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妙寫人心

在攻克癌症的征途邁出第一步 ——龔佳男博士談研究小組的貢獻

文:本刊編輯部
圖:拍攝/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提供

最近一段時間,澳大利亞的醫療和製藥行業似乎出現了井噴的趨勢,在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的治療和預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在眾多的科技成果當中,自然也不乏華人科研工作者的貢獻,在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通常以其縮寫WEHI被稱呼為「圍亥」)的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一種新的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靶點」被研究小組發現,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治療。

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有多位成員參與此項研究,其中有兩位華人——龔佳男博士和來自清華大學的項目交換生姚遠。在約定的時間,筆者在「圍亥」的實驗室裡見到了龔佳男博士。龔佳男博士2013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並取得博士學位,2013年底加入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尋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和研發新的靶向治療藥物。在中國的時候,龔佳男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急性髓系白血病」,與現有的工作大體是同一領域。

在開始談論這一次的新研究成果之前,筆者先大致介紹一下「標靶治療」,這樣會有利於讀者深入了解研究小組的成果。「標靶治療」也稱為「靶向治療」,是一種以干擾癌變或腫瘤增生所需的特定分子來阻止癌細胞增長的一種藥物療法,而非一般的干擾所有持續分裂細胞(不穩定細胞)的傳統化療法。癌症靶向治療在被認爲是比當今其他療法更加有效,並且對正常細胞傷害更小的療法。簡單地說,「標靶治療」最大的優點就是準確性高,誤傷正常細胞的可能性小,病人的痛苦感也就相應地降低。

言歸正傳,「圍亥」的研究小組最新發現了多發性骨髓瘤的新治療「靶點」,一種名叫MCL-1的蛋白,爲骨髓癌患者帶來福音。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是骨髓中的漿細胞——B細胞發生癌病變,複製產生許多惡性的漿細胞,侵犯多處骨頭,形成多個癌塊,惡性骨髓瘤產生時,會引發蝕骨細胞活化,伴隨著骨骼外部的硬骨被破壞,引發骨骼疼痛的症狀。據龔佳男博士介紹,在中國每10萬人有兩到三人患這種疾病,澳大利亞每年有1700多人被診斷患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發病率不算很高,但是這種病目前爲止仍然無法有效治愈。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常感到非常痛苦,存活時間只有大概兩年。

傳統方法治療癌症,治愈率不高,病人的痛苦感卻很嚴重。「標靶治療」崛起之後,為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福音。但要實施「標靶治療」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找到準確的「靶點」,一旦「靶點」確認,那麼就相當於為最終研製出能治愈多發性骨髓癌的新藥指明了方向。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的研究小組的目標就是找出這個「靶點」,兩位華人研究人員都為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龔佳男博士介紹說,尋找「靶點」的工作艱鉅而繁瑣,基本的方法就是採取不同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癌變細胞,在實驗室培養之後,使用生物化學技術破壞不同的基因片段(行業內稱為「敲掉」),來觀察癌變細胞的反應,以確定哪個基因片段最終決定癌變細胞的增殖。簡單地說,在無數次的試驗之後,研究小組確認有70%的癌變細胞在「敲掉」MCL-1之後,停止了病理性增殖。龔佳男博士還說,70%的有效率已經非常高,達到研究「標靶治療」藥物的標準。

不過,實驗室成果僅僅是整個科研過程的第一步,從搞清楚治療原理到能夠批量生產治療藥物上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般來說,藥物研發的過程會非常漫長。龔佳男博士說,這個過程長達十多年是很正常的事情。以BCL-2作爲例子,發現BCL-2這個「靶點」是在1988年,到2016年能夠生產真正用於治療病人的藥物,前後過去了28年。發現了「靶點」以後,要想研製出藥物,要經過各種不同的測試,首先要證明它是有效的,然後要證明是安全的,作為「標靶治療」的藥物,靶向性一定要好,如果和傳統療法一樣帶來正常細胞的大量死亡,那麼意義就很小了。藥物一旦研製出來,首先要在細胞裏做實驗,繼而在老鼠身上做實驗,然後在病人身上做前期臨床實驗,要多方證明它是有效而且安全的。即使走到了這一步,還要等待藥物管理機構的審批,整個過程才算基本完成。

既然談到了治療,讀者朋友可能也想關心一下,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措施,以及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有無開發生產疫苗的可能性。很遺憾,龔佳男博士說,暫時尚沒有證據證明多發性骨髓瘤有外因性的誘發原因。大家一般知道紫外線照射和皮膚癌之間的關係,但目前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與多發性骨髓瘤聯繫起來,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預防措施。龔佳男博士說,將來或許可以通過生物統計學的方法,來找到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但這尚且不在她們小組的研究範圍內。至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疫苗,暫時沒有任何成果,但相信將來會有所突破。

在採訪的最後,龔佳男博士應筆者的要求,帶領筆者參觀了聯合實驗室。相比在國內所見,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的環境與設備都相當先進,而且服務周到,能夠給研究者提供最佳的研究氛圍。龔佳男博士也說,實驗室裡和諧的氣氛,令研究者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以期取得最好的成果。相信在「圍亥」強大的科研背景支持下,包括華人研究者在內的各個科研團體,都能取得更新的成就。澳大利亞科研成果「井噴」的秘密,大概就在這裡吧。

附錄:

科研工作的成果,是集體努力的結果。龔佳男博士所在的研究小組隸屬於David Huang & Andrew Roberts聯合實驗室,其中包含了多位研究人員,在此恕難以一一介紹。作為實驗室的學科帶頭人,David Huang教授和Andrew Roberts教授在各自的領域有著突出的成就,也帶領整個研究小組推進工作。兩位教授的介紹和主要工作如下:

David Huang教授,癌症和血液病實驗室主任

我們實驗室研究細胞死亡是如何調節的,特別是細胞雕亡控制中的錯誤是如何影響癌症的發生的。我們的研究致力於發現和開發新型抗癌療法,使癌症細胞恢復雕亡功能,以及如何將我們的發現應用於癌症病人的治療。

我們實驗室的長遠目標是瞭解癌症是如何發生的,並且開發診斷和治療癌症更好的方法。我們致力於研究Bcl-2基因家族如何調節雕亡。

我們實驗室通過研究所其他科學家的合作,發現了如何通過Bcl-2基因家族决定細胞是否死亡的機制。精確的說,Bcl-2是如何抑制細胞死亡調節劑Bax和Bak並不清楚,Bax和Bak是如何被激活並且引起雕亡的也不清楚。闡明細胞死亡信號的關鍵步驟對於理解生理上細胞死亡是如何調節的是必須的。

我們正積極的運用我們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努力把Bcl-2或者其相關基因作爲靶標治療癌症病人(如白血病,淋巴瘤),並且研究爲什麽這些小分子抑制劑可能失敗的潜在的機制。

Andrew Roberts教授,癌症和血液病臨床轉化部門主任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癌症——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我的研究目標是瞭解這些疾病和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在帶領一個研究實驗室的同時,我是研究所臨床轉化中心的帶頭人,這個中心的宗旨是通過實驗室研究促進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我同時是皇家墨爾本醫院的臨床血液病專家。我負責幾個血液癌症的臨床試驗轉化爲新的療法。

我的實驗室和臨床血液病和BMT部門,皇家墨爾本醫院的腫瘤內科,以及研究所轉化研究部門的同事緊密合作。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分子基礎。
• 化療和標靶治療耐藥性的分子基礎。
• BCL-2抑制劑和BH3類似物。
• 新的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