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網紅」地標帶火越南旅遊業 文/本刊編輯部 圖/越南經濟時報、視覺中國 近幾年,越來越多國內的小夥伴把出境遊的目的地選在越南的中部濱海城市——峴港,這裡有不亞於馬爾代夫的美麗海景,有休閒自在又清淨的慢生活。特別是今年峴港出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橋樑,橋身宛若一條金色緞帶,並由兩隻巨手托捧著。橋樑照片上網之後,迅速成為吸睛焦點。本期編輯部就帶領大家一同領略越南旅遊的魅力。 佛手高舉金橋,一開通就「火」了 這座大橋名為「金橋」,是今年6月新開放的景點,位於被稱為「天空之城」、海拔超過1400米的越南巴拿山旅遊度假區內,坐落在森林覆蓋的山丘之上。它歷時一年建成,長約156米,呈彎曲形狀,由從山坡兩側伸出的兩隻巨大手掌托捧著。金橋自開幕以來,獵奇遊客絡繹不絕,要體驗在「佛手」捧著的金緞帶上漫步的感覺。站在橋上,放眼四周是秀麗的田園風光,還有起伏的山巒。 越南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蓬勃,巴拿山景區每年吸引超過150萬人次的遊客,如今投入20億美元(約合27億新元)要進一步開發其旅遊潛能,金橋就是這個發展計劃的專案之一,旨在吸引遊客前來,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旅遊勝地。而它也確實不負所望,自2018年6月初開放以來,這座橋立刻成為了「網紅」,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遊客和各國媒體、網友的關注。 金橋爆紅,讓它的設計師大感意外。TA園林建築公司創辦人兼首席設計師武越英受訪時說:「我們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轉發分享,讓我們深感驕傲。」該公司介紹,托起橋樑的巨手看起來像是用石頭雕刻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大橋共有八根橋墩,他們先搭建巨手的骨架,然後再用鋼網和玻璃纖維覆蓋上去。橋身護欄用金黃色鋼管連接,人行道是木板鋪成,橋面兩側還設置了鮮花隔離帶,裡面種植著紫色的小花。武越英透露,他接下來還計劃建造一座看似佛祖髮絲的銀色橋樑,與金橋遙相呼應。 英國廣播公司(BBC)評價說:「在你的旅行願望清單上加上這座令人驚歎的越南金橋!」 越南旅遊業蓬勃發展 領跑亞洲各國 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部的越南,面積33.1萬平方公里,擁有3260公里的延綿海岸線,提供了眾多海島旅遊資源;河內、下龍灣、峴港、會安、芽莊、胡志明市等仍然是最受遊客歡迎的越南旅遊目的地;54個民族共同生活,塑造了越南獨特的文化形態和民俗風情;種類繁多的美食更是饕客的天堂,從海鮮美味到街頭小吃,散發出非凡的味覺吸引力。 越南旅遊總局的報告顯示,2017年越南接待國際遊客量達129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30%,且為7300人次內地遊客提供服務。越南首次躋身世界旅遊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名錄,且在世界旅遊組織公佈的世界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十個目的地中排名第六並領跑亞洲。資料同時顯示, 2017年93.46%的外國遊客對越南旅遊體驗表示滿意。 ...
專題:「聰明國家」之青少年教育 文/本刊編輯部 圖/澳大利亞人報、網絡 1988年,時任總理的Bob Hawke宣佈澳大利亞將成為一個聰明的國家。這是總理的一個機敏的預測,因為前幾個政府都已經設定了我們這個國家追求繼續教育的道路,包括由Gough Whitlam甚至Robert Menzies領導的政府。在1982年至2017年的35年間,持有中學畢業以上學歷(例如大學或職業)的澳大利亞勞動力比例從32%上升到60%。在任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教育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你還在期望高學歷麼? 近日,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的一份新報告稱,本國的青少年對高等教育學歷成就的期望值在下降,儘管來自優越家庭的孩子對上大學的期望更高。 資料顯示,在2003年至2015年期間,希望獲得大學學位的澳大利亞15歲學生的比例從63%下降到54%,雖然仍遠高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44%的平均水準。