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刋編輯部 圖:網絡 澳大利亞是一個傳統移民國家,多元文化融合並存是澳大利亞獨一無二的國家特色。 自1788年歐洲人在澳大利亞定居起,時至今日,來自200多個國家的750萬新移民已經將澳大利亞作為他們新的家園。 當加入加入澳洲國籍, 宣讀澳洲入籍誓詞時,代表著每一位成為澳洲公民的人,都應該明白作為一名澳洲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現在起,我宣誓將忠誠於澳洲和國民, 分享其民主信念,尊重其權利和自由,並維護和遵守其法律。 」 。 自11月15日起,澳大利亞的公民入籍考試將發生變化,明確側重澳大利亞的價值觀。 修改後的公民入籍考試同目前一樣,共有20道選擇題,需要在45分鐘內答對75%的題目才算通過考試。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考試題目中有五個關於澳大利亞價值觀的問題,必須全部答對才算通過。 代理移民部長艾倫·塔奇(Alan Tudge)利用17日公民日這天全國各地舉行 100 多場入籍儀式的時機作出以上的宣佈,「澳大利亞的價值觀很重要。 它們説明塑造了我們的國家,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想要成為澳大利亞公民的原因。 」「更新後的公民身份測驗將提出新的,更有意義的問題,要求潛在的公民理解並恪守我們的價值觀,例如言論自由,相互尊重,機會平等,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 」 。 Morrison政府此前就希望通過改革來尋求入籍考試的變化,彰顯澳大利亞價值觀,已經語言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沒有成功。 如今,聯邦政府放棄了通過入籍測試程序來強化英語語言和居住要求的早期提議,改為設置一系列問題來探查新公民對澳大利亞的民主權利和價值觀的瞭解。 內政部在題為「我們的共同紐帶」(Our Common Bond)的小冊子中的最新建議告訴準公民「基於自由,尊重,公平和機會平等的澳大利亞價值觀」對於繁榮與和平的社區至關重要。 這些價值觀被確定為恪守法治,議會民主,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自由,法律規定的人人平等,機會平等,公平競爭,相互尊重和容忍的承諾。...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近期,澳洲正漸漸從境內的新冠疫情二次爆發中慢慢平復。許多面臨畢業或剛畢業的留學生不得不思考是否還要留澳工作,找何種工作。畢竟,一場突如其來、在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疫情讓各國政府措手不及,而澳洲政府在全力保證其公民和永久居民權益的前提下,某些政策的壁壘屏障卻也讓很多國際留學生感受到了寒意,令其掙扎在基本生活線上下。 留學澳洲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一項由悉尼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城市研究教授艾倫·莫里斯(Alan Morris)負責的研究發現,自3月份澳洲實行封鎖抗疫以來,那些為了應對「不穩定」住房和經濟狀況而苦苦掙扎的國際學生比例已大大增加。特別是對於生活在悉尼和墨爾本這兩個澳洲最大城市的國際學生,這份針對新冠疫情流行前和當下的對比調查表明,面對澳大利亞的昂貴住宿費,新冠疫情讓許多國際學生的財務情況雪上加霜,陷入更孤獨、更饑餓且陷入日漸掙扎的生活。 由於新冠疫情期間澳洲政府未能向留學生和國際雇員提供足夠的支援,澳大利亞對這些人員的吸引力下降。6000名持工作或留學簽證的人員參與了該項調查,其中70%表示因新冠疫情而失去工作,28%稱遭遇過買不起食物的困境。此外,60%的人員表示,由於他們糟糕的親身經歷,他們可能不會建議其他人來澳洲工作或學習。在中國和尼泊爾留學生中,持有這種觀點的比例更高,達到75%。而中國和尼泊爾是澳洲國際學生來源大國。 調查顯示,一些國際學生得到了來自家庭或獎學金的支援,而其他人則努力控制支出。但是,私人租賃市場所服務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掙扎,疫情使情況加速惡化。其實在疫情暴發前,就已經有許多學生面臨著嚴峻問題,比如超過1/3的受訪者經常為支付房租費用而煩惱,而超過1/5的人會通過節食來省出房租。而疫情爆發後情況更是急轉直下:有相當大比例(3/5)的受訪者報告說,在抗疫封鎖後他們失去有償工作,而僅有15%的人報告稱找到了新工作。有跡象表明,全球疫情對國際學生的就業和收入影響遠遠大於其他類別的工作人群。 可以預見的是,當各國邊境最終重新開放時,這些調查結果對澳大利亞的教育聲譽並無益處。有一半受訪者表示,基於個人經歷,他們不太可能會向其他人推薦澳大利亞作為未來留學目的地。只有1/4的受訪者表示對澳大利亞在危機期間對國際學生的支持感到滿意。 今年4月初疫情在澳洲爆發伊始,莫里森總理在講話中對國際留學生說,現在該回家了。此言一出,讓在澳留學的眾多國際學生倍感失望。 疫情優惠政策的缺口 雖然疫情期間澳洲政府有暫停驅逐房客的新規出臺,悉尼科技大學啟動的調研顯示仍有8%的受訪者稱面臨被房東驅趕的威脅。約有一半受訪者試圖協商減少租金,大多沒有成功,但也有近1/3的受訪者成功減少或延遲交付房租。有1/4的受訪者與至少一位並非伴侶的室友共用臥室,其中11%的受訪者有兩位以上室友。超過200名受訪者表示他們被迫「輪宿」,實際上是輪流制,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使用床。儘管情況已匱乏至此,有1/6的受訪者甚至擔心自己可能會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 而疫情出人意料的二次爆發更是令國際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境遇持續惡化。疫情期間滯留在澳大利亞的大多數國際學生在工作上遭受盤剝,也沒有資格獲得諸如JobKeeper留工補助或JobSeeker尋工補助之類的聯邦政府發放的補貼。不過滯留在英國、加拿大和愛爾蘭等國的澳大利亞學生則獲得工資補貼。這導致許多在澳留學生只能從事無償或低工資的工作。雖然澳洲的法定最低時薪將近20澳元,位居世界前列,可是實際中,很多國際學生只能拿到13澳元,甚至還有人只拿到8澳元的時薪,而這些機會還不一定能夠得到。 