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Dick Smith破產令消費者被玩弄於「股掌間」

Dick Smith破產令消費者被玩弄於「股掌間」

本刊編輯部
新年伊始,剛剛以為佔了商家聖誕節打折「便宜」而興高采烈的許多消費者,突然驚覺自身在毫不知情之下成為了澳洲電器零售商 Dick Smith 用來拯救沉船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且因為作用不大而被棄若敝履,非但先前的折扣美夢無法兌現,禮金券、定金等亦被Dick Smith接管者用不痛不癢的一句話全部打了水漂。何以去年年中之前仍在新聞中「不斷傳出利好訊息」的大公司,在獨立上市不足三年的時間裡,突然跌落至了破產的底谷? Dick Smith的落敗,對於同類競爭商家 JB Hi-Fi 而言,究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塊大蛋糕?亦或警示其未來命運的預言鏡子?

澳洲企業家兼政治活動家Richard Harold “Dick” Smith 於1968年成立了電器零售商Dick Smith,並將之由一間位於新州雪梨郊區Neutral Bay的小型車載收音機安裝公司逐步發展成了澳洲電器零售業的三大家之一。1982年,當紐澳零售業巨頭 Woolworths全面收購該公司時,其市價已達到2千5百萬。

上世紀70年代末,Dick Smith開始了其海外市場的征戰之路,在亞洲香港與北美洲北加州和洛杉磯開設分店,但十分命短,很不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暴露了其所有者對於Dick Smith實際商業開拓能力的不正確評估。

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的異軍突起,給傳統的電器零售門店帶來了日益顯著地衝擊。果不其然,2012年1月,Dick Smith的所有者Woolworths Limited宣佈依據戰略評估將關閉100間Dick Smith門店,並出售Dick Smith。9月,Woolworths Limited宣佈私募股權投資公司Anchorage Capital Partners將會以2千萬的價格收購Dick Smith(日後披露的資料顯示實際收購費用為9千4百萬),相關手續於11月完成,Dick Smith二度易主。

易主後的Dick Smith似乎度過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2013年,Dick Smith採用了與澳洲高檔百貨商David Jones進行合作銷售的模式,在極短的時間內令銷售產品僅佔Dick Smith銷售總量3%的David Jones電器部佔到了Dick Smith高端設備總銷售額的50%以上。同年12月,Dick Smith成為獨立上市公司,當時的市場評估價值為5.2億元。據當時的澳媒報導,2012年Woolworths Limited出售Dick Smith之時,Dick Smith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額( EBITDA)僅為1950萬元,但至2014年2月時,該利潤額已達3620萬元。14年財年,Dick Smith全年淨利潤為4210萬澳元,高於招股說明書預期的5.3%;總銷售額達12.3億澳元,高出浮動預測0.1%……著實令一些Woolworths Limited的股東甚至質疑當初出售決定的正確性。同年12月, Dick Smith 與擁有350萬會員的紐西蘭電商Trade Me 合作開設 Dick Smith Trade Me店。

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外衣下,Dick Smith卻如同一輛丟失了剎車的列車,向著「沒落」的深淵開去。15年8月,Dick Smith宣佈未來5個月將把目標瞄準價值17億澳元的小家電市場,在澳洲和紐西蘭的約100家門店中以聯網之家(ConnectedHome)的品牌樹立小家電形象,以可由互聯網控制的高級家電產品和設備來對抗互聯網購物所造成的消費電子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從而提高公司的銷售量和利潤。但彼時,Dick Smith在紐西蘭的客場早已負傷累累,沒了前路,其同行諸如JB Hi Fi、 Harvey Norman 或Good Guys等完全對Dick Smith不看好;而在澳洲的主場,亦僅剩下了苦不堪言的最後掙扎,股票價格一路滑坡,因跌損了超過80%而被迫停牌中止交易。

2016年1月5日,Dick Smith宣佈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該公司的主要資金托管銀行澳洲國民銀行(NAB)和匯豐銀行(HSBC)任命清算管理公司Ferrier Hodgson的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為接管人,而McGrathNicol則成為該公司的破產監管者。據悉,20日,同行電器公司以及對收購Dick Smith有興趣者將會受到正式的出售文件,而Ferrier Hodgson 會在27日之前尋求正式意向書。

同時,Ferrier Hodgson宣佈,在2015年聖誕節期間,Dick Smith採用營銷手段,大肆推銷的禮金卡,凡是沒有使用的,不予贖回和兌現,而在門店或網站上購買商品所押付的定金或商品全款亦不予退回。而那些協同銷售禮金卡的超市、郵局等則紛紛推脫責任。數百甚至數千元的禮金卡瞬間變得「一文不值」,網購的貨物「石沉大海」,別說賠償了,想要討還本金也「上天入地無門」,一時間點燃了無數消費者的怒火,很多人抨擊Dick Smith的行為是明目張膽的「搶錢」!更有傳聞,Dick Smith曾鼓勵店內職員參與清倉搶購活動,導致消息滯後的消費者買不到任何產品。雖然據稱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已經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合作介入對事件的徹查,但結果的等待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最終的補償亦很難說。目前唯一明確的是消費者被歸入了「無擔保債權人」級別,這意味著,他們只有在等到級別比他們高的債權人都獲得還款後且尚有剩餘資金的前提下,才有資格獲得欠款。而作為Dick Smith最大的債權人銀行或許正是清楚這一點,才會趕在聖誕節後動手。

如此一來,在已被榨幹了利用價值,淪為喪家之犬的Dick Smith能否最終能夠一個可以讓其完全存活的新主人仍是一個不被看好的未知數的情況下,被喪家之犬在臨死之前「狠狠」咬下一大口的消費者想要拿回「被騙」的全部錢財就更是「天方夜譚」了。一同倒楣的,還有那些成百上千的股票投資者以及Dick Smith旗下的3千多名面臨失業的無助員工。

回頭細品,只有以Philip Cave為首的Anchorage Capital Partners部份高層決策者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與「大贏家」,其目的或許由始至終只有一個:在最大限度利用Dick Smith的名號壓榨投資者的汗水錢後退步抽身!否則極難解釋何以Dick Smith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而因所有者高層同樣類似的手法而淪落至底谷的還有Woolworths Limited旗下的連年虧損的家裝連鎖超市品牌 Masters,Woolworths Limited已明確表示將出售或結束Masters業務,不僅令一些尚未開張的廠區被「廢棄」,更令大批員工面臨失業的危機。

除了Philip Cave外,Dick Smith在業內最直接的競爭對手JB Hi-Fi可以算是Dick Smith落敗的最大贏家。因為無論Dick Smith是徹底關門或繼續經營,其門店數量減少以及銷售額的下降已成定局,而JB Hi-Fi是商品銷售範圍、以及門店開設區域與Dick Smith最為接近的電器和音像製品零售商。故據花旗(Citi)消費部董事總經理、金融分析家Craig Woolford的預計,「JB Hi-Fi會從Dick Smith關閉的門店中得到50%的銷售額(約為1.0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8%。」然而,在巨大的利潤增長背後,JB Hi-Fi亦同樣面臨著電商時代的強力衝擊,而在經營模式、範圍、地區等方面與老對手有著類似佈局的JB Hi-Fi而言,能否最終擺脫困住Dick Smith的困境,前路依然不十分明朗。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