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植根澳大利亞

15 孩子的中文教育(下)

帶著孩子們移民的父母, 很少人會認真想過,到底自己的孩子, 中文能力要達到那一程度?

當然, 孩子們移民澳洲的年齡及他們在來澳洲前受到多少中文教育, 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將來的中文能力。不過在這裏出生, 或是未進到小學前的小孩子, 都會通過周末的中文教育, 發展他們的中文能力, 而大多數父母都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們的中文能力是愈高愈好。不過從我們這一代移民家長的經驗來說, 就算自小把孩子送往中文學校的, 孩子中文能力算是高的人, 其實並不多, 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中文的更少。相反, 絕少父母會投訴孩子的英文不夠好, 無法在主流社會中生活。至少, 所有父母都認為孩子的英語能力比自己強, 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語言學家會把人的語言能力分為聆聽、講述、閱讀、及書寫四種能力, 而按照程度, 又分為不同級別。閱讀與書寫是在幼兒階段及學校環境中培訓發展出來的理解及表達能力, 與由在家庭及社交生活中發展的聆聽及講述的理解及表達能力, 並不相同。聆聽與講述來說, 是閱讀與書寫能力的基礎, 與小孩子在家中教養培育及幼兒階段的社交生活有著極大的關係。因此, 生活在一個在社會說英語及在家中與父母說中文的移民第二代, 中文語言能力能達到那一個水平, 很大程度與這一個家庭所選擇的生活模式有極大關聯, 而不單單是由孩子接受的中文教育有關。

語言學家會把聆聽和講述的能力, 分為母語 (Mother Language)、流暢 (Fluent 或Superior)、熟練 (Proficient)、表達(Competent)、簡單工作溝通(Vocational)及 簡單生活溝通 (Functional ) 等不同程度。父母把孩子送往中文學校, 往往沒有想過孩子的中文能力, 在聆聽、講述、閱讀及書寫方面,到底要達到那一程度。而中文學校也很少會與父母溝通及合作, 一起來建構及培訓孩子的中文能力。我從事教育及研究多年, 明白建構學生的語言環境, 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發展的關係, 應用在我女兒及孫女兒的中文語言能力發展, 讓我明白我華人社區需要另類的中文學校。

母的期望

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華人在澳洲社會還未成為主要的移民群體時, 第二代的中文能力發展, 大多僅限於聆聽和講述。若父母在孩子小時候, 主動與他們以英語溝通的話, 孩子大多只能勉強聽得到父母簡單的指示(可能是廣東話或其它方言),  並模糊地回應。原因很簡單, 因為在他們進到幼兒院時, 周邊每一個人都會只跟他們說英語。所以,就算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 但他們在長大後, ;英語能力都能到流暢。反而是聆聽和講述中文的能力, 卻會倒退到只是能表達或是最簡單的溝通能力, 因為一離開自己的家人, 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說母語。

今天華人移民者眾, 更有大量主要說中文的留學生或長者在社區之中, 下一代聆聽與講述中文的機會增加了不少。而且在社區中接觸中文的機會, 如在互聯網或社交場合中, 以中文交流隨處都在, 因此第二代的聆聽及講述中文的能力, 能達到可以表達的機會也高。不過, 在同輩朋友中, 這些第二代也會選擇使用英語溝通。可見,除非成長後的第二代, 主要生活在華人社區之中, 不然英語仍然是生活及社交中使用的主要語言。

有趣的是這些華裔第二代, 要是長大後回到以中文主導的社會生活, 他們也可以很快就能完整地表達自己, 或是可以成為熟練或流暢的中文能力。從大部份在澳洲長大, 回到香港或中國生活的第二代移民, 都可以見到這情況。我相信父母們要是孩子們達到這種中文語言能力, 也會感到滿意, 因為他們的兒女, 已具備真正的雙語能力。

