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太空 — 美中競爭的新疆場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宣稱中美「正處於一場太空競賽」。

中國專家則認為,美國將「太空競爭者」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企圖破壞中國航太的實力和技術成果。雙方各執一詞,只是過去幾年,中國在太空科技方面的進步確實顯著,嫦娥工程、天宮1號、神舟8號,著實讓美國備感威脅。去年俄羅斯宣佈2024年以後退出國際空間站(ISS)。ISS曾是在太空展開激烈競爭的兩個大國展開合作、冷戰終結的象徵。而在中國崛起、太空的勢力均衡已瓦解的如今,新的主導權之爭已拉開序幕。

/ 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

劍拔弩張的太空領域

太空技術乍聽之下感覺甚是遙遠,事實上卻是圍繞我們生活的日常,更將是未來戰爭中首當其衝的關鍵戰場。當廿一世紀的戰爭再不僅限於傳統領域的常規戰爭,而是在網絡戰、太空戰、資訊戰等非傳統空間漫延——太空技術,就成了緊扣這一場又一場傳統與非傳統戰爭中最為關鍵的元素。

2011 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頒佈禁令,禁止中國航天局與NASA任何形式的合作,以及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等的研究,稱為〈沃爾夫條款〉。然而華盛頓這道被北京媒體形容為「太空封殺令」的規定,或許延緩了北京於航太領域的發展,卻沒能阻止其挑戰太空霸權的野心。事實上,美中在太空領域的爭鋒相對均旨在取得如同制空權於現代軍事戰鬥之重要的太空霸權,而後者更可說是未來戰爭中比制空權更為關鍵的存在。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從2021年發射的衛星等有效載荷來看,中國達到俄羅斯的5倍。要知道,在1991年美國為32顆,蘇聯為82顆,而中國僅為1顆。中國近些年在太空實力方面的崛起絕不可小視。同時,美國太空官員們擔心的不只是中國的行動和武器。美國軍隊的現代史以建立全球聯盟為中心;北京則是一個咄咄逼人的獨行者,正在匆忙向前衝。許多官員擔心華盛頓過於墨守成規,肩負著建立聯盟和軍控條約的責任,無法迅速做出反應。由於中國政府一切從零開始,反而不會受到長期太空傳統的阻礙。

近些年來,特別是新冠疫情三年來,美中關係劍拔弩張,除在台灣、東海、南海等區域以外,太空領域的兩國之爭首當其衝。美國國防部近期已向美國國會提交報告,強調了中國在太空計劃的飛躍式進展,不僅可以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還可以使用發射衛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建立通信中繼,與此同時,中國也持續提高製造太空發射系統的能力,以供人類探索更遠的宇宙。部分美國退役的航太或空軍高層也表示,美中之間的太空競賽包含政治和安全因素,展示誰的系統運行得更好,以及誰才是真正的是世界第一大國,想成為地球上的主導力量,插足月球不失為展示自身實力的方法之一。

/ 美中太空戰

中國崛起

關於中國崛起以後試圖挑戰亞太區域霸權、至乎美國全球霸權一事早已不是新聞。故可想而知的是,當大戰略的框架延伸至宇宙,北京想要挑戰白宮的太空霸權也就不難被理解。2016 年,中國國務院的白皮書便曾言中國將在 2030 年「躋身世界航太強國行列」,某程度上亦暗示了中國於太空的野心絕不止於和平的科學研究,而是直接挑戰美國的太空主宰權。假若國際太空站按原定計劃於 2024 年退役而不延長運作,而以華盛頓為首的同盟國又未能及時建造新的太空站,屆時北京的「天宮」將成為地球軌道上唯一能載人的太空站,在中美新冷戰的時代下極具象徵以及戰略意義。

據五角大樓的報告顯示,中國早在 2003 年便已在研究反衛星武器,並於 2007 年首次測試成功。可以預想的是,14 年後的今天,北京的地對空武器,特別是反衛星武器(ASAT) 的發展經已成熟。加上實踐十七號衛星(SJ-17)一類自帶「機械手臂」、可直接於太空間進行攻擊的空對空武器;以及針對地面控制中心的網絡攻擊等,中國在太空戰中基本上有足夠對美國直接構成威脅的能力。

