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情 澳洲事
14 祝福我的故鄉
香港今年慶祝回歸中國25周年, 在澳洲舉辦了不少慶祝活動, 其中一項值得談論的, 是9月4日在墨爾本演奏廳舉辦的慶祝特區政府成立25周年的「肇樂風韻耀雙慶」音樂會。
肇風中樂團疫後雙慶音樂會
香港今年慶祝回歸中國25周年, 在澳洲舉辦了不少慶祝活動, 其中一項值得談論的, 是9月4日在墨爾本演奏廳舉辦的慶祝特區政府成立25周年的「肇樂風韻耀雙慶」音樂會。
肇風中樂團40年前成立, 早期不少成員來自香港, 現時也有各地來的華人加入, 每周在墨爾本大學練習。肇風現時的指揮,是來自香港的陳一平老師。陳一平是香港著名的中樂人, 擅長笛子演奏,2004年回到澳洲定居後, 擔任肇風中樂團的指揮接近20年。陳一平老師多次帶領肇風中樂團往世界各地交流表演, 讓團員們與世界著名中樂團交流, 提升音樂水平, 肇風也因此成為澳洲水準最高的中樂團。
肇風每年都舉辦音樂會, 今年的表演, 得到香港政府經貿辦事處獨家贊助, 成為同時間慶祝肇風中樂團成立40週年及慶祝特區政府成立25周年的活動, 我也獲邀請參加。我為著能有機會出席這一個推廣中華文化的高質素活動而高興。過去多年, 不管如何忙碌, 我從未缺席過肇風的邀請, 因為肇風中樂團確實是出色, 而且長期堅持在極困難的環境下推動中華文化。
肇風在澳洲長期推動中樂, 得到澳洲政府的肯定和支持。2010年肇風曾經出版一張鐳射唱片, 以中樂演出澳洲國歌Advanced Australia Fair, 印製了200張, 向澳洲各地巿政廳發送。在2020年期間, 肇風無法舉行音樂會, 不過肇風中樂團眾領導花了極多心血, 讓各團員在家中錄製並合成了一個樂團集體演出的中樂版Waltzing Matilda, 鼓勵在隔離中的社區。大家都可以在Youtube平台收聽肇風中樂團這些高水準的中樂作品。這兩年新冠疫情期間, 肇風仍堅持每周在網絡上不間斷地練習, 讓各團員保持高演奏水準。今年是肇風成立40周年, 在此向林美歡團長及陳一平老師祝賀, 在疫情之後, 能得到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 贊助這一次演出。
林美歡團長告訴我, 在音樂會開始訂票後, 不到兩個小時, 就全數售磬, 可見肇風中樂團的粉絲, 確實不少。
「肇」是中國南方廣東地區, 反映出早期澳洲華人以說粵語的人為主, 而香港亦是這些粵人來到澳洲的起點, 因此肇風音樂會同時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 也極有意義。
宣傳香港回歸廣告受投訴
別的慶祝香港回歸中國的宣傳就沒有哪麼受到支持了。為向澳洲人宣傳香港回歸中國25年的成功, 香港政府在澳洲各大城巿地標設立了大型廣告牌,作回歸25周年的宣傳。早前有香港人組織向Ad Standards , 一個由廣告業界組成, 自我監管廣告內容, 包括大型宣傳板在內的機構作出投訴。投訴人認為主題為「一個新時代、穩定、繁榮、機會 A New Era: Stability, Prosperity, Opportunities」,這廣告在香港2019年壓制香港並在2020年實施國安法後, 宣傳香港一切皆美好, 是違反廣告的道德標準。
不過Ad Standards 指出, 廣告的道德並不應包括政治宣傳範圍。雖然Ad Standards相信有一些人會因為這些宣傳而感到被冒犯, 不過在言論自由的澳洲, 宣傳政治主張並不應該受到限制。
最近幾年, 確實是有不少帶著對香港管治不滿的香港人定居澳洲, 他們要引起澳洲社會關注香港的問題,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早年已來了成為澳洲公民的香港人,他們並不一定認同這些新來港人對香港的看法, 因此簡單地認為香港人一定會不滿意現時香港情況, 甚至有責任或是應該要推動香港民主化, 或是進行或支持香港人作抗爭, 並不一定有代表性。
老實說, 假設時光向前走10年或20年的話, 這數年間來到澳洲的香港人, 有沒有想過他們在今天帶來在這裏長大的下一代, 會怎樣看待香港? 我相信他們在這裏長大的孩子都只會把自己看成為是澳洲人, 絕不會認為自己是要帶著抗爭思想, 改變香港管治的「海外香港人」。作為選擇移民澳洲的第一代移民, 我們能否理智地尊重這一個國家和下一代, 讓下一代能成為包容多元文化的澳洲人?
