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澳洲華商政治獻金事件持續發酵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近期,Fairfax Media和ABC共同製作了Four Corners的一期專題節目《Power and Influence》,經過五個月的調查採訪指出,澳洲安全情報局(ASIO),早在2年前就向澳洲主要政黨發出警告,兩位知名中國富商黃向墨和周澤榮向澳洲主要政黨的政治捐款,可能是中共企圖干涉澳洲政治的滲透管道。隨後,Fairfax Media旗下報紙The Age引述聯合調查報告,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在澳洲的運作□捐獻、權勢與我們的政治人物」的長篇報導,指出,澳洲總理譚寶、前總理亞伯特和反對黨領袖肖頓都曾分別單獨聽取國家安全情報局做出的有關澳洲受到中共影響力威脅滲透的報告。澳洲多個大党主要領導人,同樣接獲安全情報局有關中共滲透的報告;然而,澳洲自由黨及工黨仍繼續接受親共億萬富翁約為670萬澳元的政治獻金;並指出中共對澳洲正在進行一項全面戰略部署,通過操控海外留學生、華人社區、華文媒體及政治獻金進行權錢交易等,損害澳洲的主權和國土安全。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在澳華人政治獻金事件在澳洲主流社會引起廣泛討論和持續發酵。 澳政府擬全禁外國政治捐款 擔心紅色滲透? ASIO早在兩年前已披露與中共有聯繫的華裔商人黃向墨和周澤榮向工党和自由黨捐款,並發出警告,「間諜活動和外國對澳大利亞的干預規模前所未有,有可能對澳大利亞主權、安全以及對澳大利亞的政治制度造成嚴重的損害」。近日,媒體再次證實該兩名已移居澳洲的華商繼續向兩黨捐輸,其中,工党參議員戴斯達利(Sam Dastyari)在黃向墨揚言撤回40萬澳元捐款翌日便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發表與該黨立場相佐的言論,公開呼籲澳大利亞尊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節目同時稱情報機構非常擔心中國滲透澳大利亞的機構並利用政治獻金制度發揮影響。目前,周澤榮已是澳大利亞公民,而黃向墨的公民申請被當局暫停。 節目播出後,譚寶總理立即表示,對外國影響澳大利亞主權問題非常關注,指出「正如現代中國是以堅持國家主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樣,中國應當始終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這裡面當然包括我們自己的主權」。聯邦律政部長喬治·布蘭迪斯(George Brandis)也表示,「外國間諜機構實施政治影響的威脅是個需要首要解決的大問題,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並承諾在今年年底前,對澳洲的反間諜和反外國干預一系列法律進行全面修訂,以防止外國政府干涉澳洲內政。 前外長、前新州州長,現任悉尼科技大學UTS澳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鮑勃·卡爾(Bob Carr)發表在《澳大利亞人》報上一篇題為「一筆中國政治捐款構不成醜聞」的文章,批判了澳洲媒體這一對中國影響力的報導不夠客觀公正,而在其他場合卡爾也曾批評澳大利亞對中國採取的是冷戰思維而且過頭。ABC電視臺政治編輯克裡斯·烏曼尼(Chris Uhlmanne) 隨後在該報撰文,反駁卡爾觀點,並強調卡爾在其文章中所無恥地忽略的問題更加值得注意,比如卡爾先生本人熟識兩位政治獻金捐贈人,卻在文章裡沒有任何提及;文章對澳洲研究中心ACRI的學術可信度和獨立性也提出質疑,因為除向捐贈670萬澳元外,兩位捐贈者也是巨大的學術捐助者,對悉尼科技大學UTS尤其慷慨。去年,就有媒體對卡爾發表的不少觀點與中國官媒觀點不謀而提出質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6月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ABC記者對於此事件的提問作出回應,指出「有關說法毫無根據,極其不負責任,根本不值一駁」。她強調中澳「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合作交流「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她說:「中方敦促澳洲有關媒體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客觀、公正報導中國發展和中澳關係。」她表示,有關媒體的報導不應給中澳關係發展製造障礙。6月6日又有記者就此提問,華春瑩重申前日表態稱,有關媒體的報導浪費時間和精力,「沒有任何意義」、「惡意炒作」。希望有關媒體「保持客觀」,「多為兩國人員之間加強友好交往,增進互信合作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中國駐坎培拉大使成競業指責澳大利亞媒體製造一種對北京在澳大利亞影響力的恐慌,在15日澳中工商業委員會2017年坎培拉聯誼日開幕式致辭中,稱ABC電視報導的說法都是「毫無根據」。 ...
