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外媒就披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不會出席 G20 印度峰會,這將是他掌權以來首度未參加 G20 峰會。
香港粵語保育組織「港語學」於上月28日公告,港府要求下架其2020年徵文比賽中一篇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參賽小說,隨即該組織決定解散停運。
一位美國官員透露,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計劃本月前往俄羅斯,與普京總統會晤。 據該官員表示,兩位領導人將討論朝鮮是否有可能向莫斯科提供武器,以支持其在烏克蘭的戰爭。 計劃會晤的具體地點目前尚不清楚。 美國其他媒體也報導了此事,而朝鮮和俄羅斯均未即時就這一消息置評。 有消息源向《紐約時報》表示,金正恩此行最有可能是乘坐裝甲列車出行。 此次可能的會晤之前,白宮指兩國之間的武器談判正「積極進展」中。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John Kirby)稱,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在最近一次訪問朝鮮期間曾試圖「說服平壤出售火砲彈藥」給俄羅斯。 該次會面中所展示的武器包括被認為是該國首款使用固體推進劑的火星系列洲際彈道導彈。這是自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金正恩首次向外國客人打開國門。 柯比表示,普京和金正恩之後曾互通信件,「承諾要增加雙邊合作」。 「我們敦促朝鮮停止與俄羅斯的軍事談判,並遵守朝鮮曾許下的不向俄羅斯提供或銷售武器的公開承諾,」柯比說。 他警告,如果朝鮮確實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美國將採取行動,包括實施制裁。 華盛頓和首爾都對朝鮮會從這樣的協議當中獲得什麼表示擔憂,這可能導致朝俄兩國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合作。 同路點評: 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存在進行聯合海軍演習的可能性,與美國、韓國和日本進行的演習相似,即便今天這種聯合演戲的可能性還不大。而俄羅斯可能在未來朝鮮最需要的時候,向朝鮮提供武器,雖然朝鮮目前還沒有需要武器的可能性,俄羅斯自己也正面臨著俄烏戰爭。然而真正需要擔憂的是,金正恩可能會請求普京向他提供先進的武器技術或者知識,以幫助他在核武器計劃方面取得突破。就目前而言,俄羅斯需要武器,而備受制裁的朝鮮則需要金錢和糧食。另外,金正恩對於個人安全是偏執多疑的,他竭盡所能保密自己的行踪,這也讓俄朝見面存在取消的可能。
正如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在提出支持「原住民之聲」主張時所說的,公投宣傳與大選競選是「非常不同的」。 兩者區別其實顯而易見,但是也值得思考這些不同之處。這為能夠更好的理解在未來六週, 將會涉及什麼,以及儘管民調結果不那麼勝券在握,為什麼支持陣營卻依舊保持著信心。 可以肯定的是,公投和選舉是有相似之處的,這包括聲勢浩大的啟動儀式、總理宣佈日期以及六週的信息「閃電戰」。 然而,差異也是巨大的。首先,這不只與政客有關。雖然總理和聯邦反對黨領袖仍會受到很大的關注,但是其他人的聲音也會推動這場辯論。 和選民選擇誰執政的大選不同,對於公投中的投票意向,傳統黨派傾向並沒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對於「原住民之聲」的黨派分歧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選民不會被要求投票給工黨或者是自由黨,也不用考慮這些黨派之前所涉及的執政包袱。 就如阿爾巴尼斯自己所說的:「你不是被要求投票給某個政黨或某個人,而是被要求投支持票給一個想法。」 然後就是宣傳活動的運作方式上的差別。一項大選競選活動被分為幾個綱領主題。一周是關於教育的,接下來是關於健康和住房。一周與某一政策相關的選情表現看好,可能下一周選情就會很糟糕,勢頭也很容易的來回變化。「原住民之聲」公投的支持度, 會按照一定走勢, 不會大上大落, 因此較有把握可以從過去推至今天的支持度。 同路點評: 公投至少在政治層面,這個問題已經被徹底討論過了,並沒有新的政策公告或承諾被提出。實際上,那些一開始就真正地加入到辯論中的人,可能在接下來的六周里都不會聽到真正全新的爭論點。 要考慮的是普遍澳洲人對議案的支持度, 再下一步是考量到各州份支持度的差異。「支持」運動對在新州和維州的獲勝前景充滿信心。但對西澳州則不太有信心,對贏下昆州也完全沒有自信。像南澳州、塔州這樣的小州,可能會決定本次公投最終的結果。在接下來的六周里,我們會看到公投的兩方大量的宣傳造勢活動。不管公投將會走哪條路,對於和解、承認和原住民現狀的改變都有很多難以預料的結果。這將產生政治後果,一直影響到下一次選舉,甚至更為久遠。
