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笑容凝結在臉上 ——中國女藥理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澳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按慣例,揭曉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佈會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行。當地時間11時30分(坎京夏令時間20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宣佈了獲獎者名單和獲獎原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表示,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名字源於《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結果她也確實因為研究「蒿」而成名。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 瘧疾、屠呦呦和青蒿素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屠呦呦所在的團隊於1969年參加「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並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製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範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採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復方療法。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顯示了奇效。2011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採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復方藥物,同時不再採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事業帶來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於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 ...
英雄與罪犯間的0.01公分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女友和母親掉進水裏,你先救誰?」在動輒被形容爲「劍拔弩張」的婆媳關係當中,這一定是夾在中間「腹背受敵」的中國男人最怕做的選擇題,尤其是當它從盛怒的女友口中氣勢洶洶吐出的時候。爲博紅顏一笑,又不致落下「不孝」的罵名,人們可謂冥思苦想,創造出了許多異想天開的答案,諸如「救得到誰便先救誰」,「我不會游泳」等等…… 但最近,中國國家司法考試似乎爲它賦予了一個「標準答案」,一時間有關「千古難題」的討論愈發甚囂塵上。從前被認爲僅關乎道德的討論,卻因法律介入而變得加倍複雜,脣槍舌戰間,人們各執一詞審判彼此,甚至頗有些宗教的意味。 「最佳編劇」的司法考試 中國國家司法考試,顧名思義,是由司法部統一組織,爲從事特定法律職業而設的資格考試。在中國,它便是律師、法官、檢察官、公證員們的「龍門」,只有跳得過,才有資格披上法袍,爲正義而戰。想躍過它不是簡單的事情,考試通過率出奇地低,2013年僅產生了8.5%幸運兒,令其被冠以「天下第一考」的名號。 如此嚴峻的形勢卻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事情,究其原因,則是考察的內容從白紙黑字的法條變成了千奇古怪的案例。人們常說「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將活生生的例子套進法律的條條框框中,無疑是對學以致用的一種挑戰;而參考答案是否便有資格被當作無可置疑的金口律令,也能成爲網絡爭論的焦點。 此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題目,正因它可以變相當作被中國男人譽爲「千古難題」的選擇題答案。千古難題問女友和母親落水應先救誰,司法考試則稱火災之際,明明有條件救出母親,卻爲救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則構成不作爲犯罪。網友紛紛熱議,此題一出,或許男人們總算可以在女友面前挺起腰板了:法律要我救媽,你反對也沒用!但持反對意見者也大有人在:女友也是人,法律說人人平等莫不是一紙空文? 但司法考試並不是第一次令人「大跌眼鏡」。或者不如說,這場考試像是網絡「段子」的溫牀,其中不少情景都多少令網友捧腹。今年的司考出題者被譽爲「2015」最佳編劇,先後設計了各種好萊塢大戲、喜劇片般的搞笑橋段,比如有人下夜班回家竟被鄰居飼養的豬絆倒,有人被警察追捕,還有時間糾結唯一一發子彈要打警察還是警犬。但總歸司法考試嚴肅性不容忽略,題目雖似有不少可供消遣的內容,答案卻沒有太多迴轉餘地。近年來,除偶爾有因題目描述易產生歧義的特殊情況,已公佈的答案鮮見「回爐重造」的情況——甚至包括這道「千古難題」的答案,即便聽來匪夷所思,也在專業人士間達成共識。 引起不安的蝴蝶效應 專業人士的解答自有其道理。答案公佈後,多家媒體採訪了法律研究教授、律師等專家,得到的解釋不約而同地吻合:因這名「主角」對母親有贍養義務,對女友則僅有道義而非法律的救助義務,因此「重色輕母」便是犯了遺棄罪。「不作爲犯罪」的解釋爲「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簡單概括爲幾個字便是「應為、能為而不為」,遺棄罪正屬於其中一種。歸根結底,題目的本意不過是考察「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但網友們對專家的說法並不願乖乖買賬。法律也是人制定的,終歸脫不開一個「理」字。情理都講不通,法理上「政治正確」又如何,憑什麼只有你說的話是金玉良言。一時間,網絡上要求司法部改答案的呼聲四起。 顯然隔行如隔山,非專業人士既如管中窺豹,又如盲人摸象,卻將活生生的人與冷冰冰的條條框框間的衝突掀開冰山一角。法律讀庫將公眾的反應概括爲「不安」,相當傳神。如雪片般發佈的媒體稿件中,將題目設定好的情況硬生生延伸出各種限制條件:假如離女友更近、假如臨場慌亂沒了主意……這種「過度解讀」,是爲不安;網友們對此題幾乎一邊倒的質疑態度:若有人身臨其境救母不成,爲逃脫罪責連女友也一並遺棄掉,該當何解……這種假設,也是不安。文章最後將人們的不安總結爲:為何一個救了人的人卻因「救錯人」而被當成罪人?民眾心中的「英雄模範」緣何變成法律人眼中不作為的罪犯?這令民眾突生一種對日常生活的陌生感。既然善惡界限模糊,那沒準某天自己也無緣無故「越線」成了罪犯,壓力陡增,恐慌也不難理解。 「感動中國」與罪犯的距離 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實卻是,這份恐慌同時也來自政府自相矛盾的宣傳。猶記「嫁給大山的女人」新聞熱度還未消,被拐賣的女主人公爲了一羣素昧平生的孩子甘願留在山中,連其父母都表示「比起他們,贍養公婆更加重要」,這樣的悲劇竟被拍成宣傳電影。或許我們還可找出藉口說山村的愚昧思想已令她無法回到原生家庭,但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高淑珍則被人稱作「出賣了女兒的人生」:她爲一羣殘疾孩子辦起「愛心小院」,卻因人手不足「綁架」了親生女兒的上學夢。被強行扭轉的人生軌跡,即使披上高尚外衣許也是悲涼的事情。而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才哇,雖已從女兒處得知親人被埋在廢墟下,仍堅持安頓受災羣衆,最終3名親人因無人救助而遇難,他卻說「一個家裏死幾個人是小災,大災面前就要舍小家、爲大家」。 難怪網絡有人戲謔表示,做英雄的家人好難。浙江大學報的一篇文章總結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即便祖國爭得榮譽與尊嚴值得感激,他們的付出卻成了壓在家人身上的重擔,或許親人們才是真正「感動中國」的人。但人們還來不及被這些「三觀扭曲」的新聞進行口誅筆伐,爲何又換了風向?按照法律定義,女友和陌生人被劃爲一類,顯然不及親人「優先級」高。照這樣說來,政府豈不該順藤摸瓜,照着當年的表彰名單一個一個逮捕過去? 相同的初衷與背道而馳的方式...