Gonki 2.0 能否助「公平教育」更進一步? 離澳洲總理譚保正式宣佈貢斯基(Gonski) 2.0計劃已過去六週了,澳洲聯邦政府參議院將在本週對這一新的教育撥款計劃進行關鍵性的投票環節。於是,針對譚保在上月提出的貢斯基 2.0 新政的爭議近日又再一次被挑起。譚保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改革後的貢斯基 2.0在未來10年內面向澳洲學校額外增加近190億澳元撥款,而對天主教和私立學校的撥款將相對應的消減。譚保表示此次改革將確保撥款「立足於需求、公平且有針對性」,也是致力於能夠將大衛貢斯基(David Gonski)先生的願望變為現實。 貢斯基報告 (Gonski Report)的來龍去脈? 貢斯基報告是一份獨立的教育調查報告,當初是由澳前總理茱莉亞吉拉德(Julia Gillard)帶領的工黨政府所發起的,並以澳洲商人大衛貢斯基(David Gonski)命名,由他負責組織領導編寫。報告針對澳洲中小學教育情況作了調查評估,此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實現公平教育,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公平得到政府撥款而做出努力。2010年4月,吉拉德任命貢斯基先生為此報告委員會主席,之後在前總理陸克文總理在任期間,貢斯基先生擔任當時的聯邦教育部部長,繼續主持領導澳洲的教育工作。2011年11月,貢斯基報告的研究結果提交給了聯邦政府,並得到聯邦各州和各領地政府關注。2013年4月,基於貢斯基報告的調查結果和建議,澳洲政府委員會討論一個94億澳元的教育資助計劃,並有吉拉德政府遊說各州政府實施推行。為了資助這項全國教育改革協議,吉拉德政府宣佈消減高等教育資金,當時的高等教育部長克雷格愛默生博士解釋︰「資金計劃的提出,吉拉德總理致力於使每個學校都變得很棒。」 2013年5月,新南威爾士州首先同意簽署此計劃協議,塔州、南澳和澳洲首都領地相繼參與到此計劃中。隨後吉拉德政府開始尋求昆州和維州州政府的支持。但是當2013年聯邦大選過後,托尼艾博特(Tony Abbott)帶領的自由黨將貢斯基報告從政府網站中刪除。 建立貢斯基教育資助計劃的目的是確保所有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2014年的貢斯基獨立審查報告中顯示很多孩子由於缺乏資源錯過了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於是貢斯基教育基金就是為了幫助學校減少班級人數從而提高受教育質量;僱傭更多具有專業技能的老師;對殘疾和行為有障礙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通過額外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技能和知識水平等等。 然而近年來,澳洲聯邦政府又把貢斯基計劃重新提出。今年5月份,澳總理譚保正式宣佈了貢斯基2.0計劃,他表示在未來十年,政府將額外抽出186億澳元用來補助全澳所有的學校,比去年公佈的預算還要多。計劃顯示全澳99%以上的學校都可獲得聯邦教育撥款,每位中小學生也都會從中獲得補貼。明年,每位小學生將會享受到10,953澳元的補貼,中學生的補貼金額則為13,764澳元。 然而,每一項新政的提出過程中,一定會存在反對的聲音。面對貢斯基2.0教育資金改革計劃,當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公立學校在此改革計劃中會得到來自政府的充足的資金資助,而天主教學校和私校的撥款很有可能面臨被消減的命運,許多非公立學校可能會受到此次改革的影響。其實,早在2013年貢斯基計劃開始推行期間,澳洲私立學校協會(The 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 of Australia,ISCA)和國家天主教教育委員會(the...
