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一個颱風,兩種命運 天鴿襲澳門︰天災還是人禍?
一個颱風,兩種命運
天鴿襲澳門︰天災還是人禍?
一場十號風球,一隻天鴿,讓香港經歷一場暴風雨,但在澳門,卻是奪命的災難,令澳門停電斷水,交通癱瘓,多人死亡近百人受傷。這個颱風來襲,更揭示政府無能的管治和應對災難的能力。這個颱風看盡人情冷暖,看到澳門政府的處理手法。香港和澳門一海之隔,到底這兩個城市有什麼分別?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澳門的管治文化
颱風天鴿,是53年來吹襲澳門的最強颱風,創香港天文台「10號颶風信號」和澳門氣象局「10號風球」18年來首度齊發紀錄。天鴿風勢驚人,引發破壞力強大的風暴潮,導致澳門大面積淹水。然而,澳門氣象局,未能及時發佈防洪警告,當局也未提前疏通市區內淤塞的下水道,以致民眾逃難不及,有人驚覺地下室進水才趕緊救車,最後多名市民淹死在地下停車場。事件發生後,澳門特首崔世安代表特區政府向居民致歉,但是,僅是致歉足夠解決民憤嗎?或是向澳門人大灑金錢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近年澳門經濟急速起飛,酒店、賭場林立,但是風災過後,表面榮華的城市頓變千瘡百孔。今次事件正正反映出澳門政府沒有做好風暴預報及城市規劃,而問題源於管治文化。澳門與香港的管治文化不同,首先是特首的角色,在香港而言,特首統籌各部門,協同效應強,但澳門特首屬位高權重、高高在上的「靈魂人物」,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大多事務都交司、局長處理,是一個放權並且鬆散的管治團隊。澳門回歸17多年來都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每當有事發生,政府都不懂反應,尤其當事態不止涉及一個部門時,完全沒有協調機制可言,這不是一個真正的管治團隊,管治制度落後,正是澳門政府的死穴。
澳門的問責制度是「有問無責」,過往即使澳門審計局或廉政公署曾指出政府部門有問題,最終沒有人需負責或下台,亦沒有改善政策出台。目前需要問責的必然是政府預警流程僵化。民眾都批評澳門氣象局未有作出及時預警,讓市民能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市民只知打風,並沒有被知會預警暴雨,不少人直至發現有水浸才逃難。最令人憤慨的,是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稱,氣象預報複雜,不能百分百準確。但實情是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在前日已修正預測路徑,顯示天鴿會在澳門極近距離登陸。但是當天鴿打到來,澳門氣象局預報系統卻沒有提供足夠時間讓市民防洪。反之香港在當日清晨五時二十分已經發出八號暴風信號,但澳門要在上午九時才懸掛八號風球。澳門政府在回歸了近二十年,似乎距離專業和優質管治還差很遠。今次事件中,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辭職已經是一大進步,同時反映政府正面臨信心危機,有必要做好協調及問責制度。
眾所就知,澳門的博彩業旺盛,「天鴿」不但沒有令各大賭場受到影響,還令人誤會澳門存在一個「平行時空」。正當一邊的小百姓仍未脫苦海,另一邊廂,各大豪宅、賭場和遊客區優先恢復供電供水,垃圾和雜物一早收拾好,賭客絡繹不絕,賭場更免費提供涼茶,在室外等候接駁巴士的站頭,更備有強勁風扇為顧客搧風撥涼。至於專賣特色手信的官也街入夜亦燈火通明,似未受颱風影響,不少售賣如杏仁餅、牛肉乾的連鎖專賣店如常在街上提供試食,吸引遊客,畫面相當諷刺。
天災或是人禍?
