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查理三世加冕

英國國王查理三世的加冕禮於本月6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

1066年12月25日,「征服者威廉一世」成為首位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加冕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三世成為了第40位。上一次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舉辦的加冕禮還是是查理斯的母親、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1953年的加冕禮,當時查理斯只有4歲。這是英國70年來最隆重的一項盛典,也是一件國際盛事,受到了全球關注。

我們的讀者之中, 就算來自香港及馬來西亞, 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地方, 只要是70歲以下, 都未曾見過這場面。今次舉行的加冕禮, 吸引了全球三億人觀看, 可以說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來自中國的讀者, 明白中國歷史中最後一個皇帝袁世凱, 是以屈辱告終, 登基大典是在謾罵聲進行, 自然很難理解稱王的意義。

查理三世加冕禮, 受到全球矚目, 也同時讓我們觀看及明白, 西方基督教社會中, 國王承擔著甚麼責任, 及要扮演甚麼角色。

/ 聖愛德華皇冠
/ 英國國王王后加冕

無處不在的宗教意味

加冕典禮由英國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主持。在現場約100名全球領袖以及三億電視直播觀眾見證下,在經歷宣誓、恩膏、授權等宗教和道德的象徵環節後,韋爾比大主教替查理三世戴上有360年歷史的聖愛德華王冠,指出王冠上有荊棘形狀裝飾,象徵受難的基督和犧牲,並大聲宣佈:「神保佑國王」。至此,查理三世正式加冕為王,延續了英國王室已有一千多年的傳統與歷史。

貫穿加冕儀式每個環節的共同點,是大主教反覆強調或要求國王承諾:國王是為國民服務的,而不是相反國民無條件的效忠及服從。新國王向神宣誓:他是來服務於民而不是相反。加冕儀式各個環節顯示:教會代表神來為國王加冕,而神是「國王的國王」,國王則是連接神與國民的紐帶,國王的職責是維護法律公正,國王要團結國民,這些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國王道德權威的合法性。儀式中甚至有讓新國王戴上一隻溫暖的手套,告誡國王使用權力時應該謹慎溫和合法合理。

君主收到的主要王權是一個帶有珍貴十字架的金色球體,它象徵著基督教世界和英國君主在保護基督教信仰方面的作用。國王還收到了兩根金色的權杖:第一根權杖的頂端有一隻鴿子,象徵著聖靈——表示相信君主的權力得到上帝的祝福,必須按照他的法律行使。鴿子權杖是精神權威的象徵,也被稱為「正義與仁慈的權杖」。另一個統治者的權杖有一個十字架,象徵著世俗的權力,是基督教的。自 1661 年以來,所有三件王權以及聖愛德華王冠都被用於每一位英國君主的加冕禮。

西元597年,教皇大格列高利派遣傳教士到達肯特王國,從此之後英格蘭逐漸基督教化。教會需要王權的保護來獲得更多信眾,王權也需要宗教給自身的統治賦予神性色彩, 自此教會就與王權分不開, 展現了政教合一的關係。1215年, 英格蘭國王約翰在貴族的壓力下, 簽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 王權受到貴族的限制, 並且發展成為今天的議會制度, 管治權力交還人民選出來的代表, 開啟了民主社會管治。

很少人想過, 英國行使君主立憲制, 由民主選舉的首相管理國家, 令到國王失去實際的管治權力, 卻令到這制度得以保留至今天。法國的皇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人民趕下台, 結果是整個皇室制度從法國消失了。不少歐洲國家在17世紀之後, 都面對同樣的處境, 就是人民要有民主管治國家的權力。結果是哪些能主動把權力放下, 交回國民的皇室, 今天仍在歐洲社會中, 只有10多個如荷蘭、西班牙、瑞典等小國仍維持君主制度。對仍維持由一個政黨進行極權統治的中國, 歷史的發展又有甚麼啟示呢? 不知中國的領導人會否從查理三世加冕儀式中, 今天的社會, 管治權力需要建基於人民。專制王權, 就算是從神授予, 也會變成歷史。

16世紀英國國教與羅馬天主教斷絕關係並被宣佈為國教開始,英國君主切斷了教皇干涉君主政體生活的權利。英格蘭教會的教會領導權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行使,查理三世則被授予「信仰守護者」的稱號。查理斯的加冕儀式充滿了宗教色彩,提醒著人們他不但是英國和其他14個英聯邦國家的國家元首,還是國教的最高領袖。

傳統與現代的接軌

加冕典禮本質上是一場宗教儀式,查理三世發誓捍衛英格蘭教會,並確保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所有君主都是並將永遠是新教徒。但與傳統不同的是,來自其他信仰的宗教領袖,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和猶太教,在此次儀式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努力代表現代、多元文化的英國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多樣性。查理三世更是在加冕誓言中添加了序言,稱聖公會「將尋求營造一種環境,讓所有信仰和信仰的人都可以自由生活」。

