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中國疫情遠未結束 人口萎縮已成定局
中印兩國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國,近40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兩國的人口增長率都出現了下滑,但中國的下滑速度更快。
聯合國發佈的《2022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指出印度人口預計在今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月17日,正值農曆除夕之前,中國官方公佈數據稱,中國現在的人口為14.118億人,2022年底全國人口較上年底減少85萬——去年中國有956萬人出生,1041萬人死亡。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初以來,中國死亡人數首次超過出生人數,中國比預期提早迎來了首次人口下跌。
「世界從未見過的中國」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22年新生人口連續第六年下降,總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有評論指出,雖然中國官方公佈的資料不能反映中國真實的人口,但是,「終於承認了負增長」。中國的總生育率,即一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平均數量,在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下,在1991年至2017年期間相當平穩,平均約為1.66,但隨後下降到2020年的1.28,以及2021年的1.15。去年每千人出生人數從2021年的7.52人滑落到6.77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迎來轉捩點:生育率持續下降多年後,中國人口開始減少,專家稱前一個趨勢將不可逆轉。
這一轉捩點並非出乎意料,但它來得比政府以及部分人口學家所預測的快得多。中國社會科學院曾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14.4億的峰值。而聯合國2019年人口展望報告中性情景預計,中國人口峰值將在2031年到來。因為人口減少比官方預期提前了九年,這意味著中國過去幾年的許多政策制定都是基於錯誤的人口資料,中國需要大幅改變許多社會和經濟政策。人口的下降,加上預期壽命的長期上升,正將中國推入一場人口危機,這將在本世紀對中國及其經濟,以及全世界產生影響。
人口萎縮、老齡化的社會不只是中國獨有的問題。但由於過去幾十年實行的嚴格計劃生育政策意味著,中國在經濟騰飛階段面臨人口壓力的時間,比日本或韓國將來得更早。整個社會都在老齡化,這將導致社會不再有活力。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許多製造業都會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受到產業轉移威脅。這個問題帶來的經濟和人口壓力將在未來幾十年削弱中國的實力,而提出的改善人口結構的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中國必須為人口萎縮以及勞動力減少、退休人員增多的時代做好準備。
中國在過去40年裡成為經濟大國和世界工廠。這一轉型讓預期壽命迎來增長,這加劇了目前的情況——越來越多人老去,而出生的嬰兒卻越來越少。到203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達4億,佔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這樣的趨勢正在加速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總有一天,中國將沒有足夠的適齡勞動力來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而這種增長曾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勞動力短缺還將導致稅收減少,讓本已壓力巨大的養老金體系更加捉襟見肘。
「我們是最後一代」
中國政府為緩解即將出現的經濟困境,已放開了對生育的限制:2015年,中國結束一孩政策,允許所有夫婦生育兩個孩子。2021年,中國當局又進一步放寬政策,允許所有中國夫婦生育三個孩子。去年,中國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更是發佈多項支持生育的措施,涵蓋住房、托兒等多個方面,期望以政策帶動低迷的生育率。只是這些新政策只是在解決「養不起」的問題,而如今更多的年輕人是「不想養」。
過往三年的新冠疫情或直接或間接減少家庭成員的收入,再加上「封城」政策使得人們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持續增加,這些因素都會降低人們的生育意願。2020至2021年的結婚數減少85萬人,還導致很多人放棄生育、延遲生育;2022年的「清零政策」,導致結婚數繼續下降、青年失業率增加,隨時會核酸檢測、隔離,懷孕後會更加不方便,擔心孕期去醫院產檢,民不聊「生」,預計2023年出生數將繼續減少。
特別是2022年以來,當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紛紛放鬆隔離,試圖與變異弱化後的奧密克戎共存之際,中國仍將抗疫視為第一要務。中國官方宣導的所謂動態「清零」措施包括大規模檢測、追蹤接觸者及嚴格隔離等,只需幾宗病例都能觸發全城封鎖。各地封城不僅引發物資供應不足、病患無法就醫等大量次生災難,民宅被強闖消毒、民眾被強制拉到方艙隔離等粗暴手段也激起更多民怨,讓許多年輕人失去了生育意願。「最後一代」的表述即反映了年輕人的絕望心態。
而如今中國突然放棄新冠「清零」政策的做法再度暴露了政府對感染的暴發準備不足,使得年輕人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冰點。與之類似,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可能會暴露出政府尚未採取足夠措施來避免未來幾十年可能面臨的局面,即被迫在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上做出艱難選擇。比如,如何滿足照料幼童與照料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是把錢花在支付社會福利上,還是花在建設技術和軍事實力上。如同歷屆「一拍腦門就是決策」的中國政府,當年制定「獨生子女政策」的人們萬萬沒想到人們是會變老的;而如今頒佈鼓勵生育的人們大概也忘了政策效應的延遲——至少要等到二十年後方能顯現,而這兩個十年間中國的經濟是否能夠熬得過人口紅利的消失呢?
