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情 澳洲事
10 民為貴 君為輕
陳日君樞機主教被逮捕
陳日君樞機主教被逮捕
香港陳日君樞機主教因作為612基金會信託人被捕, 引到全球關注。有人認為這是對宗教迫害的開始, 亦有人對拘捕一位年已90歲德高望重的主教不已為然, 認為不近人情, 更有人認為樞機主教也可以被視為梵蒂岡的外交代表, 認該對陳日君主教作出豁免。不管如何想法, 大家心中都不好受, 覺得這一案例又再次為香港人能有的自由底線, 劃出了一個新的下限。至少, 連陳日君樞機主教也可對付, 就再沒有人可以說是安全。逮捕陳日君, 我相信只會令到更多的香港人, 決心在未來離開香港。
法治是社會的基礎, 我不能同意單單因為陳日君是樞機主教, 而就可以不受法律管轄。澳洲墨爾本的佩爾主教, 曾擔任梵蒂岡的財長, 也曾在2018年因為被涉及數十年前性侵犯案件, 被維洲政府拘捕審訊, 最後在2019年被定罪, 其後上訴並在2020年澳洲的最高法院,裁定陪審員在最初定罪時, 忽略了有無辜者會被定罪的可能性, 而認為佩爾主教不應被定罪。這一案件經過多年受全球關注, 花費了主教一生積蓄, 及在監獄中受刑一段時間, 也有人認為這是維州政府對佩爾主教有偏見而作出檢控。
這些人認為事件是維州政府要「政治正確」為多年前聲稱受過性侵的人爭回公道, 因而高調地在極薄弱的證據下, 對佩爾主教作出起訴。原審法庭沒有完全遵守在沒有審訊結果前,每一個人都要被假設為無罪, 而產生了佩爾主教這一個案。這一宗案件, 讓不少人對澳洲的司法制度, 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 整件事件卻沒有多少人覺得是澳洲或維州政府對宗教的迫害, 或是對人權的壓迫, 又或是政治要迫害與政府對著幹的人。陳日君樞機主教的案件, 明顯地與佩爾主教的情況完全不同, 因為整個過程, 都令人難以信服, 而且明顯地案件就是一宗與政治相關連的案件。
一個公平的社會, 不是要給因2019年反送中衝突之中被檢控者公平的審訊嗎?說一個為支持被撿控者能有公平審訊而成立的基金, 會導致國家安全受威脅, 從而起訴管理者。在當權者眼中當然是按法律程序處理, 不過這樣能令人信服嗎? 有人指出, 逮捕陳日君主教可能不是目的, 因為最先逮捕的是在機場意圖離開香港的許寶強。既然要以612 基金會信託人身份逮捕許寶強, 那麼其他人包括陳日君主教也必然要被逮捕, 才能顯出警方執法大公無私。要是真的如此, 恐怕大部份人都看得見, 香港的管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就是政府會不計後果的以政治考量行先。
付上政治代價
事件中,政府沒有表明這是針對陳日君樞機主教的信仰行為, 因為焦點是在於他在公共事務的表現。因此, 把這一次逮捕說打壓宗教自由, 並沒有根據。然而, 陳日君主教個人, 卻表明他擔任基金的信託人是建基於他的信仰, 要為社會尋求公義。
明顯地, 「反送中」行動不單止是能被看成為破壞社會秩序的事件, 它同樣也是一宗政治事件。單純引用法律來處理政治事件, 也是政府的一個政治選擇。不單是陳日君, 同時間被逮捕的還有加拿大籍歌手何韻詩, 相信也會引起加拿大政府對事件的關注。一直深受香港人支持, 長期在媒體工作的74歲大律師吳靄儀被逮捕, 令到不少與政府合作無間的精英, 都感到不安。因為只要稍為堅持與政府有不同的看法的人, 原來也不再感到安全。
對深得社會大眾認同及支持的612基金信託人的逮捕, 香港社會相信會面對更大的撕裂, 無助於重建社會對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也令香港的發展, 付上極大的代價。