非基督教領袖在正式加冕之前向國王贈送了宗教屬性沒那麼明顯的加冕禮寶器,相比過去,女性神職人員也擔任了更加重要的職責。這似乎要迎合今日英國人重視「平等」、「包融」的胃口。參與加冕儀式的公眾首次被邀請參與「百萬大合唱」,以公眾效忠國王的宣誓取代傳統的貴族效忠宣誓——即貴族和世襲貴族在教堂排隊跪在君主面前宣誓效忠。查理三世的加冕典禮充滿了歷史與傳統,同時亦可以看出,英國王室希望借由這次加冕典禮,呈現一個向前看的王室與君主。

已故英女王伊利莎白於1953年的加冕儀式長逾3個小時,由在西敏寺在大隊簇擁巡遊穿越倫敦返回白金漢宮,全程約8公里,而查理斯的加冕典禮則只維持約1小時,巡遊路線僅約2.1公里,借傳達其此「精簡現代君主制」的願景。雖然其總花費比母親當年高出三倍多,不過想借今次加冕禮鞏固王室形象,幾乎已成公開的秘密。現年73歲的查理斯於1953年隨著母親伊莉莎白二世即位,正式成為王室繼承人,是目前英國歷史上備位最久的王位繼承人。

長達70年的備位歲月,查理三世見證了全球各國領袖的更迭,其中包括了15位英國首相及14位美國總統,也讓其成為凖備最充分、年齡最大的英國登基新君主。雖然部分英國媒體對君主制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些質疑,但主流媒體似乎對查理斯在加冕典禮上的表現持較為肯定的態度,同時也強調了君主制在英國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加上加冕禮當天有數十萬英國國民冒雨觀禮,成為整個加冕典儀的最有力加持,這無疑對英國皇室打了支小小的強心針。

英聯邦國家的共和之路

5月6日,包括王室成員、宗教領袖和國家元首在內的2000多名賓客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見證了查理三世加冕這一歷史性時刻,其中包括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阿爾巴尼斯在加冕典禮上宣誓效忠,並在返澳前,向查理三世發出邀請,邀請他以國王身份訪問澳大利亞。反對黨領袖達頓雖未參加加冕典禮,但公開表示,加冕禮對英國人民、澳大利亞人和所有英聯邦公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在這個時刻,古老的傳統重新建立了與歷史的聯繫,並象徵著當下時代的重生。達頓同時指出,國王尊重英聯邦所有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包括走向共和的權力。

加冕儀式已經落下帷幕,但儀式卻再度引發關於奴隸制、殖民主義遺留和共和主義的辯論。在這位君主登基之際,一些英聯邦國家正考慮獨立,並重新審視英國殖民主義遺留問題,並且推動政府和機構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造成的損害和痛苦進行賠償。如今的查理三世代表著近1000年未被打破的王室血統:他現在站在一個不穩定的斷層線上,一邊是英國,那裡的大部分歷史往往被浪漫化;另一邊是一群直率的前殖民地,他們要求他面對英國帝國歷史的殘酷現實。英國王室與其遙遠國度之間溫暖、握手、微笑的關係時代已經結束。

長久以來,澳洲一直在爭論是否保留君主立憲制。1999年舉行的關於成為共和國的全民公投,最終以55%的選民反對而告終。可見,澳洲民眾在此問題上有很大分歧。保留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表示,重要的是憲法,而不是君主制;澳洲從未面臨過憲法危機,憲法一直在背後保護著民主,並且做得非常好。而支持共和體制的人士則認為,澳洲的主權不應掌握在外國的國王,而應由本國總理代表。ABC新聞主播、具澳洲原住民血統的斯坦·格蘭特在新聞節目《Q+A》中批評,對於人民來說,君主並不淩駕在上,皇冠象徵入侵、掠奪土地,以原住民為例,更是代表著明年將至的侵略戰爭二百周年。

英國王室一直試圖充當一個保持在政治之上、中立的國家元首,當下查理斯三世面臨的挑戰將不僅是參與新出現的社會問題,而且還要贏得年輕一代的支持。顯而易見的是,王室在當今澳大利亞年輕人中的受歡迎程度已經下降。此外,年初政府已宣佈將把英國君主的頭像從5澳元紙幣上移除,選擇在紙幣上使用本土元素的設計,而不是查理斯國王的畫像。英國王室成員出現在該國貨幣上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澳大利亞鎊時代,但去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去世促使支持建立澳大利亞共和國的人士呼籲將英國君主的面孔從5澳元的紙幣上去除。走向共和不會發生在一夜之間,但就在點滴的變化中漸進實現。

文/本報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