一個城市遇上風災,滿地垃圾處理不了,要請註澳解放軍隊解決,風暴預警系統失效,整個政府在風災期間被指完全失蹤,仍有多少停車場被浸沒的資料都不知道,救災人員被批評反應速度過慢,多種問題的發生都能顯示出是「人」的問題。只有危機,才是一個制度的優劣的終極測試。
澳門和香港是一個現代版的「雙城故事」。澳門曾是中國的領導人力捧的對象,甚至在有意無意,明示暗示下,透過力讚澳門來眨低香港。因為香港做不到或不願意做的,澳門都完全做到了,而且是更快、更徹底。一夜之間,風暴過後,澳門和香港,位置完全倒置,身份互換,証明香港的制度和價值,暫時來說最經得起風浪。昨是今非,澳門和內地的高度融合,帶來卻是缺乏自主,監管失控,「豆腐渣」工程隨處可見。在政治及社會上,澳門反對聲音弱,政府權力欠缺制衡,長官意志凌駕一切,公務員系統高度政治化,造成不稱職,無能,甚至貪污的官員也可當上高位,結果闖出大禍。
澳門比香港快一步立了廿三條,但帶來的不是社會和諧,而是政府在缺乏批評和監察下,表現更加不知所謂。資訊及言論自由也不只是權利,也是可以用來防災和救命。很多報導稱,全靠香港仍有資訊自由,部分的澳門居民因透過香港的報道,得悉了風暴的來勢洶洶,及早預防,才減少了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澳門的最大問題,是除了預防危機的能力不足外,連處理危機的能力也同樣使人失望。
澳門政府每年派錢,雖然一直使香港市民感到羨慕,但這其實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是一個凶兆,顯示政府不懂得管治,所以才把錢還給市民,叫他們自救,自己用錢處理問題。可惜,這個世界上不是什麼東西錢也可以買到,良好的管治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它只有政府才能夠提供,否則,我們為何仍需要政府的存在?所以,派錢是完全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政府無能至不懂如何把資源轉化成管治能力的徵兆。若政府無能,與其派錢,不如派放選票,增加市民在政府施政及決策中的參與,好讓官民共治,來更有效提升政府的管治水平。
香港與澳門
香港和澳門曾分別成為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中葡聯合聲明》,兩地主權分別於1997年及1999年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並採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雖然澳門與香港歷史上有深厚關係,近代命運在大方向上很接近,但在微觀層面,特別在公民社會、政治上,港澳走向仍有一定差距。
澳門居民人口接近香港元朗區人口,大約六十萬人,而面積則約為半個香港荃灣區,約三十平方公里。澳門有超過一半人口為移民,可以說在近代年輕人才開始萌生「根在澳門」的概念。在移交殖民地政權予中國時,葡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對國籍處理的方法極不一樣。英國吸收了二戰後殖民地,英聯邦國家大量移民湧入英國本土的經驗,已預先立法避免香港人自動獲得居英權。相反,在中葡關係非常友好的歷史背景下,在《中葡聯合聲明》及澳門《基本法》裏,都明文對葡萄牙人後裔在澳門利益、習俗作出保護,而澳門永久居民定義亦明文提及葡萄牙人(基本法第24條),這兩點在香港版本的《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中是沒有的。因為在1999年之後,在澳門出生的葡人後裔若父母雙方均不是中國公民,將會有澳門居留權但無資格領取澳門特區護照,所以葡國政府保留了已給予澳門人的葡籍,且可讓後代承繼。
港英政府在六七暴動後,宣揚為以香港為家,主動建構「香港人」身份。但澳葡政府在發生在香港六七暴動前半年的「一二.三事件」,輸了給親中共陣營,自此澳門民間社會由親中共的力量掌控,在澳門教育及社會各層面灌輸「中國人」身份。結果,澳門人一方面可算是接受「中國人」身份,另一方面又不抗拒葡國護照。但在年輕世代,近年隨着關於「中國人」在國際新聞上負面形象增多,有年輕人排斥中國身份,或至少要強調與「中國大陸人」身份有明顯區隔,並且開始探索「澳門人」的身份含義。概括來說,澳門人對地域、身份的態度相對比香港人開放。
香港人不難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但澳門的核心價值卻較為模糊。在風俗習慣方面,澳門人重視維持和諧、非惡性競爭性及確保良好的人脈關係,但仍不存在澳門人會共同維護而可稱為「價值」的東西。政治上能取得最大公約數的議題,就只剩下集體利益,例如福利及本地人優先的工作機會。
在澳門會主動關心社會、政府政策的年輕人,並非社會主流。在澳門成長的八、九十後青年,被父母期望、自身亦嚮往進入政府,以追求安穩、高薪為生涯目標之一。在澳門賭業一開放後,澳門經濟高速增長,澳門年輕人剛好遇上大量向上流動的機會,這與香港年輕人的情況剛好相反。雖然澳門樓價大幅飆升,但買樓、結婚、和生小孩總算比香港容易。而且,澳門經濟缺乏多元性,政府及博彩企業是最大的僱主,行業十分狹窄,對有家室的年輕人來說工作穩定性非常重要,對一切潛在影響工作前途的行動會很避忌。
香港在雨傘運動期間,即使公民社會幾乎出盡全力,不但爭取民主毫無進展,反之,自治程度更被一步步侵蝕,自由被一步步收窄,香港變得愈來愈澳門化。對澳門來說,中國因素及與鄰近地區的整合,其公眾認受性及意義與香港的有所不同。在澳門公民社會長年積弱、價值真空的環境下,澳門民主運動應以什麼為目標?社運人還可發揮什麼角色?這些都是澳門正要面對的難題。
結語
同一颱風,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運,這表明人禍往往比天災更可怕。一場從天而降的「天鴿」驚醒了不少人,看到香港和澳門的發展方向其實極為相似,堪稱是命運的共同體。在好景下一切看似如常,社會一片盛世的太平景象,但當危機來臨時,才頓然發覺眼前的繁華只是一片幻象,曾被誇耀的制度,原是弱不禁風,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