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宣佈停止核試驗和導彈試射 20日召開的朝鮮勞動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決定,從2018年4月21日起朝鮮將中止核試驗與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 當天會議上通過的多項決議內容還包括:為保證中止核試驗的透明性,朝鮮將廢棄北部核試驗場。決議還說,中止核試驗是為實現世界核裁軍而進行的重要步驟,朝鮮將會加入到全面中止核試驗的國際目標和努力中去。決議說,在未受到核威脅或核挑釁的情況下,朝鮮絕不會使用核武器,朝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轉移核武器與核技術。 會議還決定,要對朝鮮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總動員,集中全力投入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鬥爭中。而為了能夠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創設有利的國際環境、為維護朝鮮半島和世界和平與穩定,朝鮮將積極與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進行密切聯繫與對話。 報導說,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出席當天的會議並作報告。他表示,核武器及運輸打擊手段的開發事業都已科學進行,在實現核武器兵器化已經得到驗證的條件下,「現在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需要任何核試驗和中遠程及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為此北部核試驗場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金正恩還表示,朝鮮勞動黨中央2013年提出的關於經濟建設與核武力建設並進的戰略路線的各項歷史任務已圓滿完成,並提出了當下全黨全國要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路線。 同路點評: 從金正恩的講話來看,有三個重要資訊:第一個是停止和試驗和洲際導彈試驗,這意味著影響地區安全的基因沒有了;其次,廢棄核試驗場,這意味著朝鮮此次停止核試驗是不可逆轉的,決定堅定;最後,金正恩提到要與集中全部力量發展經濟,並將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積極展開緊密聯繫和對話。雖然西方世界多數領導人都發表了積極的言論,但是仍然有人會懷疑金正恩的表態,這個是沒有必要的,當然朝鮮接下來如何實現自己的諾言還是需要觀察的。自從前段時間,金正恩突然造訪北京,正式的從平壤走了出來,也意味著朝鮮期待發展的想法,放棄核而換取經濟的發展,正是平壤的期待。 朝鮮宣佈改革開放 朝鮮勞動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20日在平壤舉行。 金正恩表示,由於去年宣佈完善國家核力量後朝鮮主動採取的行動和努力,全盤形勢在有利於我國革命的方向發生劇變…黨中央2013年3月全會提出的關於經濟建設與核力量建設並舉的戰略路線的各項歷史性任務圓滿完成。 金正恩說,由於我們黨的並舉路線取得勝利,我國人民為擁有維護和平的強大寶劍勒緊腰帶艱苦奮鬥的鬥爭圓滿結束,我們的後代有了能夠過上世上最尊嚴而幸福生活的可靠保證…核武器兵器化完結得到了檢驗…朝鮮不再需要進行任何核試驗和中遠程、洲際彈道火箭試射。 在朝鮮穩定地躍居世界一流政治思想強國、軍事強國地位的當前階段,全黨全國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就是我們黨的戰略路線。要高舉《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一步加快我國革命的前進! 》的戰鬥口號,大力開展革命的總攻、經濟建設大進軍。 為實現新的戰略路線的鬥爭的當前目標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五年戰略執行期間,所有工廠企業有力地響起生產正常化的轟隆聲,每個農場田野迎來大豐收,使人民的笑聲響徹全國。從長遠上,要在高水準實現國民經濟的主體化、現代化、資訊化、科學化,使全體人民享受無所羨慕的富裕文明的生活。 同路點評: 停止核試驗並實行改革開放,其實也意味著金正恩政權已經相當的穩固,所以他才可以騰出手來主張整個國家對外的政策,對於朝鮮而已,從前的時間真的太閉塞了,金正恩是一個留過學的人,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從古至今,歷來一個國家的當權者都希望自己國家的子民和人民擁有好的日子,除非他的政權不穩定。放棄核才能追求經濟,這是金正恩知道的,但是放棄核的後果怎樣,金正恩有很大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所以,今天金正恩一定是得到什麼保障,才願意放棄核實驗,這個暫時還不得而知。接下來,將有大量的投資者湧入朝鮮,那麼金正恩該如何平衡西方世界和中國等其他國家在朝鮮的利益,也將是一件令她頭疼的事情。 香港「人肉路障」 警方二月中在粉嶺公路追截懷疑違法私家車期間發生車禍,渉事車上兩人死亡,警方被質疑以路上其他車輛作「人肉路障」,日前多名當日做「人肉路障」的私家車司機,更收到擬控告通知書。 其中一名司機表示,當日是按警方指示將車停下,對最終有可能被檢椌感到冤枉及無奈,質疑為何有機會被起訴;另一名司機就形容對警方的做法極之反感,感到很冤枉,要求警方交代清楚及承認責任。...
