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澳大利亞
20 多元文化澳洲源遠流長
十月我到了巴拉瑞特 (Ballarat)拜訪了新金山中文學校的孫浩良校長, 有機會與他談論華人定居於澳大利亞的各種問題。
維州中文教育狀況
我與孫浩良校長認識接近20年, 一直不太相熟, 卻是彼此欣賞。我因為曾經事奉的教會與新金山中文學校都使用Mount Waverley中學而有過一些接觸,一直很欣賞他對華人下一代學習中文的熱心和付出。新金山中文學校是在90年代中國大陸移民定居後,在墨爾本發展最大的中文學校, 學生數目曾經過萬, 有數間校舍, 現時仍有數千學生。在新金山中文學校成立之先, 墨爾本的中文教育主要由華人教會著重傳福音的中文學校或是社團組織如四邑會館等照顧會員需要而舉辦以粵語授課的中文學校為主。
這些團體籌辦的中文學校, 大多學生都是在小學階段就學讀寫簡單中文, 而在進中學後就不再繼續下去。結果是華僑第二代大多只能勉強說一些中文, 讀和寫就有一定困難。 要是父母能堅持孩子學中文的, 或是把他們送回香港或中國生活一段時間的第二代, 還有機會讀寫一點中文, 但卻不算是有很高水平。不少華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就變成看不懂中文了。
不過, 大量六四後定居的中國華人, 就在孫浩良校長創辦的新金山中文學校, 給下一代進行中文教育, 改變了下一代大多不能讀寫中文的結果。現時維州 VCE考試中文(第一語言)是最多人投考的外語科目, 每年約有二、三千人投考, 要求學生的水平相當高, 可以說孫校長推行的中文教育相當成功。而且VCE還有中文(第二語言)及中文(高級第二語言)提供給那些在澳洲曾經接受過少量中文教育的學生學習。總體算下來, 維州學中文的年輕人確實是比其他州多。不過, 這些不同的課程, 都無法吸引澳洲西人學生學習, 只能說維州的中文教育, 仍是為華人下一代而設, 程度遠超中文作為外語的需要。
下一代需要怎樣的中文教育
我一直以來對孫浩良校長所推動的中文教育方式有所保留。不是我否定中文作為溝通語言的需要, 而是我認為學習中文要從建立學生對中文的興趣及使用入手, 而非作為第一語言來學習, 因為除非社會能給一個讓學生使用中文的語言情境, 要求學生在生活中使用中文, 並不容易。我相信孩子們能聽中文與講中文, 由家庭與學校共同推動的結合, 會做得更好。而讀中文卻要視乎家長願意如何培訓孩子,例如是否會給孩子們提供很多閱讀中文書籍的機會, 並且從小養成他們使用中文來吸收知識的習慣。在今天中文已成為世界主要語言,我相信這是絕對可以做得到的。至於書寫中文,我認為根本不必要進行, 因為在澳洲社會就沒有這一個需要。我自己就是這樣培訓我的女兒學習中文, 而非讓她上中文學校。
可以說, 我認為推行中文教育, 要從生活環境的狀況入手, 而不應該由家長的主觀意願來決定。不過我相信學校可以協助家長建立孩子對中華文化及歷史的興趣,從而內化下一代對中文的追求及接納, 這樣才能成功讓他們變成一個雙語的澳洲人, 而我更認為這是下一代最有優勢的語言培訓。
孫校長也有同樣的看法。他推動嚴格的中文教育, 也著重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興趣。新金山中文學校也發展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在一些節日的活動,或是培養下一代對中國音樂、藝術、舞蹈的興趣, 也建構了他們重視中文的空間。
所以孫浩良校長對維州中文教育的貢獻, 是我完全認同的。
華人文化歷史的傳承
這一次拜訪孫先生, 是因為他退休這三年來, 一直在巴拉瑞特建設南半球最大的新金山中文圖書館。孫浩良熱心發掘並保留華人在維州的文化及歷史, 他買下了在巴拉瑞特巿中心的古蹟巴拉瑞特銀行這一座歷史建築物, 改變內部裝修為一個有13個藏館的中文圖書館, 把從澳洲及中國收集到的中文圖書分門別類, 成為保存及推廣中華文化的基地。
巴拉瑞特是在淘金時代建立的城巿, 保留著不少華人歷史和古蹟。不過, 由於淘金時代的華人移民, 沒有很多人願意留在澳洲, 因此對社會參與很少, 也不關心社會發生甚麼事, 並且沒有主動去爭取在澳洲社會生活的權益。不同民族之間溝通及互相融合的機會很少, 說英語的澳洲人產生了對華人的抗拒, 在制定聯邦憲法時, 並沒有重視其他族裔在澳洲的存在。結果是聯邦政府成立後, 澳洲就推行白澳政策, 實行用英語來篩選移民, 華人移民就無法再來到澳洲, 而澳洲亦發展成為單一文化的社會。
不過, 華人文化在巴拉瑞特還是被保存下來。這些淘金時代的華人, 多是與愛爾蘭裔的婦女結婚,因此現時巴拉瑞特愛爾蘭裔的澳洲人佔了15%,而其中不少有華裔血統。這些華裔因為白澳政策的緣故, 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華裔血統, 直至今天中國變得強大, 而澳大利亞已發展成為多元文化移民國家, 大家才說出自己的歷史根源。
孫浩良先生現時在巴拉瑞特, 把精力都放在推動中文教育及搜集華人歷史文物傳承之中, 盼望能重建淘金時代已有的「唐人街」。原來當時的淘金者,分開民族而聚居, 有一條街是華人聚居之處, 孫先生盼望能在那裏, 能呈現華人文化, 建立一個華人金山博物館。
多元文化澳洲
我們一直以為澳洲由英國殖民建立, 直至上世紀80, 90年代才開始推動多元文化。其實真相並不是這樣。英國人無疑是澳洲土地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過我們要記得當時原住民也有不少, 相信有超過100萬人。而其他國家如德國、荷蘭、中國等地也有殖民來澳洲, 因此澳洲社會一開始是多元的。英國人確實是把社會制度帶來這片土地上, 並管治著這偌大的土地, 因此奠定了澳洲今天的社會框架。然而各不同民族也對早期的澳洲社會發展帶來貢獻, 只不過是在立國之後, 澳洲社會才漸漸確立這是單單由英國文化建立的國家的說法。可以說從西方人定居澳洲開始, 澳洲已經有包括原住民文化在內一定程度的多元文化性。
我相信今天的澳洲, 因為位處亞洲及社會進步, 受到亞洲國家中發展中的國家不少人選擇定居, 而澳洲的移民政策也讓這些來自四方不面不同文化的人, 能夠建立一個彼此接納、尊重、並且互相守望的國家。
週二發表的18年來深入研究澳洲社會多元文化狀況的史坎倫凝聚力指數顯示, 雖然澳洲及全世界正面對戰爭、經濟、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大家都相信生活會變得更困難。但澳洲人的社會凝聚力及對生活感到快樂的情況, 並沒有減少, 這是令人感到振奮的。其中研究者指出, 澳洲人對多元文化仍是大幅度支持, 並且沒有出現針對某些族裔的歧視現象, 而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是澳洲人對不同族裔鄰舍的關心、支持和接納。
孫浩良先生在巴拉瑞特要找尋及保留華人在澳洲歷史中的貢獻及遺蹟, 對於確立近代澳洲從開始就已經接納多元文化, 是很重要的工作。盼望他能夠堅持,並且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參與, 去推展這一個有意義的工作。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