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植根澳大利亞

14 孩子的中文教育(上)

植根澳洲, 並不等同於與過去一刀兩斷。

相反, 在這裏建立家園, 又能建立在原居地的連繫,卻是我們立根在多元文化的優勢, 因為澳洲社會, 就是有著全世界文化的社會,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傳下去, 才真正屬於澳洲。對移民家庭來說, 孩子學好自己的母語, 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華僑時代的中文學校

30多年前來到墨爾本的時候, 參與聚會的教會設有週末中文學校, 主要是教授教友及社區中家庭的小孩子中文及說廣東話。那時,在這裏出生或長大的第二代, 都只是在家中與父母說中文, 與兄弟姊妹及在學校的同學就會自動說英文。數年之間, 他們就變成與父母無法完完整整溝通的澳洲人。有些父母就會慢慢地開始與他們說英文, 同時間兩代之間也減少了溝通。

父母們會相信, 把小孩子帶往週末的中文學校, 是讓孩子確認他們長大後一定要繼續說中文的最有效方法。因為中文學校的老師, 總會強逼孩子相信, 學中文是必需的。就像學生週一至週五上學, 也不是他們因為喜歡與不喜歡, 而決定做與不做的事。大多數的小孩子, 都會週六乖乖地留在中文學校上課, 而父母也會把這活動當成為在這時期孩子最重要的事。孩子們大多數可以持續學中文, 直到上了中學後, 他們會有多一點的自由, 覺得可以自己決定週末要做怎樣的活動為止。就這樣, 第二代移民, 總算是識了一點中文,可以和父母有多一點的溝通。 不過,實際上他們還是只會說英語的澳洲人。

在那時期主要的中文學校都是學習廣東話。

普通話中文教育興起

教會也是華人聚集的主要社團之一, 有傳教熱心的教會又盼望可以通過中文學校接觸未信教的華人, 再加上週日教會也會有中文的主日學, 華人教會同時舉辦中文學校就變得順理成章。當然也有一些同鄉會或社團會為著教育下一代而主辦中文學校, 不過在這些中文學校中,能堅持學習到中學的學生並不太多, 因少這些中文學校以小學階段學生為最主要。

90年代, 大批說華語的年輕中國家庭因六四事件留在澳洲, 其後他們的家人都到了澳洲, 華人移民社區急速增大。說華語教簡體字的中文學校大量湧現。本身為學者的孫浩良先生創辦了新金山週末中文學校, 學生數以千計地增加。而且移民家庭中, 從中國來,已懂中文的中小學生也眾多, 維州政府鼓勵移民保持自己語言, 在中學會考中設置不同的外語課程(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LOTE)。請注意, 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孫浩良先生成功地打造了家長們的願望, 把華人移民第二代在VCE 投考中文, 成為每一個移民家長的目標。因而每年投考VCE中文(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及第二語言(高級), 成為最多人投考的外語科目。

因著這理想, 中文學校也大行其道, 不過由於VCE 只有普通話, 以教授廣東話作為社區言的中文學校, 大多在競爭之下關門。到今天, 教授普通話的中文學校, 更是連結到中國內的網課及由中國老師輔助學習。但由於現時說中文的小孩子移民漸少, 而在這裏出生的第二代漸多, 能把中文學習延長至中學的也大打折扣, 普通話的中文教育也在調整當中。

孩子能說多少中文?

