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英女王離世終結一個時代

伊利沙伯 (跟隨香港為殖民地時最早的官方翻譯) (或台灣翻譯為伊麗莎白, 中國為伊莉莎白) 女王二世于9月8日逝世,消息震動世界。

96歲的女皇駕崩, 每一個人都預知必然會發生, 沒有人感到意外, 不過, 這卻是大家都不希望發生的事。第一時間澳洲議會暫停,全球領導人紛紛致哀。女王的優雅、親和、慈祥,是西方文明的象徵,獲得全球的敬仰。連目前處於敵對狀態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表達哀悼,「英國近代歷史最重要的事件,都和女王陛下的名號密不可分」,「數十年來,伊利沙伯二世受到了其國民和世界權威的愛戴和尊敬」。在歲月的喧囂和動盪中,伊利沙伯女王二世體現並展示了一種永恆的正派和持久的寧靜。如今,女王離世,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英國的象徵

在位70年,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已經成為英國形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英國人尊敬的奶奶。她在出生的時候,沒有人預測到她將登基繼位,而她在如此動蕩的時代仍能成功維持君主制,更突顯她的卓越才能。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時,面對的英國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落日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加速了大英帝國的衰落瓦解。但是,這也恰恰給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提供了一個留下自己的歷史烙印的契機。在英國的影響力逐漸衰退、英國社會發生了根本變化、王室自身的存在甚至也遭到質疑情況下,對許多人來說,女王成了一個持之以恆的精神象徵。

在大英帝國向英聯邦的轉型過渡過程中,女王發揮了關鍵的、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論功績,這也是伊利沙伯二世女王最值得驕傲的「豐功偉績」。除了英聯邦,女王另一項創意性的偉大成就是把英國王室「常態化」了,窒息了共和派生存需要的氧氣。正如英國憲政史權威斯塔基所說:「女王把王室變得像英國的天氣一樣,讓人們習以為常,偶爾的抱怨嘟囔一下。」伊利沙伯二世女王25歲時就繼位登基,並用一生恪守君主的職責。儘管世界風雲變幻、時代更迭變遷,伊利沙伯二世女王讓英國君主制穩如磐石。她一生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的強烈的責任感、對王位和臣民矢志不渝的獻身精神。

如今女王以96歲高齡辭世,英國舉國陷入悲痛。這種情感的流露不全然是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認同,但一定是對於伊利沙伯二世的認同。簡單說來,一個有伊利沙伯的英國和一個沒有伊利沙伯的英國,不會擁有相同的記憶。伊利沙伯的存在,意味著穩定和延續,正如大英帝國昔日的榮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自我確認,是需要歷史的餘蔭的。伊利沙伯二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在於她在一個君主制逐漸退場的時代,自始至終成功地扮演了君主的角色。她不發表政治意見,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保守又不乏幽默的作風。

前途未卜的君主立憲制

在啟蒙後的現代社會裡,廢除封建制度、走向民主政體乃大勢所趨,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卻存續至今。究其原因,儘管虛位的君主在英國只具有象徵意義,沒有任何實權,但它依然維繫著英國政壇、社會的凝聚力乃至英國的「國民性」,而聲望極高的伊利沙伯二世更令英國憲制保持高度穩定。在「後女王」時代,接任大位的查爾斯三世國王是否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仍未明朗。

/ 查尔斯即位为查尔斯三世国王

儘管女王的謹慎和穩定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君主立憲制的福音,但其後代子孫的私生活偶爾會成為君主立憲支持者的眼中釘。近年來,英國王室深陷一系列醜聞,包括查爾斯與深受民眾愛戴的戴安娜王妃離婚,哈里王子脫離王室。伴隨著王室聲譽的受損,質疑君主立憲制以及王室,呼籲建立共和制的聲音也在高漲。隨著伊利沙伯二世時代的落幕,接下來英國政體如何演變充滿了不確定性。貴族和君主制的靈魂是榮譽感。 伊利沙伯女王算是標準傳統的歐洲君主。 只是隨著王室的後人越來越不把自己的血統和祖先當回事兒,君主制很有可能勢必走向腦死亡,最後也就衰亡了。 有外媒評論認為,查爾斯和他可能的繼任者威廉王子可能會見證君主立憲制的瓦解。

澳大利亞屬於15個英聯邦成員國,英國的君主自然也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多年來,澳洲都有呼聲要求廢除君主立憲制,但共和制的支持率近年持續滑落。1999年,澳大利亞曾就共和制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但最終未獲通過,目前仍保留君主立憲制政體。一般情況下,澳大利亞聯邦總督代表英國君主在澳大利亞行使國家元首的職務,總督不干涉行政。當下英國女王辭世再度引發關於澳大利亞政治制度的辯論。現任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先前發聲支持共和制,不過他已明確表示,澳大利亞是否進行「共和制公投」並不是他第一個三年任期內的優先考慮事項。並強調目前是「對伊利沙伯二世致敬、表達尊崇與欽佩的時候」,而不是「討論澳大利亞憲法、政治體制的時候」。今年9月11日,澳大利亞剛剛舉辦儀式,宣佈承認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成為澳大利亞國家新元首。

