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人語 586 應該有更高質素的中文媒體Should have Chinese media of better quality 周偉文 下週六,澳大利亞人就會在聯邦選舉中,決定哪一個政黨會組成下一屆政府。今次的選舉,有關華裔候選人的新聞,經常出現在媒體之中。總理、反對黨領袖及不少候選人,都大量使用微信在進行宣傳、攻撃對手及拉票活動。不少華人都極投入,千萬條微信在不同群組都在討論澳洲聯邦大選,好不熱鬧。視頻訊息除了出現在出現在網絡廣告,更在微信中不斷傳出,工黨甚至向騰信投訊,有關工黨的假競選報導,充斥在微信平臺之中。 Next weekend comes our Federal Election. A lot of media coverage was made on Chinese...
從集體制企業看中西不同 一部「人民的名義」,一家集體制的企業大風廠變得知名,而對於我們來講大風廠的企業類型「集體制企業」才是我們更加關注的。 集體所有制企業 集體所有制企業,是指部分勞動群眾集體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共同勞動並實行按勞分配的經濟組織。私營企業是指資產歸私人所有、僱工8人以上的營利性經濟組織。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指資產由不同所有制成分構成的企業。 以生產資料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獨立的商品經濟組織。集體所有制企業包括城鎮和鄉村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 可以說,集體所有制企業是中國歷史創造出來的獨有的,也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為什麼我們對中國集體所有制企業如此關注,原因是最近因為讓西方陷入股權謎團的華為飽受爭議,其類型就是這樣一種企業。 華為 華為是由退役軍官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的。該公司現已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信企業之一。但受外界對其股權結構的懷疑影響,華為在美國以及其他主流西方市場面臨著嚴重障礙。究其原因,仍然是那個困擾美國政府的問題:誰是這家中國大型電信設備企業的真正所有者。 華為曾表示,根據一項「員工股票期權計劃」,員工持有公司約99%的股份,這些員工是通過「工會」持股的。西方糾結的是,在中國,「工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跟西方的工會完全不同,中國的工會是受政府控制,那麼工會持股不就意味著政府持股,那不就正說明華為是政府支持的企業,即國有企業嗎。 我們不如一起瞭解一下真正的華為: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控股)有兩個股東,一個是任正非,佔比1.01%;另一個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佔比98.99%。 員工股票期權計劃 華為員工持股源於1990年,一方面當時的情況華為通過內部融資方式獲得現金流扛過資金鍊的問題,另一方面給員工更大的歸屬感,牢牢穩住創業初期的團隊,這種方式是當時很多企業在用的。 公司發展初期無法申請到銀行貸款,曾發不出工資給員工打欠條,後來把欠條寫成欠股份。 1990年始員工以每股1元參股,以稅後利潤的15%作為分紅。至1997年華為的註冊資本增至7005萬元,其中華為公司員工佔比65.15%,子公司華為新技術公司員工佔比34.85%。 1997年6月,華為公司對股權結構進行了改制,員工所持股份分別由兩家公司工會集中託管,1998年華為公司決意改變實員工持股方案,派高層赴美考察期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制度,一種名為虛擬股的激勵制度進入其視野。 2000年12月,華為新技術公司工會持有的11.85%的股份併入華為公司工會,任正非持有的3500萬元(1.1%)單獨剝離。 2001年深圳市政府頒佈了新的《深圳市政府內部員工持股規定》,規定員工持股會負責員工股份的託管和日常運作,以社團法人登記為公司股東。同年7月,華為員工所持有的原股票被逐步消化吸收轉化成虛擬股,員工購買或公司回購均按淨資產價值定價,原本就不具表決權的實體股明確變為虛擬股。 案例 2000年的時候,曾有兩位離職員工起訴華為,要求離職時公司按每股淨資產價格回購股票,而不是按購入時的每股1元價格回購。最終,深圳市中院和廣東省高院判兩位員工敗訴,因員工股份沒經工商登記,員工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股東;只能按照員工與公司簽訂的合同處理,而當時華為與員工所簽署的《參股承諾書》明確規定,員工辭職或因違反公司規章制度被辭退等喪失持股資格時,需將所持股份以原價退回公司。 2001年的時候,中國網絡泡沫破滅,華為面臨冬天,股票分紅不高,許多員工對股票期望值不高,加上華為資深員工離職創業,華為將離職的員工回購到工會手中,於是華為公司股票在虛實之間悄然轉換,華為也從號稱全員持股的公司變成由兩個實體股東持股的公司。 以上都是歷史決定的,中國特殊的歷史發展,也造就了很多中國獨有的特色的情況出現,這是西方不能理解的。...