新南威爾士州工會已表示,澳大利亞不向國際學生提供工資補貼是一個例外,因為其他國家把對留學生提供補助納入疫情經濟刺激計劃中。而實際情況是一方面聯邦政府向海外留學生揮舞著橄欖枝,來這裡接受世界領先的教育;而一方面對於交了遠高於本地學生費用的海外留學生花了錢,納了稅,卻在危急時刻得不到任何政府的補助。目前內政部已發聲,政府已向紅十字會撥款700萬澳元,為臨時簽證持有人提供緊急救濟。而部分高校也做出內部規定對其海外生源進行補貼。 近來,維州偏遠地區的逐步解封和一定程度的重新開放給餐飲、酒店業帶來了一線希望,也為當地留學生帶來了轉機。畢竟國際學生和移民工人本來就是澳洲服務行業的主力。偏遠地區逐步恢復各行業正常經營,就為國際留學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重新回歸職場,以獲得支持自己基本生活的財務收入。 澳洲留學產業的「寒冬」遠未結束 今年年初疫情襲擊澳大利亞時,正值很多大學開學,但大量國際留學生因邊境管控措施無法入境。隨著學校因疫情改為線上授課,不少學生赴澳上學的意願也越來越低。而本已在澳洲就讀的海外學生因受到歧視等不公平待遇,更讓無數本欲來澳求學的學子猶豫不決,甚至直接選擇放棄。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今年6月僅數十人持國際留學生簽證入境,而去年同期約有4.5萬人。澳教育部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被錄取但推遲入學的國際留學生超過6.5萬名,有的學生甚至將複學日期推遲到了明年或更往後。 伴隨來澳留學生減少,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收入嚴重依賴國際留學生的大學。9月初,悉尼大學校長邁克爾·斯彭斯宣佈,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學校管理層將降薪20%。新南威爾士大學已宣佈將裁員近500人,莫納什大學將在年底前裁員近300人,墨爾本大學將裁員450人。澳大利亞大學聯盟預測,明年高校將失去2.1萬個工作崗位。維多利亞大學智庫蜜雪兒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如果澳大利亞國境持續關閉至2021年底,各大學未來3年因國際留學生減少而蒙受的損失將高達190億澳元(約合138億美元)。 不僅是大學,和留學緊密相關的房地產、留學仲介、語言培訓等相關行業也備受衝擊。蜜雪兒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國際留學生對於澳大利亞經濟從疫情中復蘇至關重要。國際留學生每年為澳洲的經濟貢獻380億澳元(約合277億美元),支撐了超過13萬個就業崗位,也豐富了社會架構。而在疫情中,這一切接近煙消雲散。 如果澳洲政府再拿不出積極有效的措施,以促進在澳留學生的福利待遇,以及促成海外學生抵澳讀書,那麼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澳洲教育產業這一支柱產業無疑會深陷泥淖之中。
《同路人》疫情中走過了16年 周偉文 堅持16年的天國企業 《同路人》創刊於2004年9月22日。今期已是620 期,算起來,我們與社區同走了16年。最感恩的是在今天, 我們仍然能有機會, 與讀者們一起走下去這一條不容易的移民路。 那一年, 六位基督徒懷著要走進社區服事的信心,開始這從未有過的工作,實現神放在他們心中的異象,回應神的呼召。16年後的今天,只有我仍然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六人之中,除了一人已回天家外,我們中間有在世界不同角落事奉的,僅只有一人否定了《同路人》最初所領受的異象。基督教內常見的情況,是不同意事工的合作者,常彼此攻擊,打壓對方。可喜的是在開始《同路人》的隊伍之中,僅只有一人,失落了初心。 16年間,不少人加入,也有人離開,團隊隨著時間、經營環境及社會對資訊及媒體的需求而改變,《同路人》更隨著澳洲華人移民最近20年來大幅增加,在澳洲社會中的角色、影響及中澳關係的變化因而改動。今天,在疫症肆虐期間,《同路人》更走出了信心的一步。 有基督徒問我,16年來《同路人》都不賺錢,為甚麼我仍相信它是神的呼召?為甚麼我仍相信這是神所祝福的事奉? 她是一位「藍絲」(華人基督徒中比比皆是),對於本刊對香港情況的看法多不認同,她問我多年來遇上的經濟困難,會否表明神不認可這工作呢?其實,這真是一條重要的問題。不過,最關心這些問題的,豈不應該是16年來都要賠錢經營的我嗎? 其實,自創辦《同路人》後,我由對經營生意一無所知,而改為學習、研究及思考,基督教在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甚麼是「天國企業」(Kingdom Business)? 基督教媒體事工 華人基督徒大多持極保守的思想,認為教會只應出版有關基督徒內容的刊物,所以教會及機構只會出版的刊物,就是用作傳教或教導基督徒認識信仰,甚至連社會大眾也有這種想法。最初《同路人》出版時,社區就認定《同路人》只是傳教之用,不少我們的基督徒支持者也如是想。直至慢慢公眾見到《同路人》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社區刊物,不少基督徒就不再支持了《同路人》了。實際上,基督徒中閱讀及支持《同路人》的並不太多。不過,支持的基督徒真的不少是極為投入信仰的。一位只見過數面,在悉尼曾擔任巿長的一位年青基督徒律師,多年來奉獻支持我們的出版,相信神使用《同路人》服事社區。不少基督徒的專業人仕,包括一位牙醫,多年來使用我們的廣告服務,令我深感蒙福。 今天《同路人》確實是得到社區及社會的認同及支持,更確認了這媒體帶著基督徒的價值觀。這正是天國企業的重點。也因如此,雖然我們今天仍不賺錢,卻勉強能收支平衡,豈不是更要感恩。沒有大部份基督徒的祝福,但卻有神的保守,鼓勵了同路人的慷慨支持。 媒體企業並不是教會認可的事奉,不過媒體卻大大地影響著這世界,因此當基督徒放棄了媒體,就令到基督徒變得離地,也就是與世界分割起來。海外移民教會,基督徒都是移民,融入社會已經有一定困難,再加上教會成為一個彼此關懷的小社區,教會更變得脫離社會及脫離群眾。《同路人》的異象,是回應教會與社區的脫節。推動這樣的事工,是屬於天國的發展,卻從未得到教會及大部份基督徒的支持,困難自是必然。 媒體同時也是企業,不過要《同路人》成為成功企業,就不是容易的事。企業目的是營業額及盈利的提升,媒體企業就以它對受眾的影響力及客戶的支持來決定它是否經營成功。《同路人》多年來,建立了關懷社區的品牌,也以推動華人投入社區發展為目的,我喜見今天在疫症期間,我們仍堅守這崗位,扮演著建設社區,一同抗疫的角色。 