希望能完成TAFE文憑(幾乎是職業教育的最高學歷水準)的學生的比例從2003年的8%下降到2015年的3%。與此同時,在15歲學生中,期望完成12年級證書(或作為職業學徒完成四級證書)的比例從23%上升到35%。然而在青少年對上大學的期望下降的同時,實際完成大學學位的年輕人的比例則激增。這些數位來自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 數字還表明,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更優越的家庭的青少年對上大學的期望更高。 同時,教育和收入之間存在直接和強大的相關性。澳大利亞有336,000名工作人士只完成了9年級教育(即15歲時離開學校),他們在31歲時的最高的收入中位值為43,000澳元。這種受教育程度所從事的時間長度並沒有轉化為後期的收入增長。這些是手工或重複性的工作,無論雇傭期的長短,其薪資水準都是最低的。 而在教育程度的另一端,有727,000名工作人士擁有某種形式的研究生學歷,例如MBA。這群高技能的工作者在52歲時的最高收入中位數為111,000澳元。有趣的是,對於33歲以下的工作人士,擁有基本本科或文憑學歷的人卻比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士賺得多。看來研究生學歷的工作人士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將他們在繼續教育方面的投資轉化為收入。 但是這筆教育投資似乎很值得。到40歲時,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比普通的文科本科生的收入中位數高出15%;到50歲時,這種差別是25%,然後這種差距貫穿了整個工作生涯。簡單來說,在你20多歲時讀個研究生學位,可以讓你30多歲以後的收入增加20%。 青少年不容忽視的職業規劃...
澳大利亞可不是移民的旅館 移民正在變成殖民,著名記者Andrew Bolt在《太陽先驅報》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他文章中的部分說法: 再也沒有「我們」這一說了,因為移民浪潮掃除了我們民族認同的遺留物。去年,有24萬外國人加入我們,不僅擠占我們的城市,也在改變我們的文化。 跟我們的父輩一樣,我們當初也曾假設這些移民會融入我們,成為更廣泛的「我們」,那我們仍可以認識澳洲,並討論「我們」的追求和價值觀。 但事情發生了變化,除了「領土」之外,澳人不再期待還有什麼可以分享。 移民變作殖民,這個國家也淪為了一間旅館。 我們聚居在一起,彼此不相往來;即使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我們甚至也不會說對方的語言。 澳大利亞一直以來以其社會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而形成澳大利亞民族的一大特徵,如今移民、殖民竟然成為了人們糾結和討論的問題。 從「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多民族、移民共存的社會,雖然一直以來,人們認為1788年首批英國移民在悉尼附近登陸後,成就了澳大利亞的移民歷史,但是反對的聲音一直都在,很多人認為這是澳大利亞土地殖民(原住民)的開始。移民政策是澳大利亞的一項基本國策,它經歷了眾所周知的「白澳政策」和取消種族隔離的「同化政策」,才發展到今天的「多元文化政策」。 所謂「白澳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和禁止以亞洲人為主的有色人種移居澳洲,驅趕喀吶喀(Kanaks,波利尼西亞語,意為男人) 勞工出境以及歧視居住在澳洲的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等辦法來建立一個純白種人的國家,以維持歐洲人在澳洲社會中的絕對優勢」的政策。 「白澳政策」帶有鮮明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利己主義色彩。 1901年形成的這個移民政策,是澳大利亞這個新國家各項政策的奠基石,不僅所有的政黨都遵循這個政策而且由此也繁衍出其他各項限制移民的法令。 「白澳政策」形成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為了保護不列顛民族,在大英帝國獨步世界的時代,這個以達爾文主義為理論依託的政策就此產生;第二,為生活所迫而來到澳大利亞的中國移民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衝擊,就此帶來了經濟的影響;第三,澳大利亞是一個處在顯然不相容地區的歐洲文明的孤獨的海外驛站,地理上的孤獨感很容易產生對於亞洲的恐懼感。 