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不容忽視的虛假資訊

新財年以來,485簽證調整已落地,引發了不少人的討論,畢竟政府的這一招潛在影響了不少國際留學生的未來去留。

上週有一些留學生組成抗議活動, 其實並沒有受到留學生或社會關注, 卻在一些華人社交平台上, 被形容為數萬人的抗議。一件小小的新聞,卻成為華語媒體的假消息,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提供更有價值的真實新聞給廣大讀者。

虛假訊息問題之嚴重與氾濫

希望得到真實資訊,這是人的基本欲求。而新聞本是以真實反映客觀事實為本質特徵的。只是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長期困擾新聞傳播業的虛假新聞問題變得愈發嚴重。特別是如今,人人都有麥克風,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參與到新聞資訊的傳播過程中來——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通過拍照、攝像或語音一鍵傳播所謂的訊息,客觀上則導致了虛假新聞的持續出現。

網路的快速發展和傳播技術應用的便捷性,令幾乎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參與到資訊傳播中來,但是,傳播規範並沒有伴隨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建立起來,其直接後果之一便是虛假新聞的蔓延。新聞資訊的傳播本是一種專業行為,需要遵循基本的新聞資訊生產和傳播規範,但對許多社會成員而言,這些規範並未成為他們參與傳播過程的門檻,同時,他們對新聞媒體和新聞作品也缺少專業認知,於是,虛假新聞便有了廣闊的流行空間。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媒體競爭激烈,特別是以流量為指標的新媒體,更是不惜以道聽途說、胡編亂造的方式完成報導,怎樣吸引眼球怎樣寫。這樣一來,資訊的品質根本無法保證。有時某個熱點事件爆出後,各大媒體之間相互轉載。一些熱點事件由於首發媒體存在把關不嚴造成虛假新聞,帶動轉載媒體多米諾骨牌式的連續錯誤,造成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崩塌。此外,隨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使用,網路虛假新聞的生產更加快捷,更容易以假亂真,讓普通人難以分辨圖文、視頻內容的真實性。

讓我們從一則有關485簽證的新聞, 變成假消息, 去認識這一過程。

485簽證政策調整引爭議

/ 移民政策對留學生態度轉變
/ 485臨時簽證政策調整

自今年7月1日起,申請澳大利亞畢業生臨時簽證(485類)的年齡最高限制將從50歲降至35歲。對於博士畢業生和研究型碩士畢業生,申請485類簽證時的最高年齡限制將維持在50歲。隨著新政策的實施,許多留學生擔心自己將失去在澳洲工作的機會,不得不面臨被迫回國的困境。此次變更不僅讓成千上萬的國際學生感到措手不及,也引發了相關行業和移民專家對澳洲移民戰略的廣泛討論。

485畢業生簽證在2007年推出, 原意是讓大學或專科畢業學生打算留在澳洲,卻又不符合技術移民的工作經驗相關要求者, 在澳洲工作一段時間, 令到他們有可能達到相關要求, 最初只有不到24個月時間, 簽證持有者在簽證結束前若無法申請其他簽證, 就要離開澳洲。

現時,485畢業生工作簽證已變成澳洲吸引國際學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此前規定,持有485簽證的留學生可以在澳洲全職工作,作為主簽或者副簽的申請靈活性非常高,從而也使得這類簽證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臨時工作簽證之一。尤其在沒有嚴格技能要求、無需雇主擔保以及沒有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下,有些留學生利用該簽證獲取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並在此基礎上申請永久居留。同時間, 也有更多的人利用這簽證變成只要讀兩年簡單的文憑課程, 就可以取得長達8年在澳洲工作的機會。在南亞國家, 不少留學顧問以此招倈大批學生,成為在澳洲長期居留的工人。然而,新財年的政策調整擊碎了很多人的夢想。