以輔導為人作心靈導航 專訪臨床心理學及社會工作學專家 黃富強教授 採訪/撰文︰顏海倫 圖︰受訪者提供 聖經有句話是這樣的︰「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在大城市裏,很多人不知不覺間積壓了很多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與人相處,澳洲華人社會裏,不少留學生也會面對情緒問題,新移民適應生活時承受各種壓力,他們很多時不懂如何面對,甚至忽視情緒的影響力。情緒低落輕則影響心情,嚴重者卻更可能影響身體狀況,叫人不得不正視。墨爾本精神健康服務機構——怡康全人發展中心的主席黃富強教授(Daniel)看到這裏的需要,致力於心理健康上提供輔導。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而Daniel就是開藥方的人。 對心理學的興趣 出生於香港的Daniel表示自己由小到大對人充滿興趣,常常會思想為何人有一些行為表現,或一些情緒反應,他很敏感人與人之相處之間的細節,所以想了解更多人的心理。他大學時修讀社會工作系,正是因為課程内容涉及心理學,也會學習到一些輔導的技巧。 在加拿大修讀社會工作學士學位時,在實習期間,Daniel接觸到一些精神病康復者,引起他對精神健康的興趣。86年當Daniel投入服務精神病人時,需要學習更多心理治療的知識,便在1988至 199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Master of Social Work,當中主修心理輔導。1993至1997,他於澳洲La Trobe University修讀Doctor of Philosophy。2000年,香港開始發展認知行為治療,為了向精神病的朋友,如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士,提供這套治療方法,於是他在美國修讀了一個認知行為治療師的認可課程,2003年成為認知治療師。於2011至2014年,他又修讀了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可見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學的背景。 Daniel在95年開始教書,先在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社會工作及心理學的課程,1998年轉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在這個部門負責統籌Mental Health Program,並教授精神健康及認知行為治療的課題。他很享受教學的工作,也喜歡當輔導的工作,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可以將個人興建發展到工作上,工作的不同階段都讓他在這方面有發揮,現時教書是將過往經驗配合學術的知識,達到互相印證的效果。 認知行為治療法 Daniel是華人社會(澳洲、香港、中國)中少數對認知行為治療有很多研究的人,例如是針對抑鬱症病人的研究和實踐,也是少數服務賭博人士、社交焦慮症人士、照顧者家屬壓力的人。 心理學的範疇很廣泛,Daniel所學的範疇是臨床心理學,注重以心理治療幫助病人,讓他們有成長和改善。臨床心理學主要有兩大重點,第一是做心理評估,例如做IQ Test和性格評估。第二就是心理治療的部分,而Daniel採用的是不同心理治療學派中的認知行為派別。那麼認知行為治療的實踐是怎樣的?Daniel回應指,很多人的思想行為是習慣性,且有偏差的,例如父母回家看到子女不學習,便立刻責罵他們,認為子女懶惰,將來會沒出息。子女被父母責罵而感到憤怒,覺得父母冤枉他們。父母的偏差行為便成為盲點(因孩子可能是剛好溫習完畢,或稍作休息),引起相互間的爭執和不滿。所以他們會做很多服務幫助不同的人士去認識及應付這些盲點。 在香港,Daniel是認知治療學會的主席,這個學會的工作多做專業訓練,對象包括前線心理學家、社工、護士、職業治療師等,讓他們學習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另外也做一些輔導工作。這個學會從不同途徑得到一些經費,訓練前缐專業人士學習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吸毒人士、犯罪人士、兒童焦慮症等。 成立服務澳洲華人的怡康中心...
