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軻軒 圖:新華社、維基百科 (RejoiceOnAir 專業聲譯版) 遙想當年,9•3北京閱兵,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肩並肩,而今時今日,前韓國女總統已然搬離青瓦台,「薩德」的事情讓中韓兩國關係降入冰點。我們唏噓,我們慨嘆,光陰的流逝與歲月的變遷,等待著前韓國女總統的也許是避免不了的牢獄之災,等待著中韓的也許是從私交甚好從此變成敵對勢力。 前韓國女總統擔任韓國總統的2012至2016年,正是中韓文化交流最頻繁的階段,也是韓國經濟對華出口最好的時刻,這也許是前韓國女總統作為總理最大的政績,但是也是最實惠的成績。大批的韓國藝人、甚至是導演、工作人員來華淘金,大批的韓國綜藝節目被引進到中國,大批的中國遊客到韓消費,商品貿易往來極為密切,與今天中國全民抵制樂天、,大相徑庭。 所以,前韓國女總統再次離開青瓦台的這一刻,我的心情是有些複雜的,這是她第二次搬離青瓦台,也是她最後一次離開青瓦台了,她應該不會再有機會搬進青瓦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了。說熟悉,是因為青瓦台,是她從小作為朴正熙的女兒,國民公主,生活過的地方;說陌生,是因為這裡,從來沒有家的感覺,她在這裡經歷了太多她未曾想到的事情,有了太多的擔當,卻沒有相匹配的回報,相繼失去了父親母親,但是連哪怕群眾的認可都沒有得到。 前韓國女總統個人還是韓國社會導致了前韓國女總統離開? 前韓國女總統年輕時的經歷(年少時替母代理「第一夫人」),以及被彈劾的原因(閨蜜干政),我們不必細說,各大媒體早已披露。只是,歷代韓國總統的魔咒至少在現在,仍然是揮之不去的,這也讓我深度懷疑韓國政治背後的神秘力量,前韓國女總統被形容為「傀儡」,而其他總統是不是也沒有能力行使總統的權利呢? 親信出事幾乎成了韓國總統的「政治魔咒」,似乎很難有倖免者:李明博的哥哥李相德,盧武鉉的哥哥盧建平、金大中的兩個兒子金弘業和金弘傑、金泳三的兒子金賢哲等,都在敏感時期被曝出收受賄賂、洗錢、非法集資、逃稅等犯罪問題。盧泰愚和全斗煥,更分別因腐敗、政變、叛國等罪行遭受牢獄之災,後經總統金泳三赦免才獲釋。 一次的貪腐,可能出於偶然,或與個人操守有關,但是,如此連續、頻繁、甚至是人人都如此這般的發生問題,意味著這裡有必然的制度因素。前韓國女總統同樣遭遇了「閨蜜干政」的親信問題,這與韓國社會綱紀廢弛,存在著嚴重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政治腐敗等現像是分不開的。 這不是前韓國女總統個人的錯,而是韓國這個國家社會存在的問題! 前韓國女總統離開,但留下了她未盡的事業 因為前韓國女總統兒時的經歷,讓我對於這個女人深感同情,也對她能夠代表朴氏家族重返政治舞台的中心一直充滿著期待,因為她是「嫁給韓國的女人」,她從人生的開始階段就已經註定了沒有辦法成為一般人一樣,「在一個平凡的家庭裡過著家庭主婦的日子」,從一開始就脫下了公主外衣,第一次走出青瓦台,在20年裡嘗盡遭父親舊屬背叛、世態炎涼冷暖。所以,我猜測,她從小的夢想之一,也一定是改變韓國,讓韓國更加強大。 閨蜜干政,確實違「法」,只是,在韓國近代的社會體系下,有沒有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陰謀論這樣的事情,沒有證據,不能妄加猜測。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比「水門事件」,因為雖然政治大同,但又各不相同。在前韓國女總統踏出青瓦台的這一刻,她未盡的事業才真正值得我們關注。 「韓國歷史上最偉大CEO」朴正熙,也就是前韓國女總統的父親,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主張「出口為主導」,由政府打造一批出口型企業,並賦予這些企業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又提供慷慨的政府融資和政策幫助。這些企業的迅速成長,在為韓國帶來了「漢江奇蹟」的同時,也造成了「財閥症」的蔓延,讓「小國家、大企業」既成為韓國經濟的特色,也成為韓國政壇腐敗的根源。我們沒有辦法強調韓國的法制社會,因為這個所謂的法制社會裡充滿了腐敗,這也是我們為前韓國女總統下台感到惋惜的地方。 