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情 澳洲事
17 中華文化融入澳洲
肇風中樂團40 年努力
肇風中樂團40 年努力
周日有機會現場觀賞了墨爾本肇風中樂團於墨爾本演奏中心舉辦的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廿五周年暨肇風中樂團成立四十周年音樂會, 為著肇風中樂團團長林美歡女仕、兩位指揮陳一平先生及陳劭航先生認真及極富心思的策劃, 各團員努力練習及精彩演出, 並且得到香港經貿辦事處慷慨贊助, 令到各位觀眾可以在墨爾本免費欣賞到極高水準的中樂演出, 實在是慶祝香港回歸最令人喜悅的事。這次演出也是大流行後肇風中樂團的最大型演出。
這一次音樂會, 公佈的曲目有來自中國各地不同文化地區, 令人感受到中樂的多元性, 又以慶祝及希望作為主題, 令人感到歡愉和盼望。在全球受疫情所困差不多三年後, 聽這一個音樂會, 令人心再一次燃起盼望。
開始時一連三首大合奏, 以《普天同慶》大合奏開始, 然後是極富澳洲文化特色民謠改編的《剪羊毛》, 是著名作曲家關迺忠在2013年巡迴澳洲演出時改編作品, 更把《彩雲追月》的旋律寫進去。跟著是《運糧路上唱豐收》, 在全球面對糧食價格上漲, 聽這一首歌曲, 給我感覺是熱鬧、滿足和喜悅。
然後是由小組表演的室內樂, 兩首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 有描寫台灣曲栗境內, 四、五月油桐花盛開的《花雨》, 然後是最近很流行西北情懷的《敦煌》,是古代四大文明匯聚文化, 與今天澳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國家相似。
跟著是中場之前的高潮, 由師從多位大師, 在新加坡國家青華樂團擔任哨吶首席的年輕演奏家凌曉濬, 演繹《百鳥朝鳳》,運用嗩吶特性的花舌、吐音、循環換氣等技巧, 模擬出多種鳥鳴的聲音, 令觀眾彷彿進入了森林之中, 欣賞著百鳥來朝見領袖鳳鳥一般。
休息後,由古箏演奏家肇風的首席擊樂手唐玉言與陳尚澄的古箏與大鼓, 合奏出《夜深沉》, 原來是京劇的作品, 沒有令人昏睡, 卻隨著演奏感受到樂曲的激情。隨後是彈撥合奏, 先是源自蘇州評彈的《故鄉情》, 然後是描述四川等地農民建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令海外華人想起故鄉的一份情, 並且想到社會發展帶來建設的盼望, 很配合華人在澳洲的情懷。
跟著有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二胡演奏家于康慧, 演奏了兩首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 《戰馬奔騰》及《葡萄熟了》, 把觀賞者由激昂戰鬥保家衛國的情境, 帶入到收穫季節載歌載舞的世界, 令人想不到同一個二胡, 拉出的音樂, 竟然可以讓人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更令人想不到的, 是下一個由台灣來的笛子演奏家曾薇霖把《喜》這首樂曲, 只憑著一根小小的笛子, 完全把喜樂演繹得淋漓盡致。
多位表演者, 來自不同地方, 有東南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或是澳洲本地出生, 通過不同的樂器, 合在一起, 再把不同地方的曲調, 在這演奏廳中, 令每一個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元化。