英國大選失利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英國大選在6月8日舉行,結果出爐震驚世界,保守黨席次意外未過半,出現沒有任何政黨議席過半的「懸峙議會」局面,將共組聯合政府,恐讓脫歐計劃等各項政策出現變數。 英國大選賽後檢討 英國首相文翠珊提前解散國會,四月發動提前大選時,被視為是一招高明的政治精算,打的如意算盤就是增加保守黨的國會席次,盼能在脫歐談判中取得更有利的條件。誰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變化,她的政治豪賭卻以慘輸收場,工黨表現出色,增加了31席,而保守黨則失去12個席位,反而失去原有的國會過半優勢。文翠珊本想利用工黨內訌的機會取得大勝,大幅度增加議會多數。但結果出人意料,這次英國大選,是一場「民意如流水」的示範,自信滿滿的文翠珊面臨噓聲四起。 根據英國網路民調機構YouGov,48%的英國民眾認為梅伊應該辭職,38%支持她留任。英國民眾認為梅伊應該要辭職,現在她更退步,這場豪賭不值得,有人認為他們會要求延後脫歐,脫歐談判英國顯然是較弱的一方,很明顯將交由歐盟決定,提高談判的地位根本是鬧劇。 這次選舉大爆冷門讓英國政治版圖重組,文翠珊政治生命岌岌可危,英國媒體用「Youthquake」年輕選民地震來形容,直指是年輕一代絕地反擊。8週前文翠珊宣布舉行大選後超過100萬18到24歲年輕人登記投票,估計年輕人投票率高達70%,2年前的大選才43%,在脫歐的大前提下年輕人越來越感受到經濟壓力。儘管這次選舉大跌眼鏡歸咎於多重原因,但脫歐顯然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那些希望留在歐盟內的年輕選民,他們上次脫歐公投沒有出來,但這次他們以自己的票告訴文翠珊他們的想法。如果脫歐是年長者的勝利,那麼這次的大選就是年輕一代的勝利,而文翠珊要為忽略48%的留歐派選民付出慘重代價。 對手郝爾彬的回應 在大選中贏得 261個席位的英國工黨領導人郝爾彬要求文翠珊下台,表示自己「已經做好凖備為人們服務」,而自民黨領導人法倫說,文翠珊「應該感到羞愧」,如果「還有一點點自重的話,就應該辭職」。這些都可以看到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擺盪與反撲。 主張「留歐」的工黨,去年雖遭逢脫歐公投的慘敗,這次卻藉年輕世代渴望留歐的支持得以東山再起。原本如日中天的文翠珊,短短兩個月,就遭到民意的背棄,這恐怕是她始料未及。 文翠珊如何應對懸峙議會局面 英國現時懸峙議會局面要從選舉制度說起。英國國會下議院的每一個選區以簡單多數選舉制(First-past-the-post election system)選舉產生議員。如果一黨在下院擁有多數的議員,則該黨將組成政府,該黨領袖則成為首相。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就會產生懸浮議會,政黨無法順暢推行法案,導致國會陷入僵局。由於英國是議會制國家,傳統上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即為執政黨,其黨魁則擔任首相一職,因此國會中是否取得絕對多數,直接攸關國家政府能否順利運轉。在英國,下議院總席次為650席,過半需要326席。但由於傳統上,北愛爾蘭分離主義的新芬黨在獲得席次後,都會以「棄權」(拒絕擔任議員)對抗英國政權,因此扣除新芬黨的席次後,多半只需323、324席即算過半。這種情況下,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或者單獨一黨成立少數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在此次選舉中,作為執政黨保守黨的黨魁,文翠珊最終必須為這場「政治地震」買單,而無可否認懸峙議會將英國政局拖入了一場更加混亂的局面當中。 文翠珊9日中午前往白金漢宮晉見女王之後表示,為了確保國家安全與平穩,保守黨將與來自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DUP)達成協商與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共組聯合政府。DUP在此次選舉中,獲得10名席次,與保守黨的318席相加,即得國會過半數目。但幾小時後,DUP卻表示並未達成協議,本周將繼續討論。首相官邸發言人稍後澄清,表示「本周國會開會時將敲定協議」。DUP反對同性婚姻及墮胎,並要求較高的公共支出,與保守黨的主張相悖。文翠珊計劃爭取DUP的支持,已造成保守黨議員的分裂,許多議員對文翠珊在選戰失利後仍試圖戀棧表示震驚。多家媒體報導保守黨議員正計畫推翻文翠珊的黨魁職位。 在獲得女王首肯組閣後,選後文翠珊的幕僚長提摩西和高級顧問希爾已經宣佈辭職,文翠珊10日已經確定英國財政大臣薩蒙德和外交大臣約翰遜等都會在新內閣中繼續留任,有消息說,內政大臣拉德、國防大臣法倫等前內閣大臣也將繼續留任,此舉顯示了英國新政府財政金融和內政外交大政方針並不會有方向性改變。外傳黨內有意拱出來的新黨魁,但現任外交大臣強森出面力挺文翠珊。即便面對黨內逼宮壓力,文翠珊仍以穩定國家為由拒絕下台。 脫歐議程 歐盟與英國官員在13日會面討論脫歐談判時間表,預定19日啟動正式協商,但文翠珊提前大選的如意算盤失算,保守黨意外丟掉多數優勢,文翠珊臨黨內逼宮下台壓力,英國政局不確定陰霾籠罩下,歐盟對於脫歐能否迅速達成協議存疑。如果保守黨的少數政府必須解散重選,英國和歐盟之間討價還價的餘地更所餘無幾。