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中國佔據全球高端技術研究領先地位 為西方世界敲響「警鐘」

專注安全的國際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The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ASPI)近日表示,通過跟蹤防衛、太空、能源及生物科技後發現,在全球44個關鍵及新興技術上,中國在37項上佔據「驚人的領先」地位

而西方國家在研究產出方面正在失去全球競爭。報告稱「西方民主國家正在失去全球技術競爭,包括在科學和研究突破上的競賽」,敦促西方政府加大研究投資。

超越美國

此研究對44項科研領域的追蹤發現,中科院在其中的大部分領域佔據第一或第二的位置:涉及軍事、航太、機器人、能源、環境、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先進材料以及量子技術。在一些領域,全球最好的十大研究機構都設在中國,而美國常常是二流的,儘管美國仍在高端計算、量子計算、小型衛星和疫苗的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發表的先進航空發動機論文占全球48.49%,包括高超音速技術;2021年中國更是出人意料地取得高超音速導彈的突破。其實,如果能更早地發現中國的強勁研究能力,這一突破就會更早地被確認,而不應屬意外。

此外,中國可能在十個領域形成獨霸局面,包括合成生物學、電池、5G及納米(毫微)製造等。僅在合成生物學上,中國的研究成果佔據全球所有該項研究的三分之一。如此驕人成績,中國受惠於西方科研技術頗多,中國頂尖的科研人員中有二成在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合稱的「五眼同盟」受過訓練,利用從海外獲取的知識來強化其自身的研究。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21年,超過1400位中國出生、在美國受訓的科學家返回中國,放棄與美國的學術或公司的關係。部分原因是中國在尖端研究領域日益強勁的力量。

雖然中國的研究優勢目前並未轉化為技術優勢,但已經奠定了北京將自己定位為世界領先科技強國的基礎。在國防、安全及太空領域的研究方面,中國尤其佔據主導地位,其產生的高影響力研究成果,通常是美國及其他最接近競爭對手的5 倍多。從長遠來看,中國領先的科研地位,意味著該國不僅會在幾乎所有領域的當前技術發展方面表現出色,而且也會在尚不存在的未來技術方面出類拔萃。西方民主國家正在全球技術競爭中敗下陣來,包括科學和研究突破的競賽,不得不加快步伐,迎頭趕上。

/ 報告稱中國在多個領域具有科研優勢,包括航天

第二梯隊亟需提升

ASPI這家總部位於坎培拉、主要由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智庫表示,中國和美國在科研競賽中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該報告認為,位列中美之後的印度和英國在大多數科研領域明顯落後,排在印度和英國之後的分別是韓國和德國。從美、中到所謂第二梯隊國家——包括英國、印度、韓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差距是非常明顯的。澳大利亞則在9項技術方面位居前五名。

報告呼籲,澳大利亞應該迅速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日本等其他民主國家聯合起來與中國競爭,並建設一個專門的技術分析中心,專門關注中國。針對澳大利亞的特殊國情——擁有全球最大的鋰礦儲量之一並擁有製造鋰電池所需的所有關鍵礦物,報告有的放矢得提出建議,包括推動澳大利亞集中精力發揮優勢,充分利用其巨大的鋰儲備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優勢,專注於電動電池和關鍵礦產,鞏固其作為光伏技術公認領導者的地位。

此報告確實在全球科技領域給西方民主國家敲響了「警鐘」——中國正朝著超越西方的方向「急速發展」,將引發其很快會鉗制某些最關鍵技術供應的擔憂。是時候放棄西方的傲慢了。報告呼籲全球民主國家展開更多合作,建立安全的供應鏈,迅速推動戰略關鍵科技的提升,並建議為阻止非法技術轉讓實施簽證審查計畫;同時建議民主國家研究技術簽證,改變大學和稅收制度以激勵新技術,並創建主權財富基金,將國民總收入的0.5%至0.7%用於風險投資、研究和擴大規模的資金。畢竟,在這些息息相關的主要技術的研究,提供戰略撥款,可以降低目前技術壟斷的風險。

西方國家要想迎頭趕上,需要一個「戰略關鍵技術的提升」,離不開盟友之間更深入的合作,以及在研發、人才和商業化方面的更大投資。政府必須為新的、更大的和更有創造性的政策想法留出更多空間。這樣國際社會才不會面臨一個由一兩個國家主導新興產業的未來,各國才可以持續獲得可信和安全的關鍵技術供應鏈。

研究方法是否正確?