由於財閥實力強大且大肆擴張,導致韓國經濟十分畸形:大、中、小企業發展失衡,出口和內需失衡,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失衡,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韓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而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裡,前韓國女總統充當了經濟改革者的角色:提出「創造型經濟」理念,制定了三年經濟改革計劃,出台了《13大未來增長動力產業發展計劃》,大力扶持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服務業產業,將基準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水平並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提出「四大改革」(勞動、公共、教育、金融部門)等具體改革方案。 在前韓國女總統執政的這3年多時間裡,韓國吸引的國外直接投資明顯增加,外資申報規模同比上升30.6%,外資實際到位規模為115.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為歷史最高值。也才有了前文我們提到的,中韓文化交流的高潮(其實是韓國文化對華出口的高潮),韓流和韓國商品成為了擁有極大市場的中國進口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改革是困難的,但是不改革幾乎是死路一條,韓國人僅僅給了前韓國女總統3年多的時間,而經濟趨勢卻是明顯向著積極的方向。 民眾追求法制,永遠沒錯,我們也一直以澳洲的法制、民主的社會而驕傲,而在一個到處充斥著腐敗的國家,這一切都成了無稽之談。 在閨蜜干政事件曝出之後,韓國經濟國外直接投資呈現斷崖式下跌,又集中發生了韓進海運破產、樂天財團腐敗案、三星Note7自燃(爆炸)事件。尤其,樂天集團,在去年曝出腐敗,今年就跟政府交換土地,推進「薩德」的部署。這背後有沒有財閥與政府間的利益交換,令人生疑。 我很擔心,前韓國女總統未盡的事業誰來接受,而韓國的未來又會怎麼樣?通過民主方式,重新選舉出來的總統,是帶領韓國在經濟上持續改革,亦或是,在「薩德」的推動下,成為「戰爭」的犧牲品,讓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如今,這個嫁給韓國的女人,卻被韓國拋棄,令人唏噓。作為普通的公眾,我們期待的是愛自己國家,有能力執掌國家的人成為國家的掌舵者,而不是各種利益的博弈,各種漏洞的利用,讓民眾成為了政治的工具,任人擺佈,我們需要真相,更需要的也許是改變。 在前韓國女總統正式搬離青瓦台的今天,讓我們道一聲再見,對這個嫁給韓國的女人,道一聲再見。
採訪/撰文︰顏海倫 圖︰受訪者提供 洪丕柱是《同路人》的長註作者,有留意過的讀者會發現他對澳洲、對世界充滿關心,他不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卻不乏感性的流露,這種文藝家的特質正正反映出他文學、文化的背景,他是作家,也是具語言和音樂造詣的人,筆者很難將他歸類為單一範疇。這樣有才的人在中國發展本應平步青雲,可是卻有一些衝擊逼使他奔走異國,來到澳大利亞,但也正因如此,生命奏出更動聽的樂章。 View post on imgur.com 生於文學世家 洪丕柱的父親洪潔求是上海外國語學院法文教授,Fred自幼就隨父親學法文,這樣的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背景似乎讓人很羨慕,但Fred坦言這樣的背景對他的影響是負面的。Fred形容自己的父親書法寫得很好,他是用書法家式的潦草寫字,其他人看不懂也不接受,而書法本來是豎寫的,1950年代推出簡體字以後要改成橫寫,父親不單止不懂寫簡體字,也不習慣把字變成橫寫,當時Fred年紀雖少,但學業很好,父親就叫他代筆。父親的國文成績很好,他讀書時就在全上海中學國文比賽拿第一名,文學底子非常深厚,他翻譯的文章都很好,可是用詞太深奧,工農兵看不懂,父親就請Fred幫他寫得通俗一點,結果在他小時候已經幫父親修改文章。然而,有時候父親翻譯的一些作品卻沒被出版,最深刻的是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時父親已把書本都翻譯完了,才發現原來出版社已找了別人翻譯,有一些黑幕是別人不知道的,父親很傷心很難過,而對當時年紀小的Fred來說覺得翻譯是很辛苦的,不想以後再做翻譯。 無可否認,父親對他有很多啟發作用,他自小已接觸不同的法國文學作品。Fred中學時已寫了一些內容深刻的文章,且受到語文老師的讚揚。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時,他寫的文章被人查到會很麻煩,所以他就把這些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全部都燒掉。Fred回憶當時自己大哭了一場,且發誓不再寫東西,所以他才說父親和當時的政治背景、環境對他的影響是反面的。 他中學的時候有位老師學問淵博,熟知天文、地理,他也曾到過這位老師家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星象,開始對這個美麗的世界感到好奇,認為宇宙中應該有位創造者。