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特朗普遇刺 美國大選又增變數

剛剛過去的週末,全球新聞的頭條無疑都指向了一條——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賓州造勢集會發表演講時遇刺,因為他頭一偏, 子彈只擦傷右耳, 僅受輕傷, 並未死亡。這一突發事件, 隨著電視轉播視頻, 在不到30分鐘之內, 迅即傳遍全球,呈現在全世界人眼前。

美國現任與前任主要政府領導人悉數對特朗普表示慰問,並譴責這一謀殺行為。總統拜登除了譴責政治暴力外,也呼籲各方團結。世界各國領導人也紛紛表示慰問,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當天立時發表談話, 表示民主社會不容許政治暴力。這一暗殺未遂事件無疑震撼了全世界。

改變美國政治的1分多鐘

7月13日晚,特朗普在美國賓州展開競選活動。當地時間6點10分槍聲突然響起,一名20歲的槍手湯瑪斯·馬修·克魯克斯刺殺攻擊未遂,特朗普捂住了右耳,低下身來躲避,隨著支持者們發出尖叫,特勤局特工迅速將他圍住,保護起來, 在1分20秒後, 特朗普在特工遮掩下, 右耳流著血,昂然走出來。當特工們控制住局面,開始將特朗普從舞臺上轉移到安全地方,特朗普特意停下來、向人群揮了揮拳頭,用一種看起來充滿戰鬥意味的姿態高喊:「戰鬥!戰鬥!」人群咆哮起來,用「美國!美國!」的高喊作出回應。這一事件共造成包含槍手在內2人死亡,另有2人受傷。

這一分多鐘的視頻, 及美聯社記者Evan Vucci在當時發表特朗普在受傷後,臉部染血並高舉右手振臂的照片,迅速傳遍全球,已成為這場選舉的「代表性畫面」。視頻中特朗普的臨危不亂, 及即時以抗暴者姿態出現, 已在美國人心中, 締造了他的英雄形像。Evan Vucci拍攝到特朗普右耳血流在臉上, 但特朗普並沒有絲毫被擊倒的感覺, 這一幅照片相信已讓不少美國人心中, 在11月時要把手上的一票放在他身上, 使他不單可以再次成為美國的總統, 也要求他把美國帶向再次的「偉大」。

/ 特朗普和萬斯獲共和黨正式提名

槍擊改變了選情

在槍擊案前的全國民調中,特朗普的支持率約在45%至49%之間,領先拜登大約1至2個百分點。1981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遭槍擊中彈後的蓋洛普民調:當時他的支持率從約60%上升至約68%。當有知名政治人物在槍擊案中倖存時,很有可能會引發一波同情和支持。只是投票日距離現在仍有4個月,槍擊事件所帶來的同情效應是否能持續維持,也是變數之一。特朗普的支持度可能暫時上升,但這種情況是否能持續到11月, 就要看民主黨的競選工程, 或是全世界是否更具挑戰性事件的發生。不過, 如沒有其它變化, 特朗普急升的支持度, 將毫無懸念地把他再次送入白宮。

美國有關部門在繼續調查前總統特朗普遭槍擊事件,聯邦調查局(FBI)表示,已將案件列為美國本土恐怖主義行為和企圖暗殺,並表示,已經被擊斃的槍手克魯克斯是獨狼犯案,不存在公共安全問題;只是其犯案動機仍然未明。在這個總統選舉週期中,特朗普的選舉言論與風格已有所收斂,這在最近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中表現得十分清楚。他的選舉政綱與一些共和黨人為他策劃的文案也保持著距離。即便如此,特朗普反對禁槍等共和黨主流價值觀不會有所變化,哪怕前行路上的下一顆子彈還在等待著自己。在目前正在進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特朗普和萬斯獲共和黨正式提名為美國正副總統候選人。

民主黨選戰明顯受限

槍擊案之後,拜登總統次日發表全國電視演說,重申美國「沒有政治暴力的餘地」,呼籲各方透過投票解決分歧,並敦促外界對槍擊案的調查細節保持謹慎。就民主黨高層而言,他們沒有在聲明中提黨派政治,他們的評論僅限於對槍擊事件表示憤怒,對特朗普倖免於難表示寬慰,以及對美國的政治暴力表示普遍的擔憂。這次刺殺未遂事件將對特朗普競選加分,也因此給美國民主黨競選前景投上了更大的陰影。

自6月27日的首輪總統候選人辯論以來,因為拜登吐字不清、口誤頻頻、邏輯混亂的糟糕表現,越來越多的民主黨議員、贊助人和支持者公開呼籲拜登退出競選。這些天,拜登試圖通過召開記者會、接受採訪、在北約峰會上積極亮相破除質疑,但他卻犯下更多的錯誤,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為普京,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喊成特朗普。最近拜登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專訪時,回應是否退選的問題時稱,「百分之一千」會參選,「除非我被火車撞了」,否則一定繼續;同時強調自己的年齡和精神狀況都不成問題。拜登表示,9月會再與特朗普舉行辯論,到時他的表現將會不一樣。

