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一顆間諜氣球引發的餘波
自上個月底一個中國偵察氣球飄入美國領空以來,一場外交危機步步拉開帷幕,中國從最初被認為頗溫和的反應逐漸轉化為對美國的強烈抨擊。
近日美中之間的外交摩擦更是持續升溫,北京指責美國高空氣球飛越新疆和西藏地區,並稱將對損害中國主權的美國實體進行報復。美國情報官員和專家則指出,在全球聚焦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間諜氣球並爭論不休時,真正對美國及全球安全的威脅是來自中國多年來暗中鋪設、遍及西方社會的間諜網路,須增強應對。一時之間,這一本來各國之間「心照不宣」的間諜刺探被擺上了檯面。
自古以來, 不管兩個國家是否友好, 剌探別國情報, 都是社會大眾接受的事。這就是為甚麼從來沒有人會說占士邦有問題, 而不少人會認為他是英雄。從事間諜工作者, 互相亦不一定視對方為敵人, 所以窺探別國情報者, 有時會合作交換情報, 所以有反間諜或相重間諜等。
「不是秘密的秘密」
在2月4號美國擊落一個據稱是中國的間諜氣球後,美國提高了空中警戒,一連串神秘的「入侵」行為就不斷被發現,美加兩國在幾天之內宣佈擊落三個來歷不明的飛行物。美國官員斷言,這個中國氣球搜集有意義情報的效果有限,並不超過中國通過衛星網路收集資料的現有能力。儘管到目前為止只有第一個間諜氣球確認來自中國,但這個事件引發的美中緊張關係加劇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說, 美國評估過這一個氣球能收集的情報, 並未被視為重要, 亦即是說其實這事件可以不被理會。從最初在第一個氣球被發現後, 拜登總統好整以暇,等待氣球飄到最適合地點, 才予以擊落, 是合理的處理。
《開放天空條約》
提到間諜氣球,就不得不提及於1992年簽署、2002年起生效的《開放天空條約》(Open Skies Treaty)。美國、俄羅斯和大部分北約國家簽署了這一條約。條約締約國可按規定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這一條約是冷戰結束後重要的信任建立措施,有助於提升透明度和降低衝突風險。這條約變相確定了只要你不具備攻擊能力, 互相窺探情報是可以接受的。至於你能窺探了甚麼?我又是否能干擾你的窺探, 又或是我是可以虛假情報, 擾亂你的窺探, 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不過, 在條約實施一段時間後, 美、俄都已退出該條約——特朗普政府2020年退出時,倒不是認為不認同該條約內容,而是據稱俄國不遵守其條款;俄國於2021年退出該條約。美國總統曾經拜登反對特朗普退出該條約的決定,但他當選總統後,也沒重返條約的舉動。據美國國務院資料,2002到2016年間,美國執行196次空飄氣球到俄國上空,俄國則對美做了71次。可見,使用氣球偵搜情報在國際社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便宜、安靜且難以觸及,氣球運用於軍事偵察由來已久,早在美國內戰中就出現了它們的身影。
中國從沒加入開放天空條約,當然這不意味著美、中不向對方做空中情搜。2001年美國海軍一架偵察機與解放軍戰機在南海發生碰撞,意外迫降於中國海南島;2016年中方戰機兩次用雷達鎖定美方偵察機,指稱其在東海飛得太接近中國領土;至於使用高科技衛星,就更不用提了。中國《解放軍報》早在2020年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將近太空領域形容成現代戰爭的一個新戰場,並多次呼籲官員重視氣球問題。《紐約時報》稱,中國軍事科學家研究了新材料,設計和導航工具,以使其更耐用,更難檢測,甚至可以用作武器平臺。
中國不加入這條約, 表明了她認為窺探是不需要雙方同意的行動。在氣球被擊落後, 中國聲稱美國違反了國際法, 卻又說不出違反了哪一條國際法, 可見中國的回應, 只是外交上的託辭, 沒有實質理據。
「氣球不過是冰山一角」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長王毅於2月18日在慕尼克安全會議場邊會晤時,就中國氣球進入美國領空事件發生了爭執。王毅抨擊美國對中國氣球「過度使用武力」,表示這是一個觀測氣象的民用無人飛艇。布林肯則警告說,這種監視「絕不能再發生」。要知道,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在去年發佈的年度威脅評估報告中將中國列為威脅之首,名單中的其他國家包括俄羅斯,伊朗和朝鮮。
