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立場新聞》案陰影下的新聞自由

2020年實施的《國安法》對香港的新聞自由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導致不少媒體停運或撤出香港。

繼《立場新聞》案宣告首宗香港媒體煽動罪成立後,日前香港《大紀元時報》又宣佈將於17日中秋節發行最後一期報紙。這一切不禁令人發問,香港的新聞自由還存在嗎?

兩名編輯被判煽動罪

上月底,香港法院裁定已停刊的《立場新聞》(Stand News)兩名編輯——前總編輯鍾沛權、時任署任總編輯林紹桐以及《立場》母公司Best Pencil——串謀發佈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成立,兩人目前獲准保釋等候9月26日判刑。消息一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一片譴責。這是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以來,首次有記者或編輯被判煽動罪。鍾沛權和林紹桐均不認罪。

案件涉及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立場新聞》刊發的17篇新聞文章和評論,法庭裁定這17篇文章中,有11篇具有煽動意圖。法院認定這些煽動性文章包括現已流亡海外的活動人士羅冠聰和張昆陽、資深記者區家麟、現已入獄的前《蘋果日報》副出版人、鍾沛權的妻子陳沛敏所撰寫的評論文章。2021年12月29日,香港國安處拘捕《立場新聞》相關的七名人士,同日以串謀發佈煽動刊物罪起訴《立場》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時任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該案於2022年10月開審,歷時57日審訊,原定於去年10月4日作出裁決,最終經三度押後,日前才做出裁決。

檢控官伍淑娟表示,《立場新聞》充當了宣傳非法意識形態的政治平臺,煽動讀者對中國和香港政府的仇恨。但鍾沛權堅稱《立場新聞》只是記錄事實,報導真相,只是想反映包括民主宣導者在內的各種聲音。鍾沛權強調,該報社堅持刊登每一篇收到的文章的原則,以最大程度地展示言論自由,只要這些文章不煽動暴力、對公眾造成不利影響或造成誹謗。案件宣判後,香港記者協會表示,這一案件審理結果體現了香港新聞自由的衰落,對香港新聞界和媒體公司造成的損害是不可逆轉的。

寒蟬效應持續惡化

今年8月香港記者協會和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的一項年度調查中,香港記者對新聞自由度的評分降至25分的歷史最低點,比去年又下降了0.7分,比2013年調查開始時下降了17分,亦是自2019年以來連續五年下跌。一個重要原因是業界擔憂基本法23條立法對新聞業者構成威脅。近年來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歐盟去年8月公佈的有關香港的報告稱,香港的新聞自由在2022年大幅下降,新聞記者遭到逮捕和指控。此外,許多香港獨立媒體也已停止運營。而《立場新聞》案的宣判和香港大紀元的停刊,正印證了這個多事之秋的不安寧。

《立場新聞》是香港最後幾家公開批評政府的媒體之一,在民主派報紙《蘋果日報》關閉幾個月後被關閉,《蘋果日報》創始人黎智英也被控串謀罪。屋漏偏逢連夜雨,陪伴了香港市民整整二十三年時間的香港大紀元印刷版近日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大紀元在香港立足很久,他們的立場一直都沒有變過,反共旗幟鮮明,今日迎來結局,亦算是貫徹始終。這一結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畢竟自《香港國安法》頒佈以來,表達與政府不同的想法已經慢慢被認為是一種對政府的污蔑,很明顯政府正在設置紅線。

近年來,香港政府,動用全部資源,讓獨立營運的媒體、出版社等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不可抗力」,《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傳真社》等一一停運,《華爾街日報》、自由亞洲電臺等撤出香港。這次記者或編輯被判煽動罪,無疑更樹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對香港支離破碎的新聞自由帶來又一次打擊,往香港新聞自由的棺材上又釘了一根釘子。未來可以預料的是,在香港工作的記者必然會先行自我審查、三思而後行,進一步加劇香港的恐懼氣氛。昔日香港以新聞業蓬勃發展而聞名,現在記者卻僅因履行職責而被投入牢獄,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名存實亡的新聞自由

香港新安全法的實施給如何處理現有的政治案件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立場新聞》的記者於2021年根據英國殖民時期的煽動叛亂法被起訴,根據該法,最高可判處兩年監禁。但香港今年出臺的新國家安全法將煽動叛亂罪的最高刑期提高到七年,如果涉及外部勢力,最高刑期為10年。該法取代了原來的煽動叛亂法。在另外一起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案件中,香港法院進行了追溯,實施更嚴厲的新處罰。目前尚不清楚法院對這兩名編輯的判決是否會發生這種情況。

如今該事件持續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是敦促香港特區當局釋放有關被捕人員。只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批評西方國家官員的評論踐踏法治,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更是聲稱,任何魑魅魍魎都無法阻擋香港撥亂反正的歷史大勢。其實香港新聞自由早有回頭路的跡象: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編制的一項指數,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降至第135位。今年4月,該組織的一名代表在進行實況調查時被拒絕進入香港。而美國資助的新聞服務機構自由亞洲電臺在3月也宣佈,在政府頒佈針對所謂外國干涉的新國家安全法後,該電臺已關閉在香港的辦事處。在要求政府維護自由和民主方面,香港似乎已經不可能了。

為甚麼禁止言論自由?對此,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提出了三個解釋:一是它過去做了壞事,怕人們提起;二是它正在幹壞事,怕人們批評;三是它準備幹壞事,怕人們揭露。總之,禁止言論自由一定與壞事相關,絕對不是好事。因此,美國還可以在過去兩個世紀逐步成為世界民主的明燈;而如今的香港,正是一個妥妥的反例:任何對言論自由的禁制,都暗示當局不想有人提、有人批評、有人揭露。畢竟,一個自信、無懼於真相的政府會擁抱自由的媒體。

走出新的路向

在如此嚴峻苛刻的輿論審查環境下,亦有少數發源於香港的媒體嘗試在狹縫間追求新聞自由。2021年後,在《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等親民主派媒體結業後,《香港01》吸納大量這些媒體旗下記者,因而部份讀者認為其取態愈趨本土派,而涉及中國內地的新聞更高機率會聚焦負面報導。主打深度報導的香港收費網媒《端傳媒》雖已在三年前把總部搬到新加坡,成為第一家在國安法下將總部遷離香港的網媒,以應對愈加艱險的新聞自由之路,但依舊聚焦香港本土新聞。面對新聞界的動盪,去或留成為許多香港記者心中最大的疑問,部分人正在開拓第三條路——在經歷2019年香港改變後只能以不同方式獨立前行。如雨後春筍的網路獨立媒體平臺,或許印證了新聞自由前景暗淡的香港民眾正在用更為迂回的方式向當局叫板,以爭取公民本該享有的民主和自由。

還有的是已離開香港的意見領袖, 紛紛在民主國家, 創辦以討論香港時政為主的視頻, 亦有媒體工作者設立主攻香港新聞資訊的網站,試圖讓有關香港的信息, 繼續留在港人心中。不過, 這些網媒如何取得有關香港的消息, 及評論是否對今天仍留在香港的人,具備影響力, 其實是一個問號?從現時發展來看, 這些媒體只能得到海外港人的關注,而較少能影響仍然生活在香港的人。

當然這些海外網媒的存在, 暫時仍有一定的支持。不過長期下去, 隨著移居海外港人逐漸融入當地社會, 受眾對香港話題的興趣將會漸漸減少, 這些媒體相信仍要找出適合它們受眾的路線。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