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四面楚歌的中國

近日來,國際舞臺風雲變化,韓國總統訪美達成里程碑協定;中國駐法大使爭議言論引發風波;美國總統本月將到訪悉尼,參加四邊安全對話領袖峰會;習近平和澤連斯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通話……一時間中國彷彿又成了國際社會的焦點。

盧沙野發表爭議言論

就在中國與歐盟關係回暖之際,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公開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範圍,引發歐洲輿論海嘯。盧沙野4月21日接受法國電視臺LCI訪問時,被問到克里米亞是否屬於烏克蘭,他答道:「這取決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歷史上,克里米亞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蘇聯時期,赫魯雪夫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主持人羅契賓(Darius Rochebin)提醒他「從國際法角度,克里米亞就是屬於烏克蘭」,盧沙野回應指「從國際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說那些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的國際法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認定他們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一石激起千層浪。

/ 中國駐法大使質疑前蘇聯加盟國主權地位惹爭議

法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召見中國駐當地大使要求解釋,烏克蘭總統顧問也譴責相關言論。80名歐洲議會議員發表公開信,呼籲法國政府將盧沙野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驅逐出境。盧沙野以一己之力讓中國在歐洲的形象徹底崩塌。其實中國在俄烏戰爭當中的立場和其所作所為特別是暗中支持俄羅斯,已經讓中國失信於歐洲。更何況在俄烏戰爭之前,歐洲國家就已經開始警覺,在美國的敲打和警告之下,逐漸開始轉變對中國的態度,比如和中國萬眾矚目的投資協定被擱置。盧沙野作為中國駐法大使這一級別的官員,面對公共受訪時講出的話自然是代表中國外交部、代表中國政府的立場。因此歐洲各國紛紛要求中國政府給出一個說法。

中國政府發現自己的官員不小心捅了簍子,連忙救火。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24日發表聲明,定調盧沙野言論為「個人觀點」,並下架稍早發佈的訪談全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重申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只是外界不免疑惑,難道作為大使一級別的盧沙野會不曉得中國政府的立場嗎?盧沙野只是不小心把內心所想講出來——否定從前蘇聯分裂出來的國家的主權,深層含義是為了合理化中國政府在俄烏戰場上的立場。在整個西方自由陣營全力支持烏克蘭的時候,中國還把戰爭的罪責推給支援烏克蘭的國家——因為你們提供武器給烏克蘭抵抗破壞了和平,而隻字不提俄羅斯入侵一個主權國家。沒想到此舉弄巧成拙,不僅激怒了一個烏克蘭,而是激怒了一眾國家——很多東歐國家已經成為了歐盟成員國,也就是間接得罪了整個歐盟。

無論中國官方如何救火,懷疑的種子一旦撒下,很難不生根發言——本已對中國存疑的國際社會不禁再度質疑中國政府的「兩面性」——表面一套是漂亮、冠冕堂皇的說法,背後一套則幫助一個國家入侵另一個主權國家。究竟那句是真那句是假,不能不令人錯愕,進而影響到進一步的合作,畢竟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離不開政策的持續穩定性。難怪歐盟表示或許在6月將重新評估和調整我們對中國的戰略。

守護地區安全 捍衛民主自由

而另一件令中國政府不悅的事件則是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期間,與美國總統拜登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以應對朝鮮的核威脅。這份名為《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的協議將加強美韓合作。美國同意定期向韓國部署美國核潛艇,並讓韓國參與其核規劃,這是1981年以來的第一次。作為回報,韓國同意不發展核武器計畫,並繼續遵守《核不擴散條約》。這份協議標誌著美國前所未有的承諾,即通過核武器加強防禦阻止攻擊,保護美國盟友。拜登和尹錫悅的聯合聲明強調了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稱這是該地區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這延續了尹錫悅此前將臺灣海峽的安全問題視為全球問題的說法。分析認為,尹錫悅的這些表態與韓國歷來不去觸碰臺灣問題、在台海問題上保持沉默的政策是一個扭轉。

韓國總統在美國國會演說中不停強調,美國跟韓國曾經肩並肩的戰鬥,而且強調韓國和美國的同盟關係比任何時候更加牢固,並且還要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演說過程中尹熙悅好幾次談到兩國守護這個地區的和平穩定,特別是「守護民主和自由」這一說法提了很多次,就是在強調韓美雙方共同享有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和中國、朝鮮、俄羅斯等國做一個明顯的切割和區分。有人認為,韓國暫時棄核,應該會讓北京私底下鬆口氣。另有人認為,升級核保護還不夠,美國應該在韓國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才能抵禦朝鮮的核威脅,同時威懾北京,使其不敢對臺灣動武。