專題:「多年鬱結終於放下」——黃秋生半個世紀的尋父之路 文/本刊編輯部 圖/BBC中文網、網路 150部電影,變態、色情狂、員警、黑社會、父親等眾多角色切換自如,甚至還成為了第一位憑藉三級片榮獲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人……黃秋生,即便他不是你喜歡的演員,也一定是一出場就能讓你認出來的面孔。然而,演了一輩子戲,黃秋生的現實人生卻比電影更加戲劇化。自幼年就困擾於心的身世問題,長久以來的尋親,而意料之外的與同父異母的雙胞胎兄弟相識相見,近來黃秋生這個名字再次長期佔據了我們的視野,請跟隨本刊編輯部共同追憶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香港的故事,以及時至今日的影響餘波。 幼時被棄 飽受羞辱 相信你對黃秋生的故事已經不陌生了:父親費德烈·威廉·佩里(Frederick William Perry)是英國人,曾是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後來在港英政府擔任官員,和黃秋生母親黃尊儀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有了其他家室。而黃秋生4 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香港,拋棄了他和母親。 據黃秋生回憶,父親是港英政府當時的物料供應處主任。他離開香港之後,黃秋生所記得的最後一次聯繫就是自己患病要做手術時,母親的長途電話打到澳洲與佩里聯繫,但對方卻是要求香港付費才接聽。當時的黃秋生12歲。 童年的黃秋生一度覺得自己生活在「夾縫中間」。他跟隨母親在華人社區長大,就讀華人的寄宿學校,而遠走的父親仍然在他身上留下清晰的印記。「你的樣子‘鬼’,但英文又不是很好,就被人歧視,」黃秋生這樣回憶他的童年,「‘鬼佬’不和你玩,中國人又當你‘鬼’。樣子古古怪怪,不知怎算。」 儘管香港從未有過任何法律限制中西血統間的跨種族婚姻,但這個以華人為主、曾被英國統治多年的地方卻一度對「歐亞混血兒」有長久的雙重歧視。在中荷混血的企業家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tung)及其家族在1897年設立昭遠墳場之前,即使是出身顯赫的香港歐亞混血兒去世後,也是既不能葬入英國殖民者建的墓地,亦不能安息於以族系為依據的華人墓園。 即使日後黃秋生已成為知名演員,影帝仍然略帶自嘲地以第二人稱描述當時的自己:「怪物一樣,還不更加欺負死你!」。無法獲得「身份認同」,「混血臉」是他心底最深的痛。 尋親之旅 探求身份...
從中國留學生持槍事件看留學生價值觀的轉變 「在得知有一個情緒悲痛卻擁有大威力槍枝的人後,我們對此不能視而不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確保我們的人民安全。」日前,美國警方宣佈對一位中國持槍留學生進行驅逐,並要求其在十年內不得進入美國,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導,這位美國佛羅里達中部大學(UCF)的中國留學生叫孫文良(Wenlinang Sun,音譯)。孫文良在美期間合法購買了兩支步槍,美國聯邦法律允許有打獵執照的非移民簽證持有者擁有武器。此次被驅逐是由於孫文良曠課過多,被取消了學生簽證,非移民身份發生改變。在沒有合法居留權的情況下,持有槍枝屬於非法。 無獨有偶,更為轟動是,台灣藝人孫鵬與狄鶯的獨子、18歲台灣留學生孫安佐,在美國涉嫌揚言將在5月1日對就讀的高中開槍掃射,已被美國警方逮捕、並被控恐怖威脅罪名。賓州警方發現,孫安佐搜尋購買步槍的方式,並在他寄宿家庭房間內搜到軍用防彈背心、強力十字弓與弓箭、20發子彈等軍用品,宛如小型軍火庫。 4月2日,警方表示,孫安佐使用網上購買的部件,自己製造了一把手槍,並為各種槍枝購買了1600發子彈。孫安佐被控製造恐怖威脅罪名。警方表示,儘管他是一名交換學生,但他擁有槍枝和彈藥並不違法。