他當時很想在高中能報讀天文學,然而他因一次在學校發表對蘇聯的看法,他的檔案中被列為「思想反動」份子,所以即使他成績很好也考不上,最後進到上海師範大學唸數學系。 在國內成名 1972年,毛澤東邀請當時的美國總統訪問中國,所有老師也要講英文,但當時沒有老師懂得英文,就算懂得也是很差。當時大學校長叫他教英文,縱然他唸的是數學,但他們的理由是他爸爸是外語教授,他一定懂英語,所以他就胡里胡塗地教起英文來。教了幾年以後,中國改革開放,外國老師都進中國來了,當時Fred學校的所有老師都要考英文,考得好就可跟外國老師進修。Fred沒有唸過英語學校,也沒有唸英文系,但卻考取了第一名,回想起來要歸功於父親從小的栽培,讓他不知不覺間把英文學好。 後來,Fred就在上海教育學院任職中學英語教師的培訓教師,由於接觸英文多了,外國老師也給了他很多資料,他又開始翻譯外語作品,甚至連外國音樂家的作品也有翻譯,把外國文化帶進國內。漸漸地,他也寫了一些文章,例如在中國各教育雜誌廣泛發表教育論文。之後,Fred逐漸出名了,獲得上海市教育先進工作者的榮譽,1980年代受《上海教育》雜誌採訪,事迹刊登在該雜誌上。但出名之後,職場的上級更不願讓他走,當時他在上海師大外國文學研究所兼職副研究員,政府規定他是不可以出國的,這樣一來卻更使他下定決心把工作辭掉,到外國唸書。他本是想去美國,但美國學費太貴,他負擔不起,所以便轉而到了澳洲。 到澳洲開闢另一片天空 Fred對語言學很有興趣,在澳洲求學期間上了很多課程,於1980年代後期,他先後在布里斯班高等教育學院和格里菲大學攻讀企業管理文憑、英文教育證書、職業教育證書、語文/閱讀學碩士和教育碩士(第二語言教育)等課程,獲榮譽碩士學位。問到Fred初來澳洲的挑戰,他訴說︰「甚麼都是挑戰。」當時他父親有給他一點錢到澳洲,但基本上自己是沒有錢的,於是他必須打工,那時他做過西人餐廳的洗碗工,每天要做到半夜甚至是凌晨兩三點,只睡得數小時,到清晨六點便要到背包客旅館打工,就這樣度過半年艱苦的打工生活。那時他在布里斯班高等教育學院唸書,老師覺得他的語文很好,心疼一個大有學問的人去做勞動工作,於是推薦他在教育學院當兼職老師,教授中國文化、文學等,當時的澳洲人很感興趣,他就開了這個班,生活環境算是慢慢好轉了。 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澳洲政府特別讓中國留學生有四年延伸的臨時居住簽證。臨時簽證快將到期,眼見中國局勢不明朗,Fred不想回去,他受聘於一份政府工作,並直言自己很幸運,因為當時失業率很高,也有很多人爭這份工作。由於他做的是政府工,所以移民的事情就由政府幫他搞定了。 來到澳洲,Fred坦言自己變得自由了,以前在中國很多東西都不敢寫,但在澳洲膽子變大了,再次執筆創作,發表到中文報紙上,那時很多華人都對澳洲社會不了解,通過他的文字可以更認識澳洲,乃至世界,他甚至被邀請做不同的講座。1992年澳洲華文作家協會成立,Fred是第一批最早參加的,可見他對寫作的熱愛。他又參加過第二至九屆世界華文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和第一、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宣讀或提交論文多篇,至今其作品包含哲學、科技、美術、音樂、醫學等不同範圍,共約五百萬字,今年他會在台灣出版散文集《無處不在的文化》。 澳洲的華文發展 Fred十分熱愛文學、語言,說到澳洲華文發展,卻感到痛心,他述說在1997年華人對澳洲政府的不關心,造成Pauline Hanson反對華人,全澳洲沒有華人有反應,Fred是第一個撰文說這件事的人,當時就立刻引發關注。對於華人群體遭受歧視,Fred說︰「別人歧視我們,我們當然要反對,但為什麼別人會有這種想法呢?會不會是我們華人太關心自己了?我們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做好呢?」他強調華人要為主流社會貢獻、多做好事,有些人就是做了不好的事情,把華人形象弄壞了。作為基督徒的Fred說︰「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特別強或弱,因為每個人在神面前是一樣的。」 Fred形容中國作者在澳洲最好的寫作年代是19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初,這十年是黃金時代,那時的刊物隨便甚麼都可以寫,百花齊放,沒有很多的限制,澳洲最主要的華文作家都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但隨着中國的領事館在澳洲立足,很多華文刊物受領事館的補貼,很多作者擔心得罪領事館,所以不太敢寫,台灣的報刊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它們被限制說「兩岸」這類敏感話題,這對華文寫作發展有很大的阻撓。