疫情餘波未平 人口下降趨勢難以挽回
近日正值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春節,最近這段時間自然是中國大陸人員流動最廣的時候,而中國此刻疫情仍然面臨嚴峻的局面。近來隨著多數防疫限制政策的取消,以及「春運」期間人員的大量流動,導致近幾周中國大陸的確診人數暴增,為民眾在這一年中最盛大的假期,心底蒙上一層陰影。新年常常是家人團聚、祝賀彼此成功並且重新開始的節日,但今年春節許多中國家庭感到苦樂參半:他們正在哀悼病逝的家人或照顧生病的親人。 還有一些人則正在慶祝但心情沉重,很清楚桌旁空座位少了誰。
中國在鬆綁邊境防疫管制措施後,各國如臨大敵,紛紛對從中國入境的班機或旅客採取更多的限制或檢測,就怕偵測到的新的變種病毒株,造成新的全球流行。加上春運期間適逢放寬防疫措施與開放邊境之後,很多民眾擔心可能會加重感染浪潮。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在受訪時表示,在瞭解奧密克戎及其許多亞種具有非常強的具有免疫逃脫的特性後,想要降低疫情高峰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足夠的人口去感染,因此中國春運有大量人口流動反而可以加快達到群體免疫的程度,對脫離疫情高峰有幫助,但地方政府也要準備好充足的醫療能量,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去保護老弱族群。
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往返全國各地團聚或者度假,引發了人們對農村地區出現新的疫情高峰的擔憂,因為這些地區沒有能力管理大規模疫情。近日,中國衛健委上周表示,自去年12月放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以來,截至1月12日已有近6萬名新冠患者死于醫院。但是一些專家認為,這個數字可能大大低估了這波疫情的全部影響,因為它不包括在家中去世的患者,而且許多醫生透露他們迫於壓力未能全部真實填寫死亡原因。
以其他國家的疫情經驗為例,有理由推測奧密克戎疫情在中國有可能仍會出現多波,在2023年底可能會出現新的局部爆發,因為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在不斷下降。可以想見,今年中國民眾的生活重點依舊是「遠離疾疫」,而費錢費時的生娃養娃自然會排到保命、保財、保就業等若干優先選項之後了。中國各地政府近兩年出臺各種「催生」措施,在強大而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已經無法挽回。
對全世界的影響
中國人口下降, 對全世界也帶來影響。中國是世界工廠, 但過往數年, 在中美貿易戰之下, 不少國家開始把生產線移離中國, 分散供應的風險。中國也強調經濟與世界脫鈎, 增強內需供應。若中國生產力因此下降, 人口又減少, 會進一步令到全球經濟陷在混亂之中。
疫情過後, 全球經濟都陷在衰退之中, 中國人口下降會否導致全球供應鏈加快斷裂, 相信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澳洲一直以來, 提供了原材料, 供應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很有可能會即時受到影響。不過, 在過去數年, 因著中澳關係緊張, 中澳間貿易已大幅減少, 而澳洲也開始了開拓出口世界其它巿場, 相信中國人口減少對澳洲影響較少。
一直以來, 中國是僅次於印度的留學澳洲的巿場來源, 而且中國留學生成為澳洲永久居民也多。在中國人口減少的時候, 對海外留學的需求也很有可能會減少, 而因此移民的人數會不會相應減少, 相信在未來兩、三年就會見到。當然, 中國學生能否到海外留學, 還看中國政府的政策。中國人口減少, 會不會導致中國批准海外留學人數下降, 也是值得關注的事。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