大學之道 勿忘初衷 文:本刊編輯部圖:蘋果日報、維基百科 何為大學之道?相信每一位辦學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準則。而言,大學在我們的社會上,立足超過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大學的存在並不僅僅只是一所只進行研究,並提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機構。大學的存在已經遠超了只有學術討論的意義,它要為社會作育菁英,肩負社會責任,並堅守其辦學理念,確保其學術自由。但最近在香港和澳洲,不約而同地有大學出現爭論話題,不感令人懷疑大學精神,是否已經一步一步地被蠶食。 近日,香港大學(下稱:港大)正式否決陳文敏教授擔任副校一職,結果雖然不難預料,但仍引起香港社會上的一番爭論。而同一時間,墨爾本的迪肯大學,被傳媒揭發允許極端穆斯林教徒在學校辦研討會,亦引起澳洲民眾的關注。 港大否決陳文敏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下稱:校委會)於上星期正式拒絕接納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任命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為學術及人事資源副校長,歷時十個月的副校風波看似告一段落。陳文敏被否決絕對是意料中事,但被否決的原因卻不太合理。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在表決後發表聲明,公開陳文敏被否決的原因。馮敬恩指在會上,李國章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故沒有資格擔任副校長,更質疑陳文敏有政黨會支持。另外有數位委員指陳文敏在未任命前就公開提及自己是唯一候選人,故認為他的操守有問題。當中以盧寵茂的否決意見,最為引起外界關注。盧寵茂指陳文敏學術水平不合乎標準,指其研究成績連助理教授亦不如,又指責陳文敏沒有在其跌到後致以慰問。 否決原因不合常理 陳文敏受到的質疑中,最多是指責他並無博士學位,學術資格不足。對於其學術成就不符標準等批評,可說是「欲加之罪」。首先,副校長招聘條件並無列明要博士學位,而世界各地有不少著名學府的高級管理層,都沒有博士學位。以港大本身為例,2000年,前港大校長鄭耀宗被指干預港大民意調查而辭職。當時任職港大副校長的戴義安(Ian Davies),臨時接替出任港大校長,當時他並無博士學位。 而剛於去年底獲港大校委會通過,任命為大學拓展部副校長的蘇彰德同樣沒有博士學位。第二,陳文敏是香港歷來至今唯一一位「名譽資深大律師 」,是法律界對他的肯定。指他學術資格不足的指控,根本毫無實質根據。 應向外界交待 這次香港大學的決定,被外界評論認為因政治因素而否決任命陳文敏擔任,此等說法並沒有確實證據支持,因此我們難以評論。而言,令人感到不平的是,校務委員會有給人以權淩駕於制度的感覺,而且沒有對否決任命陳文敏向社會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 第一,校務委員會成員,不會對每一個學術範疇都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招聘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和專業性,因此才有物色委員會的成立。物色委員會由專家組成,作出研究及提出建議人選。校委會的確有權力和義務去否決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但否決這決定並非就候選人的學術成就作出評價或推翻物色委員會的評價。而是應著眼於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中,是否有嚴重的漏洞及疏忽,才作否定。因此這次港大的校委會因陳文敏的學術成就作否決,是技術上是出現問題,亦是對物色委員會的專家們的一個侮辱。平心而論,若說校委會以權謀私,的確有欠公允,但他們的確有把權力放在制度上的嫌疑。如此重大的決定,如不平衡自身的權力,專重專家的看法和制度,此招聘根本不能公平、有效地運作。 第二,任命副校長的確是港大的內部決定,在情在理上,校委會的確毋須向公眾解釋其決定。但事件自年初以來,經由媒體報道指陳文敏成為唯一候選人,再經過港大學生硬闖會議議場後,事件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因此這決定已經超越港大內部事情,而是公眾社會關心的一個議題。在社會極度關注之下,校委會只以「大學的長遠利益」這種說法作交代,難以令公眾接受。 另外值得一提,盧寵茂及部分校委會成員不斷譴責馮敬恩泄密閉門會議的內容,但盧寵茂在兩年前馬斐森獲任命為港大校長後批評他,亦被指違反保密協議。而今次他指責馮敬恩違保密協議,是否有點自打嘴巴?...