現在報章雜誌面對的一個困境就是閱讀面愈來愈少,因為報章要生存,需要留一定的篇幅登廣告,內容便變得很少,要吸引讀者便要挑選內容。 Fred是《同路人》雜誌長期的撰文作者,他表示《同路人》是他最欣賞的雜誌,很多內容都敢於報導,是內容最多、最豐富的雜誌,香港、大陸和台灣的新聞也盡量涉及到,更有很多澳洲的社區消息。《同路人》是一本有基督教背景的雜誌,Fred說︰「我們有神做我們的後盾,所以我們不怕。」 回看人生 Fred現在居於布里斯本,已經退休,卻歎道自己比還沒退休時更忙。他現在有去學校教書,又為昆士蘭大學做翻譯,又為大學做不同的講座,為了寫文章,每天又看不同的資料,可謂「退而不休」。現在他計劃把他寫過的文章,大概是幾千篇,都整理出來,集結成書出版,算是他人生作品的一個總結。 Fred說很多人形容自己是一個雜家,既是語言學家,也是文學家,又懂得音樂,並涉獵教育的範疇,眾多項目中他坦言最享受寫作和閱讀,他表示寫作是要堅持的,他到澳洲以後到現在二十多年來,從沒停止過寫作,所寫的文章大概有五千篇,同時要有寫作靈感,也須有不同的休閒活動來調劑生活,比如是音樂、戲劇等,生活才會豐富多彩。他自己非常愛好音樂和聲樂,年輕時曾有六年受上海音樂學院譚冰若教授嚴格的專業聲樂訓練,並在上海不同合唱團演唱多年,任男低音聲部長。近十多年來任昆州華人愛樂陽光合唱團副團長、指揮兼獨唱演員,在布里斯本各社區廣泛演出,能用意大利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演唱歐洲經典聲樂作品和歐洲古典歌劇的詠歎調等,可見他音樂造詣很高。...
文︰本刊編輯部 圖︰美國國防部科學家聯盟網頁,蘋果日報 美國以朝鮮的威脅為由,把「薩德」落戶韓國星州郡,有關部署工作已經展開,韓國樂天集團讓地使中國、韓國民眾都極為不安,引起國際軒然大波。薩德全稱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是一套由美國研發的導彈防禦系統,它包括4輛發射車、雷達、冷卻車、控制站、指揮艙、通訊單元、發電車等,它所搭載的雷達組據稱可以偵察2,000公里範圍內來襲的導彈,並可截擊短至中程彈道導彈。這套系統除韓國外,目前土耳其、關島及美國本土等地均有配備,而日本亦正考慮當中。究竟這個系統作用有多大?對東北亞造成甚麼威脅呢? 薩德系統有效抵禦導彈襲擊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於2014年11月曾發表該刊總編卡齊亞尼斯與THAAD主要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相關人士訪談薩德防禦系統。根據訪談的說法,THAAD是美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目的是保衛美國部隊、同盟部隊、人口密集地區和重要基礎設施不受短程、中程彈道導彈的襲擊。 THAAD具備利用可靠的碰撞擊毀(動能)殺傷力和在大氣層內外摧毀威脅的獨特能力。此前防空和反導導彈一般都採用高能炸藥破片殺傷方式,依靠成千上萬片碎片破壞目標導彈或彈頭,往往只能實現所謂的「任務破壞」而非「導彈破壞」,一般不會完全摧毀彈頭,而只是使其偏離原定軌道,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到地面。而「碰撞—殺傷」可以高速撞擊目標彈頭,從而引爆彈頭或利用高速撞擊的高熱使生化戰劑失效。 THAAD可有效防禦所有類型的彈道導彈彈頭,特別是攜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核或生物)的彈頭。THAAD具備強勁的火力和火控性能,專為抵禦大規模襲擊而研製。THAAD可與其他導彈防禦系統元件共同運作,與「愛國者」PAC-3型導彈、「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前沿配置的感測器以及C2BMC(指揮、控制、作戰管理和通信系統)配合使用,實現防空和導彈防禦性能集成最大化。THAAD機動性強,可快速部署,為作戰人員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威脅局勢。 THAAD反導系統最大亮點還在於它的作戰高度,它既可在大氣層內40千米以上的高空,又可在大氣層外180千米以下的高度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號稱「全球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系統」。 補充「愛國者」與「宙斯盾」的不足 THAAD填補了僅用於大氣層內防禦的「愛國者」和僅用於大氣層外防禦的「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之間的空白,為現有的彈道導彈防禦提供了補充。THAAD更可與所有導彈防禦系統共同使用。 