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植根澳洲反思

9 澳洲人看中國

澳洲人看中國

ABC的「中國今晚秀」

最近ABC在週二晚上推出了一個新的節目, 名稱為 “China Tonight”。 由著名媒體工作者Stan Grant 主持, 暫定6輯, 每輯30 分鐘(讀者可以在https://iview.abc.net.au/show/china-tonight 收看)。Stan Grant是原住民背景, 父親是新州Wiradjuri原住民部族的長老, 致力推廣原住民中說自己的語言。Stan 自己從事廣播、電視及多個傳媒機構 30多年, 曾派駐世界不同國家, 在97年香港回歸前後, 負責報導這時期香港的轉變。在澳洲, 他擔任多個電視台及媒體機構記者, 曾作歷任澳洲總理的個人專訪。Stan也是一知名學者, 現時擔任Griffin 大學全球事務教授 (Professor of Global Affairs)。

Stan 的原住民背景, 令他看整個世界, 與很多西方學者的觀點不同, 由他來負責”China Tonight”這一個節目, 向澳洲人介紹正與澳洲處在寒冬期的中國, 吸引了很多觀眾。 這一個「中國今晚秀」節目, 以不同的角度, 介紹中國現時的社會情況, 有輕鬆一面, 如介紹中國的3孩政策, 年青網絡遊戲一族等 , 同時也有嚴肅的政治內容。 在6月1日第一輯, 播出了Stan 訪問中國駐澳公使王晰寧, 公開談及了楊恒均一案及新疆壓迫維吾爾人的情況, 而在 6月8日的第二輯, Stan訪問了從香港出走至英國, 再來到阿德萊德的香港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在6月15日的第三輯, Stan探討了新疆違反人權罪行的情況等。這一些都是極敏感的題材, Stan Grant以他獨特的觀點及人物關係, 與觀眾一起思想這些問題。

Stan是道地澳洲原住民的背景,由於原住民在澳洲長期受白人欺負,  而且他的祖先也致力爭取原住民權益, 因此沒有人能說他是帶著西方白人的思想去看中國。中國駐澳洲公使王晰寧能在第一輯中接受了Stan的訪問, 並且提出了一些嘗試緩和中澳關係的看法, 或許正是因為他不能, 也並不需要, 把Stan列為帶著西方記者, 針對中國帶著偏見吧。當然, 有看過這訪問的人都會同意, Stan並沒有在節目中討好中國, 但卻也沒有很著力咄咄逼人地要暴露中國的橫蠻。可以說, 訪問很專業, 容許及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及對受訪者的尊重。

不過在第二輯訪問許智峰時, 我覺得訪問聚焦在許智峰個人在面對香港現時對民主及人權壓制時的無助, 及抗爭者對現狀的無力感, 卻沒有帶出受訪者來澳洲, 盼望能如何繼續為香港的民主及權進行抗爭。這明顯地與許智峰來澳前, 高調提及要提升澳洲人支持香港抗爭者的目標, 有不同的表述。從事媒體工作這麼多年, 明顯地許智峰的經驗有限, 沒有充份把握這一個主流媒體給予他的機會。試想一下, 在澳港人, 會有多少機會在主流社會中, 能接受這麼有份量的節目的採訪?他原可以藉此表達更多自己的看法, 能把握善用媒體的人, 會利用訪問的每一分鐘, 向澳洲人展現訴求, 至少能讓澳洲人明白香港人的處境更多。訪問根本不應該花時間去討論個人感受, 徒然浪費這些重要的公共空間。

爭取推廣多元文化

是的, 主流社會擁有各種媒體渠道, 但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少數族裔, 其實並沒有很大的空間, 去介紹及推廣自己的文化。澳洲雖然名義上重視多元文化, 不過在社會公共空間, 聽到的大都是以西方文化去接受及吸納外來者的觀點, 而不一定是以平等的態度, 互相融合的想法。這一種情況, 當然不是最好, 但卻是很難避免的。

想一下, 就算主流社會要明白華人社區多一些, 他們如何去知道他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呢?比方, 我們在中華文化中長大, 會重視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 至少大家知道屈原是歷史中受景仰的人。但對於西方人, 端午節只是吃粽的日子, 而且沒有很多理由, 大家會很喜歡吃粽吧。那麼, 為甚麼要慶祝呢? 華人中也沒有很多人, 會喜歡其它民族的食物, 但同時卻又不明白為何從這些地方來的人, 卻會把這些不同民族的食物, 看為極為珍貴。想深一層,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 看來也有道理。

因此, 就算澳洲社會要接受多元文化, 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很主動和積極, 去走進別的民族的文化世界。若果我們不主動, 而要求主流社會來推動, 更是不合情理。因此在公共空間, 我們作為多元文化的一份子, 就要主動去爭取、珍惜、製造機會, 分享我們的經驗。

我們機構, 曾與書法家鍾志澄女仕合辧過多次的書法展, 也很多時會邀請一些議員出席, 不過我們宣傳的對象, 都是我們的朋友, 大多仍是華人為主。我們機構從未考慮要針對主流社會, 去推廣書法藝術。當然我們盼望西人朋友會來, 不過我們很少在主流社會作宣傳, 也沒有考慮到他們的語言障礙, 更不會在策劃上,例如供應英文的介紹, 來吸引主流社會的關注。

其實, 華人社區中的活動, 可以分為社交性及文化性 。到今天為止, 華人圈子中的社交性的活動, 有少部份會接受英語, 大部份都是以普通話或廣東話進行, 參加者明顯是華人, 而不是向主流社會開放。要是有西人來參加的, 多是因為代表著某些組織或團體, 可以說是西人中的少數。文化性的活動, 華人更少向說英語的朋友推廣, 一方面是他們也不太積極, 而另一方面是我們也不願意特別照顧不懂中文的朋友。也因如此, 移民的第二代, 也因不太懂中文, 而少有對中華文化感到興趣的。

因此, 華人在主流社會中爭取機會推介多元文化, 必然會著重把中華文化介紹出來, 其實也是保存及推廣中華文化的最好策略。只在華人中間推廣, 其實效果會大打折扣。維多利亞州強調社會是以多元文化為中心, 政府每年撥出資源,協助少數族裔推廣自己的不同文化。支持這政策, 對華人植根澳洲, 至為重要, 因為華人能拿出來與別人分享的文化、藝術、節日、飲食等項目, 實在很多。

華人介紹中國

華人喜歡媒體, 當然與中國政府的政策及大量華人移民澳洲有關係, 因為媒體代表連繫, 商機, 同時也代表影響力。現時中國通過強迫全世界使用受中國政府監控的流動社交媒體平台, 具備了影響全球華人的能力。不過, 我仍然相信本地化的中文媒體, 對澳洲的華人更有價值, 因為這些媒體, 會協助已移民的華人, 在澳洲建立更緊密的生活, 而不是把移民, 鎖住在他們要離開的中國。

不過, 華人媒體很少會把目標鎖定在主流社會, 進而影響主流社會。

要建立一個能影響主流社會的媒體, 並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要吸引主流社會的關注, 要花上很大氣力。不過, 要是有華人能客觀持平, 把我們所認識的中國社會、文化、生活, 能有效地介紹給澳洲人的話, 至少比單由西方觀點主導的媒體, 會更全面。

不過, 要能做得好的話, 就需要有很大的經濟支持。現時華人之中, 很少人能得到澳洲本土政府或團體機構的支持, 做好這溝通的工作。 或許, 要等到有更多的華人, 植根於澳洲, 我們才能說服這一個社會, 撥出更多資源, 來分享中華文化吧。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