iWatch 被告商標侵權 商標問題大解構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近日,美國科技產業巨頭蘋果公司,再度成為全球「果迷」熱話。但造成熱話的並不是因為將會推出任何革新產品,而是旗下產品「iWatch」被一家愛爾蘭的軟件公司控告,指蘋果的Apple Watch所使用的名稱「iWatch」,涉嫌商標侵權。蘋果公司涉及有關商標侵權的案件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因為早在2011年時,蘋果要求唯冠執行商標轉讓協議,但經一年的訴訟後,蘋果被判敗訴,更要支付6000萬美元與唯冠和解。而事實上,商標問題一直矇糊不清,很多訴訟結果更令人費解。今期就藉著這次「iWatch」事件,談討一下註冊商標的各種奇聞奇事。 建立商標權制度的目的本是幫助消費者識別和購買某產品或服務,同時亦鼓勵企業追求創新,保障創新者應有的權益。可惜事實証明,在現有的商標權制度下,不少人會利用當中的法律漏洞,務求以不用創新的情況下,以不斷註冊商標的方法,期望將來可收穫一筆可觀的賠償費用。 根據彭博社報導,最近有一家總部位於愛爾蘭都柏林,名叫Probendi的軟件公司,聲稱其公司在歐洲擁有“iWatch”的商標使用權,並指責蘋果向Google付費,確保“iWatch”一詞在Google的搜索結果中,首先會顯示AppleWatch的廣告,令其公司蒙受損失。因此Probendi入禀法院,並要求蘋果為此支付一筆賠償費用。Probendi於6月26日已經向米蘭法院提出緊急訴訟程序,並會在11月11日會舉行聽證會。 Probendi在其網站表示,自從2008年以來,已在歐盟地區為「iWatch」註冊商標。而Probendi的聯合始創人Daniele Di Salvo向媒體透露,他們的公司雖然沒有任何一種現成產品名為「iWatch」,但早前已經開始研發智能手錶,並早以打算以「iWatch」為其產品名稱,而該款智能手錶價錢相比於蘋果的Apple Watch會更便宜。及後,代表Probendi的律師亦表示:「蘋果公司從未對我們的訴求作出回應,而谷歌則稱其不會為這些鏈接負責。」而目前,蘋果和谷歌均拒絕就此案作出評論。 唯冠不勞而獲 咬了蘋果6000萬 蘋果「iWatch」一案結果仍是未知知數,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蘋果並沒有吸取5年前被咬了6000萬美元的教訓。2001年,台灣唯冠公司在全球多個國家註冊了「iPad」商標,同時深圳唯冠(台灣唯冠持有股權)在中國大陸亦註冊「iPad」商標。在2009年12月,蘋果透過一家英國公司,以3.5萬英鎊和台灣唯冠達成協議,簽署「iPad」全球商標轉讓協議,但和深圳唯冠卻未能達成協議。結果,蘋果向深圳市中级法院提出起訴,要求深圳唯冠執行商標轉讓。可惜,雖然唯冠和Probendi一樣,並沒有任何產品名叫「iPad」,更甚是唯冠亦沒有研發類似產品,但法院最終駁回蘋果起訴。及後,更有工商局查扣iPad,最終迫使蘋果用6000萬美元和深圳唯冠和解和購買「iPad」的商標。 喬丹告喬丹 商標問題理不清 而言,有關商標注冊或商標侵權的法例,都難以將所有申請或控告用法律一概而論,因此往往都出現大量灰色地帶,令商標問題不得不擺到法庭上,靠法官作最後審判。但很多時候,法庭的審判結果卻令人意想不到。其中籃球巨星Michael Jordan(邁克爾・喬丹)控告中國運動品牌「喬丹體育 」一案中,便可看到其法律漏洞。 事件始末源於2012年2月,籃球巨星Michael Jordan入禀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控告中國運動品牌「喬丹體育」,指其侵犯其姓名權,要求賠償5000萬人民幣。Michael Jordan的訴訟書上表明,中國「喬丹體育有限公司」有意誤導中國消費者,因而要採取法律行動維護自己對名字和品牌的擁有權。而喬丹體育則表示,其公司的商標和一切經營活動在中國都是合法的。更指「喬丹」只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字,沒有特定的意思,所以他們沒有盜用Jordan之名來進行行銷。 「喬丹體育」的解釋看來的確合情合理,但他們盜用Jordan之名的意圖卻非常明顯。第一,「喬丹體育」本來成立於1984年,到2000年的時候才更名為「喬丹體育」,並把他們的品牌圖案換成一個籃球員運球的剪影,與Michael...
曾蔭權涉公職人員失當 廉署首告特首 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被廉正公署落案起訴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為香港開埠以來,被檢控的最高級官員。案件將轉介到香港高等法院至下月審理,曾蔭權暫毋須答辯,期間准以十萬元保釋。 曾蔭權被控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首控罪指他身為行政長官,於行會上批准雄濤的聲音廣播牌照等多項申請,在行會會議前或期間,未有向行會申報他向雄濤廣播有限公司(其後更名為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東黃楚標就一個位於中國深圳東海花園的三聯式住宅物業進行租賃商議。次控罪則指他擔任特首期間,未向當時行政長官辦公室常任秘書長麥靖宇等人披露,其於上述單位的權益,及建築設計師何周禮獲聘為負責該單位的室內設計,而建議考慮提名何授勳。 曾蔭權兩度發出聲明,強調自己於過去三年多來一直全面配合廉署的調查,其妻曾鮑笑薇則指夫婦二人本欲遠離政治,惜被捲入漩渦。而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指,過去三年,廉署及律政司進行取證工作,期間從未停止,就本案已作出全面考慮,又強調是次起訴沒涉及政治考量,更沒有政治打壓成分。 另外,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回應曾蔭權被起訴時,一度哽咽。她呼籲外界不要妄下判斷,指曾蔭權服務香港四十多年,盡心盡力對香港發展有巨大貢獻,希望社會不要忘記。 同路點評: 其實曾蔭權在上任行政長官前,一值深受港人愛戴。但他上任行政長官後,民望一直下跌,加上被傳媒不斷揭發他的貪污醜聞,指他接受香港富豪款待、私吞政府禮品等,令他聲名毀於一旦。雖然說曾蔭權只是貪小便宜,但他身為特首,是城中富豪拉攏對象,卻不避嫌地多次乘坐富豪的私人遊艇飛機。如真的他真的被定罪,無人可怪。 