專題:準備投票!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本週二上午,總理莫里森參加在阿爾伯里舉行的國家婦女協會(CWA)活動期間,被一抗議者用雞蛋砸到頭部,雖無大礙,活動仍繼續進行,但是大選之前兩黨候選人的任何風吹草動、一言一行都被觀察人士和競選對手放在顯微鏡下看。號角儼然已經吹響,5月18日後則將知曉花落誰家。本期編輯部將對事關此次聯邦大選話題為讀者做一次綜合性的解讀。 民調結果=民意? 選舉在即,5月2日至5月5日期間Newspoll再次對來自全國城市和地區的2003名選民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工黨近日宣佈了160億的選舉支出承諾,比爾·肖頓的受歡迎程度下滑和選民滿意率出現大幅下降,但工黨仍然有望贏得大選,撥票後執政黨和反對率兩黨支持率為51:49,相差2個百分點。 長期關注政治新聞的人明白,對兩黨支持率的民調預測的只是民眾對兩黨執政的傾向,而絕非最終結果。畢竟澳洲政壇近年來的表現,任何一個黨派也沒有絕對性的壓倒優勢能確保自己在最後的大選中獲勝。可以預見,往往影響最終結果的是撥票。而撥票制度也是澳大利亞選舉制度最大的特點之一,自1918年採用延續至今。 撥票制度有著自己嚴格的一套規則,簡單說來,就是當選民把選票投給自己信任的政黨之後,如果該黨不能當選,可以把你的選票按選民意願,依次序撥給其他人。因此各黨派會列出建議投票支持自己黨派的選民,如何安排撥票次序。也因為如此,2013年大選時,很多小黨派通過這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許多小黨派和無黨派候選人提供了合法「鑽空子」的機會,並至上屆大選上屆大選創下了歷史上得票率最低的當選參議員記錄。 前車之鑒,本屆大選前,議會通過了新的法案改革參議院的撥票制度。不同於之前,在參議院投票給某一黨派的人只能選擇最喜歡的黨派,然後由該黨派決定撥票給誰。現在選民需要可以將不同的黨派按喜好順序排列,最多可排列6個黨派。而眾議院投票,選民必須把所有候選人的次序列出。 去年自由黨上演「宮鬥」大戲時,澳洲對執政黨政府的民意嚴重下跌,而在莫里森總理任職的8個月裡,情況得到了緩和,儘管始終落後於反對黨,但整體穩中有升,特別是在今年公佈新的財政預算後,進一步拉近了兩黨民意差距。而未來三年的聯邦政府,將把管理的許可權交給誰,是否又會出現懸浮議會的局面,這一切十天後即將揭曉答案。 縱觀兩大主要黨派的競選綱領及宣傳策略,差異明顯: 一邊是聯盟黨,現任總理莫里森,總是掛著滿臉憨厚笑容,眉宇間並未透露出傳統職業政客的精明,在幾日前公佈的時長不到兩分鐘的競選廣告中攜妻子和兩個女兒出場,沒有什麼「高大上」的願景,只是態度真誠的表明,希望選民繼續給聯盟黨機會,延續目前正在走的道路。畢竟莫里森上任8個月來的成績一切也是平穩,雖沒有什麼豪言壯志、未來宏圖,但是民眾對這個沒有什麼侵略性的總理倒也是樂於接收。 另一邊的反對黨工黨,為民眾描繪了一幅美麗圖景,環保——目前減排遠遠不夠,繼續加大!支持難民——國際人道主義責任絕不能打折扣!比爾·肖頓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強勢、精明,較之民眾口中「不做事」的聯盟黨政府,帶領著工黨總是衝勁兒滿滿,「餅」畫得很大,此次大選會不會是個好時機,說服近些年來「宮鬥戲」看得倦怠的民眾給工黨一次機會呢。 是相信已經執政六年的聯盟黨政府,持續恢復經濟,推動其他事業穩健進步,還是將機會給與反對黨工黨放手一搏,也許困難重重,但不排除創造一片新天地的可能?是選擇維持現狀,給予執政六年的聯盟黨一個機會進而改變,還是轉變想法投資於工黨描摹出的未來,給反對黨的「理想」一次實踐的機會? 這一切,要看民眾的選擇。 是否有魄力創造一個全新的政治氣候 ...