由於潛在敵人不斷增加彈道導彈庫存,THAAD也具備防禦大規模襲擊的特殊能力。大規模襲擊對許多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而言都是一大挑戰。THAAD機動性強,可戰術運輸,適合快速重新部署,確保持續防禦新威脅,同時為「宙斯盾」和「愛國者」系統提供額外的操作靈活性。在過去13次嚴格的研發和操作測試中,THAAD完成任務的成功率為100%,其中11次攔截全部成功。 分析認為,一旦薩德落戶韓國,美國便在東北亞地區擁有了完整的導彈防禦系統,底層末端是「愛國者」、高層末端是「薩德」;「宙斯盾」系統則為海基中段防禦體系,再加上美國本土部署的中段防禦系統,約束東歐的反導系統,從此該地區的攻防戰略平衡或將被徹底打破,而美日韓也將成為東北亞的小北約。 雷達成最大關注點︰收取情報的工具? 薩德反導系統雷達為X波段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體制,一部雷達就可完成探測、搜索、跟蹤和目標識別等多項任務。在基於終端的模式下,AN / TPY-2雷達的射程僅限於600-900公里,這只會影響中國的領土,更不用說偏遠的俄羅斯。然而,技術上可以將相同的雷達切換到基於前向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其範圍將增加到2000公里,捕獲中國的領土和俄羅斯遠東的一些地區。這也遠超「愛國者」配備的波動雷達,而雷達探測越廣、高度越高,實現多次攔截,那麼攔截成功率越高。該型雷達還可探測到雷達攔截面積較小的隱形目標,故具備相當的反隱型戰機能力,並可以識別假彈頭。它不僅僅是盾牌,消極地等別人來進攻,它在平時就能起到攝取情報和監視、控制對方的作用。 將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境內,比起部署在日本,大約又能向西、向北前推進300千米的探測距離,從韓國首爾為圓心,畫一個圓,可以監視北朝鮮,更可以涵括中國的東北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的遠東部分地區的中遠端導彈發射活動,這當然遭到中、俄的強烈反對和抗議。 擅長研究中國、東亞等軍事和外交的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學教授俞茂春教授認為,中共反對的並不是薩德這個系統本身,而是薩德相關聯的雷達系統,這個雷達系統可以偵查到遠距離飛來的導彈,美國需要用這種X波段的雷達,它可以偵查中共遠距離導彈發射的情況,所以說會使很多中共遠距離導彈失去威懾力量。 中俄的回應 現任中國軍事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特邀委員、解放軍鷹派退役少將羅援,3月2日在《環球時報》上發表「反制薩德(THAAD)十策」,指必要時可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硬殺傷,定點清除」,使其成為「無還手之力的癱子」。羅援還說,在中國境內針對「薩德」迅速部署反輻射飛彈,在必要時可對X波段雷達進行「軟殺傷」,「燒毀該雷達的無線電元器件,使其成為「睜眼瞎」。他更建議,在臨「薩德」系統地區部署更多飛彈,以數量在局部地區形成「飽和性攻擊優勢」,並加強飛彈突破力,使美韓「防不勝防」。不過,這些策略所言是否真能破解薩德,至今外界仍未有定論。 有學者認為,羅援的言論純粹是個人意見,中方僅是繼續從外交部作出回應。其實在這問題上,中國可以馬上在東北和華北等地針對韓國方面作出軍事部署,可是目前沒有開始,證明中國在這問題上的處理也有很多考慮,不會輕易表露。 3月7...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 日本,是亞洲一個著名的旅遊國家,一直吸引鄰近國家到訪觀光,以飲食為例,日本食物一直以精緻、新鮮、美味著稱,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四季的分明,因此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的名稱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講究的飲食文化是其他國家不能替代的。近幾年日圓貶值,親臨日本的遊客節節上升,在香港,時下年輕人一有假期便流行到日本旅遊,昐在日本可從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抽離,以可負擔的價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文化。但恐怕人們在玩樂同時都忘記了日本六年前的311地震為本土帶來的長遠影響,包括輻射問題。說到底,究竟是人類善忘,抑或人類自願相信危險不可怕呢? 