另外,曾蔭權受查己經約三年。他退任行政長官一職後,一直保持低調。但自半年前,他慢慢活躍起來,多次出席不同活動,包括赴京出席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儀式及國慶酒會,曽使外界推測他能逃過一劫,想不到不久後便被廉正公署正式落案起訴。 中國未入TPP不致削弱貿易優勢 以美國及日本為首的十二個國家,就「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達成基本協議,成員國同意降低甚至取消某些貨品的關稅。而中國並非協定的初始成員,市場正關注會否削弱其貿易競爭力。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接受傳媒訪問時指,雖然中國的經濟開放程度,暫時不具備加入TPP條件,但認為這不致削弱內地的貿易地位,因為中國可繼續推動與日本及韓國的多邊貿易協定,及主動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以抗衡TPP的影響。他又指,跨太平洋伙伴貿易協定,仍有待成員國各自的國會通過,且暫時未有詳細文本,故仍須觀望其發展。 同路點評: 中國雖然未能加入 TPP,但相信對中國的影響有限。首先,中國和 TTP 的成員國亦有簽署其他類似形式的貿易協定。第二,中國正積整發展一帶一路政策,而一帶一路有助帶動貿易往來及技術輸出。但美國有意借 TPP,提升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及領導地位,並加強美方和 TPP 成員國的關係,藉此削弱中國的勢力。故此,中國在經濟貿易方面,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其東南亞地區的地位有可能會被動搖。 國民黨聯署提案 撤銷洪秀柱參選總統資格 台灣明年舉行總統選舉,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宣佈參選後,民望不斷下滑,據稱國民黨多名中常委要求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撤銷洪秀柱國民黨總統參選人的資格,並盛傳改由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出選。雖然國民黨基層黨員尚有爭議,但前主席連戰等黨內元老亦表達支持,馬英九總統也沒有任何意見。洪秀柱早前召開記者會,強調會堅持參選初衷,不會私下接受任何條件交換,亦不會向任何不合理勢力低頭。她指從宣佈參選起,是代表國民黨對台灣人民的承諾和決心,如果被迫退選,人民對國民黨的尊重和信任,會瞬間瓦解。 同路點評: 自馬英九上任後,國民黨和馬英九只嘗過短暫的蜜月期後,因一系列的不當施政和醜聞,國民黨的支持度已經一直下滑。從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結果便可知道國民黨已經失去民心。現在「換柱」,會對國民黨的選情向好,還是造成重傷,亦是未知數。但肯定的是,如朱立倫黨派與洪秀柱一方不能盡快坐下來協商,共尋解套方式,繼續讓鬧劇發展下去,相信國民黨在本次大選可以提前宣佈出局。...
北約抗議俄羅斯軍機侵入土耳其領空 北約主要決策機構北約理事會5日發表聲明,抗議俄羅斯軍機侵入土耳其領空,要求俄方作出解釋並採取相應措施確保此類行為不再發生。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當天在布魯塞爾會見來訪的土耳其外長費里敦·瑟納爾勒奧盧後,宣佈召集北約理事會會議,就俄羅斯近日在敘利亞境內軍事行動的潛在影響進行磋商。 會後聲明說,北約盟國強烈抗議俄軍戰機侵入土耳其領空,視其為對北約領空的侵犯。北約呼籲俄羅斯立即停止此類行為並作出解釋,採取必要措施確保此類行為不再發生。北約同時對土耳其表示聲援,稱聯盟安全不可分割,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斯托爾滕貝格當天也表示,俄羅斯軍機侵入土耳其領空不可接受,俄方行動無助於地區安全與穩定。俄方應充分尊重北約領空,避免雙方緊張關係升級。他同時敦促俄羅斯作出必要的努力,使其行為與國際社會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打擊相一致。 土耳其外交部5日發表聲明說,俄羅斯戰機日前侵犯靠近敘利亞的土耳其領空,土方因此向俄方提出「強烈抗議」。俄羅斯國防部5日確認,俄一架戰機3日在完成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作戰任務後返回距離土敘邊界約30公里一處空軍基地途中,「因惡劣天氣」曾「飛入土耳其領空」幾秒鐘。俄方已採取必要措施防止今後發生類似事件,並通過土耳其駐俄使館向土方作出了相應的解釋。 同路點評:俄羅斯突然開始實施對「伊斯蘭國」的空中打擊,一下子炸出來一堆問題。其一是氣勢洶洶的「伊斯蘭國」其實是紙老虎,在俄軍面前不堪一擊,進而令人懷疑是誰在縱容「伊斯蘭國」發展,又是誰在渲染「伊斯蘭國」威脅論。其二是,如此不堪一擊的「伊斯蘭國」,爲什麽美國和歐盟空中打擊了這麽長時間,却毫無成效? 土耳其是敘利亞難民問題的主要受害國之一,俄軍開始打擊「伊斯蘭國」並且獲得很大進展,土耳其本應該是高興的,但土耳其反而高調批評俄軍機侵入領空,顯然利益訴求並非早日平定「伊斯蘭國」這麼簡單。後續有好戲看了。 澳簽署泛太平洋12國TPP貿易協議 經數日談判,亞特蘭大當地時間週一,由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取得實質性突破,澳洲亦成為12個達成協議並簽署該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之一。TPP談判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智慧財產權保護規則等所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諸如某種物品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在12個談判參與國中,美國和日本經濟總量巨大,所有參與國加起來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則達到了40%。儘管各國部長已經在會議上達成基本協定,不過最終協議依然需要得到各國國家最高領導層及議會的批准才會正式簽署。 