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寫人心
以輔導為人作心靈導航 專訪臨床心理學及社會工作學專家 黃富強教授
以輔導為人作心靈導航
專訪臨床心理學及社會工作學專家
黃富強教授
採訪/撰文︰顏海倫
圖︰受訪者提供
聖經有句話是這樣的︰「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在大城市裏,很多人不知不覺間積壓了很多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與人相處,澳洲華人社會裏,不少留學生也會面對情緒問題,新移民適應生活時承受各種壓力,他們很多時不懂如何面對,甚至忽視情緒的影響力。情緒低落輕則影響心情,嚴重者卻更可能影響身體狀況,叫人不得不正視。墨爾本精神健康服務機構——怡康全人發展中心的主席黃富強教授(Daniel)看到這裏的需要,致力於心理健康上提供輔導。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而Daniel就是開藥方的人。
對心理學的興趣
出生於香港的Daniel表示自己由小到大對人充滿興趣,常常會思想為何人有一些行為表現,或一些情緒反應,他很敏感人與人之相處之間的細節,所以想了解更多人的心理。他大學時修讀社會工作系,正是因為課程内容涉及心理學,也會學習到一些輔導的技巧。
在加拿大修讀社會工作學士學位時,在實習期間,Daniel接觸到一些精神病康復者,引起他對精神健康的興趣。86年當Daniel投入服務精神病人時,需要學習更多心理治療的知識,便在1988至 199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Master of Social Work,當中主修心理輔導。1993至1997,他於澳洲La Trobe University修讀Doctor of Philosophy。2000年,香港開始發展認知行為治療,為了向精神病的朋友,如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士,提供這套治療方法,於是他在美國修讀了一個認知行為治療師的認可課程,2003年成為認知治療師。於2011至2014年,他又修讀了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可見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學的背景。
Daniel在95年開始教書,先在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社會工作及心理學的課程,1998年轉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在這個部門負責統籌Mental Health Program,並教授精神健康及認知行為治療的課題。他很享受教學的工作,也喜歡當輔導的工作,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可以將個人興建發展到工作上,工作的不同階段都讓他在這方面有發揮,現時教書是將過往經驗配合學術的知識,達到互相印證的效果。
認知行為治療法
Daniel是華人社會(澳洲、香港、中國)中少數對認知行為治療有很多研究的人,例如是針對抑鬱症病人的研究和實踐,也是少數服務賭博人士、社交焦慮症人士、照顧者家屬壓力的人。
心理學的範疇很廣泛,Daniel所學的範疇是臨床心理學,注重以心理治療幫助病人,讓他們有成長和改善。臨床心理學主要有兩大重點,第一是做心理評估,例如做IQ Test和性格評估。第二就是心理治療的部分,而Daniel採用的是不同心理治療學派中的認知行為派別。那麼認知行為治療的實踐是怎樣的?Daniel回應指,很多人的思想行為是習慣性,且有偏差的,例如父母回家看到子女不學習,便立刻責罵他們,認為子女懶惰,將來會沒出息。子女被父母責罵而感到憤怒,覺得父母冤枉他們。父母的偏差行為便成為盲點(因孩子可能是剛好溫習完畢,或稍作休息),引起相互間的爭執和不滿。所以他們會做很多服務幫助不同的人士去認識及應付這些盲點。
在香港,Daniel是認知治療學會的主席,這個學會的工作多做專業訓練,對象包括前線心理學家、社工、護士、職業治療師等,讓他們學習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另外也做一些輔導工作。這個學會從不同途徑得到一些經費,訓練前缐專業人士學習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吸毒人士、犯罪人士、兒童焦慮症等。
成立服務澳洲華人的怡康中心
1995年,Daniel已入籍澳洲,成為澳洲公民。他曾在墨爾本做過幾年社工,也曾在墨爾本大學社會工作系教了兩年書,有想過回到墨爾本生活,但他還是較喜歡香港的工作環境,因為他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華人,亦不時前往中國內地教授精神健康及認知行為治療的課題,故他選擇以香港為基地。所以現時大部分時間留在香港,一年中有幾個月的時間留在墨爾本。