六年前,我們著力發展社區活動,並不成功。去年15週年,《同路人》重新上路。今年碰上疫症大流行,不少傳媒在完全沒有廣告支持之下,已偃旗息鼓停刊或停止活動。《同路人》卻迎難而上,我們的社區電台節目,大幅增加播放時間,每天兩小時在3WBC電台以FM94.1廣播,更推動網絡收聽,為華人社區提供有關疫症生活資訊及節目。 我深信時窮節乃現,只有在最困難時我們還去堅持的,才是我們心中所持守的信念和價值。基督徒的信仰,不在乎爭取自己的好處或最大利益,而在乎祝福世界,把神自己作為盼望帶向困苦者。我深信《同路人》作為一項天國企業的社區媒體,我們要在這時堅持下去,繼續向社區發放盼望的信息。 也因為如此,在七月開始,我們出版了一本電子週刊BlessingCALD (blessingcald.com.au), 以英文及少數族裔語言,每週發放疫情訊息的生活刊物,現時BlessingCALD以十種語文發佈。我為著《同路人》能在疫症期間,能看到社會缺乏針對提高少數族裔防疫的訊息的途徑,能多此向聯邦及州政府反映,並能堅持異象,走出BlessingCALD這信心的一步,來回應當初的呼召而感恩。 當人人都說自己困難,誰來照顧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呢?基督徒要是也只見到要在逆境中,保存自己所有的,又如何實踐聖經中的行公義好憐憫呢。疫境之中,若我們只埋怨自己隔離受困,或只看重信徒有更多相交,而見不到身邊的無助者(其實真的不少),需要鼓勵及關心,又豈能說彰顯神的愛? 困難又如何,靠的是神的保守?...
澳洲山火恐燒掉逾50億 近日「澳大利亞大火熄滅」的消息令人為之一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資源信息數據庫主管帕斯卡爾·佩杜茲(Pascal Peduzzi)表示,「在2月中旬(2月17日-18日),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大火目前都已得到控制。」2月13日是新南威爾士州在此次林火季中第一次控制住火勢的重要轉折點。據報導,澳大利亞消防部門在當日表示,其受山火重創的新南威爾士州,所有著火點的火情都已得到控制,標誌著這場為期數月的「黑色夏季」終於結束。 2月18日,南威爾士州鄉村消防局(NSW Rural Fire Service)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截至當日澳大利亞時間14時30分,新南威爾士州有22處灌木叢或草地起火,其中有6處當時還未完全控制住,但危險程度較林火低。 山火自去年9月席捲澳東部和南部以來,燒毀超過1000萬公頃土地和3500棟房屋,造成至少33人死亡,約10億隻動物葬身火海。這場山火危機曾使得悉尼等澳大利亞主要城市連續數週被煙霧籠罩,它還給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按下了一枚「緩行鍵」。西太平洋銀行的分析師預計此次山火對經濟的影響將超過50億澳元,超過2009年森林大火的44億澳元的經濟成本。 澳大利亞聯儲(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認為,此番大火將使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所在季度的GDP增長降低約0.2個百分點,但2020年6月所在的季度及以後將有所回升。 同路點評: 從根本上推動這次林火季達到如此嚴重程度的是長期乾旱,在昆士蘭州東南部和新南威爾士州北部,過去三年氣候都一直乾燥,2019年是澳大利亞最溫暖的一年,也是自1880年以來全球第二溫暖的一年。持續的乾旱,加上連續的熱浪條件,使得大量燃料非常乾燥且易燃燒,這是普通林火會發展成破壞性事件的一大原因。氣候變化帶來了持續更長時間、更頻繁的極端高溫,使得各種條件惡化,令植被更加乾燥易燃。乾旱將使澳大利亞2020年的GDP增長率下降25個百分點,氣候變化正在影響澳大利亞的生產性質、投資性質,最終還會影響出口性質。目前,它正在影響消費者信心,最終會影響消費。 美國CDC提醒民眾病毒恐在美蔓延 美國疾控中心CDC官方已明確警告:我們可能終將面對新冠病毒傳入美國社區的事實,面臨關店、停課的情況。 2月21日,CDC 在本次新冠爆發事件中的主要對外發言人Dr. Nancy Messonnier在一個媒體電話會議上的聲明,“目前新冠病毒還沒有在美國社區中傳播,但是,非常有可能,有這個趨勢,最終會發生。”她還繼續說,目前工作重點是“減緩”病毒在美國的侵入,這樣可以為我們爭取更多時間讓我們的社區做好病毒可能會持續蔓延的準備。 她還介紹說CDC已經聯合醫院、藥廠、醫療設備供應商為病毒的爆發做準備。 CDC的這種擔憂不無理由: 1.眾多從中國返回美國者完全靠自覺在家隔離 據報導,連CDC都不掌握疫情爆發後從中國返美自行在家隔離的人群究竟總數是多少,加州衛生局公佈的返美在家隔離的人數目前就有7600人。 2.返回美國,並結束14天隔離者究竟是否對社區造成危險 3.美國CDC的試劑盒出現過失誤:大概2週前,CDC曾將試劑盒派發到全美多個州以加速對旅行者的檢測,但CDC主管後來稱,他們接到多個州的反饋說試劑盒有問題,檢測結果不一致。...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24日召開發佈會稱,儘管現階段尚未將新冠病毒定義為「大流行病」,但全球應為新冠病毒成為「大流行病」做好準備。目前,世界不同地區發生的疫情正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各國,必需採取因地制宜的應對措施。特別是近期除中國外的部分國家確診病例陡增,更是加劇了全球的恐慌情緒,抗擊新冠病毒肺炎已經成了一場人與時間賽跑的艱苦卓絕戰役,這個冬天格外漫長。 中國境外地區病例陡增 過去幾日,中國除湖北省外的地區,新冠患者的新增確診數量在減少。但湖北情況依舊嚴峻,防控仍不可掉以輕心,而中國以外國家地區的形勢則是格外堪憂。自1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中國境外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過去41天。中國境外累計確診病例已逾2000,距離2月20日病例過千僅4天。特別是韓國和義大利確診病例持續快速上升,中東地區也拉響警報。 截至2月25日早上,義大利成為歐洲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累計確診人數達到229人,7人死亡。義大利已於2月24日宣佈北部十數鎮「封城」。