在12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協定達成得到基本協議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評論稱,TPP協定將給予美國勞工應有的平等權利和機會,美國不允許中國等國家來書寫全球經濟的規則。澳洲貿易和投資部長羅柏(Andrew Robb)稱TPP將「為地區的商業穩定性做出巨大貢獻,並有利於和平和穩定。」羅柏成功爭取的突破不僅含澳洲在該地區的出口將免除98%的關稅,本地糖商對美國市場的準入擴大了一倍,基數增加了6.5萬噸。若美國國內的生產短缺,澳洲本地糖商也可以增加出口,預測20192020年前的出口量將達到30至40萬噸。他更帶頭猛攻美國,達成了將生物數據專屬權年限從5年提高到8年的臨時協定,確保了澳洲的醫藥成本不會增加。 同路點評:TPP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前後歷時20年之久,關鍵談判最早於5年前正式啟動。而在一系列曠日持久的拉鋸之後,這個規模佔據全球4成的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對於美國而言,TPP的達成無疑是對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一次「完美」的反擊,再一次鞏固了美國作為全球經濟規則制定與主宰國不可動搖的地位。與澳洲而言,此番不僅完成了預計的目標,沒有被美國踩破在知識產權與生物製藥方面的紅線,更達成了對於澳洲而言極具益處的糖業出口協定。在澳洲迫切需要從礦業繁榮消退的低谷中翻身,利用本土優質產品發掘國際出口市場的當下,TPP的達成確實是一劑經濟強心針。 雪梨市中心首次連通騎行道路網 由雪梨市政府斥資、新州政府建設的,分別位於卡斯爾雷(Castlereagh)和利物浦大街(Liverpool)的兩條全新騎行道日前開通,全長2.5公里,首次貫通了中央火車站至海港大橋路段。此舉是於雪梨市中心發展全面安全的戰略騎行路線網(總長近8公里)的關鍵一步,不僅為本土企業創造了商機,還能有效緩解雪梨市區道路擁堵現狀。雪梨市長Clover Moore指,「令騎行成為在全新輕軌、大眾運輸改革、步行道改造等基礎設施改良工作基礎上開發的又一項更為便捷的出行方式,應成為工作的重點和關鍵。」 同路點評:據統計,當下的交通堵塞年均累計損耗全澳經濟額高達50億。因而,對於像雪梨一般人口基數龐大的都市而言,含單車騎行道、鐵路、渡輪等在內的,完善便利的公共交通網絡其實可創造更多經濟效益,減輕公路交通負荷,適應人口的增長;何況騎行其實是更自然環保和健康的便捷出行方式,已成為全球各大國際都市繁榮經濟的重要環節和標誌。 維珍飛機高空「畫」AFL獎盃被罵 維珍澳洲航空作為 AFL 的官方航空公司,於上週六為澳式足球粉絲們表演了一場特技飛行。公司安排了1架A330飛機環繞墨爾本飛行了246公里,在谷歌地圖上用飛行路線「畫」出了AFL超級聯賽獎盃的形狀,期間共飛行了32分鐘,轉折43次,由3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完成。但維珍在社交網站 Facebook...
中國大陸民眾「熱搶」打工度假簽證 須慎重 本刊編輯部 伴隨著澳中 FTA 的正式簽署,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亦可如同台灣和香港兩地的年輕人一般,獲得申請打工度假簽證的機會。於是,如同鄰國紐西蘭一開放該類簽證,名額即被一搶而空的景象不出意外地再度上演;甚至部份網站論壇出現了有關「某些中國大陸仲介先搶名額後高價出售」的荒唐說法。小到奶粉和保健品,大至簽證名額和樓市預售屋,大陸民眾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哄搶」,如此行為的根由何在?而在大陸民眾眼中如金子般珍貴的澳洲打工度假簽證,真正獲得的人在澳洲的打工度假生活又是否會如同想像或是仲介宣傳的那般美好?而接二連三被澳洲媒體披露出的無良商家盤剝打工度假簽證持有者的新聞,更是為相關行業領域和移民局簽證發放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目前在澳洲,每年有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4萬年輕人持打工度假簽證在澳洲旅遊度假、打工和進行短期培訓。澳洲推出該簽證的目的是在鼓勵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多元文化交流。而中國作為上一財政年度澳洲最大的境外遊客來源國,其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是有目共睹。如今的中國人有時間、有經濟基礎、具備所需的教育和語言水平,亦開始引入西方國家「間隔年」(Gap Year) 的理念,可謂是萬事周備只欠相關簽證開放以及加快審批時間和簡化審批程序的「東風」了。 因而,在澳中兩國於今年6月正式簽署的 FTA 中,一項在中國大陸掀起熱議的內容即是開放「462 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 Visa),予以年齡在18歲(大於18歲)至31歲(小於31歲)之間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中國公民每年5000個名額。一時間,報刊新聞、社交媒體和仲介紛紛開始談論和宣傳相關政策,許多中國大陸年輕人開始嚮往到澳洲享受陽光海灘,在體驗生活的同時大賺澳幣。 但很顯然,大部份人不得不滿載希望而來,卻無比失望而歸,尚沒準備好申請,已然發現沒了名額。據澳洲駐華使館稱,於9月21日上午9時首批開放的1500個名額預約申請,在短短3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全部被哄搶一空,速度之快、勢頭之狠,令人睜目結舌,恐怕就連澳洲 AFL 總決賽的售票速度亦難以望其項背! 可以預見,針對2015 ﹣16財政年度中陸續開放的剩下3500個名額,其搶奪聲勢亦絕不會低。 鑒於打工度假簽證的名額有限而申請人眾多,故獲得預約名額是整個簽證申請的關鍵難關。一些大陸仲介即公開宣傳表示,在首批「搶案」過程中,「已順利為名下所有客戶搶得預約名額。」並指客戶屆時只需持預約確認信和相關證件與證明資料在指定的預約時間、前往預約所在城市的澳洲簽證中心進行簽證辦理即可。...
