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裔少女Casey Trinh執筆繪和平 採訪︰李澤鑫、顏海倫 撰文︰李澤鑫 圖︰受訪者提供 學畫之路 Casey Trinh是一名就讀於Melbourne Girls’ College的中學生。初見Casey,雖然只是一個12歲的小女孩,但談吐落落大方,明亮的眼神透露著自信,成熟度遠超同齡人。Casey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除了畫畫,音樂、閱讀、中文與編織亦都有所涉獵。她從小就喜歡畫畫,鐘情於描畫動畫、日本動漫、風景與寫生。每次在網上看到非常好看的圖片和物品,都會萌生想把它們畫出來的念想。爸爸雖然知道Casey的畫畫天賦,但並沒有專門地為Casey提供畫畫方面的訓練,只是為Casey買一些圖畫書供她畫畫作樂。直至有一天爸爸帶Casey去維多利亞藝術中心(The Arts Centre)遊覽,途中碰見有一位藝術家在寫真,Casey對此很感興趣並向該藝術家學習如何寫真,這是Casey第一次接觸到如何畫畫。上小學之後,Casey亦有繼續報興趣班學畫畫,課後也會同幾個同學一起研究如何畫畫。 參加比賽喜獲嘉獎 在2016年冬,當時就讀於Hawthorn West Primary school的Casey參加了國際獅子會舉辦的和平海報比賽并在來自60個國家的大約600000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23位獲得嘉獎的選手之一。國際獅子會和平海報比賽是一個國際性的兒童藝術比賽,旨在鼓勵全球青少年展現他們對和平的願景。這是Casey參加的第一個畫畫比賽,首次參加便斬獲佳績。一路上,Casey過五關斬六將,先後通過區域篩選,接著是全國篩選,最終成為澳大利亞代表參加了國際獅子會和平海報比賽。在最後的總決賽中,119位評委經過商議和評判之後,一致決定Casey為最後的勝利者並可得到650美元的獎金。 最初參加比賽的時候,Casey並沒有想過該作品能獲獎,只是把這個比賽當做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創作。當評委宣佈Casey為獲獎者時,Casey非常興奮和驚訝並表示:「沒想到能夠在這麼激烈的比賽中獲獎,這次比賽極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和自尊心。」 不過其實參加比賽的過程亦並非一帆風順。在五年級的時候,Casey便就有意參加比賽,可惜當時受到年齡限制(比賽只能由11-13歲的學生參加)而不能參加,只能靜待下一屆比賽的到来。同時,Casey說,在她完成參賽作品的第一份草稿之後,由於意外草稿丟失了而沒有任何保存。這讓Casey十分沮喪,辛苦多日完成的作品就這樣毀於一旦。不過最後Casey沒有放棄,經過迅速調整狀態之後,Casey重拾畫筆,連夜加工,終於在比賽截止日期前完成了畫作。儘管過程有些不如意,但Casey並沒有感到有所缺憾。相反,她覺得正是第一份草稿的丟失,才讓她有機會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畫作,對自己印象中的草稿進行調整和補充細節,從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去參加比賽。 對於參賽作品的創作,Casey表示靈感來源於之前該比賽的獲獎作品。同時,Casey嘗試加入一些新的和平元素,以及以全新的形式傳達主題給觀眾。Casey說,她想把和平的元素融合於一種和諧的氛圍之中,進而表達愛、和平與憐憫至這個世界。 被問到自己的參賽作品,Casey說該畫表達了自己對於和平的感受與領悟,以及自己所認為構成和平的最重要因素。她認為,我們的社會需要仁慈與憐憫,以達世界和平的新時代;同時,我們亦需尊重不同人的差異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並為我們的世界里,竟有如此精彩的文化多樣性而感到自豪。Casey希望通過這幅畫來鼓舞世人彼此之間表達關心和憐憫,並且減少種族歧視,待他人如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同時,正如Casey對參賽作品的闡述,「當世上所有人都可以生活在一個自由平等,充滿仁慈與憐憫的世界里,永恆的和平便可誕生。」 Casey雖然只是一個12歲的小女孩,但卻對和平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Casey心目中,和平是享受生活的自由,不受其他人的干擾或控制。同時,她認為和平是人類變得開心的必需品。Casey知道這個世界有許多小孩未能有這種必需品,所以希望通過她的畫可以激勵到有心人去為這些苦惱的小孩帶來和平和歡樂。 從失去到擁有 Casey的爸爸是越南籍華裔,現在墨爾本的一家高中擔任老師,負責教授數學和IT。Casey爸爸出生於越南戰爭時期,所以從小飽經戰亂,日子過得並不太平。在像Casey這般年紀的時候,Casey爸爸便不得不從越南坐船逃難,途徑馬來西亞等地,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澳大利亞。剛來到澳大利亞的時候,由於英語水平有限,文化差異和難民身份等種種問題,當時就讀於Richmond...
