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以哈衝突升級孰之過

時逢第四次中東戰爭五十周年之際,位於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極端組織哈馬斯向以色列發起的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襲擊,襲擊的對像是軍人也是平民,造成幾千人傷亡的重大慘劇。

突如其來的襲擊,被輿論稱為宛如「911」再現。隨後,以色列「全面封鎖」加沙地帶,實行「不給電、不給吃、不給油」政策,供水也被中斷,對哈馬斯組織進行全面反擊。隨著衝突迅速持續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6日晚間就以哈衝突舉行緊急會議,期間俄羅斯提出的呼籲停火決議草案未獲安理會通過。整個世界瞬間陷入比面對俄烏戰爭更為空前的震驚與分裂。

以巴戰火不斷硝煙再起

二戰結束後,英國宣佈終止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聯合國大會則通過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人國家與一個伊斯蘭的巴勒斯坦國家,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則由國際管理。巴勒斯坦原來是一個地理概念,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在這片土地上居住。最早期居住的是迦南人, 其後希伯來人進入這地區建立猶大和以色列國, 在巴比倫人入侵後, 又有其他人遷入, 不過巴勒斯坦從未被阿拉伯人管治。但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及阿拉伯語帶入了這地區, 可以說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化了的不同種族的混合體。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正式建立以色列國。次日,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如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同時向以色列宣戰,爭奪前巴勒斯坦託管地區,猶太人則為了守護生存的家園,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持續不斷的中東戰爭從此拉開序幕。在幾十年的以巴戰爭中,以色列國不斷壯大,幾乎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地區。

1988年巴勒斯坦人宣佈建國, 領土包括原先聯合國所定西岸地區及加沙地帶, 首都定在耶路撒冷。1993年,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與以色列達成和解, 以色列自1994年開始, 自西岸佔領區及加沙地帶逐步退兵。加沙地帶位於巴勒斯坦西岸的狹長地帶,西瀕地中海,南與埃及相鄰,是巴勒斯坦與外部世界相聯繫的主要陸路和海上通道。目前居住在加沙地帶的居民都是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逃出巴勒斯坦的難民及其後代,以穆斯林族裔為主,現時由巴勒斯坦國內激進勢力哈馬斯組織控制。

哈馬斯成立於1980年代末,創始人是坐著輪椅的謝赫•亞辛,這是一個所謂的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將宗教、政治、軍事混合為一體,其政治主張是武力消滅以色列,從而建立由地中海到約旦河西岸、並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2004年3月22日,亞辛遭以色列直升機導彈斬首式暗殺而身亡。哈馬斯從建立開始,在伊朗等阿拉伯組織的支持下,其附屬武裝「卡桑旅」曾多次對以色列的平民及軍事目標發動攻擊。他們除了發射火箭炮襲擊以色列區域外,還鼓勵婦女兒童身上捆著炸彈混入以色列人群中進行自殺式襲擊。以色列、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和日本等多國都將哈馬斯定性為恐怖組織。

這一次的衝突, 直至現時為止, 並不能算是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的戰爭, 而是巴勒斯坦國內哈馬斯組織發動, 導致以哈雙方的軍事衝突。巴勒斯坦國領袖阿巴斯理論上是加沙地帶的管治政府, 不過加沙地帶卻為哈馬斯組織所控制。本月7日,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在發射火箭彈的同時,炸毀了加沙與以色列多處邊境圍欄,從陸海空三路進入以色列領土。加沙邊界雷伊姆聚落的一場音樂節也成為大規模襲擊的目標,目擊者稱其為一場大屠殺。據救援組織Zaka統計,光是音樂節上的遇難者就有至少260人。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哈馬斯還挾持超過120名人質。以色列形容哈馬斯發動的恐怖襲擊是以色列人的「911」事件。而以色列的全面反擊採取圍困和封鎖政策,致使加沙地區所有醫療機構面臨嚴重困境,藥品、醫療用品和燃料即將耗盡而無法得到補給,大多數醫院已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一些患者只能躺在地板上。此外,約有22萬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帶的92個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設施中避難。截至10月15日,哈以雙方在新一輪衝突中的死亡人數已超過4000人。

無辜的永遠是民眾

哈以衝突迅速升級,關於消滅哈馬斯的言論在網上甚囂塵上,很多人稱哈馬斯罪有應得。對哈馬斯這樣一個鎮壓人民的恐怖組織當然不值得同情,只是摧毀恐怖組織可能比看起來要困難得多,而且可能會引發有關附帶損害的道德問題,令人非常不安。如今在加沙地帶的傷亡人員更多的是巴勒斯坦的普通民眾。加沙的面積是紐約市的一半,人口約220萬,其中幾乎一半是兒童。如果以色列的地面入侵導致成千上萬的加沙兒童在挨家挨戶的戰鬥中喪生,之前對於以色列被突襲的同情還會持續多久?