墨爾本「大學城」,幾多歡喜幾多憂? 文 本刊編輯部 圖 Australian Education City官方網站 據澳媒19日報道,墨爾本也許要有一座「大學城」了。它是中國海外商業投資的一個項目,距離墨爾本CBD約25公里,致力於成爲本地教育樞紐,將中學、職業教育機構都囊括其中,學術研究、文化交流一應俱全。 「我們要創造一個具合作精神的大學校園,將選出一所澳洲大學作爲其領導院校,並分別與一所中國及英國的頂尖大學相結合。」集團網站這樣寫道。目前,該項目正和另一個項目競爭位於Werribee的地盤,究竟鹿死誰手,還未塵埃落定,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無疑繫緊了未來無數學子的前程。 關於這座仍在孕育當中的大學城,雖然現時還無法一睹其真顏,但卻可以大致在心中描繪出它的模樣。討論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組含數據的詳細信息。根據官方網站的描述,規劃中的大學城將容納8萬名本地學生、留學生及上百家企業。它將分爲教學區域、研發機構、城市中心、住宅區幾個部分,僅市中心便設有150萬平方米多用途活動空間,高達50層的住宅大廈也將拔地而起。新聞稱這一項目將耗資300億澳元,但事實遠不止於此,因爲中國後續還將爲之斥7000億澳元巨資作爲研究及發展經費。 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這個聽起來頗爲宏偉的計劃還未獲批,但它似乎已將天時地利人和全數佔盡。先說天時。The Australian分析稱,這個項目看起來像是乘了中國留學生人數激增的東風,此言不虛。近幾年來,此前在中國大陸還頗爲罕見的「出國留學」突然成了家喻戶曉的平民出路,包含澳大利亞在內的諸多西方國家成了熱門目的地。如今,國際教育已是澳大利亞第四大出口產業,去年澳大利亞註冊的全日制海外留學生已達近59萬人,單中國便貢獻了其中的27.9%。分析還指出,對於期望一睹國外高等教育學府芳容的遊客來說,現有的大學似乎太過分散,不足以來個暢快的「一日遊」,一座高科技尖端大學城沒準會成爲新的旅遊熱門景點,令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中國遊客同時也是維州最龐大的遊客羣體,人數逐年激增,每年已超25萬人。這兩個因素整合在一起,粗暴一言以蔽之:大學城建在當下,正是個吸金的好時機。 再說地利。大學城投資者瞄準的這個地界,正是州政府急於出售的墨爾本西區毗鄰Werribee鐵路線佔地775公頃的農田。有人說,墨爾本市中心如同一道分水嶺般將兩個世界隔開,東區、南區近年已開發到極致,聚集着各方富豪、白領等精英階層,幾大華人聚集地更是受出手闊綽的華人買家青睞,西區、北區則頗遭「嫌棄」,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這些地方似乎總與動亂、毒品、廢棄工廠、勞工階級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便新房價格頗令人心動,出手者遠不及觀望者多,無論是政府還是開發商都要犯難。網絡便有買家直截了當稱,不在西區買房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工廠太多,學校和購物中心太少,環境也不安全。不難想象,大學城的橫空出世如同一個拉高了區域整體素質的象徵,無疑將於某種程度上化解這些與居民息息相關的問題,同時帶動周邊企業發展及地段銷售,若僅考慮這一因素,政府自然樂得接受。 然後是人和。說到人和,便不能不提政府的態度。去年,在中澳自貿協定(FTA)前腳談判結束,時任總理的艾伯特後腳便盛情邀請並接待了來自中國的高規格海外投資代表團,這意味着作爲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部分,他準備對來自中國的外商投資放寬限制,中國也早就躋身爲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目前中澳貿易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紀元,無疑是兩國的投資蜜月期。雖說此舉也有人高調反對,稱其將威脅澳洲本地人就業,但維州政府不這麼看。9月底,維州州長安德魯將踏上其自去年宣誓就職以來的第一次對華正式訪問旅程。此前,他便反覆強調中國對澳洲及維州的重要性,兩國間不僅貿易往來,文化與藝術的交流也至關重要。此次訪華,他本着想與更多中方機構達成合作的目的,將令維州工黨政府的《中國戰略書》公佈於世,會以更爲開放的對華政策將兩地關係推上全新高度。雖然政府還未清晰表態,但有媒體稱,如同新官上任先放三把火一般,此次訪華之旅無疑將加大大學城項目過審的可能性。需注意的是,此前安德魯政府便提到維州發展區域迫切需要興建學校,令維州成爲教育之州,同時也期望新項目能爲維州帶來額外的58000個就業機會。而教育、就業雙創收的中資大學城項目出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如同卯足權力的離弦之箭,箭箭射向政府靶心,仿佛不過審批也難。 大學城≠大學生的象牙塔 聽起來好像種種證據都指向有利信息,似乎項目上線指日可待,一旦大學城拔地而起,維州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然而,一座大學城牽動的不只一條神經,或許政府支持率飆升,中國投資商喜笑顏開,西區住宅一夜間供不應求……但上述分析中,似乎並未看到其目標主體——學生的太多好處。 「大學城」這一概念原本率先誕生於一些高等教育較爲發達的國家,通常因大學發展過程中規模越來越大,以至其本身或融合周邊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傳統大學城便因此自然形成。除此之外,二戰後隨着高等教育迅猛發展,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等也開始聯合人爲構築新的大學城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在中國,因90年代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而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大學城顯然屬於後者,與本次在墨爾本規劃的大學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這一概念始於西方,卻在中國被發揚光大,如今大陸無數城市近郊都能找到大學城的影子。這些大學城往往呼聲很高,動輒巨額投資,規模浩大,將幾十萬人口一股腦囊括在內,各類高、精、尖設施齊備,往往令觀者感歎——這有模有樣的大學城,真是國家富強的具像化體現啊。 ——聯繫本文開頭描述,此情此景莫不似曾相識?但中國大學城的誕生根本,跳不出教育產業化與土地財政化,前者將教育的公益性轉化爲營利目的,後者則將財政收入與土地徹底聯繫在一起。兩者都指向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那便是由這些政策催生出來的大學城,比起學府更像是企業。它們有幾個擁有頂尖的學術水平、優秀的學子,又有幾家運營者是爲「教育」這一目標而努力的呢?此前網絡上便有犀利的言辭稱,大學城實則與學生無多少關係,另有人則更爲直接地說,大學城不過是「用學生的青春爲房地產暖皮」。華麗外表下的真相卻不怎麼好看,無非一個「利」字當道而已。7000億研究經費數額不小,卻未必與規劃中提到的中學生、職業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學生有多少干係。...