孫安佐僅僅來到美國8個月,就在寄宿家庭的臥室中,打造出了一個軍火庫——1600多發子彈,其中包括425發攻擊性步槍AK-47的子彈,295發AR-15子彈,以及一把9厘米手槍。 這樣的事情,讓我們驚訝,我們想知道,現在的留學生到底怎麼了? 留學生背景的不同 中國因私出國的熱潮從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開始,在經歷了30多年的洗禮之後,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90年代初期,留學會成為父母身邊的勵志榜樣,而那個時候,在取得機會和資助來美國學習或工作的佼佼者往往在買了機票之後,口袋裡只揣著幾十美金便開始了在異國的闖蕩,幾乎每個人都有在餐館刷盤子、做搬運工、給當地人看小孩等經歷,他們刻苦、勤勉。並在「大家幫助大家」的氛圍中找到在海外的立足點。那個時候能出國的人可謂鳳毛麟角,生活也比較艱苦,年齡也偏大,語言的問題也比較嚴重。 現在卻不同,留學諮詢早已經是一個產業,中國的留學生的選擇也更豐富,現在的留學生多數人家庭都比較富裕,錢已經不是他們需要考量的第一要素,這也是為什麼在留學目的地的奢侈品品牌排起的長龍都是絡繹不絕的中國留學生。 由於從小接觸外語,語言對於現在的留學生來說更容易,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學生個體之間的語言差距還是非常大的,但就總體人群與30年前對比,已經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漸漸地,中國的留學生只給人留下闊綽的背影,「富有」與「體面」成為80後、90後甚至是00後中國留學生僅有的標籤。在如此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中,30年前那種「中國式留學」已經不復存在,這緣於現在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和環境、出國目的,以及更多的不同海外經歷。於是,這就造成了留學生價值觀的改變。 價值觀變化的原因 「扎眼」的中國孩子,是我們如今在墨爾本街頭最常見的,不是說其行裝顏色艷麗,而是你可以清楚的識別出身上衣服的品牌是那些奢侈品大牌,或者是那些小眾的潮牌,孩子們看起來倒是不張揚,但是卻給很多人「物質」的印象。這些緣於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台灣,從四小龍時代的台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趕著中國經濟最快速發展浪潮成長的年輕人,無不陷入這個陷阱,這樣的孩子其思維邏輯與構造,被物質以大比例侵佔,而喪失掉可能最為重要的心靈部分,這也是捨本逐末的偏差。 父母的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對孩子的影響。像前文提到的孫安佐,父母是台灣著名的明星,但是不懂如何當父母的家長很可能影響他們下一代。媽媽狄鶯曾經在台灣一檔綜藝節目中,狄鶯口出驚人,說自己曾經飛踹藍潔瑛,還對鏡頭放狠話說,就是要藍潔瑛死。根據狄鶯的說法,「正義感」超強的她看不慣這位香港過氣女明星「耍大牌」動作慢,決定上手教育。爸爸孫鵬在上《康熙來了》節目的時候,自己爆料說在校園時代喜歡霸凌同學,比如當著全校人面扒光其它同學的內褲,甚至還幹過灌醉女老師,偷看內褲類似於「猥褻」的行為。兩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後談起這些仍然一副洋洋得意的態度,可見他們的三觀,尤其是現在兩人都還沒意識到自家孩子闖禍之嚴重。 真正的價值觀 價值觀應該是追求身心靈平衡、是分配的平衡、是強者與弱勢的平衡、是工作與休閒的平衡。只有重建這樣的社會價值觀,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只重物質的成長,也才能從這樣的事件的省思中找到新的出路。 而重建這樣的社會價值觀,需要父母和整個社會對於下一代的引導,正確的引導。只有新一代擁有足夠合適的社會價值觀,人類社會發展才會向著一個積極的方向。 ...