未來兩周,預計有約5萬人的出行需要首先徵得當局的特殊許可。義大利官方稱,目前尚不清楚病毒如何進入該國境內。歐洲全境也開始拉響警報。疫情是否能夠有效得到控制,不僅是對歐洲公衛系統的挑戰,也是對歐盟邊境開放體制的檢驗。 韓國確診人數陡增,成為中國之外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自從南部大城大邱的新天地教會出現群聚感染後,目前已有1146人確診(周三數字),11人死亡,成為中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韓國已有11名軍人確診,有約7700名軍人被隔離觀察。但韓國的大爆發與當地教會聚會有關。多國已對韓國發出旅遊警示。韓國人已將疫情嚴重的大邱視為「武漢」 而伊朗感染新冠病毒而致死的人數已經成為除中國以外最嚴重的國家。當地媒體報導,截至2月24日,已有16人死於新冠病毒。伊朗已宣佈對該國31個省中的14省和首都德黑蘭,採取疫情防控措施,包括關閉中小學校、大學、宗教場所和影劇院等人員集中的地方。同時,伊拉克、阿富汗、科威特、阿曼和巴林都有了第一起病例,所有病例都是輸入型案例,全部源自伊朗。 不難看出,我們正處於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邊緣。據專家稱,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很難被完全防禦的病毒,但可以控制疫情蔓延的勢頭,目前最重要的是減緩疫情發展速度,盡可能減少重症患者的產生和死亡。今後一到兩周是將疫情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關鍵時期。每天官方公佈的確診和死亡人數,並不只是數字,而是真正的人,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2020年的冬天太漫長,而有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這一年春天到來之前。 疫苗研製開發速度驚人 美國製藥商莫德納公司(Moderna)於2月24日表示,已將首批開發的幾百瓶新冠疫苗,從其位於麻塞諸塞州諾伍德市的製造工廠送到了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該研究所希望在4月底之前,對大約20至25名健康志願者進行新冠疫苗的第一次臨床試驗,測試注射兩劑疫苗是否安全以及能否誘導可以預防感染的免疫反應。初步結果可能會在7月或8月公佈。 莫德納公司在1月份獲得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與NIAID共同設計的第一批疫苗的開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開發,速度相當驚人。要知道,2002年底在中國爆發SARS,當時NIAID大約花了20個月的時間才進入疫苗人體測試的第一階段,而如今從疫苗設計到人體試驗僅三個月,速度之快前所未見。 如果第一次試驗成功,下一步則是對數百或數千名志願者進行第二次試驗,這可能需要6到8個月的時間。這次試驗可以在美國進行,也可以在中國或病毒傳播的地區進行,以評估疫苗是否降低了感染率。如果第二次試驗成功,那麼就可以準備該疫苗的廣泛使用,到那時候就要依該病毒的傳播範圍,決定是否提供給諸如醫護人員的特定目標人群,或是更廣泛地提供給所有公眾。不過,快速開發疫苗以及盡速進行臨床測試並不能保證疫苗的成功,簡而言之,直到最後,都沒有把握。 目前還不確定莫德納的疫苗能否起作用,因其基因主導的技術尚未產生獲批准的人類疫苗。即使首批研發的結果是肯定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廣泛使用,因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監管許可。 不過,以目前新冠病毒爆發的趨勢來看,此病毒很有可能成為季節性流感病毒,在下個冬季捲土重來,那麼即使疫苗在今年來不及正式使用在人類身上,但是未來在其爆發之前仍很有用。唯一可以完全抑制新傳染病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 澳洲禁令可能導致教育產業重創 目前,澳洲政府頒發的入境禁令至2月29日,該決定基於專業的醫療建議,在過去14天曾到過中國大陸的旅客將禁止入境澳大利亞,公民、永久居民及其直系親屬除外。入境禁令一再延長,不免引發不少爭議。 自從2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宣佈對從中國出發或中轉的國際旅客實施旅行禁令以來,已有約1500名中國留學生選擇繞道第三國停留14天後曲線回澳。部分留學生已決定向學校申請休學半年或一年。如今,已有至少約1500名中國留學生通過第三國返澳。但仍有大量留學生選在留在中國國內觀望,等待政策出現變化。 而在2月22日,聯邦政府放寬了旅行禁令,允許來自非湖北地區的11、12年級高中生返澳。這一變化著實讓人難以理解: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高中生的區別是什麼?難道高中生他就一定是完全健康的嗎?大學生和研究生難道身體就帶有潛在的病毒威脅嗎? 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及政府的旅行禁令為澳洲各高校帶來了極大挑戰。如果旅行禁令短期內無法鬆綁,澳洲高校很可能將面臨裁員及減少研究支出的後果。針對此次疫情暴露出的澳洲教育產業的脆弱性,聯邦教育部長Dan Tehan表示政府希望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澳,減少對特定國家生源的依賴。目前聯邦政府已經發佈了旨在實現多元化目標的戰略草案。 中國復工是大勢所趨但進展緩慢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國的復工卻已經在進行。 從2月10日開始,相比與製造業、服務業、房地產等行業整體滯後的復工進程,最先跑起來的是中國各地的互聯網企業。過去數周,互聯網企業陸續復工,小米、華為全面復工;阿裡巴巴員工在2月17日迎來第一批復工員工;網易、滴滴通知下周復工。...