一直以來,來澳洲的國際留學生彷彿遵循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讀書—畢業後拿過渡期簽證—就業工作—申請永居,只不過這更像是留學移民行業對留學生的洗腦成效,中介並非會將全部的資訊分享給這些對澳洲政策本來就一知半解的學生。語言的瓶頸、文化的差異、高額學費生活費帶來的經濟心理雙重壓力,令國際留學生更無暇去瞭解澳洲的移民政策。實際上,澳洲的移民政策並不必然和留學掛鉤,很多專業都不在可移民的職業列表上。由於近年來留學生的大量湧入,很多本在職業列表上的專業也被拿了下來,致使很多留學生前期投入了大量時間、金錢成本,依舊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留學移民仲介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危言聳聽唯恐天下不亂?

485簽證的收緊預計會影響近兩萬名學生,難免有人擔心一旦簽證到期無法繼續留澳。參加在悉尼、墨爾本和坎培拉等城市抗議活動的學生告訴SBS,他們原本預期485簽證將為他們提供留澳的必要工作經驗,也確實有學生近日在不同城市舉辦希望守夜活動,要求政府給予一個公平的過渡期。而問題就出現了——明明只是零零星星留學生出席的抗議活動, 卻被某些華語微信平臺稱為「10月17日數萬留學生抗議澳政府收緊485 簽證!」——無疑是妥妥的標題黨,即便是有照片顯示不過只有數名留學生在抗議現場。

這並非孤例。剛剛過去的一個週末,澳洲聯邦銀行出現重大故障,多個帳戶遭到重複收費,導致部份帳戶被透支。而到了華語網絡平台那邊,就變成了「天塌了!一覺醒來銀行卡餘額被清零,大批澳洲華人用戶中招!」「大批澳洲華人銀行帳戶被清空!」十足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基於一定的事實,但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流量,進行了誇張。這是一種在華語媒體圈非常典型的做法,通過對英文報導洗稿,然後把資訊挑選、過濾後通過更加誇張的手段展現出來,只是這樣一來,到達資訊的接收方——讀者那裏,資訊已經遭到了嚴重扭曲。

微信的本質就是標題

資訊與知識不同, 知識幫助我們生活及工作, 而資訊卻令我們知道並作出決定。現代人重視資訊而忽視知識, 爭取要知道所有事情,卻不去分辨所知道的詳細來作出判斷, 因此大量以標题形式出現的資訊,就在流動平台上出山現。微信的資訊就這這樣的性質。

人人一看標題,不看細節就認為已經知道了。所以標題就變得誇張,令人容易記得, 同時間就制造了虛假訊息的空間。在很短時間,不可思議的標題內容可以變成人人都相信的事。

目前在澳大利亞有超過80萬微信用戶。由於語言的壁壘,微信已經成為在澳華人的重要資訊源,但對這些不實新聞不能不加以提高警惕。畢竟人們日常接觸的資訊源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觀點、政見。試想一下,如果人們在離開中國後雖然肉身已翻牆,但是依舊通過微信接收資訊或觀看中國電視節目,那麼人們的思維方式在出國前後很難產生巨大的轉變,畢竟資訊源仍然是同一個。由於微信在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更多的用戶將會進入一種資訊旋渦,也就是說無論生活在世界哪個角落,但還是生活在與中國內地同樣的一套敘事方式和審查體系下。這樣一來,對於新移民的華人融入澳洲當地社區百害而無一利。

上面提及兩個例子, 看一眼你就會相信485簽證影響很多人留在澳洲工作的權利,卻沒有想過批出485簽證是否就表示澳洲政府同意這些人長期留在澳洲工作?虛假新聞對社會的破壞力,就是這麼大。第二個例木, 令你想到聯邦銀行故意針對華人客戶,其實不同人都受影響,根本不存在針對華人的問題。事件當然令有些華人不便,但問題焦點根本不在於華人。