戴耀廷:「港獨」言論 2014年「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上月底在台灣一個論壇上表示,如果中國「反專制」成功,中國各族群可以考慮成為獨立國家,或成為聯邦。 這番話引來香港特區政府、中聯辦、港澳辦、《人民日報》和香港建制派高調抨擊,點名批評戴「鼓吹港獨」,甚至有聲音要求褫奪他的終身教席及護照;由香港六間大學教職員工會組成的「大學及專上院校工會聯盟」則發聲明,指這是針對戴耀廷的「政治迫害」,認為政府打壓了學者言論及學術自由。 4月5日戴耀廷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自己只是提出「學術討論」,沒有違反任何香港現行刑法,形容自己面對「具規模和組織性的打擊行動」,屬「文革式批鬥」。 戴耀廷說,2014年發起佔領行動時並無擔心自身安全,但2016年銅鑼灣書店事件發生後心態有變,對今次風波也分外擔心。他強調如果日後他出現在大陸,「一定並非自願」。 3月24-25日,戴耀廷出席台灣「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主辦的論壇,曾做以下陳述:「反專制成功後,我們要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和民主的社會……中國大陸不同的族群,也可以決定用什麼關係連繫在一起,可以考慮成為獨立的國家、一個聯邦的部分、也可以考慮像歐盟的邦聯。」 同路點評: 在香港或中國的評論,多針對戴耀廷是否鼓吹香港獨立?不少人認為公開發表的言論,就是一種主張,因此戴耀廷要被視為分裂國家。然而,戴耀廷是否真的主張香港獨立呢?戴耀廷極力否認自己推動香港獨立,更明確表示自己反對香港獨立。到底談及港獨是否就等於鼓吹港獨?在香港,在澳洲,在中國就可能有不同的標準。 戴耀廷提出,他發表的言論,是談及中國「反專制」成功後,中國的政治體制可以如何改變。當然要是有這一天出現,相信沒有人認為他沒有甚麼問題。但在今天的中國,公開提出有這一可能性,或是這可能性會發生,相信是中國政府絕不容許。 戴耀廷的言論到底是否學術探討,其實並不重要。最大的問題,是他要探討的問題,是一個在中國不能提出的問題。互聯網防火牆對言論的監控,就已經說明戴耀廷今天的處境。 墨西哥人翻美墨邊境牆 僅需60秒 連續多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就移民問題指責墨西哥,甚至派出國民警衛隊赴邊境打擊非法移民。儘管建有高達數米的邊境柵欄,但3000多公里的美墨邊境仍免不了「漏網之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當地時間7日報導,在位於墨西哥邊境華雷斯城與美國新墨西哥州交界的一處邊境柵欄,記者近日拍到了4名墨西哥男子試圖以「人梯」方式協助其中一名男子翻越柵欄。 「這些人完全無視特朗普有關移民的強硬表態,」《每日郵報》標題還寫道,「極速60秒——移民們通過翻牆進入美國來取笑承諾出動國民警衛隊的特朗普」。 據報導,在另外3人的幫助下,這名男子最終成功翻越已經生鏽的金屬柵欄進入美國,前後只花了不到2分鐘。 而此時,特朗普已下令向邊境部署數千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來確保邊境安全。 「他過不去,花了好長時間,」協助該男子翻越柵欄的其中一人告訴法新社,自己曾看到有人在1分鐘內就翻過了6米的柵欄。 這名來自墨西哥南部地區的男子在成功翻越柵欄後,為了避免被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人員發現,他跑著離開了柵欄,隨後消失在沙漠中。 特朗普上台後陸陸續續地提出過各式各樣的邊境牆建築方案,從包含有「透視組件」便於邊境巡邏隊了解墨西哥一側的情況,到配備「滑動門」允許車輛和行人合法通過,不一而足。 同路點評: 有人在看美國關於美墨邊境牆的笑話,但是美墨邊境牆不能跟柏林牆對比,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但是美墨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事實上,美墨邊境牆顯示了美國在面對邊境偷渡問題的態度,牆不是真的為了完全防止偷渡問題,而是一個像世人表達自己在這個問題的態度的標準,美國人不希望有人通過不合法的方式進入美國,給美國帶來安全和經濟隱患。另外,美墨邊境牆也是針對墨西哥政府的,譴責他們沒有在控制邊境的問題上做出有效的舉措。所以,牆的效果沒有人會認為它是百分之百組織墨西哥人翻越的,所以,60秒翻越圍牆的事,看起來好笑,卻不是笑話。...