回顧福島核問題 自2011日本福島大地震引起福島第一核電廠受損,日本核洩漏問題不時被提到新聞主頁,事件追溯到同年3月11日在日本宮城縣東方外海發生的地震矩規模9.0地震、與緊接引起的海嘯連環發生核電廠設備損毀、爐心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有學者認為事件源頭除地震這不可抗力外,可歸咎於核電廠內的加壓沸水反應爐的設計缺陷,使其經不起爆炸,以及氫氣膨脹的衝擊。 不過,無論誰是誰非,都無可改變已發生的事實,日本政府知道這個位於日本福島縣雙葉郡大熊町及雙葉町,首座機組在1971年開始投入工作的核電廠,因機件損毀而後患無窮,果斷地介入處理問題並採取緊急措施,政府投入470億日圓以阻止污水外洩及建設凍土牆與除污裝置,並先後在2011和2014年逐步廢止核電廠內一共六座的機組,全電廠終止發電運作。 事隔六年核電廠內輻射量再創新高 2月2日,福島核電廠操作人東京電力公司在核事故將近六週年之際對外公佈福島核電廠推算輻射量創新高,像是警惕外界對日本核問題不能鬆懈。東電自上月底開始針對福島核災的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域進行調查,以確定核事故中壓力容器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殘渣的位置等。調查顯示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恐達每小時530希,比起上次在二號機組核反應堆安全殼內錄得的最高輻射紀錄數值的每小時73希高出六倍有多。人體若暴露於此高輻射量中,30秒即會喪命;機器人則僅能工作不到兩小時。東電原定派出機械人深入調查,但機械人的設計只能承受最多1000希輻射,如果按之前評估輻射量約為每小時73希,機械人仍可工作超過10小時,但如今輻射量倍增,意味機械人在不足兩小時就可能故障,增加調查難度。 然而調查結果並不絕對準確,調查核電廠內部只能依賴儀器設備,透過帶有相機的管狀設備,伸入安全殼貫通孔內部拍照,因相機沒有測量輻射值的功能,僅能透過分析影片噪音來推測內部的輻射量。東電認為,該測量值可能與實際數值存在30%左右的誤差,並計劃本月投入小型機器人進入安全殼內部進行檢查。而通過分析1月30日所拍攝的影像,東電發現於壓力容器下方的網格狀鐵製平台有約1平方公尺的破洞,恐因極高溫的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洩漏所致,更提升了取出堆芯熔化的殘渣難度。 日本旅遊安全性 老實說輻射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論在大自然中、食物、醫療、國際航程等,皆會接觸到低劑量的輻射。國際上認為除天然的背景輻射量,每人每年輻射暴露劑量不要超過1微希。以生活中為例,照一次胸部X光,暴露在0.02微希;每天抽1包菸並持續1年,等同暴露在10微希的輻射劑量。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並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所以一般人應避免各種非必要的輻射暴露,但少量輻射暴露也無須恐慌。福島核災至今超過2年,部分放射線物質半衰期長如銫137、鍶90,至今仍恐殘留在環境中,宜減少食用當地出產的農產品。 核災發生5個月後,日本經濟產業省首次承認,福島電廠爆炸的一到三號機所外洩的銫137,是廣島原爆的 168.5倍。201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消息,福島發生核洩漏事故後,除福島和宮城兩縣外,東京、岩手、秋田、山形、茨城、櫪木、群馬、埼玉、千葉、神奈川等10個都道府縣在大氣中檢測出了放射性物質鍶90。鍶90性質如同鈣元素,但鍶90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30年,在人體中30至50年輻射強度才減少一半,鍶90容易積存骨骼中,增加人體罹患骨癌或白血病的風險。鍶90對人體輻射傷害較銫137嚴重,因為雖然銫137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30年,但在人體中只要70天輻射強度就減少一半。接著日本文部科學省說,對福島核洩漏事故現場周邊半徑100公里範圍內進行調查,在10個地點發現了鈽238,鈽238比核子武器中使用的鈽239更具放射性,可致癌。鈽238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88年,在人體中輻射強度減少一半約須20至50年,鈽238也容易積存在骨骼中,增加人體罹患骨癌或白血病的風險。如此看來,日本的輻射量並沒有宣傳上看到的明朗。 在輻射問題爆發後的幾年間可反映出人們對輻射的警覺性沒有提高,這可體現在日本政府觀光局的外國觀光來源統計:2013年外來遊客合計10,363,904人次,其中澳洲有244,569人,香港有745,881人,中國有1,314,437人;到2014年合計13,413,600人,來自澳洲有302,700人,香港925,900人,中國2,409,200人。