到了20世紀60年代,為了保持其種族純潔與文化同質的理想社會,澳 大利亞政府對土著人和非英語移民實行「同化政策」,要求非英語移民以加倍快捷的速度,成為典型的澳大利亞人。在文化、語言上快速同化,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順應澳大利亞民風,遵從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消散在澳大利亞社會之中,變得無影無蹤,從而把非英語移民在文化上、經濟上和道德上都完全整合進一個同質的統一的澳大利亞社會中去,最終達到如移民部長比爾· 斯內登所稱的理想目標:「我們應該有一種單一的文化,每一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生活,相互理解,有著共同的願望。」 澳大利亞開始接受除歐洲以外地區的移民以後, 從「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政府的領導者開始發覺要讓移民一下子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觀念和習俗談何容易,強行「同化政策」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1973年,移民部長艾爾·格拉斯比正式從加拿大引進和推行了「多元文化政策」,翻開了澳大利亞移民史的新篇章。並在1989年把它確立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以後歷屆政府都積極推進。 多元文化政策推行背後也有著自己的原因,首先,當時的現狀,隨著各國移民的不斷湧入,原本佔大多數的英國後裔比例下降,希臘、印度、義大利、印尼等國人口迅速增長,如此多的民族和文化,不僅在本國社會容易形成衝突,並且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任何民族衝突和地域衝突均對其產生影響,因此,必須選擇一個好的管理辦法,使各民族的社會地位都得到肯定,彼此尊重,互相促進發展,選擇多元文化目的就是要使澳大利亞各民族和睦相處,互相促進,建設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第二,當時澳大利亞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和勞動力,為了經濟發展,需要接納大量的移民。 在多元文化政策推行以後,澳大利亞無論在經濟、教育、體育等事業上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和極大的進步,而當前我們享受到的澳大利亞的方方面面都得益於多元文化。 澳洲旅館...
中國明星收入稅率由6.7%飆升至42% 自從影視圈合同黑幕曝光之後,大明星的稅收問題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而傳稅務總局也已直接插手此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5日刊載的一篇文章:自8月1日起,影視圈執行新稅制,稅率從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飆升到42%,而且要求按照新稅制一次性補繳6個月的稅款。 按照2011年頒佈的中國稅法,個人所得收入先扣除3500元每月的免稅額後,按照累進稅率進行徵收。月入8萬以上的部分,全按照45%的稅率進行扣繳。很多大明星一部戲就收入成百上千萬,完全適用於45%的稅率。 但在實際中,影視明星交的稅相比賺的錢簡直少的可憐: 據有關調查,年入上億的大明星稅率是6%左右,而明星獲得最高個人所得稅的地方是徐州,最高檔也僅僅3.5%,有的才0.5%。 根據公開資料: 1、如果明星的公司開在霍爾果斯,頭五年可獲免除五年企業所得稅,稅率是6.78%(6%增值稅+0.78%附加增值稅),沒有個人所得稅。 2、如果明星的公司開在江蘇無錫,那麼稅率是9.78%(6%增值稅+0.78%附加增值稅+3%個人所得稅),沒有企業所得稅。 3、如果明星的公司開在江蘇徐州,那麼增值稅以地方留存50%-70%扶持優惠,企業所得稅以以地方留存70%扶持優惠,個人所得稅按照0.5~3.5%進行核定徵收。 可是明星們連這點稅也不願意交,他們有五花八門的避稅花樣,包括: 在避稅天堂霍爾果斯註冊公司或移民;成立工作室,以個體戶身份納稅;要求製作方分散支付片酬,或直接拿稅後價;成立協力廠商公司來避稅。 