重慶女作家「實踐」《三體》 斥鉅資求「復活」意義何在? 本刊編輯部 日前,一則看似大膽離奇的,有關四川女作家冷凍大腦以等待「復活」的新聞成為了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從古至今,無論是古埃及時期的木乃伊製作,亦或是是中國古代推崇的「璧琮以斂屍」,甚至於現代社會爭議不斷的「遺體冷凍」和文學影視作品中熱門的各類「穿越」……中西古今的人類一直在追求著「靈魂不滅」與「起死回生」。然而,無數次希望之下的失望,亦令我們開始思索這樣代價不菲的「復活」可能是否真的值得推廣?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僅存在「一次」的意義? 據中國多家媒體報導,重慶市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曾擔任獲得2015雨果「最佳小說」獎的熱銷科幻長篇《三體》的編審的杜虹女士,於今年5月30日因胰腺癌辭世,享年61歲。其女張思瑤與女婿魯辰遵照杜女士的遺願,輾轉聯絡到了美國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科研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花費約75萬人民幣為其進行了中國國內首例人腦冷凍手術。目前的遺體冷凍保存分全身與頭部單獨保存兩種形式。整個冷凍手術流程在事主預計步入生命終末期時已做好準備,一旦宣佈臨床死亡,即馬上開始。手術分為作為初步流程的灌流手術,即向屍體注射以血液抗凝劑為主的藥物同時轉移至稍高於冰點的淺低溫,再向血管內注射冷凍保存液以替換血液和可以替換的體液,以防止在冷凍和將來復溫過程中冰晶的形成對於細胞和組織的損傷。之後會經過必要的遺體運輸,再於美國進一步地整體或分體常置於-196℃的液氮罐內進行保存。根據美方機構工作人員介紹,杜女士的遺體受損很小,處理十分成功,她的大腦現已存放於該基金會的所在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等待50年後的復甦。 鑒於《三體》中有描寫到一個名叫雲天明的人物,曾有過被取出大腦後通過冷凍技術保存,並最終由三體人的克隆技術成功復活的經歷;而杜女士作為該小說的編審之一,在其身上實施的人腦冷凍手術過程與書中的描繪有著極為驚人的重合,因而,該手術案例又被稱為是《三體》的現實真人版。 據介紹,杜女士在生前,已對人體冷凍表現出了興趣,她曾對自己的女兒和女婿表示,即便當下的冷凍手術成功,50年後能否「復活」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她希望能夠成為試驗者,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科研探索與未來發展提供「實踐」機會,因為「新興科技總是需要有人嘗試」。 針對杜女士的大膽舉動,《三體》的作者劉慈欣顯得十分客觀冷靜。他表示科幻小說中的邏輯同自然科學的醫學邏輯有著本質的差別。雖然他本人認為冷凍手術未來能夠令人「復活」本身仍存在巨大的技術障礙,並提醒效仿者需要慎重選擇;但他對於杜女士獻身未來科研探索的膽識表達了由衷的敬意,並期待能夠等到可以親眼見證的那一刻。 人類本能上存在對於活著的渴望和對於死亡的恐懼,因而,長生不老、死而複生、靈魂轉換、再世輪迴等等,是從古至今人類前赴後繼的追夢歷程。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明相信,人體只是靈魂暫駐的載體,當靈魂離體而去,死亡亦隨之而至,因死後復活時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而,須保存屍體不腐朽以共死者來生所需,遂有了埃及木乃伊的誕生。 而傳承千年的華夏文明,一方面,自始皇帝尋仙問藥、魏晉興起煉丹術,歷朝歷代「嗑藥」喪命的皇帝們,無一不以求長生不老,一統萬年為目標;另一方面,自商周時代起,中國古代人即對於墓葬的規格、屍首的防腐保存即已十分講究,強調「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而現代醫學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科技實現長生不老」如今成為了人類新的奮鬥目標。一些西方的科學家不僅研究製作『現代版木乃伊』,更希望未來能提取木乃伊的基因,由基因複製技術,「克隆」出新的活人。同時,1991年於阿爾卑斯山區所發現的5300年前的「冰人」古屍,其皮膚、內臟甚至眼睛等依然完好無缺,作為全球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最完整而古老的屍體,令人類產生了遺體冷凍求未來複生的想法,相應技術和商業營運機構也應運而生:1964年,物理學教師羅伯特·艾丁格出版了《長生不老的前景》一書,開啟了遺體冷凍運動。1967年,73歲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被低溫凍結的第一人。1970年代,第一家商用遺體冷凍機構開始運行。2005年,科學家宣佈他們已成功地使幾隻進入臨床死亡狀態的冷凍狗起死回生,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長生不老和死而複生的憧憬和期待。2011年,倡導者艾丁格在以92歲的高齡去世後成為世界上第106位被冷凍保存在他成立於1976年的人體冷凍保存公司的液氮罐內的屍體。2015年3月,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牛津大學未來人類研究所哲學系的三名教授博斯特羅姆、安德斯·桑德伯格和阿姆斯特朗分別支付了5萬英鎊給某遺體冷藏服務機構,為了死後能夠將自己的屍體進行冷凍以等待「起死回生」。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50人體被冷凍保存等待復活,還有超過千人已經註冊將來身後被冷凍保存。單是Alcor基金會作為當下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目前即有139例病人在阿爾科進行人體冷凍,其中60%為大腦冷凍。 然而,「遺體冷凍再復甦」有著巨大的技術限制與不確定性(尤其是復甦環節),耗資金數額龐大(不算未來復甦,僅全身冷凍即需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相關手續過程極為繁瑣,有時甚至會引發一些法律和倫理上的問題,絕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因而,對於人體冷凍,亦有批評和反對的意見。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和生物學助理教授Michael Hendricks就認為,復活或模擬是一種超越技術前景的可悲的虛假希望,憑「人體冷凍」行業所提供的冷凍死亡組織是不可能的;他更對那些利用失去親人的人的希望心理從中牟利的機構表示了自己的憤怒與鄙視。 更何況,人往往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對比,方懂得活在當下;人的生命,亦因為時間有限才值得去珍惜,因為不斷地更替才更有活力!科技哪怕再發達,過於用來追求長生不老,貪婪於僅僅「活著」,反倒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需要警惕!