由此可見,人數並沒因軸射而退卻,不跌反增。澳洲政府負責發出旅遊警示的Smart Traveller 對日本福島發出旅遊警示,告訴遊客以日本政府官網當地的旅遊警告為準。日本政府告誡遊客不准進入福島核電廠第三區,雖然第1和第2區的放射性核素污染水平低,但還須謹慎到訪。澳洲輻射防護和核安全局(ARPANSA)提供了關於日本輻射的信息,評估了包括東京在內的日本大部分地區的輻射水平在背景輻射的正常變化範圍內。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想必大家略有所聞,危險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人們對輻射的危機感低? 其實有實驗顯示,福島輻射污染對一代代的蝴蝶影響越來越嚴重,慢性輻射傷害是問題所在,懷孕女士及小童,輻射敏感度明顯較高;通常年紀越大,輻射敏感度越低,但老人家又因為身體開始衰弱,免疫力下降,所以不能說輻射未必對他們構成傷害。雖說日本政府在核電廠發生問題時及時出面介入制止事情惡化,但是政府拒不承認核洩漏事故與癌症病發之間存在聯繫。 誰是幕後推手? 日本政府災後大力宣傳「核災影響有限」、「善後處理進展順利」,但是在VICE拍攝的紀錄片《來自福島的最新報告——與核共舞》中,在福島一所學校裡,官方的輻射監測儀器的讀數為每小時0.164微希,走出幾十米,讀數便變成每小時3.5微希,足足是官方讀數的20倍。對於這麼多的反差,顯然易見是政府的把戲,事先讓自衛隊將特定地面的核污染清除得乾乾淨淨,所以在政府建議的區域上檢測輻射量的度數不高。在此不禁想,難道我們是該活在權力所創造的謊言嗎?連最基本看到真相的權也將消失殆盡? 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交軟件,本是一項設計來進行跨空間傳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發明,可現在被人視作成傳播性高的媒介。正如來自加拿大的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是訊息」,所謂訊息本身不具有重大意義,重點反而是我們用什麼媒介傳遞訊息,隨著社交媒體平台流通,智能電話和網絡上的互動增加,以及每個媒體都擁有的獨特性,使人們在取決使用哪個媒介來有效地傳播訊息是當代具挑戰性的一項決定。 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理論提出網路供商會依據網路用戶先前的網路行為,像是按讚、點擊和搜尋紀錄,決定用戶能夠看到的文章,網路媒體像是臉書和 Google 可以藉此來避免民眾看到和價值觀不符,或不感興趣的內容,導致民眾身處多同質性高的言論環境中。用戶因此更容易接觸到和自己意識形態相似,或是價值觀相符的資訊,進而使得他們得到的網路訊息越來越趨單一化。比如臉書,它會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繼而自動篩選他們愛看的內容,用戶是被動的讀者,我們的想法還是停留在「被動的接受他人餵給的資訊」,那麼無論什麼形式,我們一定都還是會被困在過濾氣泡中,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想要主動的思考。 那為什麼社會有絕大部分人覺得輻射不是考慮遊日的問題?舉個例子,當你想到一個國家旅遊,首先必做的是上網搜索當地資料,以了解是否自己有興趣到訪。國家旅遊局當然在網上只會把國家最好的一面展示,久而久之,一些關於該國家的負面新聞自然而然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也漸漸在過濾氣泡中被吞噬,導致用戶越來越看不到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資訊,使得認知過於單向,並處於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氣泡之中。 結語...