音樂會以《闖將令》(Theme of Pioneers) 作結, 由陳一平指揮。闖將令是每一個華人都會聽過的作品, 五十年代在中國由于會泳及胡登跳作曲, 後來改編成為粵語片《如來神掌》使用的音樂,我小時候聽到這一段音樂時, 都會聯想到緊張和剌激, 令人不能忘記, 更成為武俠片的代表。 近代周星馳的《功夫》都用了這音樂, 把這音樂帶到國際社會。原來這樂曲描寫的並不是戰爭場面, 而是在中國大躍進時代 , 鼓勵國民以超群才智闖向新技術的大關, 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些努力的人當時被稱為「闖將」。演奏時以神舟太空人照片作為主題, 標示著中國挑戰太空科技作出的努力。
安哥部份先由陳一平指揮《阿細跳月》, 是彝族傳統伴舞曲, 中秋節將臨, 特別應節。其後陳劭航指揮的《歡欣舞曲》帶來一片喜慶。令人更愉快的, 是主題相片是香港節日時, 常常豎立的大紅花牌, 是每一個香港朋友都熟識的畫面, 特別有親切感。
在澳洲生根的中樂家
肇風中樂團的音樂會, 匯聚了不同地方及背景的表演者, 可以說是反映出澳洲華人的多元性。不管你的政治立場如何, 來到澳洲生活, 他們仍把喜愛的音樂, 放在自己身旁。你不會因為移民澳洲, 音樂興趣就會改變, 而且通過音樂表達的感情, 亦與全球各地的朋友相通, 因此肇風中樂團在這40年來, 在墨爾本就提供了這一個平台, 讓我們文化及感情延續下去。
不過, 來到澳洲後, 我們可以落地生根, 因此肇風中樂團演出的作品, 加入了世界各地民族特色。在今次40周年音樂會中, 我們見到樂曲的多元性, 也見到表演者的多元性, 結合出來更豐富的音樂。其中以澳洲主題創作的中樂, 更是一個突破, 在《剪羊毛》一曲中, 中樂可以表達在澳洲農場的生活, 可以表達今天我們移民澳洲者在這裏「落地生根」所建立對澳洲的認識和感情。
其實, 在Youtube頻道中, 你可以聽到肇風中樂團演奏的澳洲國歌 “Advance Australia Fair”, 雖然和平時常聽到的版本感覺不盡相同, 但一樣表達出對這國家的認同和支持。成為澳洲人, 可以聽到由中樂奏出的澳洲國歌, 更感到這一個國家是屬於自己的。不知移民來的朋友, 你會否有同樣的感受。你還可以聽到有兩個版本的《流浪者之歌》(Waltzing Matilda), 一個是2019年肇風周年音樂會的作品, 而另一個是去年隔離期間, 通過特別制作把每一個人在家中的錄音合成的版本。在我聽來, 感受不同。合奏版本, 聽到的是彼此交流溝通合作的努力, 而網絡版, 見到的畫面, 是各成員以音樂衝出隔離的無奈。我有時在想, 下一次肇風的音樂會, 是否也可以演奏 “I am Australian”這一首Seekers 的經典作品呢?
把中樂帶給多元文化社區
是的, 肇風中樂團不斷有從四方八面來到墨爾本的中樂表演者加入, 一起創作中樂, 要是能夠有更多非華裔的澳洲人能一起分享, 我相信這是很有意思的事。多元文化不只是有我們繼續我們享受原來的文化, 也包括我們把自己的與不同的人分享。澳洲就提供了這一個平台。
我肯定在澳洲生根的中樂家, 像陳一平先生、林美歡團長、及樂團創辦人張裕光先生, 他們都已經很努力在澳洲創造出, 表達澳洲本土生活的中樂。這是非常重要的事。除了《剪羊毛》之外, 我相信我們還可以表達原住民文化、可以表達澳洲成為全世界的縮影、或是我們廣闊的大陸、又或是豐富的原野生活等。樂團能吸納了外來的及本地出生的下一代華裔中樂家, 確是為中樂表演開拓了新境界。但要是有一天, 能有非華裔的澳洲音樂家參與, 可能是來自英國的、或是印度的、或是猶太裔等, 我相信他們更會為中樂帶來突破, 因為他們也可以用中樂表達他們熟悉的事物。
不過,這一個突破, 我相信是要由把中樂推廣至不同澳洲不同族裔開始。或許肇風中樂團, 該研究如何能邀請更多澳洲人, 來觀常他們的音樂會。我盼望澳洲政府也能看到這一個文化融合, 可以為澳洲帶來的好處, 我相信澳洲政府要撥款支持像肇風這樣的組織, 在澳洲推廣中樂。在今次的音樂會, 我有機會與坐在前面的兩位西人朋友交流, 他們是由表演者邀請來的, 散場後, 他們告訴我這一個音樂會, 令他們接觸了中華人化,覺得開了眼界。
是的音樂無彊界, 盼望海外華人音樂家, 能通過融入, 把中樂發揚光大。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