歐盟最擔心的情況是,英國完全不談判就退出歐盟,讓歐洲的商業活動陷入混亂。歐盟執委會主席榮科在英國大選結果大勢底定後發表談話,呼籲英國不要延遲談判。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也提醒倫敦,英國談判退出歐盟程序已經啟動,沒有退路。 英國脫歐磋商預計於6月19日左右展開,英國計劃在2019年3月底正式退出歐盟。英國脫離歐盟後首先萌生的問題會是居住在英國的歐盟公民身分,以及居住在歐盟其他地方的英國公民身分。工黨和保守黨都曾說,英國一旦脫離歐盟,民眾自由移動將告終。到底如何確保英國退出歐盟但確保英國的利益,在英國這個陣營裏,不乏分歧意見。這次大選結果體現了這種民意分歧。 從時間上來看,英國和歐盟雙方只有大約兩年時間來討論脫歐協議。脫歐談判開始得越晚,談判的時間就越少。在脫歐條款、即《里斯本條約》第50條列明兩年限期過後如果未能和全部27個成員國一致通過達成協議決定新的協作關係和定義的話,所有先前簽訂的一切條約和國際協議(包括經歐盟和外國簽訂的貿易協議)將即時報廢。英國和歐洲的關係微妙。它在歐盟中現實的政經戰略地位將起決定作用:不論文翠珊和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的組閣談判結果如何,歐盟都無法在置英國利益於不顧的情況下達到利己的談判結果。 結語 由於大選結果保守黨席次未過半,丟失多數優勢,文翠珊被迫拉攏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組聯合政府,而且脫歐協商路線恐因大選意外翻盤而出現新變數,不確定陰影籠罩下,此外,大選失利削弱文翠珊的執政權力,估計日後議案通過會舉棋不定,特別是與保守黨國會議員會面時,勢將面臨憤怒黨員逼退的聲浪,領導地位會遭受嚴峻挑戰。
宗教自由是否等同於傳教自由? 6月9日,極端恐怖組織“ISIS”在他們所屬的阿瑪克通訊社刊登了關於兩名在巴基斯坦被挾持的中國公民已被殺害的消息,同時路透社也指出這兩名中國公民的身份是傳教士。關於此事件的報道引起了國內外社會的輿論關注。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在週五的例行記者會中立即對此事作出回應,聲稱這一事件經過表示高度關切,強烈譴責一切恐怖主義行為,支持巴基斯坦反恐,並將於該國就這一領域深入合作的態度,並此事件說明不會影響到 “一帶一路”的發展進度。但是,一些中國媒體分析,這兩名中國公民是因為思想不成熟而被引導在高危地區參與傳教活動,將挾持被害事件的矛頭指向韓國的傳教組織。一場關於宗教自由和傳教自由的辯論也因此而展開。 挾持殺害事件的經過 根據有關權威媒體報道稱,遇害的中國公民為一男一女李鑫恆和孟麗(音譯)。去年11月底由一名韓國人帶領進入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達的真納鎮地區,在一所韓國人開辦的名叫ARK Academy的語言學校教中文。上月24日,兩名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真納鎮被持槍武裝分子劫持上車後綁架。當時的外媒報導稱這兩名中國人在當地的身份是“私立語言學校教師”,出入這所學校的中國人還有11人,之後路透社有消息披露這兩名中國公民是以傳教士的身份在當地進行傳教活動。據當地居民描述,這一行人除了學習烏爾都語之外,他們每天都要舉行集體會議,結成人數為3-5人的小組分頭拜訪當地居民,為他們宣講基督教,並邀請這些人參加自己舉辦的活動。這13人的一系列活動在當地伊斯蘭教居民的注意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挾持事件發生後,巴基斯坦當地警方和中國使領館人員已經對這11人進行了有效保護和妥善處理,他們已於近期返回國內。 此前,在巴基斯坦境內也曾發生過武裝分子挾持外國人質索要贖金或借人質公開宣言其訴求。俾路支省是長期極端主義勢力活躍的地區,也曾是多次大規模恐怖襲擊的目標。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居住著許多中國公民,其中大部分是參與“中巴經濟走廊”的工作人員。2016年8月,俾路支省首府奎達市的一家公立醫院遭遇爆炸,造成93人死亡。2016年10月,該地區一家員警學院遭襲,造成62人死亡,極端組織“ISIS”的宣佈對這些事件負責。 眾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是該國的國教。巴基斯坦1.97億的人口中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只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絕大多數,另外還有一部分的什葉派穆斯林。據2000年的數據顯示,基督教徒209萬,佔總人口的1.69%。