路透社稱,陷入困境的海航(HNA Group)或被國有化,並且航空領域的股份會被出售。彭博社報導稱,海航的主體航空公司資產將拆分出售給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國航、東航和南航。國航和東航沒有立即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南航拒絕評論。 海航集團一位高管否認了這一傳聞,他表示相關傳聞並不確切,他從未了解到關於海航集團的接管、拆分或重組等相關信息。該高管表示,「海航集團沒有披露過關於傳聞中的相關情況,也不知道這些傳聞從何而來,最近亦無這些動作。」 20日,受重組傳聞攪動,海航系概念股今日大漲,9隻海航系概念股大漲,3隻海航系概念股強勢一字漲停。截至發稿,海航創新、海航投資、海航控股3股一字漲停、凱撒旅遊漲停後有所回落,海航基礎大漲9.57%,海航科技、ST東電、渤海租賃大漲超5%。此外,港股海航科技投資盤中一度飆漲超60%。 海航真的否認嗎? 海航集團高管用「不確切」而非「沒有」、「不實報導」等詞否定,說明彭博社消息中有真實部分,只是相關事宜該高管不願透露。另外,海航集團高管稱「從未了解到關於海航集團的接管、拆分或重組等相關信息。」而彭博社消息中所指的是就該事件正在談判,相關結果自然未出。所以,海航集團是否會被海南省政府接管尚屬未知,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彭博社消息的真實性。而海航被省政府接管的消息也確實這兩年都有在傳聞。 其實,不管事實為何,海航集團的困境確實擺在眼前。其流動資產只有500多億元,而流動負債卻超千億元,存在數百億元的巨額資金鍊缺口,這一缺口差不多相當於海航控股一年的總營收,很顯然,如果沒有外部力量干預,海航控股很可能沒有力量解決自身的問題。 2019年底,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在2020年新年獻詞中也承認了,「在資金短缺,工資遲發、緩發的情況下,每一位海航人都激發了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動性風險的決勝之年。」 王健的離奇死亡 2018年7月4日,一則有關海航集團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公務考察時意外跌落,傷重不治的消息,引起普遍關注。王健是海航集團聯合創始人,出事之前擔任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長,還曾擔任過公司總裁。他與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多年合作,生前被視為陳峰的左膀右臂。 近年來海航對外收購的大手筆引起很大關注,又在政治漩渦中,和幾家大民營企業相比,海航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公司,是關注的焦點,在這個關鍵時刻,王健死了,人們很難相信這是自然死亡。另外,理由也很可疑,聽說是為了拍照,一個57歲的人還助跑、跳牆,這也很可疑。 近年來,海航斥資數百億美元收購世界各地的金融公司、酒店、房地產和其他資產,是中國資本大舉海外併購的代表性企業之一。該集團曾斥資60億美元收購美國技術經銷商英邁國際(Ingram Micro),並持有希爾頓酒店(Hilton Hotels)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大型跨國公司的大量股份。 大規模舉債併購,使海航集團在短短時間內,從一家地區性的中國國有控股公司,一躍躋身世界200強的大型企業集團。王健本人作為海航集團的二把手,也是海航集團大股東之一。 神秘的海航基金會 王健生前所持有的14.98%海航集團股份將全部捐贈給慈航公益基金會。基金會內部章程規定:基於所有股東的個人承諾,在離職或離世時向基金會捐贈其所有股份,基金會在海航集團的持股比例會繼續增加,最終海航集團將由慈善機構持有。 海航集團股權結構設置的理念是為了有效解決企業發展的公平與效率矛盾問題。一方面,通過高管持股,激勵他們為海航事業努力奮鬥;同時,股東在離職或離世時,將通過股權激勵制度獲得的股權捐贈給慈航公益基金會,財富不繼承,權力不繼承,最終使海航集團成為一家100%由基金會控制的公司,達成海航集團的慈善使命,兌現海航集團面向全球的社會責任。 2017年,它最大的股東、一個名叫貫君(音)的中國私營商人把他在該公司持有的30%的股份捐給了海航的慈善組織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該公司沒有解釋貫君是誰,以及他為什麼決定捐出股份。只說他是私人投資者,從未在海航集團擁有職位。 海航基金會的設計與安排十分高大上,比很多國外私人基金會還要高尚,也正是如此的高尚,才帶了很多疑點與質疑,讓海航基金會十分神秘。 海航負債累累 最近一段時間,受肺炎疫情衝擊,海航有一天的收入只有4000萬元。而在過去,海航旗下最小的西部航空,每天的收入也有5000萬。 早在2018年,海航就已陷入流動性危機。這一年,海航處置了約3000億(人民幣,下同)資產,清理了300多家金融、地產等非航空資產和業務的公司。 2019年,除了直接售賣物業之外,海航系航司還售賣旗下航司股權,將旗下航司香港快運航空有限公司,售賣給國泰航空;引地方政府合作,將海航控股旗下航司北部灣航空控股權,售賣給廣西國資企業。其半年財務報告顯示,其上半年淨利虧損35.2億元,同比暴跌184%。但即便把能砍都砍了,能賣的都賣了,海航仍然無法把自己從債務泥沼中拔出來。 2019年中,海航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不僅沒下降,反而上升到72%,總負債仍高達7067.26億元。就在之前的2月18日,海航旗下上市公司海航基礎也公告,擬以101.32億元出售金海灣100%股權,理由是戰略調整需要。...
當上個世紀40年代的澳大利亞老兵看到今天的上班族在午休時間吃著壽司,他們可能會覺得當年二戰時期與日軍作戰,是日本人最後贏得了戰爭。 的確,過去的這麼多年,澳大利亞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南歐的飲食文化依然在澳大利亞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諸如意大利的通心粉和奶酪,以及披薩,但是亞洲餐對於澳大利亞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尤其在澳大利亞的大部分歷史中,中國人並不多,但每個人口超過數千的鄉村小鎮似乎都有中餐館。因此,中國菜的味道早就為澳大利亞人所熟悉。 中國菜的歷史 澳大利亞可買到的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當時第一批中國移民在金礦的餐館中工作。這些中國人開的餐館給金礦的工人提供伙食,而且要迎合中國人和歐洲人的口味。