在澳洲的社會, 政府要引用法律打壓不同政治想法人仕, 並不容易, 稍一不慎, 就要付上政治的代價。開始時談及佩爾主教被起訴一案, 有人至今仍認為是維州政府要打壓教會, 不願意正視過去教會內未能保護兒童受神職人員性侵, 而懲罰佩爾主教。在明顯地不夠證據之下仍進行起訴,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是工黨安德魯斯政府的陰謀。
其實就算在一個民主社會, 政府要是忽視異見份子, 也要付上極沉重的代價。忽略民意, 可以在大選中被反對派拿出來攻擊政府, 隨時會令到政府倒台的。
莫里森總理得不到支持
在這週末進行的聯邦選舉之中, 工黨的一個重點, 是對總理莫里森的人格攻擊, 認為他不聽取民意, 在同僚之間霸道, 及不承認錯誤等。莫里森在上週五公開表示, 自己在過往3年, 面對新冠疫情及各次影響民生的自然災難之中, 要像推土機 (bull-dozer)一樣展現出帶領者的勇氣和決斷, 在作出對社會有益的政策決定時, 或有時會忽略別人的感受, 好像沒有聽取別人意見。他承諾在未來一屆若能得到選民支持繼續執政, 會作出改變。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立時表示, 推土機是要把一切都破壞推倒,而他卻是一個建造者。他更認為莫里森提出自己要改變, 他卻呼籲選民在這時刻改變政府。無疑, 莫里森的說法, 給了阿爾巴尼斯一個很好的說辭。
是的, 莫里森的說法, 表明執政者作出的政治決定, 就算是正確的, 也要顧及社會的反應和支持及信任。在這一次競選中, 沒有很多人指出莫里森作錯了甚麼。大家只是對他堅決沒有把氣候變化、跨性別人仕立法保護、議會中女性地不高及受欺凌沒有積極處理等有意見, 覺得他沒有開明地聽取意見, 獨斷獨行, 因此選民不滿意的不是政府的表現, 而是總理個人的性格或行為。
澳洲選舉不是選總統一個人, 而是通過選舉議員, 來決定哪一個政黨能執政。因為莫里森總理個人得不到國民的支持, 到底會否令選民放棄現時執政的自由黨及國家黨聯盟, 還只是一個推測, 要到投票結果出爐, 才能有定案。
不過, 今次澳洲大選出現的情況, 是在現屆政府在各方面都表現不差的情況下, 由於領袖與人民的關係緊張而導致人民不再授權領袖繼續執政。這一個情況, 孟子曾經以「民為貴, 君為輕」來表達。不過, 孟子對領袖和人民的看法, 從歷史所見, 不管是專制社會如古代中國的皇帝, 還是今天民主政體如澳洲, 作為領導者在擁有權力時都會忘記。在民主選舉的澳洲, 今次聯邦大選, 澳洲的選民就利用這一個機制,來向執政者表明, 人民看的不止是管治成績, 也同樣重視執政者如何看待人民。
莫里森是虔誠的基督徒, 在施政時會受到個人信仰的影響,而不少持信仰的人, 在得不到別人認同之時, 很多時會以堅決的態度來面對反對的聲音。莫里森相信結果會說明一切, 豈不知在競選時, 選民可以不重視結果, 而由對他的印象而決定如何投票, 相信是他所未曾預計。
民主的管治機制
更重要的, 是澳洲人在這一次選舉中展現了民主制度的優勢。在社會普遍沒有對聯盟黨的管治成績有很大的意見之下, 選民提出他們更關注, 盼望政府要面對處理的問題, 例如氣候變暖、跨性別人仕的權益、及對女性在議會的尊重問題等。管治者可能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事, 一直在逃避或拖延, 結果竟然導致失去國民對政府的支持, 更有可能失去繼續管治的機會。這就是不以民為「主」的結果。
澳洲這一次選舉, 展示出的執政者不能單以管治成績來面對選民, 更要重視建立國民與管治者之間的尊重和信任。失去了國民信任和尊重的管治者,就會失去管治的權力。
不過, 在沒有民主制度的社會, 人民只能變成取悅權力者的「百姓」或是「蟻民」,只能接受管治者任何施政。一個沒有「公民」的社會, 你能相像你可以如何生活呢?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