Daniel是墨爾本怡康全人發展中心(怡康)的主席,問道他為何會想創立這個中心,他表示,在2014年,他開始與幾個朋友策劃這回事,當時留意到澳洲實質的移民服務很多,但心理方面的輔導服務卻很缺乏,以華人為背景的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機構更是寥寥可數,因此便與幾位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員,一起建立一個服務華人的心理輔導組織。2015年,怡康中心正式成立,由5人組成委員會管理。
Daniel解釋,怡康的工作範疇主要包括,第一是舉辦身心及精神健康活動,推廣正向身心健康,達至健康快樂的人生,第二是爲臨危身心及精神困擾人士舉辦一些工作坊,小組及個人輔導;第三,舉辦訓練活動,訓練前線工作人員。現時,中心的服務重點包括留學生的心理健康、長期病患照顧者的壓力問題、臨危身心及精神困擾人士的煩惱(例如抑鬱症、焦慮症、憤怒問題、情緒困擾等),以及夫妻相處上的困難。
Daniel很喜歡現時做的工作,但也直言面對着不少困難,首先就是華人的面子問題,由於華人圈子窄,很容易會碰到認識的人,很多人對輔導與心理治療缺乏認識識,會令很多求助者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有問題,因而不敢出來接受服務。有些人則因為金錢的考慮而不想参加相關服務,Daniel指即使他們的服務其實已經很便宜,但這些人仍然不願意花錢在輔導上。此外,華人社區存在普通話與廣東話兩種不同的方言,雖然工作人員一般精通兩種方言,但在工作坊或小組上的溝通交流時,難免會有一些隔閡。Daniel希望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可以加入他們的月團隊,以服務更多有不同需要的人。
輔導上的樂與苦
筆者也曾接觸一些輔導,知道很多時人的情緒和精神問題與原生家庭有密切關係,Daniel也坦言在接觸不同有需要的人士時,總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他曾經有一個案例,是一個婆婆被丈夫虐打了30至40年,直至她60多歲時,子女已長大,只有她一個人面對丈夫,有次丈夫追打她,甚至要掐死她,她因再也承受不了,很害怕,於是決定與丈夫分開。後來她找Daniel尋求幫助時,已離開丈夫好幾年,但她表示很內疚,認為自己拆散了一個家庭。
在這個個案中,本來明顕地是婆婆的丈夫虐打她,但她卻說是自己拆散了家庭,到底原因何在呢?Daniel說,原生家庭就能給予答案,因為那個婆婆從小就在家庭感到沒人疼愛,她渴望在人生裏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當她被丈夫打仍選擇接受,與丈夫分開時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拆散了一個家。可幸的是,Daniel指這個例子很正面,婆婆通過輔導得到幫助,讓她發掘了一家人除了齊整,還需要有尊重、關心和愛,她因此有很大的改變,現時一個人住,生活很開心。
其實就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來說,通常求助者找家人一起來談會更好,但很多時的困境是,家人通常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不願意同來。Daniel現時致力通過怡康,舉辦不同的工作坊,讓家人一起參與,如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問題時會邀請家長一同前來,也會舉辦夫妻認知行為治療工作坊等。
看到別人改變當然感到欣慰,但Daniel也坦言有一些個案會令他感覺很辛苦。例如他有接觸一些人格障礙(或稱人格偏差)的人,他們的情緒起伏和變化很大,不容易出現正面的改變。另一種類別就是吸毒者或邊緣青少年,有時令人沮喪的是他們看似有改善,但不久又故態復萌。但Daniel也強調這些只是個別例子,並非這些類別的個案全都是如此。他又分享道,自己初出道時比較容易受困,但現時卻慢慢看開了,當中最大的滿足感當然是看到他人的成長和改變,但也認知到自己不是超人或救世主,總會有一些限制。在Daniel的生命歷程中,也曾經歷情緒困擾的時候,但這些難關卻有深刻的意義——讓他能更明白他人的難處。
結語
訪問到了尾聲,Daniel向筆者表示,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仍然會堅持在臨床心理輔導和訓練的工作方向上,筆者認為現今很多人都關注身體上的需要,但卻忽略了精神的健康,對於在心理服務上走在前線的Daniel,實在要表達衷心的感謝和敬佩,尤其是當他們要面對自己的情緒困擾時,同時又要輔導他人,很難想像那個壓力有多大。Daniel透露很希望自己有閑餘時間發展一些個人興趣,如唱歌、看電影等,在此希望他總有一些緩衝的空間,帶着那源源不絕的力量,就是他的初心——對人的關顧,為更多人的心靈帶來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