淘金熱時期,維多利亞州有很多這樣的中餐館,後來在別的地方也開始了同樣的故事。 實行白澳政策後,反華情緒在社會各階層普遍盛行,華人移民經歷了短期跳水。這項政策使中國人移民澳大利亞變得更加困難。整個中國文化,包括餐館在內,都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迷。 但事實上,中國菜很受澳大利亞人和深夜工作的人士喜歡,城市工人,當地華人企業的供應商以及在醫院輪班結束的護士和醫生也開始在中餐廳吃飯或點中餐的外賣,他們非常感謝在晚上幾乎關閉的城市裡,在中餐館裡還能得到熱情接待。 1930年代,澳大利亞修改了法律,允許中餐館從中國帶來臨時簽證的勞工,於是,從那時開始中餐館開始日益增加。 尤其到了二戰時期,澳大利亞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也出現了轉變,他們更多的同情中國人,那個時候也是中國人移民澳洲的一個浪潮,很多人在餐館工作,另外的一些人就去開辦中餐館。 當美國軍人大量湧入澳大利亞的時候,他們對於中餐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這也刺激了中餐館的增加,一直到1958年,甚至是1966年,隨著《澳大利亞白人法案》的修訂,才開始鼓勵亞洲移民,尤其是中國移民。 為什麼獲獎廚師幾乎都是白人? 在澳大利亞,幾乎可以找到全世界的美食,但是翻閱高端餐廳指南的頁面或預訂澳大利亞屢獲殊榮的餐廳,情況卻不同。在澳大利亞,有那麼多亞洲的美食,甚至很多餐廳混合了亞洲不同國家的特色,但是,獲獎廚師幾乎都是白人。頂級廚房和高級食客可能依賴於來自不同背景的廚師,但決策者,所有者和大牌廚師通常都是白人。 每年,澳大利亞最有影響力的兩本食品出版物《美食家旅行者》和《美食指南》宣佈了年度廚師。該獎項旨在表彰創造力,技術以及推動行業發展的個人。 自2013年以來,每位獲勝者都是白人。在澳大利亞的餐廳大獎中也是如此。大多數由《美食指南》(Good Food Guide)授予帽子的餐廳或由《美食家旅行者》(Gourmet Traveler)授予星級的餐廳都有白人主廚和白人老闆。 即便是日本餐廳,目前,最精緻的亞洲美食就是日本餐廳了,當時,它仍然是71%的白人老闆和56%的白人廚師。 這其實也說明了,亞洲餐在澳大利亞的影響力,或者說亞洲餐已經融入了澳大利亞白人的世界。事實上,走進澳大利亞大都會的任何一家昂貴的餐廳,都會會看到一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廚師和廚房幫手,這就是佐證。 亞洲菜沒想像中那麼融入 當你以為亞洲菜已經完全成為本地人心中的一部分,悉尼大學的學者Jane Chi Hyun Park博士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非西方的烹飪傳統在像澳大利亞這樣的白色殖民國家中經常被視為異國情調。比如,在斯里蘭卡的一個村莊做飯的婦女是「文化」,而Marco Pierre White的創作是「藝術」。這意味著,在被視為「藝術」與被視為「文化」之間存在雙重標準。 這是一種錯誤的二元體系,但是被媒體永久化了,在這種二元體系下,藝術通常是受過教育的白人的領域而文化指非白人、非西方人的範疇。...
在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擴大令人擔憂的背景下,流感在美國構成巨大威脅。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在2019~2020年的流感季節,患者人數達到1900萬人,死者人數超過1萬人。 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性疾病研究院(NIAID)預測稱,2019~2020年的流感流行在過去10年中達到最大規模。在流感流行嚴重的2017~2018年的感染人數達到4500萬人,死者人數為6萬1000人。 即便是感染瞭如此多人,死亡人數如此眾多,也沒有太多人恐懼流感,而新型冠狀病毒卻讓眾人害怕,這是因為普通流感與末知突發性病毒肺類有本質的差別,對已知流感的防疫和治療要容易得多,對未知病毒疫情的防控則有著不可預知的難度,所以,冠狀肺炎疫情比流感疫情要嚴峻。 只是,大多數時候,人們低估了流感的致命性,願意大概是因為流感太普遍了,並且有藥物治療,人們對自己熟悉的東西並不會特別恐懼,反而對新的事物更容易存在恐懼感,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這類事物。 在看到了大約2%的死亡率的時候,很多人在想,新型冠狀病毒的殺傷力似乎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它會不會就是一種新型流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流感和冠狀病毒傳染率都很高,流感致死率低加上通常有藥物可以治療,於是人們覺得這不是什麼令人恐懼的疾病,就缺乏防範意識,所以感染的人多,死亡人數自然就上去了。冠狀病毒不一樣,目前它有可能變異或者變種的可能性,另本就沒有藥物治療的冠狀病毒更加的不可防範。 全球流行病指同時威脅著全球許多人的傳染病,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09年的H1N1流感,專家們認為該病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如果是一種全新的病毒, 能夠輕易感染人類,並且以有效持續的方式在人際之間傳播,那麼就更有可能引發全球流行病。新型冠狀病毒似乎符合上述全部條件,目前還沒有出現預防該病的疫苗或有效治療藥物,如果不能控制其傳播,那麼它真的可能成為全球流行病。這才是這個疾病真正令人恐怖的地方。 到底戴不戴口罩?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每個人都不再是局外人。 不少華人聚集的地區,口罩更是成為了人們出行的裝備,隨著疫情而來的還有在國外戴口罩,引起的諸多誤會矛盾。 不戴口罩擔心被傳染,戴上口罩又要遭受各種誤解,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也成為華人進退兩難的選擇。尤其爆出了有人上街戴口罩被本地青少年追打,以及Uber司機看見客人戴口罩拒載的新聞。 事實上,東西方在戴口罩的文化上是有差異的。 口罩在亞洲文化中除了避免傳染疾病之外,更扮演多重的角色,特別是在中國。第一項功能是對抗空氣污染,中國是全世界空污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第二項功能則是養生,根據中醫和道家理論,身體健康必須要達到「氣」的平衡,「氣」的平衡和吐納乾淨空氣息息相關,而配戴口罩有助於呼吸潔淨空氣。 