要觸摸到現時澳洲的脈搏, 對這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有深入的認識。到底如何能令到來自四方八面懷抱著不同學識、價值觀、關係網絡、及經驗, 要在這裏建立家園的移民, 能有共同利益, 都接納自由黨, 作為領袖的一定要走在社會中間, 與他們對話, 並爭取他們的認同。

不過, 自由黨有這樣的領袖嗎?看來, 情況並不令人覺得樂觀。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