專題:香港回歸20週年-在經濟及教育上 香港發展何去何從? 文︰沈灝生、李澤鑫 週六7月1日便是香港正式踏入回歸中國20週年,小時候從電視機中觀看中、英主權移交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中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到訪香港,岀席香港的回歸慶祝活動。香港在中央的領導下,以「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方式發展20年。而在探討香港發展前景,我認為應從經濟及教育兩方面作分析、回顧並針對討論,探討在過去期間的發展進程,或者可從是次專題裏,認識香港這個地方,以及了解她在回歸中國20年裏的大小變遷,與中國不解的淵源,從中觀察香港的機遇及挑戰。 鄧小平:香港50年不變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代表著香港結束了長達155年的英國殖民統治,並正式回歸中國,按照《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源於19世紀的兩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政府戰敗後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附近島嶼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永久地割讓給英國。不僅如此,在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及230多個離島),為期99年。這三份條約決定了今天香港轄區的範圍。 1982年,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正式展開談判,經過兩年多總共22輪談判,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分別作為中、英代表,於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聲明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國人民共和國回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英聯合聲明》中,中國時任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承諾香港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並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與「港人治港」。 回歸二十年的坎坷經濟路 自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經濟發展可謂一波多折。回歸不久,香港便遭遇了1998年的金融風暴,全年經濟出現負增長,國内生產總值下降 5.1%,人均生產總值大傷元氣,直至2007年才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經過了相對平穩的1999年和2000年後,在2001年由於美國經濟低迷拖累外圍環境,加上美國911事件對旅遊業的影響,當年香港GDP增長率急跌至 0.1%。2003年3月中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在SARS衝擊下的香港原本略有起色的經濟再次陷入低迷。同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強化四大支柱產業,分別為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和旅遊,並加快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四大支柱行業是香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動力,以2014年為例,這四大支柱就佔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 57.5%,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47.5%。自此以後,經濟增長勢頭漸趨強勁,香港經濟開始復甦,失業率下降,股票市場暢旺,2007年10月恆生指數更是到達3萬點的歷史高位。 