下此辯論如何尚不可知,只是週末的槍響確實在催促著民主黨繼續調整其參選戰略。民主黨核心層對民意逆轉、同情心流向特朗普需要做出積極防範反應,既不能公開對特朗普被刺幸災樂禍,又需要繼續批判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消極保守主張。此間平衡,極大地考驗著當前白宮領導層的智慧。目前,拜登的團隊推遲了競選活動,撤下攻擊特朗普的電視和看板宣傳,這也讓拜登在退選聲浪中換得了喘息空間。同時間,特朗普槍擊案已經平息了一些要求拜登退選的熱度。畢竟這一時刻需要一個領導人號召美國團結起來而非繼續割裂,此時換帥絕非明智之選。再說, 又有誰會願意在這時刻, 走出來要在極短時間內, 挑戰氣勢如虹的特朗普?

一粒子彈決定了國家走向?

拜登總統在其後電視講話中表示, 美國的選舉不能為一個人的一粒子彈,而是要由人民手上的選票所決定。這是絕對正確的事。民主制度的精神是由多數國民的意向來決國家走向。但歷史實際的情況,卻是一粒子彈, 真的會改變歷史。

第一位美國總統被剌殺的是1865年連任的林肯總統,他原來打算在南北戰爭後帶令美國人進入和解, 卻無法完成。第35任的甘乃廸在1963年在德克薩斯的達拉斯遇剌死亡, 是最後一位被暗殺死去的美國總統, 由約翰遜繼任。其後列根總統也曾遇剌, 沒有死亡, 卻強化了他的管治。自此以後, 美國總統的安全, 都沒有受到威脅。可以說, 一粒子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但對美國的政治, 卻少有成為極大的轉捩點。

在中國人中間, 卻不一定是這樣。在台灣總統選舉中, 民進黨的陳水扁競選連任, 處於下風, 卻因為選舉前一天受到槍擊, 得票率比預期高, 陳水扁連任成功。這一結果一直受到對手連戰及宋楚瑜所質疑, 認為是陳水扁自編自演的競選技俩。不過今次特朗普在選情領先對手拜登下發生槍擊, 而且事件極其凶險, 特朗普隨時喪命, 更沒有人質疑是政治行為。

瘋狂的世界

競選本來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 說服選民自己比對手強, 不過很容易變成為攻擊對手為目標, 又會造成國家的分裂。不能接受民主制度的偏激者, 往往會選擇用自己的力量, 去改變結果, 其實這是不民主的表現。特朗普被剌殺後, 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呼籲美國人團結在一起, 是對攻擊對手的政治, 一個當頭棒喝。不過, 還有四個月的選情, 情況會否有變化, 現時還未可知。

隨著共和黨本周在密爾沃基召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特朗普的支持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動,稱他為美國人民擋了一槍。7月15日,佛羅里達州聯邦法官駁回一起指控特朗普「不當處理機密檔」的刑事案件,稱聯邦法律未授權特別檢察官史密斯起訴的權利,這對尋求勝選的特朗普而言是一大勝利,對於民主黨而言卻不是如此樂觀。由於事發的賓州是美國大選的關鍵搖擺州,不少人認為這起事件有利於特朗普的選情,使他以「倖存者」的身分吸引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及同情票。不過,也有分析稱,特朗普及拜登的民調在過去幾個月都沒有出現太大變化;盡管拜登首場電視辯論表現不佳,民調亦未出現大幅度下滑。本屆大選在蓋棺定論前必然是變數頗多,結局難料。

特朗普遭遇未遂暗殺事件讓西方民主世界為之膽寒,它提醒我們所有人,政治兩極分化是多麼危險、多麼狂躁——它無情地將人們推向根深蒂固的各自陣營,放大了本來是共同身份的人們的之間分裂。在當前的政治氣候下,這一事件不僅代表了美國大選一種戲劇性的升級,也給全球的民主國家敲響警鐘,「割裂」必然會導致暴力。目前美國正面臨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政治暴力。自2021年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以來,在14起致命的政治襲擊事件中,肇事者或嫌疑人有明顯的黨派傾向,其中13起是右翼襲擊者所為,一名為左翼。至於政治暗殺,雖然上一次企圖刺殺美國總統的事件發生在40多年前,但美國的政治歷史充斥著暗殺企圖,有的暗殺成功了,所有暗殺行動都是用槍支實施的。

很難預料,在未來的參選之路上,特朗普是否會遇到新的兇險。圍繞候選人的混亂局面可能會讓美國民衆覺得黨派之間的鴻溝無法彌合,對於國家的未來充滿疑惑和不確定。這次暗殺未遂事件,更是向選民證實,美國這個曾經全世界的民主燈塔從根本上出了問題,而這個想法也許會成爲一顆種子,在選民投下至關重要的一票前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