中國外交部4日宣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出席本週末在印度首度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這意味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缺席。 這將是習近平自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缺席G20峰會,此舉引發國際關注。 美國總統拜登3日說,他對於習近平可能不會出席感到失望,但中美領導人仍有機會於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上會面。 德國政府發言人也表示,德國政府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決定不出席G20峰會表示遺憾。澳洲阿爾巴尼斯總理在出席G20 時, 將無緣與習近平會面, 無法藉建立更緊密個人關係來進一步改善兩國關係。 同路點評: 習近平缺席恐怕與這次G20峰會可能難以達成任何共識有關。在印度今年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期間舉行的二十多次部長級會議上,由於各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立場強硬互不相讓,連一份公報都無法達成一致,各國領導人只能另闢蹊徑。上個月,金磚國家(BRICS)已從5個成員國擴大到11個,以推動重新調整其認為已經過時的世界秩序。G20看來不像是中國能取得外交優勢的地盤, 中國在未來會如何看待, 令人關注。
第七屆澳中高級別對話將於9月7日在北京舉行。一個由聯邦多位前部長組成的代表團將到訪北京,代表團成員則來自工業、政府、學術、媒體、藝術等領域。這是澳中關係進一步回暖的跡象。 據介紹,本次會談將涉及貿易和投資、民間交往以及地區和國際安全問題。由澳中基金會(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和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聯合主辦。 澳洲前工黨貿易部長克雷格·埃默森(Craig Emerson)將擔任該活動的共同主席,前聯盟黨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 Bishop)將作為代表和會議主持人出席。 同路點評: 澳中高級別對話從2014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直到2020年才中斷。中國上個月取消了對澳洲大麥長達三年的高額關稅,此舉被視為雙邊貿易改善的強烈跡象。作為中澳關係的基石和助推器,經貿關係的升溫必將帶動中澳關係的改善。即使兩國關係回暖,但在多個領域仍存在誤解,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因此,此次對話有望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澳中基金會長期在澳中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 相信這一次組團, 將提升基金會的影響力。
澳洲聯邦工作場所關係部長托尼·伯克(Tony Burke)宣佈將為點餐平台Uber、Hungry Panda和DoorDash等的「零工經濟」打工人員設立最低工資標準,他表示,如果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外賣食品的成本略有增加也是值得的。 這些應用程序app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伯克表示,「零工經濟」的出現使許多打工人的權益受到破壞。 由於缺乏工作安全標準,近年來至少有13名「零工經濟」打工人員死於交通事故,其中就包括熊貓外賣送餐員陳小軍。 同路點評: 現行制度沒有很好地界定打工者,因此沒有為他們制定最低標準。根據擬議之中的立法,公平工作委員會將採用一種新的測試方法來確定某人是否屬於這種新的工人類別。這些測試方法將考慮該打工者是否通過數字平台賺取收入,以及他們是否「類似於僱員」。這些測試方法將考慮該打工者是否通過數字平台賺取收入,以及他們是否「類似於僱員」。現代社會工作環境不斷改變, 對於僱主及僱員關係, 澳洲社會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才能追上社會的發展。