報告書所提出的建議, 大都受到大學及推動科技界別歡迎。是的,一下子看到西方在技術研究中落後於中國, 又加上現時中國被視為西方社會的威脅, 自然是令到西方各國政府, 要加大投放在科技發展及研究的經費和推動力, 因此報告書受到這界別群體歡迎, 是可預計的事。

不過, 作出這報告的方法, 值得我們關注。首先, 研究的範圍是學術論文。誰有興趣寫論文及公開發表呢?較大的科技企業, 都有研發部門, 不過大家的目的都不是發表論文,與競爭者交流。相反, 重要的發展、突破或創意, 都會被禁止發表, 務求令自己在研究領域中,比對手走得更前及更快。所以使用發表論文來量度科技發展潛力是否洽當, 受到懷疑。

其次, 研究的論文是以英語為中心, 歐洲國家非英語論文就不在計算之中, 同樣以中文發表的論文也沒有統計。在任何一個學科之中, 最初級及基礎的論文, 大都是與研究者本國學者交流, 要達到一定的水平, 才會投進國際性的學報之中。單以英語學術期刊來作研究材料, 明顯是不足。 不過, 在資源有所限制之下, 這仍是可以接受, 不過對於結果的確定性, 相信仍有保留。

第三,研究發現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 不管在哪一個領域, 都比美國及歐洲先進國家為多, 這還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中國三千年來強調考試, 而出版論文被視為在大學及研究所內對職稱及學術地位的一個評核標準。中國學者平均出版論文數目極多, 而且互相引用也多, 因為大家都認識。再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 參與科研者眾, 因此在各領域內論文數量超越西方國家, 是完全可以理解及預期之內的事。不過, 到底這些論文的質量及影響力有多大, 值得商榷。

第四, 在報告書內一些科技領域例如引擎(包括超音速飛行)的發展, 說中國佔極大優勢。不過中國至今仍未造出歐美級別的大型飛機引擎則是人人皆知的事實, 而且引擎的保養及維修更未達國際水平, 因此認為在這些領域, 中國發展會在短期內威脅歐美, 很難令人相信。

可以說, 報告書提出了一個可能性, 不個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才能全面瞭解中國的狀況。說到底, 科技的發展及在社會的應用, 並不全由大學研究來主導。 例如, 澳洲一直有很多極有創意及深度的科技研究, 只因我們經濟系統太小而無法在本地展開, 只能把它們拿到歐美等地推展。

「西強東弱」仍是中長期態勢

雖然ASPI的這份報告指出中國在關鍵技術論文被引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然而,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在近日的講座中指出,在東升西降的結構變化下,西強東弱也還是事實,是一個中長期的態勢。換句話說,未來10到15年,中國要全面超過西方尚有挑戰,關鍵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可否認中國有制度、市場、人才紅利的巨大優勢,但是,中國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金融服務、高等教育、關鍵核心技術、軍事實力、文化傳播等領域跟美國仍有巨大差距。夜郎自大是不可取的。

百年大變局中,最關鍵的變數是世界主要國家間的力量對比,而經濟實力是衡量國家力量最綜合、最常用的指標。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重要主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對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趕超進程仍在繼續,但短期內實現趕超仍將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除經濟實力外,發達經濟體在軍事、科技、金融貨幣等領域仍具有相對優勢。「東升西降」態勢與「西強東弱」格局並存將成為未來世界格局演進的主要特徵之一。

日前,在美國國會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美國跨黨派議員對中國佔據全球不同高端產業的供應鏈的中心地位感到不安,包括全球85%的電動車電池的生產和稀有礦物的提煉能力。同時,美國國防部也對其合同商使用的一些技術依賴於中國,以及中國軍方與民用行業融合製造軍民兩用技術等感到關切。在「技術危機感」蔓延於美國政界及美國嚴格實行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的背景下,美中技術脫鉤的速度只能越來越快。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層面,美中雙方都面臨「脫鉤」帶來的損失,而目前來看中國的損失可能更大。中國是否可以維持現有的科技領先地位,也都是未知數。

身處21世紀,科學技術正史無前例地深刻影響著國際形勢和國家命運,積極發展科學技術,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先機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競爭之地。此次澳洲智庫的研究報告,無疑給西方民主國家讓了真切的一課,當下的中國實力不容小覷,總是拿著老眼光看待中國科技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