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你今天快樂嗎? ——名人自殺身亡帶來的啟示
專題:你今天快樂嗎?
——名人自殺身亡帶來的啟示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名廚兼CNN旅遊美食節目主持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及著名時尚品牌Kate Spade創辦人兼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日前先後自殺身亡。僅僅3天之內,一個是熱愛旅遊的美食家,一個是善用各種明亮色彩的時尚教主,紛紛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事實擺在面前,我們很難把自殺與這樣自帶光環、看似熱愛生活的人物聯繫起來。如同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張國榮等等這些曾經激勵了許多人努力前行而最終選擇了自殺的名人,他們的經歷將精神健康這一日益重要的議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3天內2位名人自殺
2018年6月8日,CNN證實曾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美食旅遊節目主持人」的波登在法國自殺身亡,終年61歲。波登集「暢銷書作家」、「知名大廚」、「多次獲得大獎的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等光環於一身,是烹飪行業「搖滾明星」般的存在,相當於吃貨界的邁克爾·喬丹。人們常說,他簡直把吃的理想實踐到了極致。
而就在3天前,同名時尚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絲蓓在紐約家中自殺身亡,終年55歲。當年絲蓓與丈夫相互扶持創立了自己同名時尚品牌,影響了一代代的少女,獲獎無數,成為時尚教主、人生贏家。
幾百萬用戶在推特上表達了他們對凱特·絲蓓去世的震驚和哀悼,其中70%為女性用戶,57%發佈推特哀悼的用戶年齡在18-24歲之間。她們懷念了自己的第一隻Kate Spade手袋,大部分都是在高中期間獲得。
一直以來,絲蓓致力於設計出完美的手袋。1996年,她在美國開了第一家手袋店,目前在全球有超過300家分店。她的手袋多彩亮麗,深受初入職場的都市女性以及年輕女性的歡迎。凱特王妃也是「Kate Spade」的客戶之一。
Kate Spade的商標辨識度很高,與她的姓的含義一樣,是一顆撲克牌中的黑桃。Kate Spade品牌也經歷了一次次轉賣,和改來改去的戰略,說要開闢副線,最後又把副線全部關掉,曾一度想要擴張,最後還是不溫不火。折騰到2014年,東家Fifth &Pacific原本手裡的40多個品牌都陸續賣的賣死的死,最後就剩Kate Spade一根獨苗了,所以14年2月他們乾脆把公司名字也改成了Kate Spade。賣無可賣之後,Kate Spade開始奮發圖強,結果還真把場子盤活了,翻了身,混到和Michael Kors、Coach並稱輕奢品牌的三巨頭的地位了。
表面上花團錦簇,其實內裡已經支撐不住。2016年,Kate Spade再次宣佈賣身,這次昔日平起平坐的對手和兄弟:Michael Kors和Coach都來競購。最後到了2017年5月8日,Kate Spade被Coach以總交易金額24億美元收購,業務又擴展到了包括時裝、鞋子、香水、家居用品在內的多品類品牌。
多數人對絲蓓的非自然離世非常惋惜,「做得出快樂的包,做不了快樂的人」這大概是世人對絲蓓最無奈的評價。
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就在兩位名人離世後,撥打全美防自殺電話熱線(the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1-800-273-8255的人數大幅飆升,電話響個不停。該熱線的通訊主任岡薩雷斯表示,他們在過去幾天內收到的求助電話數目比對上一周同期大增25%,工作人員往往是剛剛放下話筒,另一個電話就打進來,簡直是應接不暇。他說,這條熱線已經被證明有紓緩危機及幫助人們找到希望的作用。專家認為,很多情況下,有的人本身已經有精神健康問題,而名人自殺的消息則促使他們要謀求幫助。
紐約州國會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表示,他將推動全國三個投資不足的預防自殺項目的資金。「我們需要增加預防自殺專案的資金,把資金分配到處理這些痛心的問題的社區、護理人員以及家庭當中去。」
疾病防控中心(CDC)日前公佈的報告顯示,美國的自殺死亡人數自1999年以來大增接近30%。數字之高,凸顯提高公眾對防止自殺意識的重要性。