天皇德仁即位 新天皇「即位之禮」的第一場儀式,德仁在「劍璽等承繼之儀」正式繼承三神器中的天叢雲劍與八尺瓊勾玉,還有國璽與玉璽,成為第126代日本天皇。 德仁踏入舉行「退位禮正殿之儀」的東京皇居正殿「松之間」。不同於明仁天皇即位時因應裕仁天皇駕崩而身著喪服,德仁此次身穿燕尾服,配戴最高階的勳章。 按照皇室祖制,「劍璽等承繼之儀」僅限成年的男性皇族成員參加,在場僅有德仁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皇嗣」秋筱宮文仁親王及明仁上皇的弟弟常陸宮正仁親王,引來紐時等海外媒體與學者的詬病。 不過,列席觀禮的民選政府成員則是不分男女,安倍內閣唯一女閣員、地方創生擔當大臣片山皋月列席觀禮,成為現代日本唯一一位見證天皇即位的女性。 這也形成女性皇族無法列席、女性閣員卻可列席的怪像。 根據日本傳說,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因此日本號稱擁有世上歷史最久、而且仍然存在的皇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皇被視為具有「神性」。 但日本一個名為「反天皇制運動連絡會」的組織過去30多年,都呼籲要廢除日本的帝王制度,認為這才能讓日本真正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動的戰爭贖罪。 到今天,歷史學家仍然無法為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責任,達成共識。 裕仁從1926年就位天皇,直至1989年駕崩為止。他在日本戰敗後宣告,天皇不再具有「神性」。 同路點評: 新天皇德仁登基面臨著三大挑戰:承續明仁,記取戰爭教訓;親民風格,全力爭取民心;繼承人少,德仁最大遠憂。明仁在位卅年間,致力表達日本記取戰爭教訓,近年多次在演說中提及「深刻反省」,並和皇后美智子走訪廣島、長崎、沖繩、帛琉、塞班及菲律賓等戰爭地,為日本及友邦受難者哀悼。日本多數民眾支持皇室,但皇室並非受到全民愛戴。不少年輕人對皇室毫無興趣,左派認為至今仍維持高高在上的皇室很不妥,右派則對明仁傾向自由派的談話頗有微詞。日本在新的天皇繼位之後,希望可以看到日本的新變化,雖然天皇在日本沒有政治地位,但仍然可以日本開啟新的時代。 中國富家女650萬美元上斯坦福 坐在一張華麗的椅子上,身穿一件釦子扣到領口的白色襯衫,這名年輕女子看向鏡頭,面帶微笑,就如何進入一間美國頂尖大學給出她的建議。 「有些人想,你能上斯坦福難道不是因為家裡有錢?」這位名叫趙雨思的女子在一則發在社交媒體上的視頻裡說道。不是這樣的,她說。招生官員「不知道你是誰」。 她接著說道,「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斯坦福的。」 這則視頻錄於2017年夏天,那是趙雨思上大一的前一年。它現在與新近曝出的新聞形成了鮮明對比:據一名對調查有第一手瞭解的人士透露,她的父母向一名大學顧問支付了650萬美元,而這名顧問則是一場國際大學入學舞弊案的中心人物。 檢察官們表示,這位名為威廉·辛格(William Singer)的顧問試圖讓趙雨思被招入斯坦福帆船隊,提供了一系列虛假的帆船成就,並且在她被錄取後向帆船隊捐款50萬美元。 這筆支付給辛格的錢,是該案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數額,相關披露瞬間讓趙雨思及其家族——中國的醫藥業富商——成為牽涉這一醜聞的權勢人物之一,其他權勢人物還包括兩名好萊塢女演員,以及來自美國法律界及商界的著名人士。 調查的最新進展,包括有關另一個為女兒申請入學耶魯支付120萬美元的中國家族的報導,顯示出辛格的業務遍及全球,也可以看到富裕的中國家庭讓孩子進入美國名校的熱切。 ...