當外界都預料香港的經濟將持續發展並受惠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時,殊不知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而來,香港經濟因此大幅衰退,股市、樓市暴挫,裁員、結業此起彼落。金融海嘯衝擊香港經濟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為了復蘇經濟,在四大支柱外再發展「六項優勢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及創新科技,並定位為「享有明顯優勢且具潛力作進一步發展的產業」。此後,香港經濟才再次開始輕微復甦。 香港經濟的困境與挑戰 回歸以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升至2016年的2.49億港元,年均增長3.2%。雖然回歸20年來經濟生産總值提升了近一倍,但香港經濟總量佔國家經濟總量卻由97年的27%降至現如今的不足3%,反映香港在中國經濟上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斷下降。同時,雖然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過去的20年間增長近六成,貧富懸殊卻日益加劇,香港2016年的堅尼系數已經達到0.539,創45年來新高,而堅尼系數是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數據,介乎0和1中間,數值愈大,反映住戶收入差距愈大,收入越不平等。 回歸20年來,香港產業趨向單一化,製造業極度萎縮、經濟過度服務化。資金與人才主要投向金融及地產,許多優勢也在不斷地遭弱化,譬如香港航運、物流與客運。在2004年之前,香港的貨櫃運輸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但之後隨著內地的高速發展,香港港口連續被上海港、新加坡港超越,近年更逐年被深圳港、寧波港、青島港超過。內地經過多年發展,經濟實現成功崛起,對香港的依賴也在逐步減輕。2012年,中國國務院更是提出要在2020年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將會對香港原有的優勢再一次挑戰。 昔日港英殖民舊式教育影響深遠 在此20年間,香港或多或少總有些轉變,當中重要的就包括教育及經濟等方面。在昔日港英殖民政府統治期間,1952年的全港大罷工間接導致經歷一年多的經濟蕭條,此事件讓英國注意到在香港推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到應該透過公民教育來增進港英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了解,化解雙方的疑惑和憂慮,因而開始在學校普遍設立公民科。而當時的公民教育傾向主張「去政治化」及「去民族主義化」的方針,其中的課程內容並不鼓勵學生參與政治活動,不希望大眾高度關注香港的政治事務,而且避免與國家或民族論有關的話題,什少提及有國家或民族的思想和概念,使課程把學生以至下一代塑造為公守法,被動的公民角色。 中、小學教育改革 香港回歸後,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著手推行教育改革,當中最為受爭議的課堂語言問。並早在主權移交初期主張母語教學,1998年全面推行母語教學政策,著力推動以粵語授課,全港大部份中學非中文相關科目及教才由英文轉為中文,到2009年微調過後,政府讓學校自由選擇教學語言。 1998年上任的教育局局長羅范椒芬成為教育改革先鋒,提岀教師語文基準試,並於2000年公布語文基準試內容,包括教師每年需考一次,不合格者則只能任教非語文學科。而在實施後即受教師界的極大迴響,什至左2006年接連岀現教師輕生個案成為城中熱話,最終透過豁免機制減輕教師壓力及淡化事件。 ...
被朝鮮釋放的美國大學生引來的思考 還記得前幾天剛剛被朝鮮釋放的美國大學生奧托·瓦姆比爾嗎,短短的幾天之後,美國當地時間19日下午,他的家人宣布:兒子瓦姆比爾死亡。 我們都還記得那一天,他出現在人們視線時的狀態,植物人,完全不能行動,也似乎沒有任何的意識,與其說他還活著,但是他已經遊走在了死亡的邊緣,只是,即便回到了自己的家,接受了美國醫生的治療,他,還是沒能重生,還是沒能再活下去。 2015年12月,瓦姆比爾去朝鮮旅行,2016年1月1日,他涉嫌把懸掛在賓館牆上的宣傳標語牌拆下帶回美國在平壤機場被逮捕。 2016年3月,朝鮮最高法院以陰謀顛覆國家罪判處瓦姆比爾勞動教養15年。在被關押了17個月後,在美朝雙方的交涉之下,朝鮮稱出於人道原因釋放了瓦姆比爾。 22歲的瓦姆比爾回到美國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此前朝方稱昏迷是由於食物中毒引起,但瓦姆比爾的父親不接受這一說法。美國醫生並沒有找到食物中毒的證據,但卻發現瓦姆比爾的大腦嚴重受損。