無論是以色列的兒童,還是巴勒斯坦的兒童,他們的生命同等重要。如果你只關心以色列或加沙的人的生命,那麼你實際上並不關心人命。這在實踐中意味著什麼是很難把握的。以色列有權作出回應,而在戰爭中,平民不可避免會遭受苦難。加沙問題沒有最優的解決方案,就像阿富汗和伊拉克一樣。今天,我們註定要生活在一個問題多於解決方案的世界裡,那以避免的是對下一步的矛盾和掙扎。這一輪衝突,哈馬斯挑了頭,而如今面臨艱難抉擇的卻是以色列——如何在不犯下戰爭罪行的情況下應對戰爭罪行。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後達成和平協議,史稱「奧斯陸協議」,此後的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美國總統柯林頓見證了這個歷史過程,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只是雙方的激進分子不甘心于這樣的結果,努力爭取某種公平解決方案的機會一旦錯失,就很難再將這種選擇重新放到談判桌上。一種簡單化的「壓迫者/被壓迫者」、「殖民者/被殖民者」、「種族隔離以色列」的敘事方式強加給這場衝突,對於理解兩國之間複雜的歷史和致力於解決當下的衝突毫無益處。從本次哈馬斯的突襲行動可以看出,這明顯是經過長時間的周密部署的,很難不讓聯想到最近幾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極端主義也加劇了以色列和哈馬斯等巴勒斯坦組織之間的動盪,公然無視巴勒斯坦人的存在和權利的外交政策對於複雜的巴以局面只能是火上澆油。當中間派失去地位和話語權時,流血事件在所難免。以暴制暴的行動升級,很大可能引發的是另一場人道主義危機。

/ 中間派已無立場

全球新秩序持續重塑中

一個發生在中東地區「彈丸之地」的衝突之所以會引發國際社會的持續關注,很大程度上是觸發了「蝴蝶效應」。表面看起來它只是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實際上的衝突雙方直接牽扯和涉及到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更大的範圍內又影響到了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它甚至會對許多大國的內政外交都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這場衝突中,各國的態度和立場明顯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主要包括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如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這些國家強烈譴責哈馬斯的行為,並堅定地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認為哈馬斯是對中東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威脅,應該受到懲罰和制裁,同時他們也擔心哈馬斯可能與背後的「金主」伊朗勾結,對以色列和西方利益構成更大的危險;而支援巴勒斯坦的國家,主要包括伊斯蘭合作組織和阿拉伯聯盟等國家和組織,如土耳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塔爾等,他們一樣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和剝削,對巴勒斯坦人民有著更多的同情,同時有著宗教信仰上的共鳴,而以色列才是對巴勒斯坦人民和聖地的最大侵略者。而起初態度中立的中國,也開始公開批評以色列,立場開始偏向阿拉伯陣營。當今的世界,中立、曖昧、不確定的灰色地帶所剩無幾,彷彿一切都需要「選邊站」。

近年來,俄羅斯發動了「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中國加劇對臺灣的武力威脅,以色列組建了歷史上最極端的政府……後疫情時代的世界亂象叢生,完全沒有當年全球化下太平盛世之象。近幾年來發生的種種事態都表明世界可能已經陷入了一個新的混亂時期。各國——以及像哈馬斯這樣的政治團體——願意冒很大的風險,而不是去擔心造成太過嚴重的後果。世界正處於向新秩序過渡的過程中,而專家們用「多極」一詞來形容這種新秩序。美國不再是主導力量,也沒有替代者出現。隨著美國在國際舞臺漸顯疲態,各國開始野心勃勃,虎視眈眈,希冀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尋找一切機會。許多地方的政治領導人認為,採取激進行動的好處可能大於成本,從而敢於維護自身利益,甚至不惜代價發動戰爭。一個完全多極的世界已經出現,人們遲遲才意識到,多極化必然包含著相當多的混亂。而在這個混亂的世代,人類如何自處,尚且無解。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