按照傳統的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不享有改信宗教的權利。但是,現代穆斯林學者認為,在伊斯蘭教的價值體系中沒有關於背教要受到世俗懲罰的規定。從《古蘭經》的規定看,這裡並沒有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更沒有關於背離伊斯蘭教將要受到的懲罰,當然,也沒有關於背離自己的信仰而不受到嚴厲懲罰的規定。在伊斯蘭教以後的發展中,出現了禁止穆斯林放棄伊斯蘭教信仰,一旦違反將受到包括死刑在內的嚴厲懲罰的規定。巴基斯坦的憲法就是嚴格按照《古蘭經》和《遜奈》的規定制定國家法律,它規定它的穆斯林居民應能按照《古蘭經》的原則和《遜奈》的箴言而生活。像巴基斯坦這樣,宗教影響到立憲和政治的伊斯蘭國家還有很多。 韓國成為派遣傳教士大國 近年來,基督教在韓國可謂是發展迅猛,按絕對數或人口比例算,在亞洲,韓國成為僅次於菲律賓的亞洲第二大基督教國家。同時,韓國在傳教方面的規模和熱情也很高漲,人數佔世界第二多,同時其傳教的足跡已經遍及16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一些動蕩的中東國家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區域。資料統計顯示,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2000年,韓國在海外的傳教士數量從最初的100多人到現在超過3萬名,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對外傳教國家。 韓國可謂是在短時間內從一個保留了儒家傳統的社會轉型為基督教國家的典型之一。但追溯基督教在韓國的歷史,基督教傳入朝鮮半島時間,其實還晚於傳入中國和日本。到18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才在朝鮮半島的建立第一個傳教點。當時的朝鮮政府對基督教採取的是打擊和排斥政策,對於基督教信徒甚至會有嚴厲的刑罰,但即便是這樣的刑罰卻阻止不了當地人傳教熱情。一些西方傳教士冒著生命危險傳教的事蹟,給當地的居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成為韓國本土傳教士的模仿對象。以前的朝鮮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儒教國家,信奉孔孟之道,基督教信徒也少數。但日本對朝鮮的全面侵佔改變了這一進程。日本在朝鮮半島實行的嚴厲的奴化教育,禁止韓國人使用韓國姓氏,禁止說韓語,禁止學韓國文化,只能信奉天照大神,使得韓國的傳統文化根基動搖,於是,宗教就成為了韓國人反抗工具之一,教堂就成了當時韓國人唯一合法能說本國語言、稱呼朝鮮姓名的地方。 作為向海外派遣傳教士的大國,近年來,也發生過多起韓國傳教士在中東地區驅逐甚至殺害的事件。韓國在中東伊斯蘭教國家的傳教活動也成為了備受爭議的話題。2006年8月,約2000名韓國基督教信眾聚集在阿富汗,準備舉行大規模的宗教傳教活動,後被阿富汗當局強力制止。而2007年,發生阿富汗塔利班綁架了23名韓國基督教援助工人事件,其中2人後來被殺害,牧師裴衡圭首先被殺。韓國《朝鮮日報》透露,在2009 年7至8月期間曾有80多名韓國傳教士被伊朗、葉門、沙特和其他中東伊斯蘭國家驅逐出境。有極端恐怖組織也曾警告韓國,可能會發生針對韓國傳教士的恐怖襲擊。 中國也成為韓國信徒傳教的主要國家之一。2014年,韓國《新東亞》雜誌披露,韓國基督教界自1998年起派遣大批傳教士在中國延吉、長春、濟南、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進行傳教,其一邊利用傳教活動向朝鮮開展“滲透”,一邊組織一些“脫北者”信徒偷渡潛逃。今年年初,中國政府曾經驅逐過32名韓國傳教士,他們其中有人甚至已經在中國傳教了十餘年。 由此看來,韓國從一個信奉儒家的傳統國家到現在成為派遣傳教士的大國,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而高漲的傳教熱情是否會因為接連發生的極端恐怖分子挾持事件和韓國政府的限制而降低。 宗教自由包含宗教信仰自由和傳教自由 宗教自由權是基本人權之一,它是指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社會中自由選擇其宗教信仰和在這個社會中公開參加這個宗教信仰的儀式和傳統,或者選擇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擔心受社會的迫害或歧視。