(RejoiceOnAir 專業聲譯版) 我不擔心在NBA第一年就遭遇失敗,我只想試一試。我全力以赴避免失敗,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努力過了。 ……對於失敗的看法,我跟很多人不同。如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的話,我的許多同胞或許根本不會去嘗試。而我,無論成敗,我覺得我都要從過程中去學很多東西。 …… ——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2004年 「一個推翻八一王朝的人,一個經歷了04雅典奇蹟和06世錦賽奇蹟的人,一個從零分兩個籃板起步走到名人堂的人,一個經歷嚴重傷病被迫巔峰退役卻沒有倒下的人,一個體驗過上天的慷慨同時又見識過命運的殘酷的人。也許沒有人能戰勝體制,但如果有人能贏,必定是他。」曾經,有人如此評價姚明,姚明就是一個天生的贏家。就在2月23日,中國籃球協會宣布,姚明當選為新一屆籃協主席。 最初的夢 如果,我是姚明,我肯定去做無風險的事情,比如,像那些知名的退役NBA巨星一樣,出席一下公益活動,代言不同的商品,舉辦球迷見面會,參與退役運動員的比賽,哪怕是多冒一些風險當一個俱樂部的教練,然而,這樣的我,也許在當年叱吒CBA之時也不敢去NBA迎接挑戰。「我不擔心在籃協主席的位置第一年就遭遇失敗,我只想試一試。我全力以赴避免失敗,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努力過了。……對於失敗的看法,我跟很多人不同。如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的話,我的許多同胞或許根本不會去嘗試。而我,無論成敗,我覺得我都要從過程中去學很多東西。……」這也許正是姚明此刻心中的想法,也許會收錄在姚明幾年之後出版的自傳當中。 幫助中國籃球的發展,無論是通過球員、投資人、還是管理者,這就是姚明的世界姚明最初的夢,這個夢簡單、直接。只是,即便如姚明,一腔熱血,勇往直前,中國籃球的這渾水,可不是那麼好趟。 面臨的坎坷 如今,CBA的外圍說愈演愈烈,連球隊的董事長都可以衝進場內乾擾比賽;國家隊連續數年出不來成績,甚至下一個登陸NBA的中國國人也遙遙無期;籃管中心、球隊老闆間的利益分配無比複雜,球員、投資人、觀眾等等的權益保障更是難上加難。 連我們這群外人都清楚,體育產業的博弈,那裡的政治,但對姚明來講,當這個主席,如同刀山火海,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當主席,卻拗不過自己的執著、夢想與滿腔熱情。 我們在這裡,得說一句,籃協的主席並不是官,姚明的夢並不是仕途,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國籃協,是一個政府認證的群眾團體,所以,姚明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自己心中的中國籃球夢。我們都知道,官僚主義根本不可能發展籃球,但是官僚主義卻是永遠跨不過去的。 這也是癥結所在:總局下設的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司局級,是總局的事業單位;籃球協會,是一個社團法人、群眾社團,沒有行政級別,但是在這個協會裡很多籃管中心的主任兼任副主席、秘書長等職位。 「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當有行政管理任務時,籃協就是虛的,所以,當面對市場和龐大的群眾基礎時,弊端就出來了。 這正是我們擔心的,姚明,能不能成功跨過這個坎,別忘了這一次,副主席一共有9個人,雖然裡面有很多專業人士,但是,是姚明管理籃協還是籃協監控姚明,是官僚主義戰勝改革派,還是改革派戰勝官僚主義,真的讓人拭目以待,既緊張,又刺激。 優勢 姚明上任的消息,一經傳來,就令人振奮,為什麼?是因為這是中國體育界,最近一次也是人們一直期待的「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也是「內行人管內行人」。 姚明,曾經世界上最高水平籃球聯賽NBA的選秀狀元,八次入選全明星陣容,第一個入選NBA名人堂的亞洲球員,歷史上首位享有在NBA球衣退役至高榮譽的中國球員,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頂尖的籃球選手。 退役之後收購CBA曾經的母隊上海東方大鯊魚,又頻頻在投資界出手,完成華麗轉身成為一代商人。 人們的期待,正緣於沒有人比姚明在籃球界擁有更好的背景了,成長於體制內,成名於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做過球員,做過商人,對於一直以來想要真正職業化的CBA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論專業性,恐怕沒有人敢說自己比姚明更懂籃球;論眼界、視野、國際聲望,中國籃球亦無人可以出其右;論資源,姚明是全國政協委員,自上而下推動改革的資源也很豐富。 期待 中國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說,「我看籃球就可以請姚明當協會主席,籃球事讓籃球人自己去做。」如果,在姚明擔任籃協主席的今天,任用最專業、最合適的人,同時行政體制給予鬆綁、充分放權,那麼中國的籃球指日可待。 如果,籃協與之前承諾的一樣,與籃管中心脫鉤,而不再虛設籃球協會,那麼姚明這個主席,才真正的有完全的決策、辦事、用人的權力,那麼CBA才開始真正的職業化。...