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鄭若驊僭建帶來的無限危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六年前,香港多名高官身陷僭建漩渦,鬧得滿城風雨;六年後,接替袁國強出任律政司司長的鄭若驊,履新首天即被揭僭建醜聞,觸發誠信危機。
事件
鄭若驊於1月5日正式接任袁國強成為香港特區律政司司長,但履新當日隨即被傳媒揭發她及其丈夫名下的屯門海詩別墅的兩間獨立屋有多處僭建物,包括地庫、露台、水池、天台屋,以及地下外牆的改動;但鄭若驊回應時指自己購入物業時並不知悉其僭建情況,又指自己當時「工作太多」,故因而疏忽,並「對公眾造成不便深表歉意」。而據媒體透露,鄭若驊當年簽訂的按揭文件及樓契上列明獨立屋的範圍只有「地下、一樓、二樓和天台」,並無任何地庫。
公民黨陳淑莊指僭建的地庫憑目測及常識已可判斷,質疑鄭若驊「事忙」的說法,又指她簽署的文件無列明有地庫,或已觸犯《盜竊罪》。
鄭若驊之錯
首先,政治敏感度極弱。我們需要知道,在香港,僭建無處不在,據統計,2001至2014年14年間,共清拆474,559個僭建物,而從過往來看,每一屆官員都有人牽涉到僭建問題,這也不是「死罪」,所以很多官員都坦誠認錯,立即修正,也並沒有損害仕途。而鄭若驊卻一直遮遮掩掩,明知故犯,這是「罪加一等」。而且,多次詭辯,辯稱自己不知情,因公忘私,需要包容。
其次,她把民眾當傻子,她在記者會上表示,「其實在我買的時候,情況已是這樣。在屋內我並無作出任何結構性改動」,言辭間又透露她及其丈夫均對僭建毫不知情,但此說辭更令人難以接受,因她的解釋,與其專業背景應該具備的基本認知完全不符。如果她不知道,那麼就是她無能的表現,如果她知道,那麼就是輕視所有民眾。
政治權謀
這件事本身是鄭若驊的錯不假,但是爆發的時期讓人覺得蹊蹺。鄭若驊僭建門醜聞是在她上任後幾乎立即爆發,極有可能是有人早已儲備好她的黑材料,看準她上任,丟出黑材料,餵料給記者,然後照原定劇本循序操作,決意扳倒她,搶位奪權。尤其是在醜聞爆發的第一階段,很多人迫不及待,落井下石。
但是,從1月11日起,情況似乎發生反轉,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在臉書上撰文為鄭若驊大力護航,稱讚對方「太大公無私」,指對方「因公忘私」,因而沒有及時把家裏的僭建處理好,「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似乎是得到了上層的某種暗示,要不然解釋不清這不符合邏輯的一百八十度轉彎。
分析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位會計師說自己「太忙」,然後忘了給自己報稅;亦或是一位大學教授,「無意中」抄襲了別人的論文……我們會怎麼樣的包容?再或是,我們工作、家庭導致我們「太忙」,不斷地忘了繳稅,那麼稅務局會不會包容我們?
鄭若驊的事件就是如此,作為一位專家(土木工程師、資深大律師、發展局轄下《建築物條例》上訴審裁團主席之一),因為「太忙」,沒有留意自己家僭建,就像剛才我們所舉的例子中的角色一樣,我們怎麼想,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尤其是,用「警覺性不足」來解釋自己拿不當的圖向銀行簽字申請按揭的事情,可謂知法犯法。於是,我們都可以看出,鄭若驊是明明確確的刻意隱瞞。即便,可能是對手的政治權謀,但是事實擺在眼前,被人抓住了把柄,唯有道歉看公眾是否接受。然而,鄭若驊的「道歉」卻說自己「引起不便」才道歉,並不是因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很難讓人接受。
「實行法治見諸於眾多方面。法律是通過實踐而得以彰顯,但是不應該只由律師、法官和政府實踐。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遵守和尊重法治。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一舉一動,都是法治的明證。」這番話是鄭若驊首次以律政司司長之名,在2018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信誓旦旦說的。這番話感覺用在自己的時候,就不那麼作為了,當呼籲整個社會參與尊重法治的同時,作為官員的自己卻可以逍遙法外,的確是一個大笑話。
鄭若驊其實本可以避免類似的尷尬局面,她明知自己將會上任,又不是匆匆忙忙的上任,完全可以再上任之前就主動檢視自己所有的情況,找到很容易被抓住的把柄主動自首,這樣即便也會引起公眾的不滿,但是不至於像現在這麼嚴重,而且自己也會佔據主動,表明自己主動找到自己問題並且改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這類的辭藻可以讓很多反對者閉嘴。這也可能正是鄭若驊的僥倖心理,或者是上面有人撐腰吧。
結語
鄭若驊如果身處澳大利亞這片土地,面臨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壓力,即便一個政黨的黨魁奮力保護,也只能辭職了事,但是身處香港的鄭若驊,似乎遮遮掩掩、渾水摸魚,就想讓事情過去,而且事情似乎真的要向著就這麼過去的方向發展,這已經給香港造成了極大的政治隱患。
這樣的情形,將造成民眾對於政府的失望,當民眾的信息處於較低水平的時候,政府的工作將很難開展,也充滿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感。
另外,鄭若驊,坐上其位,卻不能摒棄自己的精英心態,自覺高人一等,卻不懂犧牲,也反映了政府的用人不察。
中環西環「行埋一齊」的說法,已經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加上反對,如果鄭若驊依然可以屹立不倒,那麼相信,會有更多的對於中央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