瓦姆比爾本月13號被朝鮮釋放後一直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醫療中心接受治療。 據他的主治醫生丹尼爾·坎特此前的介紹,奧托·瓦姆比爾沒有感染,或是非神經器官功能紊亂的跡象,他可以自然地睜眼、眨眼,但是他沒有表現出能夠理解語言、回應口頭命令,或是理解周圍環境的跡象。 就在一年半以前,奧托·瓦姆比爾在撕下酒店牆上那幅標語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他與同齡的其他大學生一樣,就是淘氣、好奇,這個在其他的大部分國家都不是一個什麼大不了的問題。這也是他為什麼沒有想到自己的結局,他的罪名是「敵對行為」,懲罰是「十五年勞改」。他當年在媒體鏡頭前的認罪是真實的,眼淚也是真實的,他真的追悔莫及,但是,他根本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麼。我們其實也不知道,因為我們再看見他的時候他已經是美國媒體筆下的「植物人」了。 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說什麼?譴責朝鮮?我們當然應該譴責朝鮮,一個國家對待另外國家的人居然可以做到如此地步,人權何在,公理何在? ! 但是,我們需要客觀地指出,朝鮮,不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國家,它不是一個民主、開放的國家,或者說不是一個近代文明體制的國家,它是封閉的、落後的,然而卻是真實存在的。 奧托·瓦姆比爾去朝鮮之前,一定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雖然不能完全理解那個國家的法律,更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他一定知道偷拿那個國家的政治標語是不被允許的,他當時心理一定是希望帶回美國,像自己身邊的朋友炫耀,就像其他願意炫耀的大學生孩子們一樣。其實,奧托·瓦姆比爾本可以避免這場災難,但是,不幸的是,它發生了。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體制,我們可以驕傲我們的民主,我們的自由,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如此的文明。我們說,今天,民主、共和的國家比帝制、封建的國家更文明,更現代,但是,我們卻不能迴避帝制、封建國家的存在。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由,就強迫其他的國家也同樣「自由」。卡斯特羅治下的古巴,民眾生活幸福滿意度是全球最高的,但是,那是一個我們眼裡閉塞、不自由的國家,但是,當地的民眾可以享受醫療、教育免費,難道我們可以說他們不幸福嗎?朝鮮,同樣,在我們這些「現代人」眼裡,它是一個異類,難道我們就一定可以不尊重他們的法律和政治嗎?難道我們必鬚髮動戰爭去按照我們的想法,「解放」當地「沒有自由」的民眾嗎? 當然,我們並不希望這樣的國家存在,我們希望全球大同,每一個國家都跟我們一樣的自由,無論是言論,還是宗教,都應該跟我們一樣的自由。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應該宣揚上帝的好消息,即便是在全國95%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當然,我們都沒有錯,只是兩種不同相遇,一定會碰撞出火花,有的火花是絢麗多彩的,但是更多的火花終究變成了危險的種子。美國和朝鮮,就是這樣危險的火花。 6月18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稱,參加完殘疾人權利公約締約國大會的朝鮮代表團16日在返國途中被美國人以暴力搶走了隨身攜帶的外交郵件——事發地點在紐約肯尼迪機場登機口,方式是「伏擊」、「暴力搶奪」,搶奪者是20多名「像暴徒一樣」的美國國土安全官員和警官。這是朝鮮方面的說法,這個指控看上去相當嚴重。 白宮和美國國務院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對朝鮮的指控做出回應。令人感興趣的是,究竟是什麼重要文件或物件兒會讓朝鮮人以外交郵件名之,美國人為什麼不惜以強力把它們扣留下來。 搞清楚三名涉事朝鮮公民的身份以及文件、包裹的內容,無疑也是重要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搞清楚美國是不是侵犯了朝鮮主權、是不是違反了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是不是「無法無天的流氓國家」。現在,文件和包裹都在美國人手裡,打開看看,事情也就基本清楚了;除非美國人偽造了些什麼。 美國和朝鮮的關係,因為奧托·瓦姆比爾的離世更加的消極。也許,離美朝之間的那場戰爭越來越近了,戰爭總會有一個導火索。 「」