五四運動 仍在進行 本刊編輯部 今年,是五四運動的一百週年,一百年前,北京大學學生,走出校門,舉橫幅,喊口號,為不公而鳴,向當權者發出宣言和公開信,各地大學生踴躍聯動,工人與知識分子也加入或聲援,運動逐漸顯露聲勢。最終,當局打壓,員警強行帶走幾十名學生,運動雖然偃旗息鼓,但對社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由於中國巴黎外交失敗而產生的,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批判華夏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無論是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都是「五四運動」的產物,正是「五四運動」使得兩大政黨成為了革命性政黨,所不同的是共產黨比國民黨更具革命性,這也決定了日後兩黨的命運。 復古風潮的流行 在低調對待、甚至否定「五四運動」的同時,就出現了一種可以稱之為「復古」的社會現象。這也可以理解成為「否定之否定」。 在中國的大城市,從對《論語》的現代式解讀開始,中國很快進入了一個國學「復興」階段,比如:適齡學童進入了形式多樣的國學班(「讀經班」)、婦女進入了「女德班」、教師重返各式「古裝」、博士開始用古語答辯…… 這些至少看起來有知識的含義在裡面,然而,在中國的農村,這種復古風潮讓人觸目驚心:各種邪教橫行,只要有點錢有點騙人的能力,隨意支撐起廟宇,「傳教」「講經」。 「五四運動」的主題是通過否定「傳統」而追求方方面面啟蒙和現代化,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意識形態都偏向於保守,雖然都力圖從傳統中尋找新的價值觀,這也是國學復古風潮開始的原因。 警惕 五四運動,推動了廢除以三綱六紀為骨架的中華法系,移植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大陸法系;推動了廢除以讀經為中心的科舉制,建立了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的教育體系;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實現語文合一,適應工商社會快速溝通和傳播的要求;移植了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揭露了三綱吞噬人性的本質,為公民的自由、平等鋪路;擊退了儒教寫入憲法的訴求;推動文學革命,促進了文學、藝術全面繁榮。 而如今國學復興的狀況,值得警惕,國學可以成為一種知識的象徵,也是知識的力量,但是,中國應該以儒教為國教這樣的說法實在是倒退,思想、文化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統一,眾聲喧嘩是現代社會的常態,我們接受社會上的不同思想,但不可能回到一百年前。 從制度的角度來看,自由、民主、法制才是現代社會的共同價值,從非制度的層面來看,多元文化已經深入人心,自由競爭、自由選擇、自然淘汰才是現代社會的共識,而古代中國,最好的時期也是百家爭鳴,而不是後來儒家的一家獨大。既然,推翻了封建帝制,那麼封建時期的風潮又何必跟隨今天的複古風,復辟呢。 “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民主和科學。民主是開放政治,與傳統封閉政治相對;科學是理性,與傳統的迷信相對。今天,中國也可以更加開放,尤其在於年輕人的教育,應該更加的多元,讓中國的學生受到更世界的教育方式,鼓勵他們多走出國門體驗不同的國家文化與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課業與成績。 五四運動仍在進行 在台灣,2018年5月4日,台大大學自主聯盟在校園舉行靜坐與罷課,抗議教育部不依法遵循台大新遴選校長的結果,是以政治力摧毀「大學自主」與民主法制精神。適逢五四運動99週年,發起者也將其稱為「新五四運動」。在台灣大學校門不遠處建有名為「傅園」的陵墓,用於追念其已故校長傅斯年。而傅斯年恰是99年前,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這是一種現象,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對落後的國家改弦更張而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渴求。這也意味著五四運動在100年來仍然具有影響力,而它仍未結束,還在進行。 在五四運動之前兩千多年,從法律制度到政治制度,再到民間的風俗習慣,都是按照儒教綱常來構建的宗法專制,這個深刻而悠長的歷史傳統,實際上從一百年前才開始掉頭轉向。今天,有人在堅持傳統,抵抗現代文明,這是現代文明和前現代的野蠻落後的纏鬥,五四運動在100年之後仍然沒有取得百分之百的勝利,其倡導的個人自由,定位其從前現代到現代的歷史進程,碩果需要我們珍惜。 五四運動是活的歷史,因為它的精神還活著,它所提出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還有更年輕的人誌願為他而推動。自由、民主、人道、科學,都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事業。 今天中國仍有慶祝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只是卻變成愛國愛黨的運動,與一百年前的歷史,好像沒有甚麼關聯。 今天,我們身處海外,我們仍然記得五四運動是甚麼。我們相信五四運動仍然在我們身邊,而且仍然在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