同路點評: 通知過後,抵觸的聲音很快來了,新稅制出臺後,某大型製作公司高層稱,因要補繳35%的稅,他熟悉的一家影視宣傳公司已經倒閉。他還披露,以一億元片酬為例,按新稅制要多繳納3100多萬元的稅,目前已有30套電視劇叫停,40幾部電影不開拍。是事實上,稅務局知道,之前的賬目還算是能看的,要是不按照過往賬目補繳,等半年之後,又是一毛錢徵不到了,一查賬目全是虧的,錢都不知道哪去了。所以,這個35%個稅,唯一的效果,就是收過去半年的稅。陰陽合同告訴我們,即便是這麼低的稅率,明星依然不想繳納,可見今天明星們的貪婪,但是這個新稅法,只能治標不治本,對於政治明星高收入又不交稅的行為,中國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特朗普:幾乎每個從中國到美國來的學生都是間諜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當地時間週二晚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位於新澤西州貝德明斯特的私人高爾夫球俱樂部舉行晚宴,宴請了13位各大公司集團的首席執行官(CEO)以及白宮高級職員。在晚宴進行到某一時刻時,特朗普提到了一個沒有透露其名字的國家,並口無遮攔的稱「幾乎每一個(從這個國家)到美國來的學生都是間諜。」而參加晚宴的人則表示稱,特朗普所指的國家顯然就是中國。目前,白宮方面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對於特朗普的說法,曾任美國勞工部副部長的盧沛寧在其社交賬號上發文說:「特朗普在談到中國時告訴一群商界高管,幾乎所有來到這個國家的學生都是間諜。這是令人憤慨的,並且冒犯了每一位祖輩以學生身份來到這個國家的華裔美國人(像我一樣)。」 據悉,參加當天的晚宴的13位首席執行官(CEO)包括百事可樂首席執行官英德拉·諾伊、菲亞特·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曼雷、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鄧尼斯·米倫伯格、安永首席執行官馬克·溫伯格以及強生公司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戈爾斯基等人。其中還有一些CEO是特朗普長期以來的朋友,包括超市巨頭約翰.凱思馬提、Newsmax媒體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夫·拉迪以及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商理查·勒弗拉克。 同路點評: 澳大利亞此前也有政客攻擊中國留學生是間諜,似乎跟美國特朗普的說法相輔相成。但是,事實是甚麼樣呢?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派間諜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國會像美國、澳大利亞派送自己的間諜,而反之,美國和澳大利亞也會像中國派遣自己的間諜,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那麼既然是間諜,就一定要有一個合法的身份,學生這個身份就是他們選項中的一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國際學生中連續6年成為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在澳大利亞也同樣,說中國留學生都是間諜非常不公平,只能說學生這個身份是間諜特別喜歡掩藏自己的方式。 維州警方著手培養第一批南蘇丹裔員警 為了培養第一代的南蘇丹裔員警,打破警方與非裔社區的間隔,維州警局推出了一個新的培訓計劃,為8位以難民身份來到澳洲的青少年提供機會學習如何成為員警。在最長可能達兩年的實習期間,這些青少年將參觀員警學院,測試他們的身體技能,並與所有級別的員警見面。他們每週有一天實習時間,會學習商業管理技能、接電話和提供櫃檯諮詢服務,並處理文書工作。這些孩子大多數是10或11年級的學生。...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蒂姆·卡希爾宣佈退出澳大利亞國家隊 世界杯曲終人散,澳大利亞著名球星蒂姆·卡希爾昨天在其社交媒體上宣佈自己從國家隊退役。現年38歲的卡希爾代表澳大利亞隊出場107次,打進50球,是國家隊進球紀錄的保持者,從2006年開始,他先後4次代表球隊出征世界杯,但在俄羅斯,卡希爾僅獲得了41分鐘的出場機會,澳大利亞隊也在小組賽便提前打道回府。 7月17日,澳大利亞老將蒂姆·卡希爾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宣佈退出國家隊。 