香港候任特首 林鄭新班子面世 21日,香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新班子正式面世。3名現任司長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將過渡至新班子,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亦將在原職留任。現任特首辦主任邱騰華則調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新班子唯一從外界招攬入閣,亦是唯一一位有民主派背景的是扶貧委員會委員羅致光,他將任下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部分現屆副局長則晉升,包括李家超將擢升為下屆保安局局長,劉怡翔升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楊潤雄升任教育局局長,陳肇始會升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她亦是3司13局長的唯一女性。 4名公務員則脫離架構,加入下屆問責團隊,有「林鄭愛將」之稱、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聶德權出任下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黃偉綸升任該局局長;機電工程署署長陳帆出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保安局常任秘書長羅智光會出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有5名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命,原位過渡至新政府的包括入境處處長曾國衞、廉政專員白韞六、審計署署長孫德基、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海關關長則由現任副關長鄧以海升任,是18年來首位內部晉升的關長。毋須中央任命的特首辦主任一職,則由現任候任特首辦主任陳國基出任。 同路點評︰ 三司十三局中,只有民主派背景的羅致光是「新血」,其餘多由資深政務官或副局長升任,資深官員多的好處正如林鄭月娥形容是「實幹型」,毋須太多磨合。但對新人來說,一上任即要處理不少棘手議題,萬一政策解說及宣傳不到位即容易惹來批評,隨時如林鄭所言︰「想翻身就好痛苦」。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林鄭曾揚言會起用多位女性、又表示班底會有新面子,結果事與願違,將令公眾有期望落差;但施政的關鍵在於她會否在其他問題上「去梁化」,若她能做到拒絕渲染港獨、以和解取代鬥爭,以及與中聯辦保持距離,施政障礙會較梁振英少。 美牛肉14年後 再度輸入中國 20日起中國允許美國牛肉輸華。美國輸華牛肉應符合「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其中包括:允許進口的牛肉指30月齡以下剔骨和帶骨牛肉;輸華牛肉應來自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註冊的肉類企業;輸華牛肉的牛須有完善的記錄;出生,飼養並屠宰於美國,或出生於墨西哥或加拿大,屠宰於美國;不是疑似或確診瘋牛病病牛的後代,不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定義的確診瘋牛病病例的同群牛;在入境時,不得檢出中國法律法規禁止的非天然產生的獸藥,促生長劑,飼料添加劑和其它化合物。 同路點評: 美國牛肉曾是中國進口牛肉主要來源。2003年底,當中國以「瘋牛病」為由禁止美國牛肉進口時,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當年中國牛肉進口總額1500萬美元,其中美牛高達千萬美元,佔中國進口牛肉總額三分之二。此後,中國把目標放到澳洲,中國便成為澳洲第一牛肉出口國家,美國現恢復進口肯定為澳洲牛肉出口帶來威脅。 美軍一週內兩次 擊落敘利亞無人機 美軍一架F15戰機在20日於敘利亞東北部坦夫一個美國聯軍基地附近再次擊落一艘由伊朗製造的無人機並指操控者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當局認為該無人機攜帶武器,對美國領導的聯軍地面部隊造成威脅。而在前幾天18日以F-18大黃蜂戰鬥機擊落一架政府軍的蘇-22戰鬥機,俄羅斯隨即表示會針對美軍戰機。澳洲國防部長發表聲明說,該機構將監視「敘利亞的空中情況」,並在「適當的時候」決定恢復空襲,稱在敘利亞鄰國伊拉克的空襲將會繼續進行,這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事行動的一部分。 同路點評: 這是敘利亞內戰爆發六年以來,美國首度進行的空對空襲擊行動,雖然美軍時常與敘利亞政府軍發生不愉快,但沒有直接的傷害,今次事件突顯了區內因應敘利亞東部控制權而愈來愈緊張的氣氛。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下令加強打擊ISIS,但恐怕欠缺全面的敘利亞戰略,太高調會進一步引發與敘利亞、伊朗,甚至俄國的對峙。 涉無牌販賣1港元紙皮 港75歲老婦終獲撤控 香港一名獨居老婆婆早前涉以1港元賣出紙皮時,被食環署職員圍捕及拘控,事件惹起公眾爭議及輿論反響。食環署其後回應,徵詢律政司意見後,考慮到涉事人的背景,決定撤銷有關檢控。...