第二代或在這裏成長的孩子,到底能說多少中文, 其實是由幾個因素決定。

首先最重要的是, 不管是粵語或是普通話, 父母是否堅持與孩子說中文, 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四歲入學前, 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 實際上是完全可以控制孩子的語言情境。而在四歲時, 小孩子已掌握了基本上說母語的能大力。孩子們就算不會認字、不會讀書, 也能說基本的中文。就算有更多孩子的家庭, 家人間說的語言, 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前, 都是由父母訂定的。這都為孩子創造了基本的中文語境。

其次, 是孩子有沒有上中文學校, 這是孩子有沒有認字能力的主要因素。

認字不是日常溝通的必需能力, 也不是生活需要, 因此,不進行系統性及長期學習和操練, 是不會容易成功建立的。學校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 去搭建小孩子的認字能力。好的學校會有合理的課程及教學方法, 讓孩子把說母語的能力, 擴展成為認字及閱讀能力。不過這不能只由學校及老師來完成, 更需要家長的合作。

可惜的是很少中文學校的管理者, 具備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發展少數族裔母語教育的經驗。有不少中文學校的負責人, 可能在中國是中文教師, 把在中國的一套照搬過來, 結果也是不如理想。細心想一下, 在中國生活的中文語言情境,根本在澳洲就不存在, 為甚麼在中國的那一套, 會適合這裏長大的一群呢?

還好的是不少在這裏長大的第二代, 不管是來自香港、台灣或是中國大陸, 他們都會經常回到父母的原居地生活探親, 肯定識中文及閱讀中文的重要性, 因此能堅持在學校學習中文的, 人數也不少。

第三, 是孩子有沒有寬闊的中文語境?

學習語言不能抽離語言情境。要是孩子沒有說中文的朋友, 他就會把中文看成為只與父母溝通, 沒有實用價值的語言, 自然就會少用,也不會有進步。要是孩子生活的圈子有只會說中文的同齡或大一點的孩子, 就像我女兒小學時, 在教會中與一群群的香港留學生生活在一起, 她就能大大擴闊她的中文能力。並且與時並進, 跟上香港社會對語言的運用, 並且建構更大的語言情境, 包括廣東話歌曲、電視劇、電影、明星、社會、歷史等多種話題。

第四, 是孩子有沒有閱讀中文的機會?

閱讀是孩子能運用所認得到的字, 進行自我學習的過程。能讓孩子盡早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 不單可以擴闊孩子的視野及世界觀, 也能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能愈早讓孩子閱讀各類型的中文書籍, 就能更大地擴展孩子的中文能力。不過, 若果父母不喜歡閱讀, 就很難鼓勵孩子多閱讀。要訓練孩子這些能力, 父母不單要提供閱讀的書籍, 更要以身作則, 其實是最困難做得到的。

寫作重要嗎?

讀者會注意到我從有提及到寫字及寫作在學習中文的角色。原因很簡單, 因為寫中文字, 在澳洲根本是不重要。我並不是說寫字不重要, 而是說不需要。為甚麼這樣說呢?我在香港長大, 訓練寫字是基本, 學習書法更是寫字藝術及修養的操練, 寫文章是表達能力的培養, 全都很重要。不過在澳洲卻變成了不需要。因為孩子們更會從學習英文中, 發展了表達能力, 並不需要從靠學習中文中, 來取得這樣的能力。至於書法藝術嗎, 相信沒有多少家長會要求在澳洲長大的孩子, 成為書法家吧。

很可惜, 今天的中文學校管理者, 甚至教育課程設計者, 都把大量孩子學習中文的時間, 放在寫字(低年級)或寫作(高年級)之中, 未能妥善安排孩子願意付出, 用來學習中文的有限時間。

廣東話中文學習還有價值嗎?

最近, 從香港來的移民大幅增加,而且不少是年輕家庭。這些新移民, 與過去數十年的華人移民一樣, 都會希望孩子是兩文三語(讀中英文,說英、粵及華語), 我相信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不過,我想對於這些家長來說, 學習廣東話中文最重要的, 是讓孩子們與父母一樣, 可以與自己的故鄉連在一起。在哪裏, 我們還有家人、朋友、及我們的歷史與前半生, 亦成為我們與成長中的下一代的共同連繫。可以說, 這不單是語言能力的培養, 同時亦時家庭中與下一代的連繫及傳承的一部份, 當然有價值呢。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