除了健康的理由之外,近來戴口罩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各式花樣的口罩紛紛問世,譬如迷彩、Hello Kitty,《衛報》指出,南韓的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更推出自創品牌的口罩,促成更多粉絲戴口罩,「戴口罩就是酷」。在日本,配戴口罩被視為表達「禮貌」的行為,為了不把病菌傳染給他人,所以將自己的口鼻遮住。 在西方國家,戴口罩就等於病了,最好不要出門傳染給大家。 《外交家》就指出,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配戴口罩的人都是病菌的帶原者。 歐洲有些國家有「禁蒙面法」,才導致歐洲人非必要時不會戴口罩,其中像是奧地利就禁止民眾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在公共場所穿戴口罩或是面罩等遮蓋臉部的物品,違者將會被處150歐元。另外,西方人將「自由主義」奉為圭臬,把戴口罩視為對個人自由的限制。 若是不了解東方戴口罩的文化,容易發生不必要的排外和種族歧視。 死亡數字是否準確?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跟統計方法相關,比如就流感來講,美國跟中國的統計方式就不同,美國會把流感直接或者間接引起的死亡全部統計在內,而中國祇統計直接原因。所以,在新型冠狀病毒這個問題上,也沒有辦法統計最真實的數字。 看一組數字:湖北省3.1%(350/11177),湖北省外0.18%(11/6062),武漢5.15%(265/5142),會發現湖北死亡率非常高,是省外的18倍,武漢的死亡人數最多,死亡率極高,明顯不正常,平均20人裡就有1人死亡,確診案例佔省內的四成左右,死亡數字卻佔近76%。 這樣的數據可以說明,造假的可能性並不高,或者說即便造假,也不影響推斷。武漢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為醫療資源不夠的問題,看最近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以及各省市仍然還在抽調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就可以證明這個問題。 只是,目前的現狀是,中國根本沒有辦法做出真實的統計罷了,尤其在習近平發表講話,以及中央政法委說誰瞞報就抓誰,誰隱瞞誰就是千古罪人之後。 結語 海外的華人其實沒必要驚慌,只要正面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是什麼,具體的情況就好了。事實上,華人更應該去了解本地的文化,尊重並適應本地的文化,才會讓我們生活的更舒服,更不容易使得各民族間產生矛盾與誤解。...
李文亮(1985-2020),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最早的吹哨人、「造謠八君子」之一,因接診患者而被感染,2020年1月30日確診,2月6日晚間10點左右傳出過世,院方「正式公佈」死亡時間則為2月7日凌晨2點58分。 李文亮 2019年12月30日,他看到一份病人的檢測報告,顯示具有同SARS冠狀病毒高度相似指標。 「出於提醒同學注意防護的角度,因為我同學也都是臨床醫生,所以在(微信)群裡發布了消息。」李文亮事後這個微博敘述顯示,他並不想,也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應有的基本人情關懷──提醒自己的同學注意防護。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發出提醒消息的同一天,武漢市衛健委者正式印發《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其中要求「未經授權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擅自對外發布救治資訊」。 於是,李文亮被醫院監察科約談,並於1月3日被叫到住地轄區的派出所簽署了「訓誡書」。與李文亮相似的還有其他7人,他們因為「造謠」被武漢警方公開通報查處,此消息還上了央視新聞。 時隔3週以後,大家才發現,這8名所謂造謠者全是醫生,他們在醫生群裡的善意提醒,最早撕開了武漢疫情瞞報的鐵幕。 他生前曾接受CNN訪問,咳到無法說話,只能用打字的,他也在微博上交代自己的病情,說被公安告誡後,回到工作崗位,1月10日開始咳嗽,隔天發燒,12日住院,可是核酸檢測一直為陰性,直到2月1日才驗出是陽性,2月6日晚間九點半病逝。 全面的悼念 不少身處疫情重災區的武漢民眾還是在「封城」的情況下,於週五當天前往其生前供職的武漢市中心醫院門口自發地祭奠這位他們眼中的英雄。很多市民購買了鮮花放在門口,並鞠躬悼念李文亮。除了專程趕來的市民外,當天陸續有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前去弔唁。 微博等社交平台,流傳一份武漢市民提議同心者參與「今夜,我為武漢吹哨」活動,並稱「讓我們今天晚上9時在家中點亮燈光、吹響口哨,祭奠為武漢吹哨、揭露疫情的李文亮醫生!讓我們用燈光和哨聲,祭奠在疫情中永逝、甚至來不及道別的親人、朋友、鄰居、同事和同胞。」據悉,這一祭奠活動時間在當晚8時55分至9時05分,前5分鐘的祭奠方式是關燈默哀,後5分鐘的祭奠方式是用手中能發出光的所有物件指向窗外,並集體吹口哨。活動也特別強調,祭奠全程要注意關窗,避免病毒傳播。 當晚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門外,也有身穿救援隊服等民眾獻上鮮花後默契摘下口罩,拿出口哨吹起表達對李文亮的追思和紀念。現場並響起多聲哨音。而在中國其他地方,有網民上傳照片,顯示北京民眾在雪地裡寫上「送別李文亮」,緬懷李文亮,並打上地點「北京通惠河畔」。 自由言論的爭取 李文亮的遭遇代表這次瘟疫揭示出的,中國缺乏言論自由的問題,他的死,也更能提醒人們這個問題。 很多人在社交平台轉發李文亮醫生接受《財新》採訪時說的話:「讓大家知道真相比自己平反更重要,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很多人在微信上轉發前蘇聯註明作家索爾仁尼琴的名言:「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 一時間,言論自由、信息透明等訴求不斷出現在中國社交網絡上。 