新州來年撥600萬元 推全新反欺淩計劃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新州政府在週二的預算中宣佈教育經費為157億元,其中600萬元將重點用來保護各種各樣的弱勢學生,而不單單是因為性取向遭到欺淩的學生。由聯邦政府撥款支持的安全學校計劃(Safe Schools Program)於6月30日到期,這項計劃單單把重點放在性別多元化和性別流動性上面。早前新州政府已宣佈拋棄安全學校計劃,將用範圍更廣泛、覆蓋新州每一個學生的的反欺淩計劃取代引起爭議的計劃。 新計劃旨在為教師們培養預防欺淩行為的能力,同時擴大「青少年意識心理健康計劃(Youth Aware Mental Health Program)」,後者是一項針對14歲到16歲人群的福祉、心理健康及自殺幹預計劃。根據今年第三學期啟動的計劃,學生、家長和教師們將擁有應對欺淩的工具,心理健康專家也將提供諮詢服務。這包括︰心理健康專家希基埃(Ian Hickie)、西澳大學教授克羅斯(Donna Cross)和悉尼科技大學教授約翰斯頓(Rosemary Johnston)這三位傑出的學者,他們將負責監督教育廳展開的這項計劃。 新州教育廳長斯托克斯(Rob Stokes)表示,所有學生都應該覺得在學校裡很安全。「新州公立學校永遠都不會容忍欺淩行為的存在,無論是因為一個人的背景、性取向、種族、體型或任何其他原因而欺淩。」 同路點評︰ 安全學校計劃爭議不斷,繼聯邦政府停止撥款支持這項計劃後,新州便一早宣佈停止計劃,正是因為計劃的不全面,偏頗於性別多元化和性別流動性上面。本來欺淩問題是非常複雜,涉及的原因很多,包括種族、宗教、語言等,安全學校打著反欺淩的旗號,卻只關注性別多元化的問題,現時新州推出更為廣泛的計劃,這是我們喜見的轉變,我們依照關注校園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否認性別取向的問題確實是受欺淩的其中一項因素,但我們希望有關預防欺淩的計劃能有更多專家的參與和提供意見。希望不止新州,其他州分特別是堅持推行安全學校計劃的維州,能重新檢討甚麼方案才是最適合我們的孩童的。 澳首次有科學家 獲京都獎 澳洲國立大學科學家Graham Farquhar獲得有日本諾貝爾之稱的京都獎,成為第一個獲得京都獎的澳洲人。京都獎委員會將基礎科學獎項授予Farquhar博士,以表彰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生理學以及發明瞭植物光合作用的數理模型,為環境科學和氣候變化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Farquhar從八歲開始就知道他想要追求科學。來自一個塔斯馬尼亞的農業家庭,Farquhar小的時候經常充滿熱情地為自己家裡的農業耕織提出能帶來實際利益的建議。大學階段Farquhar開始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為未來職業生涯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研究中,Farquhar博士不僅創造了植物數學模型——植物的工作模式,植物對於水的需求量以及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水準的增加植物生長水準的變化量,而且還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研發了新的小麥品種,這種小麥比一般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少得多。同時,他對蒸發及氣候變化的研究也讓世人更好的理解未來的天氣將如何變化。 澳洲國立大學校長、諾貝爾獎得主Brian Schmidt高度讚揚Farquhar博士的工作,對世界有益並能推動社會進步,稱京都獎是Farquhar的領域內能獲得最高級別的褒獎,因為諾貝爾獎並不包括此領域,所以這個獎的分量很重。京都獎由日本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捐資設立,是一個表彰在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國際獎項,由稻盛財團每年頒發一次,分為先進技術,基礎科學以及藝術與哲學三大獎項。 同路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