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科技發展大戰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相關影片截圖
記得在智能產品還未普及的年代,在生活上遇到甚麼奇難雜症,只可以靠問專家意見或到圖書館尋找資料,問題往往不能立刻解決。即使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其實能在網上找到的資訊不多,獲得的資料也只會用作參考之用。但自從我們人類發明了雅虎(Yahoo)和谷歌(Google)這種整合信息形的搜尋器後,無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問題都可輕鬆迎刃而解。可是,隨著臉書(Facebook)、維基百科(Wikipedia)、甚至是手機應用程式等網絡新貴推出後,整合信息形的搜尋器便失去了歡迎。近日,雅虎這曾經在科技界巔峰一時的企業因虧損問題而被收購,我們可看到整合信息形搜尋器的沒落。
2000年年初時,雅虎公司正站在互聯網行業的巔峰,掌控著全球流量最大的網站,在往後那幾年間,與那時作為網絡新貴的 Google ,兩家整合信息形搜索引擎企業可說是鬥得你死我活。可是,面對 Google 的不斷改革,再加上Facebook 等新一代網絡媒體的挑戰,雅虎的發展每況愈下,去年更虧損43.6億美元。25日,雅虎同意以48億美元的價格被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VZ) 收購,終結20年來獨立經營。
智慧共享 VS 整合信息
雅虎和 Google 一直被視為傳統的搜尋工具,當我們遇上甚麼困難時,只要在他們的搜尋器上打上關鍵字眼,就可以很容易取得資訊。而當中,雅虎和 Google 的工作就是在使用者輸入關鍵字眼的千分之一秒內,從成億上兆的資訊中,找出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搜尋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雅虎和Google 是一種被動式的服務,只強調提供如專家般精準的搜尋結果。
可是,自從社交網站的興起後,我們對於獲得資訊的方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現在社交網站的功能早已超越社交作用,它的功能已變成讓用戶找看資訊的一個平台。Facebook 等社交網站和雅虎、Google 不一樣,是一種主動呈現的服務。以Facebook 為例,他們的工作有兩種,第一,在成億上兆的資訊中,挑出一部分符合使用者興趣的資訊,讓使用者在不用主動搜尋的情況下,仍能接收到有與趣的資訊。第二,建立了一個平台,讓用家們可在這平台上提出問題和困難,然後透過用家們的人際網路,去分享眾人的經驗和智慧。這是一種智慧共享的概念。簡單而言,智慧共享的概念就是認為靠群眾智慧,能獲得的答案會比一位專家提議的更好。正如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 在2014年Facebook 成立十週年上說:「現在社交網站幾乎是用來分享生活點滴,但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社交網站會幫助你回答與解決複雜問題。」
當然還有一種集合Facebook 和Google 於一身的如維基百科或 YouTube等,維基百科內的資訊是集合眾人的力量所編寫的,是一種智慧共享的概念。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被動式的服務。而YouTube 也是根據一個運算程式,提供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影片。但另一方面,如使用個人賬戶登入YouTube,在YouTube 的首頁會根據使用者的愛好(如之前搜尋過的字眼),提供一些認為使用者會有興趣的影片。因此亦可藉此營造一種錯覺給使用者,使使用者認為這話題或資訊最近非常火紅。
公平而言,以上三種搜尋資訊的設計,各有優劣。正所謂「在家靠谷歌,出外靠臉書」,今時今日,不論是學生、家庭主婦還是上班一族,也離不開用Google 搜尋相關資料,或在社交媒體上向臉書神發問。以含金量來說,Google 仍非Facebook 等能及。但不可不提的是,今年年初雖有報導指Google的市值超越Apple,成為科技界龍頭。可是細心留意一下,便會發覺 Google 的市值雖然不斷上升,但主要是靠 YouTube 這新媒體的視頻方面增長強勁,Google 行動搜尋廣告營收的市佔率在四年間已下滑了5個百分點,都被 Facebook 等新媒體搶去。可見,傳統的整合信息的搜尋方法已經不合現今世人的要求。
互動營銷新商業模式
科技的發展影響著我們的商業模式,而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的成功,亦表示社會已經興起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傳統的商業模式,是以B2C(從企業到客户)、客戶關係管理為主。簡單而言,從前的商業模式是企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例如問卷調查等來了解和區別顧客、發展出認為適合顧客需求的產品、服務。當中與顧客的互動相對欠缺。這情況就如使用雅虎和Google 下廣告一樣,用上雅虎和Google 的數據,整合出一套最合適顧客需求的產品、服務,但顧客在整個過程中是非常被動,難以對品牌產生忠誠度。
但在Facebook、YouTube、甚至是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等,顧客們和企業之間就可直接互動,顧客們之間的互動亦提高,顧客之間的對話甚至可幫助企業建立形象。由於顧客的參與度大大提升,他們對該品牌的忠誠度很自然地會相應提高。而且,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供求關係非常明顯,但在未來,這界線會越來越模糊。舉例說,從前顧客有需求,就要主動去找企業幫助,但在新一套的商業模式下,顧客可能只需在Facebook 上留言,就會有企業、甚至是其他顧客主動去介紹所需產品。近這一、兩年非常火紅的Uber 就是利用這概念。傳統上,乘客要坐計程車,就必須等待有計程車到來才可以,亦沒有選擇司機的權利。但透過Uber,乘客只需輸入所在地點和目的地,就會有Uber 司機主動提供服務,而乘客更可選擇那個司機所提供的服務。就是這類新媒體,結合了供求這兩個關係,使整體市場變得更透明化和更有效率,最終顧客獲得更多的選擇,而企業可以有更多客戶,一個雙贏的結局。
網絡直播年代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欠缺革命性的改變,最終只會如雅虎般沒落。而言,在未來的科技世界,走向會是甚麼樣呢?相信會慢慢步向影片直播的模式。近年來興起一種新的經濟理論——注意力經濟。注意力經濟主張在資訊泛濫的年代,如何獲得人的注意力是成功的關鍵。
在這一、兩年,Facebook 和 YouTube 等社交網站,都不時有直播的活動,例如有唱片公司在 YouTube 上直播演唱會。在中國內地和台灣,更興起不同的直播應用程式如映客、熊貓和17等,直播的主播更可從直播中賺取金錢。直播成功興起,關鍵在於能成功獲得更多人的注意力。正如Mark Zuckerberg 接受傳媒訪問,談及Facebook 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所說:「從 10 到 15 年前的文本開始,再到圖像、影片,技術的發展為體驗的分享增加了愈發豐富的層次。現在,影片正在開始變成人們在網上互動和消費內容的主要方式,或者說是主要方式之一。」看來網絡直播影片化的年代經已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