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澳大利亞
17 掌握社會資訊是融入的開始
我34年前第一次來澳洲生活時, 沒有計劃長期留在澳洲, 也沒有融入社會的打算。
當時想的是要盡快完成學業, 取得澳洲護照, 就回到香港繼續發展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雖然當時沒有計劃融入, 卻我是很主動去認識這一個社會, 因為大部分家人都在這裏, 而且姊夫和妹夫都是西人, 我當時花上不少時間去認識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圈, 對於澳洲社會的各種人和事, 都感興趣。至少, 這是一個我在香港以外, 可以經歷到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再加上當時研究的項目, 是澳洲的教育及社會制度, 因此我也不能不主動去深入認識。
27年前再回來墨爾本定居, 那時的目標是全時間服事華人教會。與前一次定居時不同的, 是這時生活中接觸的全是華人基督徒及教會。我不單止沒有時間關心社會, 更沒有參與華人社區, 直至在事奉中我發現,是華人教會及基督徒生活的封閉性, 阻礙了福音的傳開, 更成為了華裔移民融入的障礙。因此歡欣機構創辦了《同路人》、歡欣學習中心及「同聲同路人」電台廣播, 試圖去打破這障礙, 我才開始見到融入澳洲社會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媒體是參與社會發展的鑰匙
成立《同路人》, 是因為見到不少從中國來的移民, 仍大量在關注與中國關連的新聞, 阻礙著他們認識及關注澳洲社會。我盼望藉出版《同路人》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生活及社會資訊, 建立與他們更緊密的聯繫。因此《同路人》的出版目標, 就以提供有價值的澳洲生活資訊, 盼望能與讀者同走移民路。不過, 當時我們對社會的認識不深, 要花上很多氣力和功夫, 才能提供高質素的社會資訊。
我猶記得在第4期介紹聯邦大選,擔任總編輯的同事, 花上7 個工作天, 才完成一篇2000 多字的專題採訪報導。用成本來看, 這篇文章的每一隻字, 都「價值連城」, 但用今天的質量標準來看, 並不能達標, 可能是因為作者對澳洲社會的瞭解、 個人人脈、政治參與都極低有關, 而提供資料的受訪者亦只是華人中稍為多一點關心政治的移民, 其實他們對社會及政治, 亦沒有多少深度認識及參與所致。在今天, 《同路人》的制作同樣的內容, 情況已是大不相同。
今天在寫同樣的專題時, 我們可以直接跟總理、州長及重要的部長見面, 進行採訪, 提出我們關心的問題, 並且與他們討論。或是與從他們顧問的聯絡, 取得政策發展的訊息, 亦可以與監察政府的議員及反對政黨聯繫, 聆聽他們的想法。現時編輯們撰寫雜誌專題的時間, 也大為縮短, 原因是我們變得更有經驗及專業, 並且有著極大的資訊網絡, 幫助我們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資訊內容。
我記得在2022年維州大選前兩週, 我三次獲邀請,訪問州長安德魯斯。我不單採訪他, 並且和他反映及商談多元文化政策, 並得他答應訂立把政府15%廣告費預算, 投放在多元文化媒體之中的承諾, 成為了今天的施政。當時反對黨領袖Matthew Guy, 在與我面談時, 只答應提供10%的廣告投放, 自然是得不到支持。可以說, 經過20年的參與, 我已發現多元文化媒體, 原來不單止是提供社會資訊的工具, 更是在多元文化社會中, 參與社會發展的鑰匙。
移民需要的資訊
我們的讀者, 絕大多數是成年後來到澳洲的移民, 也有少部分是在留學後變成移民的一群, 比較少的是在這裏長大的移民。我的女兒8歲時來到墨爾本定居, 可以說是在這裏長大, 由於家中說廣東話, 而我們生活圈也在華人社區及教會之中, 女兒會讀寫中文, 也看中文電視節目, 但卻不會像我同樣地關心香港或是中國。為甚麼呢? 因為在這裏長大的移民, 對原居地的認識、參與、或是關心, 都不是很高。可以說,就算他們仍保持著一些原居地文化及喜歡哪樣的生活方式, 也不會和他們的父母一樣, 仍保持著與原居地千絲萬縷的關係。
從中國大陸來的移民也有同樣情況, 父母與下一代之間的文化差距更大。不少從中國來的移民, 由於從事中澳之間貿易, 或是仍在中國有工廠或公司, 又或是無法把所有資產從中國移來澳洲, 不少人每年都有極多時間留在中國。再加上大部份來自中國的移民, 英語能力都不太高, 因此他們比較少與中國完全割斷關係, 全情融入澳洲社會之中。他們的子女的朋友圈或工作環境, 卻是多元文化為主, 因此他們與父母的生活方式, 相差極大。
因此, 你可以想像第一代移民和在這裏長大一輩, 使用中文資訊的情況, 大大不同。像我女兒一樣在這裏長大的一群, 在生活、娛樂、及與人聯絡, 都可能使用兩種語言, 但在獲取新聞及社會資訊, 卻與澳洲人無異。可以說, 他們通過主流媒體瞭解及明白世界大事, 卻是通過中文媒介來處理生活需要。
相反, 第一代移民, 卻極少使用英語的媒介。沒有多少成年移民會對澳洲的電影、電視或是音樂、笑話等感到興趣, 更談不上從主流媒體去認識身邊的社會。可以說,澳洲本地中文的社區媒體, 或是原居地的中文網絡媒體, 成為了第一代移民最大資訊來源。
本地中文媒體, 雖然現時已多由網絡提供, 但印刷媒體仍然被視為最可被信任、負責任及持平的資訊內容。同時大部份人都明白, 網絡資訊平台也受中國政府監控的政策所影響, 變成會自我審查或是通過「網絡言論管理系統」而無法提供獨立及平衡的內容。過往澳洲政府並不太理會及干預這情況, 但從華裔移民已成為最難融入澳洲社會的移民群體, 並且中澳關係的緊張令到華人對澳洲的忠誠受到關注, 今天澳洲政府已開始關心, 到底華裔移民, 應該從哪裏得到怎樣的資訊?
《同路人》的轉變
是的, 20 年前創辦《同路人》之時, 我們沒有想過,要在新聞訊息或對原居地社會資訊提供很多內容。我們在政治上持守的原則是要報導事實, 認同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等普世價值, 並且尊重人與人彼此的不同, 並以鼓勵讀者融入澳洲社會為基礎。不過, 最近我們發現, 隨著香港政府對言論的長臂管轄立法, 及中國加緊對意識形態的管控, 《同路人》不經不覺已成為少數仍在堅持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的刊物。因此我們覺得要在未來, 增加我們服務的範圍。
在9月開始, 《同路人》會提供網絡多元文化新聞, 把重要的世界或澳洲新聞, 翻譯成為中文, 放在網站上, 讓華人讀者瀏覽, 也會提供聲音版, 供下載或在本地中文社區電台發放。同樣我們也會把這些內容的英文版, 在blessingcald.com.au網站上載, 連同兩年前我們已開始把《同路人》的部分內容翻譯成為英文上載, 與澳洲本地說英語的讀者或聽眾分享, 讓更多澳洲人明白華人移民對世界及澳洲的關心。
今天, 我們盼望《同路人》能發展成為多媒體平台, 不單繼續服務華人社區, 更希望接觸主流社會讀者, 推動多元文化交流, 建設澳洲社會。
我盼望在《同路人》慶祝20週年的時候, 仍然得到你們的支持, 讓我們與華人同走移民路, 會變得更精彩。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