閱讀與書寫的能力

孩子閱讀中文, 並不是在學校才開始。二、三十年前, 坊間只有少量提供給小孩子的兒童讀物, 在澳洲要取得也不容易。 因此學校的課本或讀本, 或是寫作功課, 就是培養小孩子中文讀寫能力的基本工具。老實說, 這些材料大多是按著中文作為母語及社會語言而設計。在澳洲長大的小孩子, 由於在學校及朋友之間只說英文, 若果父母在他們還未曾入學時, 他們沒有刻意發展出有較高的閱讀中文能力, 在長大一點後, 這些讀本都未必能為他們所明白,也因此孩子們也漸漸會失去閱讀中文的興趣。

很多中文學校會把大量教學時間, 放在要求小孩子寫中文字、作句或寫文章之中。實際上是以中文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的要求, 來培養小孩子。但由於與閱讀能力發展的情況相似, 孩子的語言環境限制了他們的寫作興趣, 不少孩子就是因為要完成這些對他們沒有很大意義的功課, 而最後放棄學習中文。

結果是沒有多少第二代, 在成長後繼續使用中文在閱讀及寫作。有意思的是, 若是孩子們真的發展了閱讀中文的能力, 並且能通過閱讀中文來認識中華文化或社會,他們就能持續地與父母原來的社會保持更緊密的關係。其至在長大後, 要是他們回到中國及香港工作或生活, 閱讀甚至書寫中文都不是太困難的事。

無處不在的華人社區

今天的華人移民家庭, 面對著孩子的中文教育, 有較多的選擇。華人人口佔澳洲人口7%左右。因此在社會或社區中接觸中文的機會也多, 在這裏長大的第二代, 也會對自己的中文能力有一定的期望。在社區環境中, 能見到中文的機會很多, 例如在茶餐廳點菜, 在一些巿政府的刊物都會出現中文或其它語文, 而且第二代華人再不會因為說大家說中文而被視為異類。在維州, 州政府強調人人都要學一門外語, 華裔第二代能懂一點中文, 已變成社會共識。

事實上, 在職場上懂中文往往成為事業發展的優勢。再加上中國現時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相信情況在未來20年都不會改變。因此華人移民堅持子女至少能聆聽與講述中文, 變得很合理, 而且是社會所認同的。

看不見的互聯網, 更是充斥著不同年齡段小孩子學習中文的視像及影音材料。不管是小說、互動遊戲、文化活動、兒歌音樂、故事視頻或娛樂資訊等, 都可以成為孩子學習中文的教材。當然這些資源大都是生活性, 與正規學校教材並不相同, 但卻是澳洲的中文教育系統, 在以中文為母語, 英語為社會語言的生活環境下, 提供了中文學校發展的新模式。

雙語教育的可能

中文作為母語, 而社會普遍使用英語, 在今天互聯網主導的社會及學習環境, 為移民第二代提供了雙語教育的可能。澳洲各州政府都有自己的外語教育政策,其中維州最積極鼓勵學生學習第二語言, 在中學會考VCE中投考第二語言科目的, 都會得到特別加分, 有助投考大學。現時每年有超過3300人投考中文語言科, 其中絕大部份是移民第二代。

不過, 現時由考試主導的中文學校, 是否能取得家長滿意?或是令到華裔第二代能在生活中, 掌握足夠的中文語言能力, 卻又是另外一個課題。

最近這數年, 大批香港來說廣東話的新移民來到澳洲, 他們對孩子下一代的中文教育明顯地跟從中國來的移民, 有不一樣的要求。例如, 一些家長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定兩文三語(即閱讀中文英文,說粵語普通話及英語) 能力,到底是否能達到呢, 或是能達到多少呢? 我相信這是家長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不過, 現時以普通話為主導的中文教育. 一定不是這些新移民家長的第一選擇。

現在, 是時候華人社區要按著澳洲社會發展, 重新建構及塑造給第二代華裔移民的中文教育時機吧。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