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 需要更多的圓滑世故

澳中關係接近脫鉤

澳洲煤炭悄悄進了中國

來自路透社的消息顯示,一小批裝有澳大利亞煤炭的運輸船停靠中國碼頭,有跡象顯示船上的煤炭已經卸載。中國自2020年開始採用非官方禁令方式暫停進口澳大利亞煤炭。

彭博社曾在去年透露,知情人士稱,中國有多家發電廠和鋼鐵廠收到口頭通知,要求它們不再使用澳大利亞煤炭。然而中國官方一直沒有任何明確禁令。此前曾有分析發現,截止今年年初由此禁令波及的運煤船多達65艘,它們都無法進入中國港口卸貨。

在此之前,澳大利亞還宣佈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針對的是中國去年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徵收高達218%的關稅。

澳中關係接近脫鉤

澳洲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她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作為一個中等國力但人口稀少, 又身處接近亞洲的國家, 澳洲一直以來, 與中國維持著友好的關係。不過, 長期以來,澳中關係表面上是和諧,但卻一直處於根本性的緊張狀態。

在經濟上,經齊與貿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澳大利亞提供了中國工業所依賴的許多大宗商品。但在政治上,他們之間卻存在很大分歧。除了價值觀和人權方面的差異外,澳大利亞還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好戰的行為感到擔憂。與此同時,中國對它認為是澳大利亞的反華立場感到憤怒。兩國之間的張力, 在近期提升至公開對抗及互相指責的情況。

從 2009 年到 2019 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兩倍,達到每年 1490 億澳元(約合 1100 億美元)。其中大約一半是鐵礦石,這助長了中國對鋼鐵的永不滿足的需求,以推動其建築熱潮。其餘的主要是煤炭、天然氣和農產品,以及來自中國學生和遊客的大量澳大利亞收入。即使在兩國關係出現艱難時期——例如2009 年和2017 年——貿易每年都在增加,這種交易仍然存在。

這些都表示中澳兩國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夥伴,但自從澳大利亞呼籲對新冠肺炎的源頭進行國際調查以來,兩國外交關係惡化。

最近,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彼得·達頓(Peter Dutton)在一次採訪中說,「中國大陸沒有權利收回台灣」,如果美國承諾派兵「保衛台灣」,澳大利亞作為其盟友不參加軍事行動將是「不可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報》報導截圖

很顯然,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已經達到了接近脫鉤的狀態,這也是前段時間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離任卻沒有第一時間官宣新大使的時候,傳出中澳斷交消息的原因。

澳洲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宣佈對抗中國,現在正在努力應對政策和氣氛的急劇轉變所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後果,但是澳大利亞展示了世界上較小的國家如何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在很大程度上經受住了經濟打擊,因為中國還沒有找到澳大利亞鐵礦石(今年上半年的規模達530億美元)可行的替代品,同時澳大利亞也為一些商品找到了新市場。

根據澳大利亞財政部的估計,受中國貿易限制影響的行業在製裁的第一年對中國的出口損失了 54 億澳元(約 40 億美元),但同時他們在其他地方發現了 44 億澳元(約 33 億美元)的新市場。 10 億澳元的淨損失僅佔澳大利亞出口的 0.25%。更重要的是,由於鐵礦石價格飆升,自製裁生效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價值實際上增長了10%。

但是,這只是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大利亞失去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可能受到更大的傷害。中國內部的經濟變化, 影響著她對原材料, 特別是煤和鐵的需求, 有跡象顯示在短期內, 這些需求會下降。而澳洲, 一直在木材和葡萄酒努力尋找替代目的地,而不久之前,財務部長Josh Frydenberg表示要改變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供應鏈以應對如今的問題。可是澳洲葡萄酒的供應鏈極為簡單,都是澳大利亞本土種植、釀造,再出口國外,尋找到新的目的地並不容易。而澳大利亞退出中國市場之後,反倒讓盟友如美國的牛肉和歐洲的葡萄酒更多地佔據了中國的市場份額。