現代的宗教自由的定義的基礎是依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第十八條第一項:“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改變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秘密地以教義、實踐、禮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歷史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有過不同的類似於宗教自由的概念、條約和法律,巴基斯坦包括中國在內都未加入《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為各國提供了一個保護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最低標準,為各國保護人權、促進人權事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衡量標準。同時公約也明確說明,宗教自由權是包含了宗教信仰權利和傳教權利。事實上,不僅僅是基督教的信徒,佛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也通過傳教的方式去各國各地宣傳。 但由於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不同,各國在保護人權方面的標準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在中國,一方面在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制定《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活動只能在政府登記的宗教場所進行,否則為非法。另有一些條款也提出了“禁止在登記場所以外的場所傳教”、“外籍人士除非受邀請不准傳教”、“跨省宗教活動需經審批”。因此宣傳基督教這樣的活動被稱為是“非法傳教”。在“宗教信仰自由”這個問題上憲法與具體法律法規的不一致導致了不少爭議。中國憲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並不包括宗教信仰的表達自由。在中國大陸宗教信仰自由不同於宗教自由,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宗教信仰自由主要是在思想或私人領域,是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宗教自由則是宗教信仰的表達方式,包括宗教組織、活動場所、禮儀節慶等,屬於社會實體層面的。但是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有信仰的自由。香港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隨著中國的開放與發展,基督教目前在中國的發展狀況也開始受到其它國家教徒的關注。 像典型的君主立憲國家泰國,國家法律有提到要保障公民宗教自由權利,但是這樣的保障也是需要有一定前提的。如果新的宗教團體在教義上或其他方面不被現有的宗教團體所接受的話,則不予註冊,政府在官方場合限制在該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人數。其實,基督教在泰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50年,但是在這幾百年的歷史中,在泰國的基督徒人數依舊是少之又少,目前只佔泰國人口的0.7%,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幾百年來當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對基督教的發展持並非積極的態度。大多非基督教國家和沒有基督教歷史背景的國家對“宗教自由”這個問題的態度是相似的,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說明不歡迎傳教或是不准傳教,很顯然,在這些國家的宗教自由不能與宗教信仰自由和傳教自由畫上等號,宗教自由權利反倒會成為當地政府控制公民和預防宗教戰爭的一種方式。 傳教是否需要宗教自由的保護 如果說宗教自由權利無法顧及到傳教士的人身利益,那麼問題來了,那些蒙召的傳教士們真的是因為人權的保護而去傳教的嗎?傳教士(missionary)指的是受上帝呼召,被派遣到遠方傳教的人。 談到基督教歷史中的傳教典型人物,不得不提的是兩百年前來華傳教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802年,年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