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香港情 澳洲事

21 山旮旯

兩週前, 在墨爾本 Carlton的Nova 戲院與太太一起觀看了一齣港產電影《緣路山旮旯》(山旮旯普通話讀音shāngālá, 粵語為saan1 kaa1 laa1, 意思為偏遠的地方)。

這是一套小本制作, 導演黃浩然投資了270萬港元, 今年初在香港上映, 落畫時票房超過1千萬港元, 是導演的第三齣作品, 也是第一齣賺了錢的作品。電影沒有很大的卡士, 主角是岑咖其及余香凝, 是講及一名IT宅男的愛情故事(真正談得上成事的只有兩次), 特色是他的女朋友或是潛在追求者,全都是住在香港一些偏遠地方。電影獲選入不少電影節, 得到極高評價。

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 港產片在東南亞曾經大受歡迎, 不過自從中國開放巿場給香港後, 愈來愈少有為香港而拍攝的港產片。這一套《緣路山旮旯》絕對是香港人的電影, 因為其中主角的女友所住的偏遠地方, 大多數的香港人都很少去得到。電影通過住在這些地區的人的生活, 把上世紀的香港情懷充份表達, 加上了這幾年香港社會變化下年青人的愛情故事, 觸發了觀眾的興趣。有澳洲香港人組織在不同城巿播映, 並邀請黃浩然導演來到澳洲不同城巿與觀眾對話。我和導演通過視頻作了訪談, 就這樣引發了觀賞的興趣。由於在墨爾本只放映三場, 所以不好意思取免費門票, 就自行上網訂票。

放映當天, 全廳滿座, 全都是五十歲以下的新移民, 我和太太應該是全場年紀最大的觀眾。不過這一齣電影在香港播放時, 60歲以上觀眾也不少, 因為這年紀的觀眾, 對電影所提及的鄉村生活,都感興趣。在我看來, 這些山旮旯地方的生活, 和我今天生活的墨爾本, 都很相似, 我覺得大家都會有共鳴。

以前, 不少華人教會都說粵語教會老化, 沒有新人來到。不過, 事實上這幾年確實有更多香港人來了澳洲, 不過他們不一定與長期定居的港人, 有很深的接觸。原因大概是覺得來得久的香港人, 都無法明白及進入這些新來港人的世界?不明白他們為甚麼要來?或許也不願意去幫他們投入澳洲的生活吧。

新來港人的適應

現時新來到的港人, 大多是因著香港社會的變化而覺得要離開香港, 他們在情感上不大認同中國, 但卻關心香港的民主、自由及政治發展, 在我看來, 對認識澳洲也很主動。通過互聯網及社交平台, 他們會彼此交換資訊, 成為生活上的支持,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以前的移民一樣, 他們在初來的日子, 都會關心移民政策、找工作 、購買房屋汽車、為孩子找學校教會。更特別是他們對香港都有特別的承擔, 覺得要為香港作一些事, 例如要讓澳洲人、華人、中國人、香港老華僑等認識今天香港的轉變, 尋求他們對過去香港人抗爭有更多的認同, 或是要保留香港人的特質。

這樣的情況, 其實來自不同地方的新移民都會是這樣。不過來自受壓迫地區的新移民, 情況會更嚴重。所以像《情路山旮旯》這一齣電影, 就會變成了他們的使命。在放映現場, 我見到不少義工參與, 派發或售賣有關香港近年情況的產品及資訊,我覺得這倒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 我相信新來的港人, 早晚也會加入澳洲這一個多元文化社會, 與其他地區的華人, 其他國家的移民、及主流社會的澳洲人, 連成一體。因此他們在開始時, 要是能持較開放的態度, 就能把這適應的時間縮短。

要做到這一點, 我相信現存在社區的港人組織或是華人社團, 更要主動一點去接觸這些新來的人。畢竟我們來得較早, 在這地方住了較長時間, 主動一點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都一定經歷過那適應的階段, 是我們最希望別人能伸出友誼之手的時候。

我相信澳洲的粵語教會, 更有理由做多一些。

政府沒有多元文化政策

既然澳洲有接近 37%人口是第一代移民, 即在別的國家出生, 香港來的新移民就是這一群。除了他們自己努力認識及打進主流社會, 或是他們早來了的同鄉要扶他們一把外, 澳洲政府絕對有責任及理由, 要協助他們盡快融入。現時聯邦政府設有移民部長, 大多兼管多元文化事務, 不過移民部長的職責, 是要訂出有多少可以定居澳洲?誰可以有優先來澳洲?哪種身份的人會優先被選上?而較少考慮他們如何能變成融入社會的澳洲人。

澳洲設有給移民的英語課程 Adult Migrant English Program (AMEP), 是70多年前設立的課程。當時的情況和現在大大不同, 那時移民數量不多, 非英語背景的都是歐洲移民, 和英國及澳洲人有較相同的文化及背景, 因此著重點是學習英語, 而且他們人數比例不高, 就算成為互相幫助的小群生活, 也不會與社會內其他人發展成為不相往來的社群。那時來的人學歷不高, 也沒有多少財富, 因此他們往往都主動接軌社會各部份, 務求盡快融入, 令自己生活得到保障。

但今天情況就大大不同。

新移民大部份來自亞洲地區, 政治、文化、價值觀都與澳洲不同, 而且他們一就是有財產可以作小生意, 或是有學識可以從事專業工作, 又因著人數眾多, 為作勞工的少數族裔提供了就業機會。例如開設說中文的養老院, 不說英語只說中文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工作。或是開設港式茶餐廳, 煮中餐的廚師也極度短缺, 因此他們根本上沒有很大動力主動融入社會。

在這情況下, 澳洲社區已開始出現碎片化的情況。不同彼此少接觸的族群在存在, 而且欠缺交流, 是時候澳洲要加強協助進入澳洲的移民, 成為喜愛澳洲, 投入澳洲生活的國民。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移民, 因為中國實行全球管治國民的策略, 盼望全球華人都能繼續支持中國, 對澳洲來說, 就很容易構成本地的社會問題, 甚至是安全問題。

現存的多元文化政策, 多由州政府推動, 絕大部份時間是撥出少量資源, 讓少數族裔可以在社區中舉辦一些具備自己特色的活動, 例如書法展覽、電影播放、新年活動、地區文化節日等。不過, 這些活動的參加者, 大都是來自特定社區人士, 根本無法吸引本地主流社會或其他少數族裔社群參加, 實際上對增進族裔之間的溝通、認識和合作都沒有很大的作用。

澳洲的「山旮旯」

來到澳洲定居, 有人喜歡到不同地方去遊玩, 增廣見聞。但有趣的是, 由於澳洲聚集著全球不同民族及文化, 因此不管如何「山旮旯」的文化活動, 我們在澳洲都可以找得到。在澳洲, 你可以享受任何國家的美食。若你喜歡活動, 在巿中心或不同地方, 這些少數族群都會有自己的慶祝活動, 也歡迎不同人參加。

我來了澳洲30多年,最初參加的華人活動, 後來參加主流社會活動, 今天我也會參加其他族裔的活動。 剛過去的Diwali是印度人的燈節, 然後是猶太人的Hanukkah, 都有著他們的宗教特色。你不用到印度或是以色列, 其實在澳洲你也能經歷。

從這一角度看, 澳洲的「山旮旯」, 與香港的山旮旯, 都可以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份。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