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新冠疫情下的萬花筒
新冠疫情期間,全球多個國家都採用了封鎖防疫的方式:截至10月5日,墨爾本已封鎖長達246天,已超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Buenos Aires),成為全球封城最久的城市。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增加,多個國家已改變了防疫政策:此前致力於「清零」防疫的新西蘭10月4日宣佈放棄「清零」,將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下逐步解封。這場波及全球的疫情已持續近兩年,不同國家、地區採取不同策略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不同的制度優勢和價值觀。
全球最宜居城市風光不再
過去十年間,墨爾本長期佔據《經濟學人》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榜首。但因為長期封鎖,受到維州政府疫情管理表現的影響,墨爾本由去年的第2名繼續下滑6位,今年更是降至第8位。連續五次封城治理下的「零新增」成果在德爾塔變種病毒的襲擊下擊得粉碎。
自從德爾塔變種「登陸」澳洲,新州和維州就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新州採取的限制性措施更為有針對性,不似維州的「一刀切」;維州開始仍立志實現新一輪疫情「零新增」最後不敵現實力量,而新州則更為「現實」,始終沒有如此幻想。如今,新州的疫情反而逐漸平息,民眾生活慢慢回歸正常;而維州的新增案例則屢創新高,其中有500多個病例與澳式足球聯賽(AFL)年度總決賽有關,如此形勢讓民眾對之前政府公佈的解封計劃抱持懷疑。
一邊是居高不下的感染病例數,一邊是封城給居民和企業經營者帶來的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當地的華人社區在繼續執行解封路線圖的問題上展開熱議。支持解封的民眾認為封城無用,希望維州能儘快解封恢復經濟——既然封城的有效性不再,那顺理成章政府就应该尽快解除封锁;而反對者擔心一旦解封,疫情會向失控的方向發展,至於無法外出活動相比較生命安全則是小事一樁。
生命權與自由權之爭,自從全球各國開始抗疫就沒有停止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際,即便是向來重視公民自由和隱私權的西方多國政府,也推出強制措施,包括封鎖城市、關閉邊境和隔離等措施,以降低疫情傳染率。高科技行蹤監控技術也因疫情在一些國家包括中國大行其道,致人身自由和個人隱私大打折扣。這場疫情似乎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焦慮的民眾對過去遭到唾棄的侵權行徑多了幾分容忍,甚至樂見其成。可是始終有清醒的人們,特別是法律界及人權組織一直有擔憂,在民主成熟度不足的國家,這種普遍的容忍會無限放大政府的權力。而獨裁和威權政府,更可能以防疫為藉口加緊為自己賦權,疫情過後仍不放棄,而使管控言論及監控人民等非常時期所實施的措施,成為「新常態」。
中國的「成功」不可複製
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因2020年初在武漢實施了76天的封城而聞名,此間,居民們大多都被迫呆在公寓裡。政府還封鎖了武漢所在的湖北省,禁止人員出入。不得不說,這些措施發揮了作用,武漢最終病例清零,而中國其他地區對新冠病毒的傳染控制得也非常有效,除了偶爾爆發的疫情,但它們也很快得到了控制。此舉後來成為澳大利亞各州關閉邊界的參考先例。但剝開表面深入內裡,也不難發現中國為維持常態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不得不說,此時可以看出領導體制的不同在應對危機時的不同。自2019年底武漢首次暴發疫情以來,中國在抑制新冠病毒方面比其他任何主要國家都更成功;某些地區偶爾由於海外旅客引發疫情,但它們通常在幾天或幾周內就被撲滅。這一切就是因為自上至下的舉國體制密不可分。中國最新一輪疫情首先在東部城市南京的機場工作人員中暴發,此後,衛生部門官員每天報告數十個新增病例。政府官員迅速採取行動,在短短幾天內組織了令人震驚的900萬次新冠檢測。這對於澳大利亞向來鬆散的政府管理體系來講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西方國家治理主體是政黨政治競爭的產物,形成的是政黨與國家脫嵌的領導體制,執政黨缺乏對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領導權,難以統一領導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國會分裂、府院對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讓決策久拖不議、議而不決,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緊急法案拖延了兩周以上,導致疫情大暴發。加之政權更替頻繁,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及其團隊缺乏治國理政豐富經驗,使得他們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茫然失措、頻頻出錯。而面對如此危機,有著大一統歷史記憶和國家制度以及集中統一領導經驗的中國,則更有可能集中全國之力,調集全國資源,取得可圈可點的成績也是順理成章。
同時,中國無處不在的手機健康碼與澳大利亞使用的「簽到」軟體不同。他們利用位置跟蹤和其他資料自動給每個人一個綠色、黃色或紅色的狀態,如果人們在疫情爆發地區附近,這些狀態就會改變。但是,在澳大利亞複製這一系統幾乎不可能:在悉尼、墨爾本使用COVIDSafe手機應用程式是自願的,與就業、進入辦公場所、參與活動或交換商品以及服務無關。
把生活還給人們
目前,聯邦政府已計劃於11月開放國際邊境,屆時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將可以返澳,這意味著長達19個月的邊境關閉政策即將告終。之前的種種限制甚至長期封鎖措施拯救了生命,各種新冠疫情津貼拯救了生計,但是時候確保人們能夠重新獲得他們在這個國家曾經享有的生活了。
進入10月,就是人們開始計劃聖誕、新年假期目的地的時候了。此時開放國際邊境的消息無疑是一針強心劑,讓人們看到了至暗時刻後的一絲曙光。嚮往自由的澳洲民眾對於國際旅行的渴望呼之欲出,只是關於運作的細節必須適時推出,這樣才能安撫從乘客到航空業界人士因不確定不明朗滋生的恐懼。要想交還人們曾經的生活,聯邦政府現在做的還遠遠不夠。
州政府層面回歸常態的道路同樣不順暢。為了保障解封之後的安全,維州近日已強制必要服務工作者打疫苗:所有的必要服務工作者(authorised worker)必須接種疫苗,必須在10月15日之前接種第一劑,在11月26日之前接種第二劑。可以在家工作的必要服務工作者不受該強制令影響。消息一出,已迎來了第一起法律訴訟。一名正在學習法律的代課教師和她的丈夫向維州最高法庭尋求禁制令,希望能阻止維州向教師群體施加的強制接種疫苗命令。10月5日,維州法庭線上直播了該案的聽證會,一度有2,000人線上觀看。維州最高法庭將從10月25日開始舉行此案的聽證會。
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聯邦政府已經屢屢對州政府解封施壓,中小企業主的訴求,留學、旅遊行業的持續疲軟,都讓人們對於解封有著極高的期待。除了經濟上的考慮,長期封鎖下的心理成本也絕不能忽視。研究表面,隨著大流行病的不確定性和封鎖繼續造成損失,澳大利亞人報告抑鬱、焦慮和壓力的比例高於去年同期,五分之四的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而兒童和年輕人受影響最嚴重。特別是封城時間最久的維州,有42%的人報告說為大流行病苦苦掙扎,心理健康狀況持續惡化。長久以來,我們生活中的常規慣例給我們帶來了控制和確定性,並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而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將人們所寄託的這一點確定性和安全感都剝奪了。重重壓力下,解封的腳步聲越來越近。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