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根據U-2間諜飛機在飛越氣球時提供的高解析度圖像,這一氣球上一系列監視設備有能力收集通訊信號。這個氣球在敏感的軍事地點上空飛行,裝有小型發動機和螺旋槳,表明它是可操縱的。在穿越北美一周之後,一架美國空軍的F-22猛禽戰鬥機2月4日在南卡羅來納州外海擊落了這個氣球。海軍和海岸警衛隊被派去在離岸數英里的相對淺水域打撈殘骸。
近年來,中國的軍事力量包括核武庫在不斷增強,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將其列為自身技術競爭力的「最大威脅」,也是對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網路的「最廣泛,最活躍和持久的網路間諜威脅」。此次間諜氣球事件,更是給美國敲響了警鐘。拜登政府官員表示,這個中國氣球是軍方領導的間諜專案的一部分,還包括收集信號和圖像的間諜衛星,以及從人們資產收集資訊的中國間諜,被中國監視的國家多達40多個。
1957年,蘇聯衛星「斯普特尼克」上天標誌著人類航太時代的到來,美國隨後爆發了一場空前的「斯普特尼克危機」,各種焦慮和猜測層出不窮。而此次中國間諜氣球事件是否可能成為另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下結論尚且過早,但又不得不令人警醒。畢竟它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整個中國間諜活動的關注,他們利用人力和技術,滲入私營和政府部門,不僅僅在美國,而且著眼於在世界範圍內推進自己的利益——美國和西方早已不再安全。
在澳洲, 大家關注的是到底澳洲有多安全?又或者問題可以改寫為澳洲的軍事設施, 到底有多難被偵察。氣球是大面積的偵察工具, 擅長於偵察軍隊或武器的流動。澳洲軍隊並不算多,並非把大量資源投放在軍事武器的國家, 可以說使用氣球沒有多少能力瞭解澳洲的軍事情報。也可以說, 澳洲根本不會受到氣球的威脅。 所以在美國擊落第一個氣球時, 外長黃英賢被問及澳洲會怎樣處理同樣問題, 她的回答顯得模稜兩可, 表示會以澳洲安全為主要考量, 亦即是沒有表態。
小小氣球 大有所為
不過氣球是極低成本的偵察工具, 甚至可能擾亂其它國家的軍事部署。例如美國擊落這四個氣球,被視為高成本運作。有人甚至認為其餘三個被擊落的氣球, 可能只是12元一個的民用氣球。 用數十萬元的飛彈來處理低成本的氣球, 只怕是一場消耗戰。不過若真的有大量氣球出現在天空, 如何評估它們的威力, 是否有武裝, 相信也不容易。事實上, 在第一、二次大戰期間, 交戰雙方都曾使用氣球來擾亂對方。
從氣球或飛艇上實施偵察並非近年來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794年,當時法國人在弗勒魯斯戰役中使用熱氣球來追蹤奧地利和荷蘭的軍隊。之後的兩個多世紀內,氣球和飛艇一直出現在歷次戰爭、衝突中,直到去年,美軍還在演習中放飛了八套高空氣球系統用於偵察、通信與資訊傳輸。即便是到了21世紀,間諜氣球、間諜飛艇依然有用武之地。
俯瞰地表,從事間諜活動的首選顯然是利用低軌飛行衛星和在地球同步軌道飛行的衛星。只是這兩種方式飛行的衛星都沒有間諜氣球或飛艇拍攝的照片清晰。這些飛行器比任何衛星都更接近地面,所以拍攝裝置可以「看」的更清楚。此外,雖然氣球或飛艇也有移動漂移,但移動速度相對較慢,所以也可長時間對某個目標實施連續監視。而且,不易被發現也是其一大特點:氣球可利用地球曲率和地形障礙等作為掩護,而衛星、雷達和其他探測設備難以及時發現、捕捉。
隨著此次中國間諜氣球被美國擊落一事件的不斷發酵,一些分析人士正在關注中國官方媒體和網路活動,以尋找任何要求採取更強硬回應的呼聲。但是在中國受到嚴格審查的社交媒體上,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民族主義的憤怒正在因這一事件而激起,許多線民都在問為什麼為了一個氣球而大驚小怪。因為氣球爭議,一位線民還開玩笑說,「現在,中國的衛星可以退役了!」這一調侃式的反應大約是中國政府不願看到的。畢竟,威權政府要想保持權力必須要靠兩件事:一是在國外展示力量,二是要將這種力量投射到國內。只是小小的一個氣球,大概只成為了普通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留下美中兩國的政客們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