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香港法治電影的強勢回歸
一宗國際名模涉嫌虐待女兒的冤案,竟成了法律界、權貴與名媛之間的角力場!
社會金字塔頂層的鍾氏家族,如何用盡權力與資源去自保?以黃子華飾演的林涼水為代表的律師們又如何在重重困難下伸張正義?……截至2月7日,香港電影《毒舌大狀》上映,上映只有17日,已經衝破8千2百萬票房,創下最快獲得8千萬票房的港產片紀錄和香港影史賀歲片單日票房新紀錄,亦成為歷年港產片票房冠軍,觀影人次超160萬,口碑盛讚好評不斷。不禁有人感歎,香港電影終於又支棱(網絡潮語: 挺起、豎起)起來了。
一雪前恥 票房毒藥翻身
2023年春節檔熱鬧非凡,票房成績僅次於2021年。而一匹黑馬橫空出世——《毒舌大狀》票房走勢強勁,初次當導演的吳煒倫是資歷深厚的編劇,《毒舌大狀》的劇本工整,起承轉合安排得非常妥當。初期的宣傳令觀眾覺得是部搞笑喜劇,後來的宣傳修正為正劇風格,以黃子華飾演的林涼水大律師在法庭上陳詞為重點,更加切合該片的主題。
首次當導演的吳煒倫,技巧穩固,對白精煉,節奏緊湊明快,很多香港觀眾表示「大快人心」是看完電影後的最大感受。吳煒倫曾說:這部電影是兩個人的故事,一個是摧毀別人的家庭,一個是摧毀對方的一生。故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是黃子華飾演的林涼水由裁判官成為了一位大律師,專業能力雖然強,但態度囂張懶散,因為一個過失,成為人生污點,也由大律師行到旺角自家經營。
黃子華演正經角色,大家不喜歡,一般他塑造的角色越討人厭,觀眾越喜歡。林涼水一開始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厭的角色,簡直就是為黃子華量身打造。後半部分,他想彌補自己的錯誤,開始為王丹妮飾演的曾潔兒翻案,但他要對抗的不止是真正的兇手,還有其背後的勢力,甚至是整個司法制度。這個故事可以說是現代版《九品芝麻官》,林涼水和包龍星一樣,為曾潔兒這個現代「戚秦氏」翻案,著重探討有錢人與窮人間的法律對壘。
黃子華以演出一人在舞臺上講笑話的棟篤笑為人熟悉,參與演出的電視劇數量不多,惟所有曾演出的電視劇中,大部分對白均為自行創作並參與編劇。黃子華過去被稱為「無線福將」,無論是2000年主演的電視劇《男親女愛》直至2013年的《My盛Lady》,他主演的劇集收視及口碑均不俗。但是,黃子華拍攝的電影,卻沒有幾部能見得人。甚至連黃子華自己也自嘲:「我出道10年了,拍了三四十部電影,結果沒有一部賣的好,每一部的票房都很差。」他還調侃讓導演不要在宣傳海報上印他的名字,以免危害票房,票房毒藥的稱號由此傳開。如今,黃子華年紀和周星馳相仿,終於在62歲這年,在電影終有所成就,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找回持守正義的精神
《毒舌大狀》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沒有「當中的真人真事」的牽絆,更加可以盡情發揮,導演將故事背景設定在 2002 年,是很聰明的做法,那是互聯網還未普及,沒有社交媒體的紛擾,人們對是非黑白的判斷相對簡單的社會。時間的間隔也會讓人思考 20 年前的法治社會和我們今日身處的有什麼不同?權貴操控的法律遊戲,令法律面前,人人不再平等,窮人更是含冤莫白,這狀況有沒有改變,還是變得更荒謬?