當然提供這些內容的, 好像是每天的新聞報導, 不過從業者可能連最低的新聞工作標準也通不過, 但現時社交平台上, 就令到這類無意識的虛假消息, 充斥在生活之中。

政府監管不可缺位

跟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一樣,中國人現在獲取新聞的管道更多來自於社交媒體而非傳統新聞媒體。在澳大利亞有超過100個微信平臺中文新聞公眾號,專為澳大利亞華人發佈新聞。很多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是哪些餐館受歡迎、哪里有打折,或者其他有關生活方式的話題。只是由於其閱讀量運作模式,他們推送的內容經常為了抓眼球而誇大其辭,嘩眾取寵,有的甚至製造假新聞、傳播謠言,畢竟閱讀數決定了他們的廣告收入。此外,假新聞氾濫不僅是微信的問題,Facebook、Twitter也有不少。一直以來,都有呼聲要求澳洲政府加強立法監督,近來剛剛有了一些眉目。

由於數碼平臺的普及度之廣泛,其在給受眾帶來了無限便捷的同時,也有可能成為傳播對手中非常有害的誤導性或虛假資訊的工具。有害的錯誤和虛假資訊的迅速傳播對世界各地社會的運作構成了重大挑戰。聯邦通信部長羅蘭已表示,約75%的澳大利亞人都擔心錯誤和虛假資訊帶來的有害影響。日前,澳洲聯邦政府出臺了新法律,以應對數碼時代錯誤和虛假資訊帶來的危險。監管機構將有權對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不當行為處以巨額罰款,以打擊Meta和X等科技公司平臺上錯誤和虛假資訊的傳播。

這項法案旨在通過提供監管支持來加強自願守則。具體來說,法案將授權ACMA審查數碼平臺系統和流程的有效性,並將提高平臺所採取措施的透明度,以保護澳大利亞人在社交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免受錯誤和虛假資訊的影響。希望新法案的出臺可以對華語數字平臺起到約束作用,以加強資訊的核查。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的主流媒體要更多得接觸華人社區和國際學生,以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到,否則「劣幣驅逐良幣」就不足為奇了。目前,《澳大利亞人報》(The Australian)、澳大利亞特別廣播服務(SBS)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是僅有的三家有製作中文澳大利亞新聞的主流媒體,華人社區亟需由自己的社區發聲且有業界良心的媒體平臺,為在澳華人社區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

社會要投放更多資源

一直以來, 多元文化社區都會提供與自己社群較有關聯及影響的資訊平台, 例如在160多年前淘金時代, 在金礦鎮就已經有中文報刊出版。由社區支持的中文媒體, 當然不會像主流媒體般詳盡談及澳洲生活, 但也會分發重要的社會及社府訊息。今天,澳洲設有社區電台, 政府也鼓勵移民族群,使用自己語言廣播來傳播訊息及相關社區的資訊, 因為每一個人可以使用自己最擅長語言獲取資訊是人的基本權利。

在今天的資訊社會,這更是重要的事。因為互聯網的運用, 令到在澳洲的每一個多元文化澳洲人都有可能通過互聯網受到別的國家資訊影響。這些資訊可以是有組織及系統性地發放,意圖影響這些族群, 也可以是由人無心機地製造, 卻由於發放者的認知錯誤及限制, 及對事物的偏頗態度而廣傳出來。不管如何,澳洲社會要面對這些大量如此容易製造及不容易受控制的訊息及平台, 社會就只能一方面樹立更有信譽、公信力及質素的資訊平台,令到正確的信息能在社區中受到重視。當然,如何發放及讓每一個人能提升分辨資訊真確性的能力也變得重要。資訊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也逐漸變成現代人的基本生活能力的重要部份。

因此, 社會有必要提供更多資源在這方面, 不然的活, 社會大眾就很容易變得無法分辨事物的對及錯, 在社會作出決定時, 就會很難作出共識, 而且作出重要決定時, 大家都無法有討論的基礎。要是這樣的話, 社會長期來說, 要為著作出錯誤的決定, 付上沉重的代價。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