有專家認為,美中兩國都是《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的締約國,該條約禁止各國對包括月球在內的任何天體提出領土要求,而且任何國家都很難在太空維持人類的長期存在,因而認為中國有獨佔月球資源的野心這種威脅論似乎並不現實,也極具挑戰性。只是要知道我們今天在國際社會上依賴的公約是1967年制定的。這公約今天是否會再被遵守, 或是遵守至哪種程度, 現時仍無法可知。中國在當時在的太空實力極低時所簽訂的條約, 今天她有多少決心要跟從, 根本沒有人有把握。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就避免太空軍備競賽進行了多次辯論。然而,到目前為止,各國尚未就此達成一個新的條約。2018年,美國就防止在外太空進行軍備競賽及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等四項聯合國決議都投了反對票。

可以說, 靠一條50多年前的《外太空條約》來維持今天各國對控制外太空的野心, 沒有多少人相信會是有效和實際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太空技術還是國際社會格局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如同所有的國際條約在無政府主義的框架下無法控制、甚至追究責任,〈外層太空條約〉真正能實踐降低各國軍備競賽與「和平探索」的真正效用又有多少,相信亦不必明言。

開發月球 為新能源做準備

誰擁有月球?這個問題聽起來很荒謬,一直以來, 人人都相信月球既屬於每一個人, 但也不屬於任何人。人人都可以「舉頭望明月」,覺得月球與自己有關連。月下與伴侶談心, 自然覺得月球是自己生活一部份, 月球屬於每一個人, 自然就走進每一個人的內心。但又沒有多少個人能走到月球, 或是可以觸摸、接觸、及經歷, 而且每一個人都相信別人除非變成嫦娥, 不然也無法接觸月球, 因此月球也不屬任何人。雖然美國人曾經在50多年前登陸月球, 不過自1972年後, 已因為成本太昂貴而沒有實質利益, 未再有人踏足月球。也因此不斷有人認為當年美國人登陸月球, 是政府偽造出來, 根本不是事實之說。因此, 直到今天, 仍沒有多少人會問, 月球到底誰屬?

但去年NASA為即將開展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發佈一份潛在的登月和探月地點清單時無意中觸及了這一問題;而其中一些地點也在中國探月工程的考慮之列。美中兩國都將月球——以及那些地點——設想為可能的長期定居和資源開採地點。「阿爾忒彌斯」計劃被視為美國重返月球的第一步,也就是在2年後送太空人登月的預演。

研究表明,大約50年後,人類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將面臨嚴重短缺的局面。嚴峻的能源危機迫使人類將目光轉向浩瀚的宇宙,而月球是人類尋找地球以外能源的首選目標。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能源危機的辦法,而月球以其獨特的環境特徵、巨大的能源儲庫,自然成為人類尋找地外能源的首選目標。時隔多年,美國重返月球藍圖中的重要一環就是月球資源的商業開採前景,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月球上儲量豐富的氦-3資源。

據介紹,可控核聚變具有能量密度大、清潔、燃料豐富、安全性高等突出優點,被認為是人類的終極能源,而氦-3能提供「最清潔的可控核聚變能源」。它作為可控核聚變的燃料之一,產生的能量是鈾-235核裂變反應的12.5倍。更重要的是,與氘、氚等核聚變燃料不同,氦-3在聚變反應中不會產生中子二次輻射危險,更加清潔和可控。100噸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即可供應全球使用1年。另外,氦-3是獲得極低溫環境的關鍵製冷劑,是超導、量子計算等前沿研究領域的必需物質。

中國能源存量與開發技術都落後美國,而且中國依賴能源進口,美國則是能源出口國。當中國在月球樣品研究中發現新礦物——將其命名為「嫦娥石」,同時還獲得了嫦娥五號月壤中未來聚變能源資源——氦-3的含量和提取參數,為中國後續月球氦-3資源的遙感預測和資源總量估算,以及氦-3資源未來開發和經濟評價提供了基礎科學資料。不難想像,在月球上採礦,對於爭奪國際社會霸主地位的美中兩國來說,絕對是必爭之地。可以遇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中兩國都會時刻關注對方的太空計畫及意圖,即便是可能導致不必要且價昂的太空競賽,在如今劍拔弩張的國際形勢下以及21世紀搶佔能源先機的大趨勢下很難看到回頭路。

不單是國與國在競爭, 全球首富Elon Musk 在年前提出過月球開礦的想法, 並且他所建立的Space X衛星系統, 將會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商人, 開礦自然要得到地主的同意, 不過Elon Musk會否認為, 將來在月球開礦的話, 他該向哪一國家申請呢, 不知Elon Musk 會如何回答呢?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