「星巴克致癌」謠言引來的思考 前幾天,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原因是一篇文章以驚人聳動的語氣寫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而星巴克為了利益長期向公眾隱瞞這一事實。該文輕鬆引起了公眾的恐慌,以及對星巴克這樣巨頭外企的敵視。可事實真如此嗎? 結果,沒過幾天,連中國的新華網和人民日報都給予了回應,以官方媒體發佈闢謠消息,甚至發佈這條消息的澳大利亞一家華文自媒體被徹底封號了。 事實上,越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越是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次星巴克咖啡成為了「眾矢之的」。很多人讀完這篇文章都很恐慌,因為咖啡對於生活在澳大利亞人來講,基本是生活中必需的食品,但是,當我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提出了幾個質疑,首先,是只有星巴克咖啡致癌,還是所有咖啡都致癌,因為文章提到的僅僅是星巴克咖啡致癌;如果只是星巴克致癌,那麼到底是星巴克咖啡豆的產地原因還是運輸過程,或者是烘焙過程,亦或是製作咖啡的過程造成了星巴克咖啡致癌,但是文章都沒有給出任何答案,這讓我極大的懷疑這是一條假消息。 終於迎來了全方位的闢謠,闢謠力度之大,讓人震撼。 真相 咖啡是否致癌?咖啡裡面的確含有物質丙烯酰胺,但是至少目前其只對鼠類引起腫瘤,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對人類能夠引起腫瘤。如果按照比例來計算,假設丙烯酰胺可以引起人類的腫瘤問題,那麼需要每天喝12公斤的咖啡,大約相當於30杯中杯咖啡,即便把咖啡當水喝,也很難達到這個數量。 咖啡和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劑量不大,且丙烯酰胺能致什麼癌,目前學界尚無共識,公眾無需驚慌。這則被誤解和過度解讀的傳聞,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漏洞:一,加州法院裁定的所謂「咖啡致癌」並非特指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當地幾乎所有的咖啡企業;二,咖啡裏存在的丙烯酰胺,可能會致癌,但拋開劑量談毒性,經不起推敲。 把焦慮換流量的骯髒生意 自媒體如此渲染恐慌的目的非常明顯,通過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眾的轉發衝動,使文章成為爆款,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這篇文章時候被數據證明,轉發超過100萬次。 這個叫做「澳洲Mirror」的自媒體號稱造謠鼻祖,一直在傳遞類似的信息。有醫生曾提供過一條甄別原則: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訴你某樣東西有毒性,卻不談引起毒性的劑量,那麼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 但類似「咖啡致癌」這樣充斥著標題黨、假新聞和炒作氣息的文章,卻又一次成為爆款文章。這背後隱藏著骯髒的生意經。通過斷章取義、誇大編纂、無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眾,戳中公眾的情緒點,觸發他們轉發的衝動,讓文章成為爆款,並最終將流量轉化為金錢和生意。 一手喝星巴克一手傳謠 有學者曾制定了這樣的謠言公式: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也就是說,謠言的能量有多大,取決於信息的透明度和對公眾的重要性。這一次的事件中,人們不只關注的是「星巴克致癌」甚至已經引申到了所有咖啡的致癌問題中來,那麼依據該公式,在一個把咖啡視為標誌的國度,「星巴克致癌」傳聞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事實上,謠言的傳播挺廣,但真正的信謠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傳播,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集體參與的快感,並不一定對應著明確的態度。受眾的這種態度,比單純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輕信謠言更值得關注。比如這一次,很多人未必喝過星巴克咖啡,但是看見就會下意識地轉發,彰顯著自己寧可信其有的心態。 今天,信息的獵奇度、轟動性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在半封閉的社交媒體中,很多人被動地接收這這樣的信息。這反映了人們並不較真真偽的心態,也顯示了人們在面對信息氾濫而存在於無所適從的狀態。 每天朋友圈裡都流傳著食品安全、養生之道的文章或是信息,但是,大家看完之後隨手一轉卻沒有任何的改變,以本次事件為例,很多人一手握著星巴克的咖啡,一遍轉發著「星巴克致癌」的謠言。其實,並不是人們不在乎食品安全和養生之道,而是人們在忍受著無處不在的安全焦慮的同時,在通過自己依舊我行我素來假裝抵抗焦慮,這也是當下人們的悲哀。 結語 散佈謠言是一定要受到懲罰的,「澳洲Mirror」這個自媒體如今已經被徹底封掉了,但是還會有更多的「澳洲Mirror」湧現,原因正是前文中提到的,人們把焦慮換流量的骯髒生意,通過誇張的方式引起人們的焦慮造成轉發,通過內置的廣告吸引自己的目標客戶群,於是把流量轉換成生意,如此的骯髒不負責任。自媒體今天被傳統媒體鄙視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它不符合媒體的價值觀。 另外,自媒體傳播信息的能力之大造成今天人們接收到的信息氾濫,無法識別用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讓信息變得毫無意義。當我們不斷地期望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來甄別信息的真偽,這對於人類社會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時代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