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臺灣大選塵埃落定 綠營再勝突顯民意

1月13日,臺灣舉行2024年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

執政黨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超過558萬票勝選,打破臺灣八年政黨輪替「魔咒」——該黨將進入連續第三個四年任期,這在臺灣目前的選舉制度下是前所未有的。但在立委選舉中,沒有任何政黨獲得席位超過半數,民進黨總數比國民黨少1席,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獲得8席,可能成為未來臺灣政壇的關鍵少數。此次臺灣大選結果將對世界格局影響深遠。在頼清德勝選結果公佈後, 不少西方國家立時致電祝賀, 強調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第三屆連任, 是台灣民主選舉的成功及人民的選擇。美國國會立時派出跨黨派代表團訪台, 會見蔡英文、頼清德及各參選者, 表示對選舉結果肯定及支持。

史無前例的勝選

近些年,國際和海峽兩岸局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在習近平執政以來,北京方面始終把統一臺灣放入議事日程。今年,中國對臺灣選舉的干擾比以往更加多元化。軍事、經濟上的胡蘿蔔加大棒,也在認知戰、資訊戰,AI科技上多管齊下。習近平曾在幾周前宣稱統一「是歷史必然」。選舉前兩天,臺灣前總統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兩岸關係中,不得不信任習近平,還直言臺灣根本打不過大陸的,也就是說,把臺灣的安全寄託于習近平的善意。

但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民意——選舉結果顯示,民主與反共的路線依然是臺灣選民的堅持。曾做過醫生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將成為臺灣的新一任領導人,北京視其為堅定的獨派。臺灣的自發性反抗證明許多人都已看透之事:北京對臺灣的施壓——包括經濟制裁以及海空兩面的軍事襲擾——只會強化臺灣保衛其獨立現狀並要擺脫中國巨大陰影的意願。而在香港發生的「一國兩制 50年不變」的幻想破滅,更是給臺灣民眾敲響了警鐘。

儘管臺灣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自治的狀態,但中國一直強調對該島及其周邊領土擁有主權。中國國台辦在對賴清德當選的回應中語氣溫和,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指出民進黨「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並強調這次投票「不會改變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陳斌華說,大陸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的立場一以貫之,意志堅若磐石。但從台灣民眾來說, 自1895開始台灣受日本人統治50年, 其後中華民國實施管治至今, 並且在1996年開始給予台灣人選舉執政政府的權利, 而專制的共產黨中國百多年來, 從未直接管治台灣, 而中國共產黨政權,更只在1949年才成立, 卻要求台灣回歸, 實制上被視為侵略行為。

因此, 中國及台灣都一直將這次選舉視為臺灣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根據臺灣憲法規定,蔡英文總統在連任兩屆後不得再次連任。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主張臺灣的獨立身份,拒絕中國的領土主張,成功獲得該黨第三次連任,這在臺灣現行選舉制度下是史無前例的。臺灣選舉結果顯示了民主的勝利,中國介入臺灣選舉的失敗,以及國民黨主張的兩岸政策不被臺灣選民接受。這個喧鬧的民主政體與中國及其統一夢想的距離已更加遙遠。

中國和台灣的地理位置

被強化的身份認同

對北京而言,近年來臺灣努力將自己與大陸區分開來,對中國政府哄騙或脅迫臺灣進入其政治軌道的努力構成了危險的障礙。2022年10月,習近平對他所認為的分裂趨勢提出警告:「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不過這權的說法, 不斷受到質疑。把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清政府, 明明是把中國的管治權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今天中華民國政府仍實際上管治著台灣, 而且放棄了管治大陸的聲稱, 因此中華民國實際上已變成了台灣人的中華民國。頼清德在競選前也強調台灣並不需要爭取獨立, 因為台灣實質上已是獨立了的民主國家。可以說, 中國管治臺灣, 在法理上可以被視為外來的侵略者。

大多數臺灣居民並不希望被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吸收,但也想避免戰爭的風險。而最新的大選結果則證明了民意——兩岸關係依然是屋子裡的大象,是影響臺灣安全和主權的議題,趨勢更多臺灣民眾選擇民進黨,捍衛臺灣民主;中國的干擾恐嚇似乎起到了反效果。