近日每天都有數百名香港民眾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前排隊數小時,為的就是向女王獻上弔唁的鮮花和手寫信。此次女王去世後的集體悲痛,也許是香港市民有史以來最強烈的一次。部分學者認為這是對北京政府接管香港之後,日益加深對港控制的一種異議體現,一些香港人懷念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黃金時代」。

/ 献花的人群聚集在香港英领馆外

實施八個世紀憲政的啟示

從1215年至今,英王約翰英國已經實行憲政800餘年了。與美國不同, 英國並沒有成立的哪一天, 她早期的歷史其實並沒有很多記載王權如何確立, 也因此英國並沒有成文的《憲法》,也沒有什麼國家根本法高於其他法律這一說法。而管治英國的政治制度一直在演化, 起源是英國君主立憲的開始。1215年6月10日於泰晤士河南岸Runnymede英王約翰與一群背叛的貴族在坎特貝尼大主教的協調下, 簽訂了限制國王權力、保障教會權益、貴族不受國王監禁及財產受到保護的協議。雖然協議後來雙方都沒有遵守而引起戰爭, 兩年後終於簽署成為君主權力受到限制的大憲章, 奠定了君主立憲的制度, 一直到今天。

其後貴族給國王的諮詢組織成為了上議院 (House of Lords), 到今天成為審議法案的機制, 而其後由平民組成的諮詢組織成為了由民主選舉出來的人民代表議會, 即下議院 (House of Commons)。今天下議院能有多數議席支持的黨主席會被委任為首相, 治理國家。可以說君主立憲把王權與管治權分開了。

因此, 實際中發揮憲法作用的是數百年來, 一系列有憲政意義的檔案:最重要的就是1689年的《權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案》,還有1832年、1911年、1949年的議會改革法案,直至2017年的脫歐法案,這些都算是具有憲法意義的檔。英國國王在光榮革命以後就放棄了掌權,反而他的子孫長保、安享尊榮。

放權君主反而更持久

如果仔細梳理一下和英國王室同時代的那些歐洲君主,都到哪兒去了呢?奧地利帝國一戰以後就消亡了,權傾歐洲幾個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煙消雲散;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在十月革命以後幾乎被布爾什維克滅族,只剩下了少量後裔;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一帝國、第二帝國都沒影兒了;德意志帝國的霍亨索倫王朝也消失了;再往東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沒了……這些帝國、王國掌權的君主們到死都不願意放棄權力,可是革命起來了,或者是外敵入侵,或者是戰爭失敗,不得不放棄權力,甚至遺禍子孫。反而是英國王室幾個世紀前對時代潮流的順應,果斷放手,虛君立憲、垂拱而治,得以庇護後人延續尊為一國之君、萬民敬仰,又富甲天下、錦衣玉食。英國留給我們的不僅是800年憲政的歷史經驗,還有放棄的智慧。

至此,不得不提的是在中國封建王朝晚清的統治時期也曾經有過資本主義萌芽的苗頭,甚至有人討論過中國是否有可能實施君主立憲。只是封建君主及其貴族並不想通過立憲來損害自己的利益,而且縱觀五千年歷史從未有過此先例。中國當時並沒有資產階級新貴族產生或者說實力薄弱,有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地主階級;商人並無造反之心,統治階級也沒有對經濟發展提出支持的態度,缺乏群眾基礎。而且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人們的意識形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來。所謂的「君主立憲」終究不過是「黃粱一夢」。

澳洲君主政體能維持嗎?

英國的大憲章, 開始時是君王與貴族之間的權力分配文件。君主與人民之間的貴族, 限制了君主的權力,受到貴族的約束, 令到國家的治理不再是皇家之事, 而治理者亦明白要向人民負責,慢慢形成民主的制度, 國家改由人民代表與貴族共同治理。

到15世紀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 個人的價值受到重視, 進一步導致到管治者要向人民負責任, 民主政體開始形成, 與君主管治結合而形成今天英國的傳統。從這可以見到君主政體並不只是一套制度, 也包括了管治者及被管治者的文化價值觀。

澳洲一直以來以英國殖民為主, 因此對君主政體很少人提出懷疑。不過自第二次大戰後, 加入了其他國家移民, 到今天具備英國傳統的澳洲國民已經不是多數。既然大部份澳洲人與英國已無歷史關係,自然產生了建立共和政體的想法。

女王的離開, 相信在未來會在澳洲重新啟動建立共和政體的倡議。女王逝世, 在這方面即時未見到強烈的反應, 看來查爾斯三世仍有機會爭取澳洲人的認同和支持。不過事實是否如此, 很快便會有分曉。

在本周發表的民調顯示,支持共和政體的人並沒有在女王死後增加, 相反, 覺得可以維持君主政體暫時不變的卻即時增加。原因很可能是女王的死, 能讓人見到國家有超然於政治之外而又服務國家的領袖, 確實是有一定好處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