/ 中國駐悉尼領事館

澳大利亞的經驗

澳大利亞與中國脫鉤的經驗為全世界展出了一幅畫面,其戰略影響提供了更廣泛的經驗教訓。

政府不能再指望將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分開;政治方面的困難很快就會遇到經濟威脅。其實,這本就是可以預見的,從來沒有看過哪兩個國家之間政治衝突不斷,但經濟上卻十分友好的場面。當然,中美貿易戰期間,曾經展示過類似的場景,只不過,中美的博弈依託於兩國背後強大的實力,這等實力並不是澳大利亞這個級別的國家可以比擬的,就如G20峰會,澳洲總理莫里森的名字居然不能被其他國家領導人記住一樣。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的經驗也很表面,中國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大型經濟夥伴,但它遠非唯一的。如果只是單純的跟最大經濟夥伴做生意,很可能要被束縛手腳,所以,尋求跟其他各個地區合作是必要的。國際市場迅速重新調整以適應制裁,大大降低了其實際影響。雖然調整過程並非沒有痛苦,但它的成本遠低於大多數人的想像,而且對政治行動的威懾力也更低。

中國預期可以利用對澳大利亞經濟的影響, 要求政治上澳洲作出改變, 明顯地這已經是失敗了。澳洲政府公開地展示對中國的敵意, 展示出經濟上打壓澳洲, 實際上把澳洲推向中國的對手。

而且, 澳大利亞的韌性現在可能正在激勵其他國家表明立場。 5月,立陶宛退出備受爭議的中國與東歐國家17+1集團,並同意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但是,值得澳大利亞注意的是,立陶宛跟中國之間的貿易,並不像澳洲與中國之間的這麼密切,立陶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遠遠沒有那麼大。願意展現這種激勵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究竟還有多少,並不容易預測, 可能連鄰國的新西蘭也會拒絕參與。要是這樣繼續下去, 澳洲還能不能繼續堅持現時的政策, 還待觀察。

結語

貿易制裁和經濟被迫脫鉤,澳大利亞選擇強硬對抗中國,雖然這已經向世界展示了它可以對中國說不並且仍然繁榮,但是這種繁榮能持續多久,現在有未可知。也許,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有更多國家開始效仿,但也許,不會有其他國家效仿。這對中美之間的大間博奕, 誰勝誰負, 會有很大的啟發。可見, 雙方都會密切留意事情的發展。

澳大利亞急於站隊美國,與英國和美國建立了AUKUS 安全夥伴關係其明確目的是在該地區軍事對抗中國,甚至不惜犧牲盟友法國的利益。現時法國與澳洲的關係變得緊張, 不過這並不會演變成長期的問題, 要是澳洲與法國能重修舊好, 莫里森政府就能不受影響, 很大機會現時的政策會得以延續下去。

/ 莫里森與習近平

但是,澳大利亞現時更需要小心的是,美國認定為與中國有共同利益的領域——氣候變化,是否能因此與中國維持一定的合作友好關係。可以肯定的是, 美國人至今仍沒有考慮過要真正的退出中國貿易市場, 完全放棄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在周二拜登總統與習近平的視像會談, 就表明兩國仍意圖維持修補關係。對澳洲來說, 對中國過份的強硬, 不一定是對澳洲最有利的政策。

也許,就像China Matters的創始人琳達·雅各布森(Linda Jakobson)說的一樣:「我認為人們沒有注意到與中國打交道的複雜性。」 人們對安全的強烈關注降低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了解,從而增加了政策失誤的風險和可能性。該組織主持了有關對華政策的討論和研究,在過去的一年裡,澳大利亞政府大幅削減了對該組織的資助。雅各布森

說,「人們對於提出好的、壞的和醜的東西非常猶豫,不願意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這也可能是澳大利亞今天面臨的問題,也許在政治和立場上多一分圓滑與事故,才能更好的處理澳大利亞同中國的關係。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