從歷史可見, 從未有一個國家單靠流亡海外的異見份子, 就可以改變管治這個國家的政權。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 無疑是得到不少海外華僑的支持, 因此華僑也稱為革命之母。不過,真正推翻滿清政府的, 並不是興中會或是同盟會等海外華人組織, 而是在中國本土袁世凱的新軍。清朝政府是因得不到軍閥的支持, 才黯然退回滿洲, 把政權交出。
把香港的抗爭, 延續到澳洲等西方國家, 在我看來, 只是一群在香港長大的既得利益者, 要在離開香港後, 繼續對自己信念及價值的一種自我肯定方式而已。
成為持普世價值的多元文化澳洲人
上世紀在以色列建國前, 曾有猶太錫安復興主義者倡議在西澳州的Kimberley地區, 劃出一些地方出來, 讓猶太人生活, 建成特別地區, 不過最後因為當時澳洲政府認為要有一個國中之國, 並不適合澳洲而作罷。今天我認識的一些朋友, 也有倡議要建成由香港人主導的「特許城巿 Chartered City」, 我並不認為這會有結果。「特許城巿」這一概念並沒有問題, 在美國及一些地方, 也有成功例子, 不過這些特許城巿都不是政治性, 而是由具備對城巿發展生活有相同理念的人所倡導。除非我們認為香港文化已超越了種族、國籍、信仰而成為全球的現象, 不然發展成為特許城巿就不容易。想像一下在香港服務數十年, 人數達數十萬的菲傭、泰傭、印尼傭等, 她們有被接納為香港人嗎? 要是香港人連他們沒有被包容成為香港一部分, 在澳洲各城巿建立「新香港」社區, 會否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在澳洲生活久了, 我倒覺得新來的香港人, 要考慮把自己變成持普世價值的多元文化澳洲人。至少這樣, 我們還能與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等, 成為同一個群體的一份子。 我們這輩港人下一代, 與澳洲人通婚者不少, 亦有與其他亞裔移民組成家庭。我的一位好朋友, 外孫子就是黑色皮膚的印度人, 我的朋友不會歧視自己的外孫子, 更主動多吃印度咖哩餐, 表達與女婿的認同。
澳洲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鎔鑪。還不到50年前, 大家都相信澳洲是英國人的殖民地, 主要輸出羊毛、牛肉、奶類產品。今天澳洲有一半(2021年人口調查為51.5%)居民有多元文化背景, 即自己或父母中其中一人在澳洲以外地方出生( 即是移民)。澳洲亦成為服務業, 如教育、旅遊、金融等行業及豐富天然資源的出口國。香港人也好、中國人也好、從東南亞移民來的華人也好, 都是華裔澳洲人的一份子。作為第一代的移民, 我們的過去已不會再回來, 我們豈不應該把將來的時間, 更好好運用, 成為持普世價值的多元文化澳洲人嗎?
我們不是不關心原居地朋友的生活, 也不是看到人權受壓迫而視若無睹, 不過, 這該成為我們在澳洲生活的香港人、中國人、華人的人生目標嗎? 成為多元文化澳洲人, 讓我可以擴展我所關心的對象, 我可以關心香港人所面對的不公義, 也可以關心中國人的受壓制及洗腦教育, 也可以關心印度人社會的不公平, 亦可以關心受宗教迫害的穆斯林, 亦會關心社會被忽視的性小眾, 或是因政治正確而被剝奪以基督教思想教育下一代人的權利等。
成為持普世價值的多元文化澳洲人, 是要過從思想綑綁中釋放了的生活, 我相信是每一個移民澳洲人的權利。所以我可以在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之時, 仍然祝福我家鄉的朋友, 及他們生活中的社會, 而不一定要以仇恨、政治思想、怨恨來面對我出生、成長及賦與我一切美好的故鄉。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