而會晤過韓國總統後,拜登則將於五月底訪問悉尼——第一次以美國總統的身份前來澳大利亞,參加首次在澳大利亞本土舉行的四邊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與會的還有印度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2017年之前,「四方安全對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概念。那一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振該組織,試圖在中國的後院挑戰北京。而最近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四國最高領導人線上線下會晤四次,足以突顯了「四方安全對話」作為一種外交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以促進印太地區的穩定、韌性和繁榮。雖然中國政府最初對「四方安全對話」的反應是不理會,但後來加強了對該組織的批評,稱其為「亞洲北約」,是為了「遏制中國」。

其實,近些年中國在和美國的新冷戰拉扯中,曾想方設法拉攏歐洲、拉攏日韓,但是美國跟日韓的關係、跟歐洲的關係、跟澳大利亞的關係,中國真的很難分而治之。如今,尹熙悅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基本上是一個定調——韓國的總體戰略是站在美國這一邊,是站在西方陣營這一邊的;而聚焦印太的四方會談也不可能不再次劍指中國。日益清晰的國際新格局下,中國的種種言論和作為或直接或間接地把更多的國家推向美國那一邊。

首次通話目的何在

也許是近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遭到前所未有的腹背受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以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以為挽回「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而做出努力。這是兩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通話,外界寄希望于中國利用自身對俄的影響力,促成俄烏戰爭的結束。通話最直接的成果是,中國將派遣一位前駐俄大使擔任特使前往烏克蘭,而烏克蘭則將補上已經空缺兩年之久的駐華大使的人選。而在通話後公佈的文件中,中方未提俄羅斯撤軍,烏方依然強調了領土回到1991年時狀態,為和談的可能性劃下問號。換言之,此次通話並未帶來多少變化,中國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只是出於自身利益。

/ 習近平和澤連斯基通話

儘管中國長期自稱在俄烏戰爭中保持中立,但自戰爭爆發以來,習近平已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談了5次,兩位領導人甚至在今年3月於俄羅斯會面。中國想被外界視為中立,但它又想給予俄羅斯一定的支持,同時,它又想變成俄烏戰爭中可能的調停者,中國同一時間想做所有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兩方領導人通話的前幾日,中國駐法大使發表了對烏克蘭不洽當的言論,這阻礙中國達成其中一個重大外交目標:與歐洲國家修復友好關係。此時習近平的這次通話無疑是對盧沙野的衝擊進行補救。

中國就這次通話的官方通報中沒有提到這兩個詞:「俄羅斯」和「戰爭」。相反,它提到需要「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並警告核升級的危險。表面持中立態度,實質還是偏袒俄羅斯。此外有情報顯示烏克蘭即將有新一輪的大反攻:習近平很可能想要在烏克蘭發動新一輪反攻前,與澤連斯基重新增進關係,如果反攻使得烏俄戰爭的局勢變得不同,習近平想要告訴澤連斯基他願意合作;從政治角度來說,這次通話也算是和平進程,這是對俄羅斯的幫忙,避免普京政權的垮臺。

風向轉變?

同時間, 聯合國大會4月26日就一個關於聯合國與歐洲委員會合作的決議草案(A/77/L.65)投票, 引起大家關注, 中國對俄烏戰爭是否正在改變態度。中國代表團對這一個包括了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內容的決議案投贊成票。不少媒體因此稱北京態度有變,但一切仍有待觀察。

會上有國家對包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字眼的序言提出異議,認為這段敘述與決議草案無關,大會就此進行表決。結果有80個國家贊成這段敘述與決議草案有關,包括俄羅斯在內10個國家反對,而包括中國在內48個國家則投棄權票。

大會其後就整個決議草案投票,包括中國在內122個國家投贊成票,5國投反對票,18國投棄權票。

結論

北京要成為真正的調停者,前提必須是對俄羅斯的侵略作出譴責。自去年2月,北京與俄羅斯通過在多個領域深化雙邊關係,來建立「無上限的夥伴關係」。儘管北京沒有對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援,但也沒有譴責俄羅斯的侵略或者將衝突定性為「戰爭」。而由於俄羅斯是北京非常重要的戰略夥伴,北京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公平的調停者。中國正與美國處在一場戰略競爭中,而其經濟與俄羅斯經濟相互補充,中國最終仍將傾向於俄羅斯。不知實質倒向俄羅斯的中國是否還記得自己的一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