根據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項調查,該島的2300多萬臺灣人中,有60%以上的人認為自己僅是臺灣人,這一比例是1992年的三倍;只有2%自認是中國人,而30年前為25%。此次中國最不喜歡的候選人賴清德在三方角逐中勝出,很可能會維持島內以及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現狀,並延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選擇民進黨,也印證了更多選民對「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台灣人對於自我身份有著強烈的認知和認同感,源自1950年代以來一系列的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革,強化了台灣的本土意識和文化特色。這種本土意識和文化特色又進而提升了台灣人的政治參與和公民意識。在臺灣人中,對於幾十年前一個問題的答案——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已愈發不一致,這對北京來說是一個警訊。對臺灣政黨來說,這是一場微妙的新舞蹈,意識形態的確定性正被悄悄擱置。

作為新興民主國家,臺灣在全球民主指數排行榜上排名始終很高。自 1996 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以來,臺灣一直是民主的成功典範,這也是數十年來反對威權統治和戒嚴的鬥爭的頂峰。賴清德承諾維持蔡英文路線,在美中之間保持謹慎平衡,宣稱台灣已是主權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沒有再宣佈獨立的必要。賴清德稱將維持兩岸關係現狀,並決心「守護臺灣」免受中國的「文攻武嚇」,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

強調臺灣的民主管治, 為臺灣爭取了不少西方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在現時中國與西方社會脫鈎的路徑上, 相信不少西方國家極不願意見到民主的臺灣, 被併入中國之中, 而且情況有被強化的趨勢。

坎培拉的兩難

臺灣選舉結果顯示了民主的勝利,中國介入臺灣選舉失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被選民接受。但是未來四年對於勝選的民進黨來講依舊困難重重,畢竟民進黨沒有拿到立法會的絕對多數。這樣直接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政策難以貫徹落實到地,柯文哲的8席至關重要。而柯文哲帶領的民眾黨在面對爭議議題上,是否能跳出黨派之爭的窠臼,還未可知;不難預料,未來四年民進黨的執政效率與之前八年相比可能也會大幅降低。退一萬步,如果能拿到柯文哲的關鍵席位,就必然要給民眾黨以做大做強的機會。未來四年,台海兩岸局勢依舊充滿了不確定性。拋開地區安全的因素不談,此時就有一道難題擺在澳洲政府面前。

由於中國和臺灣都在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貿易協定,澳大利亞則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因為允許臺灣加入這一交易夥伴關係可能會造成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的對華立場是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要時接受分歧。鑒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坎培拉不太可能冒險破壞與北京的外交關係,則更有可能維持現有的外交現狀——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並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同時澳大利亞雖然從未正式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但依舊與臺北保持著非官方的經濟和文化聯繫。

1月14日,澳洲外交部已恭賀賴清德在台灣1月13日舉辦的選舉獲得勝利,並恭喜台灣人民和平行使民主權利;同時表示,選舉順利進行,證明台灣民主的成熟與強大。澳洲外交部表示,澳洲期待繼續與台灣合作,推進雙方重要的貿易及投資關係,並增強雙方在教育、科學、文化領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長期及深厚的交流。這一點期望與臺灣的做法相契合,為穩步與中國經濟脫鉤,臺灣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

臺灣和澳大利亞的聯繫比大家想像的更緊密,畢竟共處于印太地區。中國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交易夥伴,臺灣則是澳大利亞的第七大交易夥伴,除了經濟影響之外,地區穩定對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全球各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一旦發生地區衝突,這必將直接影響澳大利亞的經濟利益。最近十年,從臺灣移居澳洲的民眾亦呈上升趨勢。在2016年澳洲人口普查中,澳洲該年共有70,790位臺灣裔移民。臺灣青年赴澳洲打工度假人數,高居全球第五,2017~2018年台青海外打工度假,近七成首選澳洲。根據澳洲政府統計,臺灣已經成為赴澳洲打工度假的第2大來源國,每年有2萬2000人。如何接納這些臺灣新移民,如何理解他們在自身身份認同感與從中國內地移居而來的移民進行主動劃分的做法,如何幫助他們在這片仍以白人為主導但宣導多元包容文化的土地上整合自己的身份、獲得全新的認同歸屬感,這是澳大利亞政府不能逃避的問題。

還有最近更多的香港人移居澳洲,他們也認為自己並不是中國人, 到底澳洲政府會否把「華人」與「中國人」分開, 也會影響著澳洲對中國、臺灣及香港的態度。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