推文內容: 今天, 我正式結束澳大利亞國家隊的生涯,沒有任何語言可以描述代表祖國出戰意味著什麼。非常感謝大家這麼多年來對我參加澳大利亞國家隊的支持。 童年故事 「我其實不看電影,我會踢足球或者看英超。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英超的比賽,這就是我放鬆的方式。我總能看到英超足球甚至是世界杯的走廊裡閃爍的光芒,而我對當時的職業球員感到敬畏,讚賞他們的才能。」蒂姆·卡希爾如是說。 由於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時差,出生在悉尼的蒂姆·卡希爾想要在澳大利亞看英國聯賽的每一場比賽,其實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尤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但是卡希爾小時候的這份堅持,對於自己後來的職業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我曾經想到登上英超這樣的舞台會是多麼的艱難,當我到那裡時,我環顧四周,看到周圍排起了長龍,我站在范尼的身邊,站在亨利以及羅比基恩,歐文和皮雷身邊……」後來,卡希爾加入了埃弗頓足球俱樂部,這支俱樂部在1980年代中期統治了英格蘭足壇,他們贏得了85至86、86至87賽季的聯賽冠軍。卡希爾可以近距離的從埃弗頓也是英格蘭的傳奇前鋒萊因克爾身上學習。 事實上,卡希爾能到英國踢球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澳大利亞,footy是比足球更受歡迎的運動,尤其卡希爾身邊的表兄弟們都愛footy,他們卻說他忘記足球。卡希爾經常跟著他的表兄弟一起玩footy,只是他並不喜歡這項運動,純粹因為他愛他的兄弟們。與足球結緣,是因為卡希爾的父母,他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任何人,而母親則擔心footy比賽太危險,怕自己的兒子受傷。在卡希爾決定自己要踢足球之後,他的父母借了一萬澳元送卡希爾來到英國。可是,自從他走後,他的家人破產了,他的弟弟不得不休學找工作,以支持家庭開支。他的父母在工廠裡不知疲倦地工作,生活水平很低,直到他們的兒子成功。卡希爾說到這一點,稱其為「美麗的傷疤」。 卡希爾奮力拼搏,成功通過了試訓,並在1998年簽約米爾沃爾(2018年初又是米爾沃爾給了卡希爾合同,保障了他在2018年世界杯前的比賽狀態),他把5000英鎊的簽約費直接寄回家償還貸款。 而這樣的成才經歷,是後來卡希爾擁有絕對的精神力的原因之一。 精神屬性 「沒有什麼比準備重大比賽時候的感覺還讓人興奮,讓夢想變為現實,處理壓力是讓我前進的動力。我永遠是個領頭人,從不做追隨者。」這是卡希爾在世界杯之後發表的感慨,也彰顯了自己強大的精神屬性。 雖然卡希爾擁有著很好的技術,但是更被人看重的是他的精神屬性,包括以真實數據為基準的足球遊戲FM,都將其列為精神屬性極高的球員。具體表現在他旺盛的鬥志,不惜體力的奔跑,在面對二分之一球時毫不退縮,為全場球員發揮先鋒作用。 再見之後,難說再見 澳大利亞球迷在俄羅斯世界杯期間苦苦等著兩件事:一是澳大利亞隊什麼時候能贏球,二是何時能在賽場上再見蒂姆·卡希爾。 38歲的卡希爾在過去3界世界杯都有進球,也是澳大利亞隊史的頭號射手,一共打進了50粒進球。然而,在小組賽前兩輪一平一負的比賽中,卡希爾都在替補席上苦苦等待。 6月26日的生死戰,澳大利亞必須戰勝秘魯才能保住晉級的一線生機,然而50分鐘過後,0:2落後的比分讓到場的澳大利亞球迷陷入了絕望。直到第53分鐘助理裁判高舉的換人牌上打出了4號的號碼,澳大利亞球迷集體起立,用力地揮動著手臂,爆發出了開賽后最熱烈的歡呼聲。 我們猶記得,2006年德國世界杯,卡希爾最後10分鐘連入兩球,率領澳大利亞3:1逆轉日本。 2014年巴西世界杯,卡希爾面對荷蘭轟出一記凌空世界波,被「外星人」羅納爾多盛讚為賽事最佳進球。本屆世界杯預選賽,卡希爾在澳大利亞與敘利亞的亞洲區附加賽次回合獨中兩元,將「袋鼠軍團」送進了與北中美及加勒比地區第四名爭奪世界杯門票的附加賽。 然而,這一次,40分鐘的比賽時間,38歲的卡希爾,沒有奇蹟,也沒有進球。到了說再見的時刻,卻說不出再見。裁判吹響終場哨後,卡希爾獨自走向秘魯的球門,像跟老朋友道別一樣輕輕地拍了一下門柱。隨後他脫下球衣走向本隊替補席後的球門看台,將自己的世界杯告別戰球衣送給了一位小球迷。和隊友一番互相致意後,卡希爾再次回到那片看台,將自己的球鞋扔給了球迷,這才揮手離開。 38歲的卡希爾在澳超的墨爾本城沒有得到哪怕一點的上場時間,年初加盟英冠米爾沃爾,也僅僅出場6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