美國加州綁架欺凌案主嫌疑人 緣何被國人提前判處「終身監禁」? 今年3月份,發生在美國南加州羅蘭崗的幾名中國留學生綁架、虐待、非法拘禁另外兩名留學生的事情,不僅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把國內民眾對於留學生的不滿情緒推向頂峰。在最終的判決還沒有出來之際,國內人們已經根據《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等其他網絡消息,早已提前「判決」這三名虐待他人的中國留學生終身監禁,並且拍手称快了。雖然這樣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以訛傳訛並不準確,但它足以表明民眾對於此事憤怒之態度。9月9日,洛杉磯高等法院波莫納分院再次開庭,嫌疑人的代理律師希望通過達成認罪協議,說服檢方放棄「折磨」的指控,因為這項指控最為嚴重,如果「折磨」罪行成立,進入審判程序並因此定罪,這幾位留學生就真的難逃終身監禁的命運了。 罕見的重罪——令人髮指的「折磨」 這件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在幾個高中留學生身上,因為男女爭鋒吃醋的事引起的。翟某和她男朋友又和其他幾個女同學,把一個姓劉的同學劫持到公園,進行了長達五個小時的折磨,扒光衣服,用煙頭燙人家乳頭,把腦袋按到地上逼劉某吃沙子,吃她自己被剪掉的頭髮。種種惡行令人髮指,很難讓人想像到這是幾個剛剛成年的女孩兒做出來的恐怖事情。被害人第一時間報案,幾個施虐者立馬被抓了起來。其中有幾個孩子害怕了,跑回到了中國。在法庭第一次傳訊上,以翟某為首的幾個高中生,居然不認罪,他們感覺這在中國國內都不算事,無非是私底下的惡作劇或者打架鬥毆,萬萬沒想到,他們以為普通的中學生打架卻有可能面臨的是最高終身監禁。一生的命運,就在這一次施虐過程中被敲定了。 此案共涉及兩名受害人,六名犯罪嫌疑人被捕,四名在逃。這起留學生案件,涉案人數多達12人,大部分是高中學生,其中最小的只有14歲。洛杉磯檢方以酷刑折磨罪、綁架罪等重罪起訴他們。酷刑折磨不僅僅是人身傷害,還涉及到人格侮辱。美國所有州的法律對於抽象的人格侮辱,判的都比較重。犯案「大姐大」翟某被檢方以六項罪名起訴,分別是「折磨」罪,三項「綁架」罪和兩項「毆打」罪。前四項都是重罪,特別是「酷刑折磨」罪,最高可判終身監禁。根據9月9日的法庭傳訊結果,辯方律師之一雷福德·方頓(Rayford Fountain)表示,即使通過認罪協定免除了「折磨」罪,兩位女生的獲刑年份也應該在兩位數,接近二十年。折磨罪在美國十分罕見,這是他三十年職業生涯遇到的第一起。 於此相對照的,是國內媒體近期報導的大量的校園暴力侵害事件,山東,湖南,江西,重慶,有圖片,有視頻,讓人看得觸目驚心,其嚴重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南加州羅蘭崗這次留學生欺凌事件。可是,最後處理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受到刑法的處罰。有的是開除了,這已經算是最嚴重的了,還有的就是教育一通就了事了,大多數時候都是息事寧人。比如,3月30日山東濟寧鄒城大律中學的初二女生被同學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長達一小時,結果是公安機關處理,但未見後續報到;4月17日,北京105中學多名學生圍毆一女生、拍攝視頻記錄,最終以教育機構介入了事;6月5日江蘇南京初一男生被高年級同學毆打至吐血,並被迫舔小便,拍視頻,最後竟然以教育機構處理教育而終。 此類惡性案件,在國內並不容易被報到,出於所謂「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因,或者各種潛規則,這些案件大多通過法外金錢交易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人們能看到的大多是虎頭蛇尾的新聞,民眾往往在事件的開端義憤填膺,但是輿論的躁動卻不能推動事件的完整性和公開透明度。同樣是校園暴力、欺凌,看不順眼就打,國內的中學生也是主力軍,但是處理的結果卻如此天壤之別。即使「終身監禁」還並沒有在翟某等美國留學生的身上實現,但是這種處理學校暴力侵害的態度卻讓不少國人拍手叫好。 這和中國的法律不健全、不嚴肅有之間關係。比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如果是18歲以下,頭一次違反一般都不予處罰,法律在這裡的規定,顯得過於鬆弛,對這些孩子太過放任了。除了法律層面的問題,一般的人身侵害,我們會看人身受到侵害的嚴重程度,胳膊腿是不是傷了斷了;而對於抽象意義的人格侮辱,我們界定就不是十分清晰了。對於孩子的心理關心程度嚴重不足,常常低估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這與某些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東西有聯繫。所以,這些孩子在美國犯了這樣的事,居然自己不認為自己錯了,這不僅僅是兩國法律之間的差異,也跟文化差異有直接關係。 文化衝突還是文明差距——中國式解決在美國碰壁 這個事情還牽出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案中案。其中一個犯案孩子家長,不遠萬里,從中國過來想要「擺平」這個事,拿著錢要賄賂證人,結果最後這位家長也進去了。這種事在美國人看來不可思議,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類似的家長賄賂證人案件也發生過。2012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中國21歲的留學生唐鵬,被控以租房為藉口強姦女房主。他的父母趕到美國後,因救兒子心切,試圖找人用錢來說服被害女子改口供,隨後,被警方以「賄賂證人,妨礙司法公正」的罪名拘捕。這種事真的是丟人丟到美國去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擺平一切」等傳統思想是許多中國人行走天下的生存法則。2011年3月,英國曼徹斯特一名35歲華裔婦女四次考駕照都未通過,便試圖在第五次考試的時候花錢擺平考官,在考官拒絕了這位女士的金錢時,她竟然在大街動粗,推搡考官。考官以賄賂罪將她告上法庭。華裔婦女起初還辯稱這些錢是為了「帶來好運」,後來承認是試圖賄賂考官。法庭判決懲罰她做50小時社會服務,並賠償考官10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