馬來西亞與印度一起對中國發佈的新版地圖提出了抗議。 中國自然資源部網站上發佈的2023年版中國「標準地圖」顯示,中印雙方存在領土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和洞朗高原以及中國控制但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阿克賽欽地區都在中國邊界之內。地圖把婆羅洲島附近的馬來西亞海域劃分為中國領土。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我們拒絕接受這些毫無根據的領土主張。中國方面的這些舉措只會使解決邊界問題複雜化。」 馬來西亞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拒絕了中國的「單方面主張」。另外加上台灣海峽外的一段線, 也引來國際對中國攻台計劃的猜想。 同路點評: 中印邊境爭端已經導致拉達克地區兩國士兵對峙長達三年。三年前該地區發生的衝突造成20名印度士兵和至少4名中國士兵死亡。 1962年,中印兩國曾因邊界問題爆發戰爭。中國稱擁有印度東北部約九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以佛教人口為主的阿魯納恰爾邦。印度稱,中國佔領了屬於印度拉達克地區的阿克賽欽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新版地圖的出版, 看來即時的反應, 是與中國相鄰的周邊國家, 會有更緊張的關係。
備受關注的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祁湛明)訪華之旅在英國政界內部一片質疑之聲下展開,這是五年來首位訪問北京的英國高級內閣大臣。 在他訪問之前,在中英關係惡化的背景下,一些英國議員批評政府的對華策略「不連貫」,更有人指此次訪問是在向北京「示弱」。 另一方面,有觀察人士表示,此行有可能是改善中國與西方關係「良性循環」當中的其中一步。 8月30日,克萊弗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並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了會談。 英國外交部表示,在會面期間,克萊弗利提到了黎智英的案件,也表達了對維吾爾人待遇的關切,並敦促中國解除對英國議員的製裁。 克萊弗利在與中國官員會面之後接受BBC訪問時表示,與中國斷絕來往並不是「可信」的選擇。 他表示,此次訪問是一個機會,可以在有分歧的領域「直接而不含糊」地表述立場,並在「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方面進行合作」。 他表示,這將使英國能夠與中國「重建溝通渠道」,而缺乏面對面的接觸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誤讀、互不信任和錯誤」。 英國近期對華政策的基礎,來自於英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之間的權衡取態發生了改變。 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解封後中國的經濟復甦程度遠不及預期,與英美緩和關係可能會降低西方在對華投資前景上「蓄意推進惡化」的可能性。 同路點評: 英國近期對華政策的基礎來自於英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之間的權衡取態發生了改變。有時候,英國尋求在中國的商機,希望中國在英國投資,甚至歡迎中國參與一些敏感領域的建設,比如民用核電站。但是隨著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採取越發具有威權傾向的政策路線,英中關係變得緊張。如今走向新一輪接觸的舉動,可能是受到一種實用主義、商業導向的政策驅動。尤其在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和經濟穩定性等「一致領域」上與中國進行討論是「明智」之舉。英國對華立場其實並不「軟化」,因為在人權、安全等事務上,英國的口風並沒有變化。
對美的界定見仁見智。印度「美女」長什麼樣?中國、菲律賓或老撾的「美女」又是怎樣的呢?人工智能AI自稱已經找到了答案。 最近,一個名為「AI 世界美女」(AI World Beauties)的賬號在海外版抖音TikTok上發佈了一段視頻,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南亞和東亞「美女」圖片,該視頻的瀏覽量已超過170萬次。不僅如此,幾個月來,人工智能生成的世界各地「美女」圖片在網上瘋傳。 大多數生成的圖像都延續了膚色歧視和文化審美標準。令人關注的, 是這些「AI美女」到底,在人類社會, 是否有同樣的認同? 同路點評: 圖像是根據帶有偏見的數據集和刻板印象「訓練」出來的,因此展示的是有限的、排斥性的和可能有害的所謂「理想化」的美貌。這些刻板印象包括:白皙的皮膚、纖細的鼻子、豐滿的嘴唇和高顴骨。偏見是圖像生成和面部識別技術中的一個「嚴重問題」。 AI模型會放大對種族和性別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從而造成扭曲的現實。相信這些AI美, 並不一定會得到相關民族的認同。畢竟美與醜都是個人的主觀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