紐約市第一夫人麥克雷9日說,那是對於很多紐約人而言是痛苦的一周。麥克雷領導紐約市的精神健康及防止濫藥計劃。鑒於一周內發生兩位名人接連自殺事件後,她表示,在社交傳媒及電視上大力推動防自殺計劃。她指出,太多人因為保持沉默而蒙受痛苦。進行有關的對話,及確保親友安全及獲得需要的幫助,任何時間那樣做都不會是錯的。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我們身處的澳大利亞。去年由全澳預防抑鬱症、焦慮症、自殺傾向的大型非政府組織Beyond Blue的一項資料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中,有1/4的澳大利亞年輕人,曾面臨精神健康問題。在所有年齡組別中,青年人罹患健康疾病的比例最高。今年,澳大利亞心理健康機構Medibio開展「澳大利亞最大規模心理健康登記」資料顯示,澳洲三分之一白領上班族有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資料將政府及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重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增加超過1億澳元的撥款,為學校設立精神健康計畫,並建設多間新的Headspace精神健康中心。以幫助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澳大利亞年輕人。
每年大約400萬澳洲人正經歷精神健康的問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會受到精神問題的影響。澳大利亞政府已決定增加超過1億澳元的撥款,為學校設立精神健康計畫。其中,有4500萬澳元注入Beyond Blue。這一新的全國計畫,鼓勵澳洲學童從年幼學習中心到中學畢業期間,保持好的精神健康。根據計畫,校長、家長、照顧人可以獲得面對面的支持,參加精神健康網上計畫。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將開設更多的Headspace中心。中心由心理醫生麥高利(Patrick McGorry)創辦,對12歲至25歲人士提供精神健康早期介入服務,同時該中心會支援青年人的工作、學業、戒酒和戒毒。澳大利亞衛生部長亨特(Greg Hunt)表示,「這些幫助抑鬱症患者的機構,可以確保我們防患於未然,並在出現問題後,有完善的治療管道,和完備的緊急協助系統。」
個人心理及精神健康離不開全社會的理解與包容
精神健康不是一個陌生的題目,但與身體健康相比,卻經常被大眾所遺忘或忽視。而患者或其家人普遍對此方面的情況有所忌諱,或者不知如何表達,以致未能及時就醫,或多或少造成負面後果,甚至日積月累,影響精神情緒,往往患上精神相關疾病也不自知。
每一年,全澳大利亞幾乎有一半正在遭受不同精神健康折磨的人並沒有尋求專業幫助和治療。不可否認,關注自己的心理及精神健康要從自己開始。但是身邊人的一句關注與問候往往可能給這些正在經歷艱苦時光的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應對心理疾病,以及防範自殺和自我傷害方面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對有需要的人提供説明,包容,尊重,去除與心理疾病相關的羞恥感,讓全社會的人們對心理及精神疾病有著客觀清醒的認知,是當務之急。此外,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疏離,社會支持的薄弱,以及整個社會追名逐利的瘋狂,也可能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的流行。一般人都認為,成功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成功和快樂其實是兩回事。這是我們環顧四周就可以觀察到的事實,也為不少研究成果所證實。如何營造一個更為健康包容的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心理精神健康進而對增進全人類的福祉都有百益而無一害。
逝者已矣,世間上少了絲蓓和波登這樣兩個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人,留下了深愛他們的人們在這個世界繼續生活。生活中的悲喜故事還在一天天上演,飽受心理精神疾病之苦的人們仍然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唯有從醫療、法律、制度、教育、財政投入、公眾意識等不同層面聚集全社會之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與精神健康的預防,及時介入相關疾病的診治,才能有效避免類似悲劇的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