《毒舌大狀》的主體,其實離不開英雄落難然後發奮報復的公式:黃子華角色落難後實在窮困慘情,幾乎被豪門與黑白道趕絕,如同《英雄本色》的周潤發,只是全無槍戰,舌戰依舊淩厲。一名工作態度散漫的裁判官,復出成為大律師,在刑事案件辯護工作粗疏,被主要證人擺了一道,令被告無辜入獄。電影沒有太多大懸疑性,到了中段已經大致披露了「真相」,看點是黃子華角色如何見招拆招。
從開先河的《壹號皇庭》開始,香港法庭電影和律政劇總會出現終審法院大樓樓頂上那尊正義女神像,《毒舌大狀》也不例外。那尊正義女神像自終審法院大樓1912年啟用時就矗立在那裡,走的還是傳統的蒙眼風格。這尊雕像背後的東西,其實才是這部片更加出彩的地方。正義女神蒙上雙眼究竟是代表其不偏不倚、只按法律做事,還是諷刺「一個傻瓜蒙上了眼罩,這樣律師就可以玩弄真相」?一個無辜的人在經由正當程序被判十七年監禁;最終正義的結果,要經由一些沒那麼光彩、不專業甚至不合乎程序正義的手段獲得。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下, 正義是什麼,恐怕是電影最為拷問觀眾的一點。
影片結尾,黃子華飾演的大律師依靠陪審團制度贏得了官司,靠廉政公署讓權貴惡人罪有應得,再次彰顯了普通人的價值和制度的平衡。這正是香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天有眼」的情況並非比比皆是,但在文化藝術的層面可以表達專業人士通過制度來彰顯正面的社會價值來為疲憊的心靈帶來一絲希望,也在年輕一輩的心中種下一種情懷,與大眾的情感相連。而這些希望和情感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基本。
影片大賣, 不少人表示看過電影一次以上。這些觀眾進場, 除了是對電影的喜愛之外, 是否也因著在這兩小時中, 可以對自己一直以來相信法治是香港發展的基本,可以來一次肯定呢? 不過, 把時間定為20年前, 對很多人來說, 是不可能回到的過去。是否這也反映出, 今天香港人的無奈。
令人擔憂的香港法治
《毒舌大狀》並不是一齣傳統的賀歲喜劇,甚至不算是一齣喜劇。觀眾看完之後有一種熱血、冤屈得到申訴、正義得到彰顯、大快人心的感覺。儘管現實有時強差人意,但在故事裡,終於可讓真理贏一仗,還是很過癮、很痛快的。對抗霸權的題材一定受歡迎,特別在現今社會局勢,更容易引起觀眾「發洩」或「發夢」的情緒。資深傳媒人陶傑更是在網上發文大讚《毒舌大狀》 是值得香港人共同珍惜的劃時代之作,主角是香港人的百年縮影,「逆境反彈,絕處逢生,良心底線,永不言棄」。
只是這種集體式良心發現是導演美好的期盼,在現實中發生的概率則令人存疑。《毒舌大狀》呈現「公義終必彰顯」的美好想像同時又提醒我們實際是何種景況,20 年後的今天,和電影刻劃的那個時代相比,司法制度是變得更完善?抑或整個標準都已經不同了?其實,電影清晰地提醒我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本就只是口號、是幻象。即使是法律不變,時代不同,文化已變,政策更新,審判結果自然不一樣。問題是:明知電影有漏洞,為何仍然大賣?律師、記者看後仍然大呼過癮。也許是現實太糟糕,人們只能向銀幕裡逃。
繼去年下半年的話題作《正義迴廊》後,2023年伊始即有《毒舌大狀》來賀歲。「法治」題材吃香,純屬巧合,還是反映出電影人感受到民心所向?兩片不約而同,都把近年一句調侃司法制度的網上潮語「法律面前,窮人含×」,寫進對白裏。自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香港民主受到嚴重打擊,無論體制內議會或街頭意見的表達都被封殺,媒體與個人的言論自由受限,香港人無法投票表達聲音,只好用腳投票,遠走他鄉。去年香港主權回歸25周年之際,國際社會更是聲稱香港自由不再,其法治社會根基受到嚴重破壞。法治是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的成功基石之一,但去年最新的全球法治指數顯示,香港今年排名下跌三位至22位,首次跌出全球二十大,令人唏噓。
不得不說,《毒舌大狀》《正義迴廊》兩部法庭戲的賣座,側面凸顯了香港民間近年感到司法公正已然動搖的深切焦慮。《毒舌大狀》亦將於本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據稱時長將比香港上映版本減少1分鐘,尚不知道刪減的劇情是什麼。
在中國上映的香港法庭電影, 讓觀眾看到的是法治在香港可以扮演的角色。對身處中國的觀眾, 除了哪些在中國生活的香港人, 或是持外國護照, 可以隨時離開的, 會有怎樣的衝擊呢?
長期以來, 在中國南方接近香港地區居民, 都熱心收看香港的電視節目, 當然明白「一國兩制」。《毒舌大狀》這一齣電影所表達的社會制度, 也是這類觀眾可以明白及理解。到今天, 經過三年新冠清零政策在一天之間就逆轉後, 已有一些中國人對現時制度失去信心。《毒舌大狀》這齣電影, 對這些人會否有所衝擊, 令他們相信法治在社會中仍有價值, 進而相信並要求法律可以保護他們?在這層面, 電影確是有這能力, 不過, 在中國我們還未見過這些事情發生。
此劇在香港創造電影史奇跡,而在內地的放映成績依舊可期。如今,「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究竟是走到一半,還是盡頭,尚未定論。一部電影帶來的效應或許無法對時代風雲、歷史走向有任何的作用,但對處於時代中的我們——一個個具體的人,或許能帶來些微的心理慰藉和對未來的星火樂觀,已然足夠。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