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世界要的是和平 ——諾貝爾和平獎引來的爭議
世界要的是和平
——諾貝爾和平獎引來的爭議
今年的10月6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以表彰該組織致力於普及核武器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相關知識以及爭取徹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然而,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被指控的英法美三國,均以「抗議」的形式,未派出最高級別大使參會。
背景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簡稱ICAN。成立於2007年,旨在激發公眾及政府支持,去核查及製定一些禁止和消除核武器的條約。 ICAN是一個聯合體,由超過100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組成,最早在澳大利亞起步,在2007年於奧地利維也納正式成立,其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內部,成員包括來自101個國家的468個非政府組織,通過接受來自私人以及歐盟、挪威、瑞士、德國、梵蒂岡等國家的捐款維持運轉,每年預算約為100萬美元。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貝麗特·賴斯-安德森在宣讀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時說,國際社會已通過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禁止使用地雷、集束炸彈以及生物和化學武器,但對於破壞力更強的核武器仍沒有類似限制。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的努力有助於填補這方面的一些空白。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一直致力於推動各國在禁止使用乃至銷毀核武器方面進行合作,今年頒發諾貝爾和平獎也是為了呼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就消除核武器進一步展開談判。
抗議
按照慣例,歷年諾貝爾頒獎典禮,各國駐奧斯陸第一級別的外交官都會獲得邀請。然而,今年,三個擁有核武器的西方國家——美國、法國和英國卻打破了慣例,英、法、美早在一周之前就告知諾貝爾研究所,他們將派「第二級別外交官員」作為代表參加今年的頒獎儀式。
用ICAN主席菲恩在接受路透社、法新社採訪時話說,「這是在抗議」。的確,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美國、法國、英國卻是在用行動向諾貝爾委員會抗議。
85歲的廣島核爆倖存者節子·瑟洛(Setsuko Thurlow)作為「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的倡議者,與該組織主席費恩(Beatrice Fihn)共同領獎。她的一句「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受我們曾經經歷過的苦難」引起了一些網民的抗議,有人表示,如果南京大屠殺不是發生在南京,而是發生在奧斯陸,挪威人還會不會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這個組織。網民的話也的確容易理解,真正的和平是沒有戰爭,而不只是單純的不使用核武器。也有網民認為,大國需要做的是如何管理控制核武的問題,保證萬無一失,同時研究反核武器,有矛就該有盾,和平不是靠道德忽悠帶來的,而是更高的技術。而核武首先是威懾,參考黑暗森林法則。就算英美法中廢了核武,朝鮮也不見得廢,還有伊朗以及其他中東國家都不一定會廢除核武,所以,怎麼樣才是和平呢。
美英法抗議的原因主要和《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PNW)有關。 ICAN長期以來都在聯手廣島和長崎的核爆受害者們,攜手推動TPNW在聯合國層面的通過。
TPNW禁止條約國「擁有、威脅使用、轉移、試驗或部署」核武器,讓核武器「完全非法化」,甚至直接規定任何核武器均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這與《核不擴散條約》(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以及美國同俄羅斯達成的核裁軍條約「不符」,美國認為,通過核談判達成的武器縮減條約才是各核大國「去核」的唯一可行的道路。另外,美國也擔心,擁有大量核武器的北約可能因此影響團結。
爭論
英國《泰晤士報》此前就曾盤點過諾貝爾獎史上十大最具爭論的事件,其中就包括了希特勒曾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早在1936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給了德國非戰主義記者卡爾-馮-奧西埃茨基,當時他正被關押在一個集中營裡,希特勒命令所有德國人都不能接受諾貝爾獎。此後幾位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未能接受獎項,比如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查德-庫恩,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然而,也許令希特勒自己都覺得尷尬的是,1939年,瑞典一個國會成員提名阿道夫-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雖然歷史是沒有辦法假設的,但是,如果假設希特勒當初贏了戰爭,莫斯科保衛戰贏的是希特勒,那麼希特勒會不會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人?
另外一次爭論,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北越南領導人黎德壽及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國際社會對此噓聲一片,兩位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因此辭職,黎德壽拒絕接受和平獎,他表示越南還沒有實現和平。
由此可見,諾貝爾和平獎並不是每一次都那麼客觀和公正,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黎德壽的勇氣,拒絕接受諾貝爾和平獎。
結論
核武器、核戰爭,這是一個世界關注的大話題,抵制核武器似乎能夠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支持,然而,解除核武器難道僅僅一句口號就能成功?正如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強調的口號,「環保,從我做起」,那麼,我們真的做到了對於環保的完美嗎?
如今,核武器似乎更是一種威懾,這種威懾讓大國之間避免瞭如一戰、二戰一樣,那樣似乎隨時都會發生的戰爭,於是,在這麼多年裡,才讓大國和大國之間有了更多的和平。相反,大國對於小國,小國對於小國,有必要使用核武器嗎?有能力製造出核武器嗎?
如果沒有那場戰爭,沒有那場令美軍傷亡43萬,令日軍死亡155萬人的太平洋戰爭,日本會遭到原子彈的打擊嗎?在邏輯上,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凡事的結果都有一個原因在。而自那起,大國紛紛投入到原子彈的研究中,卻不曾再有核戰爭,這就是前文我們說的核武器在今天更是一種威懾。
今天,該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已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達成一致不適用核武器,如何避免尚未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製造出核武器,而不是站在台上大肆宣揚婦孺皆知的道理,讓自己的組織像炒作一樣「流芳百世」,我們希望的是不僅核武器要受到控制,我們更希望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