迫於公眾壓力,中國政府宣布將會「就群眾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問題作全面調查」,國家監察委員會已「決定派出調查組赴湖北省武漢市,就群眾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問題作全面調查」。 結語 李文亮醫生雖然不像SARS時期的蔣彥永那樣,但仍然值得人們敬佩,至少他說出了「一個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這句話。身在體制內的他,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醫生的他,沒有能力去做更多了,但是他的名字讓中國民眾更多的意識到,中國需要更多的信息透明和發表言論的權利。 5G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遠遠超過SARS時期,控制得了一時並不等於可以控制得了全部,疫情結束後,中國政府應該更多的去考量該如何制定新的方法,在互聯網管控的同時,可以更多的給予民眾空間。武漢「造謠」八君子事件,其實是給相關官員的臉上重重的一巴掌,派出所的人只是去執行任務,新聞的主播只是在自己的工作,那麼究竟是誰下的命令製造了這起「八君子」的笑話呢?相信中國政府在疫情結束後會去查清楚。 李文亮的偉大之處,不是因為他無意中警告了世人關於新冠狀病毒的事,而是他才是那個讓中國的民眾意識到他們自己生活的環境缺少了言論自由與信息透明。人們緬懷他,除了他是疫情的吹哨人之外,更多的是他才是「武漢肺炎」的標誌,這個標誌意味著人們對於言論自由和信息透明的訴求。...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山火數月未滅、麥肯齊醜聞爆發而辭職、國家黨上演「逼宮」大戲、因中國疫情鎖國引發教育行業怨言……最近澳大利亞的政壇不太安穩,「內憂外患」之下,莫里森政府支持率大幅下跌,下一步何去何從著實讓人覺得如「霧裡看花」心生憂慮。 應對山火不力失民意 自去年9月開始,澳大利亞就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山火危機。此次危機過火面積達1170萬公頃,已導致至少33人死亡,數千幢房屋被毀,數萬人被迫撤離家園,約10億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喪生,甚至發生數百處大火冒出的大量濃煙將遠至新西蘭的白天的天空變成詭異的橙色的現象。這次山火緊急情況的規模在澳大利亞鮮有先例。但莫里森令人遺憾的領導不力使情況更加嚴重。去年12月火勢兇猛之時,總理莫里森和家人還前往夏威夷度假,遭到民眾批評。在視察受火災威脅的地區時,莫里森被民眾要求增撥資源救災,更在電視的拍攝下被激動的災民指罵「蠢材」。 澳大利亞之所以爆發這場前所未有的持續性火災,一方面是因為今年澳大利亞的氣溫創紀錄的居高不下,缺乏降水、極度乾旱。另一方面,澳大利亞消防工作歸屬各州政府,聯邦政府與州之間協調不夠,未能及時調動國家資源,導致救火措施不力。對於莫里森政府的反應,批評聲越來越多。數以萬計民眾在悉尼、墨爾本、首都坎培拉等城市上街示威、進行抗議遊行,要求政府儘快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轉型,以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去年年末,莫里森曾為其政府對山火危機的處理及其氣候政策進行了辯護,並強調指責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直到今年年初受訪時,莫里森終於承認處理山火問題有不足,並對政府應對不力表示遺憾,承認「有些事我本應處理得更好」。被問道是否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不足,莫里森稱政府團隊已正在努力,有信心澳大利亞可在減排方面達到在2030年前,達到《巴黎協定》中碳排放量降低26%至28%的目標,並將成立皇家委員會調查這次山火原因,討論在災難發生時聯邦政府如何以更大的靈活性介入,並協助各州應對問題,及如何透過減排避免再受山火威脅。另外,為撫慰災區民眾,政府將投入7600萬澳元為災民提供心理諮詢和撫慰。 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化石燃料出口國之一。在這場已嚴重影響澳大利亞政局的引起分歧的氣候鬥爭中,莫里森長期以來持無所謂的態度。他的前任之一托尼•阿博特在2014年通過廢除碳稅創造了歷史。莫里森本人在2017年成為國際頭條新聞,當時身為財政部長的他在議會大廳揮舞一塊煤炭嘲諷批評者,稱後者對這種燃料懷有「病態的恐懼」。 坎培拉17年來首次宣佈緊急狀態 2020的開局對於很多國家都很難,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也經歷了十七年來的首次緊急狀態。在一月的大部分時間內首都領地都處於警戒狀態,同時遵守全面禁火令。面臨新一波熱浪的衝擊,森林大火再次橫行。由於當時氣溫超過40攝氏度,情況更加惡化。毗鄰州的消防員被帶到首都領地,作為額外力量協助當地消防員滅火,還有兩架大型加油機,三家小型飛機與六架直升機與烈火搏鬥。緊急狀態是根據緊急法案可以宣佈的最高級別的警報。居住在遭威脅最嚴重街區裡的人們,接到通知,需做好準備,在必要時撤離。 本來,近日暴雨有望讓持續了數月的森林大火危機結束,也確實已經撲滅了數場大火。超乎想像的是,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連日的暴雨造成了山洪氾濫,洪水已經撲滅了幾起主要的森林大火,其中包括在悉尼以北燃燒了50萬公頃(120萬英畝)特大火災。悉尼也經歷了20年來最多雨的時期,連續幾日的強降雨導致整個城市陷入混亂。氣象局稱,悉尼過去四天的降雨量為391.6毫米(15.42英寸),創下自1990年2月414.2毫米以來的最高紀錄。 新南威爾士州消防局發言人詹姆斯·莫里斯說,目前仍有大約30處大火在燃燒,但預計隨著未來幾日雨水南下,大火很快就會被撲滅。此次大雨同時緩解了澳大利亞東部旱情,但仍需要更持久和更廣泛的降雨來進一步緩解旱情。但連日的暴雨也給其他地區的居民帶來了麻煩。 據瞭解,暴雨導致悉尼西部的帕拉瑪塔河等河水氾濫,政府已經下令周邊居民進行疏散。澳大利亞保險委員會表示,截至目前,保險公司已收到約4500萬澳元(約合3000萬美元)的索賠,預計這一數字還會上升。 政府高層動盪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